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佐炎

鎖定
黃佐炎(越南語:Hoàng Tá Viêm,1820年—1909年),本名繼炎,字日長,號羅洲,越南阮朝大臣、將領,亦為明命帝之駙馬,官至鎮北大將軍、東閣大學士、統督北圻軍務大臣、迪忠伯,鎮守北圻十四年,以在中法戰爭期間與黑旗軍和清軍並肩抗法而聞名,後歸順越南傀儡朝廷,勸降勤王運動,晚節不保。
中文名
黃佐炎
外文名
Hoàng Tá Viêm
別    名
黃繼炎
出生日期
1820年
逝世日期
1909年
職    業
大臣、將領
出生地
廣平省廣寧府豐祿縣

黃佐炎人物生平

黃佐炎早年生涯

黃佐炎是廣平省廣寧府豐祿縣人,系協辦大學士黃金燦之子。黃佐炎憑父蔭入國子監,紹治三年(1843年)經廷挑,任司務一職,不久升任主事。同年,黃佐炎尚明命帝第五女香羅公主,成為駙馬,不過一年後公主就去世。 [1] 
在紹治朝,黃佐炎歷任光祿寺卿、吏部郎中。嗣德三年(1850年),黃佐炎回鄉丁母憂,嗣德七年(1854年)外放清化省布政使。嗣德十二年(1859年)調任興安省巡撫。嗣德十六年(1863年)轉安靜總督,任內舉薦了阮長祚,並修築一條名為鐵港涇的運河,為民造福。嗣德二十三年(1870年),黃佐炎入覲,聽説嗣德帝經常前往順直禁苑獵鳥,便上疏勸諫,説:“南圻如此,北圻又如彼,旱潦之荒,無歲不有,禽鳥之樂,心安否也。”嗣德帝很不高興,説:“當此事勢,無能建一籌、畫一策,凡事過失,皆歸於予,予已甘受、已哀告,乃陽以理絕之,而陰以遂其私,誠難與立矣。予之鬱鬱不樂已久,惟有此消遣方能辦事,故不覺其過!”黃佐炎在順化待了數月,商量對法交涉,其後嗣德帝令其返回任所。 [2] 

黃佐炎北圻活動

同年(1870年)十月,黃佐炎被任命為諒平寧太統督大臣,負責鎮壓以黃崇英為首的清朝匪幫。黃佐炎以自己“位望尚輕”為由上疏推辭,嗣德帝問阮知方,阮知方建議授予黃佐炎便宜行事之權,嗣德帝乃賜黃佐炎一把尚方金劍和五個軍令旗,以宋太祖任命曹彬之意曉諭。 [3]  嗣德二十五年(1872年)改為統督三宣(宣光、山西、興化)軍務兼知諒平寧太。 [4] 
據被嗣德帝派去視師的大臣黎峻所述,黃佐炎“行陣多不親履,又性喜嚴密,外間情狀,不能周知,賞罰亦有輕聽,致不免人言”。 [5]  黃佐炎對匪主撫,多次招安匪幫,而匪幫不久復叛,嗣德帝為此多次“切責”黃佐炎,又稱黃佐炎等“負朕多矣”。 [4]  嗣德二十六年(1873年)十一月,由於法國軍官安鄴霸佔河內,黃佐炎調下屬興化保勝防禦使劉永福馳援河內,陣斬安鄴。事後,嗣德帝加封黃佐炎為協辦大學士、迪忠子,仍充三宣統督。後加封鎮北大將軍、東閣大學士。嗣德二十八年(1875年),黃佐炎與清軍一起剿滅黃崇英,其後黃佐炎提出將劉永福調離位於紅河商路的保勝(今越南老街),遷至與中國欽州接壤的海寧,但不久後匪亂又起,黃佐炎無力對付,只能將劉永福遷海寧一事擱置,讓黑旗軍負責剿匪。雖然法國人不喜歡劉永福,但阮朝也無法調走劉永福,幾經討論,最後黃佐炎決定還是讓劉永福駐紮保勝。據説,在越南官員中,劉永福只服黃佐炎一人,但仍不能完全聽從調遣,至於其他越南官員,劉永福直接“唾涕視之”。 [6] 
另一方面,黃佐炎對法國持敵視態度,法國駐河內領事可加拉德克在嗣德三十三年(1879年)致交趾支那總督的信函中稱黃佐炎拒絕會見他,並指出:“他(黃佐炎)是東京(北圻)最為了不起的一個人物。他是國王的內弟(應為姑父),王國內的三號人物。我也不用多説你就知道他對我們很不友好。” [7]  嗣德三十六年(1882年),可加拉德克又在致交趾支那總督的信函中指出“黃的勢力太大,只要他留在東京,他就會利用其全部影響使我們受挫。他有時會公開反對我們,有時會打擊那些同情我們的官員。因此他是與我們保持密切聯繫和從事經商的人的大障礙”。 [8] 

黃佐炎抵抗法軍

嗣德三十五年(1882年)三月,法國人再次染指北圻,李威利佔領河內。嗣德帝看到三宣(指北圻山西、興化、宣光三省)季冊兵有7500餘人,嘆息道:“如此數多,豈不足辦,但不盡心耳。有臣如此,可嘆也。” [9]  其實就是表達對黃佐炎的失望與不滿。黃佐炎等北圻官員上疏請戰,主張“當一戰而後和,庶可竭彼狼心”“務期大加剿洗,一雪前恥” [10] 劉永福也祭旗欲戰,但嗣德帝指責黃佐炎等在當初河內被圍時不及時救援,如今請戰為時已晚,因此先派陳廷肅、阮有度等去河內與李威利“商説”,又催促黃佐炎將劉永福之黑旗軍調離保勝,以免給法國藉口,黃佐炎不以為然,上疏反對,但嗣德帝還是命經略阮政去督促調離黑旗軍。 [11]  黃佐炎在劉永福和嗣德帝之間兩面不是人,處境非常尷尬,想將此任務推脱給新任河內巡撫阮有度,最終此事不了了之。 [12] 
黃佐炎墓 黃佐炎墓
嗣德三十六年(1883年)二月,李威利攻佔南定,嗣德帝指責黃佐炎“徒擁重兵”,不及時援救,將他革職留任;同時決定對法強硬,責命黃佐炎等“合力奮攻,出奇制勝,務早成功”。 [13]  黃佐炎只能再次調動劉永福,可劉永福不滿阮朝朝廷在和戰上反覆無常,又對自己“數年承剿各處,未蒙統督黃奏保獎勵一員” [14]  ,因此黃佐炎對劉永福“六調不至”。 [15]  所幸此時清朝官員唐景崧入越,力勸劉永福出兵抗法,劉永福終於被説動,於三月十日偕唐景崧謁見黃佐炎,四月十三日斬李威利於河內紙橋,黃佐炎得以官復原職。 [15]  [16] 
同年六月,協和帝繼位,加封黃佐炎為迪忠伯,其後催促黃佐炎及北寧總督張登憻抗法,限期一個月消滅北圻河內、南定等地法軍。 [17]  七月,法軍兵臨順化,阮朝被迫與之簽訂《癸未和約》,使越南淪為法國保護國,此時黃佐炎傳來在香粳、富演等地擊潰法軍的捷報,協和帝説:“豺狼當道,安問狐狸!”因此“覽奏亦不知喜”。 [18]  不僅如此,協和帝還派阮仲合會同法國全權代表何羅芒前往北圻,命黃佐炎等停止抵抗,即刻回朝。黃佐炎等拒絕回朝,還將《癸未和約》抄送清廷,並向唐景崧“屢乞華兵助剿”,欲聯合清軍抗法。 [19]  但另一方面,當唐景崧勸黃佐炎號召北圻舉事時,他又頗為消極,擔心“都中(順化)議和,外間決戰,則有投鼠忌器之虞”,希望主要由清軍出面抗法,又揚言要“借銀十萬、快槍二千杆”才能舉事,令唐景崧十分不滿。 [20] 
嗣德三十六年(1883年)八月,因屢攻河內不克,黃佐炎與劉永福從河內省丹鳳縣退守山西省城。十一月,中法戰爭第一戰——山西之戰爆發,黃佐炎率2000越軍與黑旗軍、清軍並肩抗法,但是很快潰敗,黃佐炎率先逃走。 [21]  山西之戰後,清越聯軍撤至興化省城。黃佐炎向阮朝朝廷彙報了戰況,以山西失守請求責罰,並請求赴北寧省,阮朝朝廷對他“嚴譴之”,並命他繼續留在原地,“綏集兵民,俾有所屬”。 [22]  建福元年(1884年)正月,雲貴總督岑毓英至興化佈置防守,會晤黃佐炎等越南官員,黃佐炎等均“情願隨營出力報效”,然而等到岑毓英飭令黃佐炎等去越西北三猛地區籌辦軍糧時,因北寧太原接連失守而對清軍信心動搖的黃佐炎等“各存異心,均已逃避”。 [23]  同年三月,法軍攻取興化,黃佐炎見大勢已去,便率殘兵敗將回到家鄉廣平省,辭官納印,賦閒在家。 [24]  六月,阮朝朝廷論北圻各省之守之罪,以統督黃佐炎“不能善籌,幾誤大局”而判處斬監候,但又念其“年高久勞”,遂降為工部尚書銜,仍為子爵,回貫休養。 [25] 

黃佐炎晚年去世

咸宜元年(1885年)六月,勤王運動爆發,撤至廣治省咸宜帝開復黃佐炎東閣大學士原銜,充節制軍務大臣,便宜行事。黃佐炎亦起兵響應,於當年十月九日在興化擊敗法軍,其後被咸宜帝派去清朝求援,但無果而終。 [26]  黃佐炎遂歸順順化的同慶帝傀儡朝廷。同慶元年(1886年)九月,同慶帝準黃佐炎開復原銜,充右直畿安撫經略使,前往廣平省招撫勤王領袖。 [27]  同慶二年(1887年)五月,因黃佐炎與法國人不睦以及廣平局勢基本穩定,被召還順化。 [28]  不久返回廣平故鄉,於維新三年(1909年)去世,享年九十歲。

黃佐炎軼事典故

據清朝官員唐景崧記載,黃佐炎有“姬妾數十人,子三十人,佃丁八百,富甲越官”,又説清將馮子材在北圻剿匪時,曾坐在將台上,逼迫黃佐炎對他行三跪九叩之禮,令黃佐炎對馮子材恨之入骨。 [15] 
參考資料
  • 1.    《大南寔錄》正編列傳二集,卷九,第8頁。
  • 2.    《大南寔錄》正編第四紀,卷四十二,第19頁。
  • 3.    《大南寔錄》正編第四紀,卷四十三,第22—23頁。
  • 4.    《大南寔錄》正編第四紀,卷四十六,第34頁。
  • 5.    《大南寔錄》正編第四紀,卷四十八,第30頁。
  • 6.    越南新聞錄  .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 7.    《中法戰爭(續編)》第3冊,第209頁。
  • 8.    《中法戰爭(續編)》第3冊,第601頁。
  • 9.    《大南寔錄》正編第四紀,卷六十七,第24頁。
  • 10.    《大南寔錄》正編第四紀,卷六十七,第19—20頁。
  • 11.    《大南寔錄》正編第四紀,卷六十七,第34頁。
  • 12.    《大南寔錄》正編第四紀,卷六十八,第6頁。
  • 13.    《大南寔錄》正編第四紀,卷六十九,第15—16頁。
  • 14.    《中法越南交涉檔》,第857—858頁。
  • 15.    唐景崧:《請纓日記》卷二。
  • 16.    《大南寔錄》正編第四紀,卷六十九,第28頁。
  • 17.    《大南寔錄》正編第四紀,卷七十,第8、14—15頁。
  • 18.    《大南寔錄》正編第四紀,卷七十,第23頁。
  • 19.    唐景崧:《請纓日記》卷三。
  • 20.    《中法戰爭》第2冊,第96、307—308頁。
  • 21.    《中法戰爭》第3冊,第274頁。
  • 22.    《大南寔錄》正編第五紀,卷一,第30頁。
  • 23.    岑毓英.《岑毓英集》:廣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91、296頁
  • 24.    《大南寔錄》正編第五紀,卷三,第26頁。
  • 25.    《大南寔錄》正編第五紀,卷四,第23—24頁。
  • 26.    《中法戰爭》第7冊,第473、479—480頁。
  • 27.    《大南寔錄》正編第六紀,卷五,第2頁。
  • 28.    《大南寔錄》正編第六紀,卷七,第1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