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雲鵬

(景德鎮國際陶瓷文化交流中心研究員、會長)

鎖定
黃雲鵬,男,1942年5月出生與江西豐城縣石灘鄉上赤村,1966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同年分配在景德鎮市陶瓷館從事古陶瓷論研究等工作。對景德鎮陶瓷史古陶瓷斷代的研究取得了卓越成績。他相繼發表論文10餘篇,編著出版了《中國陶瓷叢書·景德鎮民間青花瓷器》等圖錄。他的藝術瓷作品和仿古瓷深受藏家青睞,黃雲鵬先生現為“景德鎮國際陶瓷文化交流中心”研究員、會長,“北大資源學院”文物陶瓷專業教授,“中國硅酸鹽學會古陶瓷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景德鎮市收藏協會”會長,“上海大學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和中國陶瓷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國古陶瓷工藝美術大師”,“法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授予“特聘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中文名
黃雲鵬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42年5月
出生地
江西省豐城縣石灘鄉上赤村
性    別

黃雲鵬個人成就

一九七九年以來編著出版了《景德鎮古陶瓷紋樣》、《中國工藝美術叢書?景德鎮陶瓷》分冊、《中國陶瓷叢書?景德鎮民間青花瓷器》分冊,並獲景德鎮市論文一等獎。
一九八一年研究、複製元青花和明永樂、宣德青花瓷,並獲全國優質產品獎。發表了論文十多篇。
上世紀80年代初,曾在陶瓷館參加仿製的元代和明代永樂、宣德青花瓷,先後兩次獲得國家優質產品獎。
一九八三年由國家文物局聘為揚州文物幹部培訓中心古陶瓷鑑定教師,多次前往講學。
一九八六年《青花虎紋盤》等三件青花瓷作品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丙寅民藝虎展”中展出並選為收藏品。
一九八八年國家評聘為副研究員。 一九九三年任 “景德鎮佳洋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並聘為研究員。
一九九六年以來仿古瓷及藝術作品多次赴香港、日本、英國、馬來西亞等國展示,並舉辦了“古陶瓷鑑定與鑑賞”講座,效果良好。
一九九八年六月,上海大學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北京中國防衞科技學院文物系聘為客座教授。
二00二年為中國硅酸鹽學會古陶瓷分會副會長。
二00三年創建景德鎮國際陶瓷文化交流中心,兼任會長,為古陶瓷鑑定研修班教師。
二00四年任景德鎮收藏協會會長。
二00七年為中國陶瓷收藏網專家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多件作品被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上海博物館收藏。

黃雲鵬作品特色

黃雲鵬作品
黃雲鵬作品(16張)
黃雲鵬是一位享譽瓷都的陶瓷學者,他不僅是中國著名的古陶瓷研究專家,發表重要論文十餘篇,而且是一位深悉陶瓷生產工藝陶瓷藝術家。他現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高級美術師、景德鎮市工商聯執委等。他根據歷代古瓷生產“就地取材”的特點,花了許多時間對景德鎮的歷代古窯址、古原料礦井等進行細緻的普查和原材料取樣分析等,掌握了歷代仿古瓷的泥、釉、料的配方,所以他複製的景德鎮歷代古瓷都能達到幾可亂真的水平。他創辦的景德鎮佳洋陶瓷有限公司,就是會同傳統制瓷的能工巧匠生產仿古瓷的作坊。他親手繪的古瓷複製品,形真意切、古韻橫生,專家與收藏家無不讚嘆。他在再現景德鎮歷代陶瓷藝術珍品、弘揚陶瓷文化、振興瓷都經濟等方面起了先導作用。
由於有紮實的繪畫功底,深厚的藝術修養,不平常的氣魄與膽略,他筆下的梅、蘭、竹、菊、魚、山水等無不以少勝多、以空代實、以形寫神、以物寄情,他用筆潑辣、豪放、自然、有力。他常説:“我繪瓷追求速度、力度、氣度,是畫修養,是自我情感的表露。”他放縱的寥寥數筆叫人感動,他是瓷都很有風範的藝術家。
黃雲鵬從事陶瓷研究和創作近40年,其所創作的作品和研究成果深受海內外歡迎和好評。黃雲鵬創作的陶瓷作品較多的是青花釉黑紅,他善於發掘陶瓷材質本身的美,結合不同器形隨形賦色,隨物賦彩,寓情達意,獨樹一幟。他仿製的宋影青刻花元青花、明青花、五彩、三彩、刻花填綠彩琺琅彩、粉彩、低温黃釉的仿古瓷被稱為“黃窯瓷”,名揚海內外,成為當代的“官窯”。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紋梅瓶,是南京博物館收藏的國家一級藏品。由於對元青花的製作工藝,泥、釉、料的配方和紋樣筆意等有深的研究,他親自複製的這件珍品,造型豐滿而挺秀,釉色青透,青花料色揚青並有斑點,人物傳神,運筆生動,達到了“幾可亂真”的水平。

黃雲鵬作品賞析

黃雲鵬作品 黃雲鵬作品
《國瓷2010》整瓶以通景畫法創作,畫面繁而不復,麗而不媚,用色均勻而飽滿,濃淡相宜,景物配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婉約與中庸之美,氣質宛如一位東方大家閨秀,典雅高貴,以一種風雲不驚之美,向世界傳達着泱泱大國獨有的從容淡定。鴿羽細至絨毛,鴿鳴而見舌,耳中似聞其聲,五隻白鴿目動而神飛,一對棲石,白羽方收,鴿爪用力抓石以穩身,一對翔於枝頭,翅展如雲,目至之處,似覓花間可止之地而棲。花朵清晰至肌裏,玉蘭瓊枝曲幽,色潤如玉,牡丹國色天香,花朵筋脈清晰可數,彷彿能見其液脈的流動,其葉之綠深淺變化多達十幾色,葳蕤婷婷,雖靜而似動,若有輕風而微瀾,以至每一眼都變化萬千,香透寶瓶,置於案前,於案邊可賞園花之盛,可嚼自然之香,觀景以怡情,身心俱清曠。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