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鱟粿

鎖定
鱟粿,是廣東省汕頭潮陽區棉城海門特有的傳統小食。
鱟粿(潮音hao7 guê8)(普通音hòu guǒ)。
最傳統的做法是取鱟肉與米漿混合,加入豬肉末香菇鷓鴣蛋等食材一同炊制,最後再經油浸高温烹製而成,極具潮陽鄉土味。現鱟已為保護動物,鱟肉由其他代替製成改良後的鱟粿。
有些回鄉探親的華僑、港澳同胞和在外工作的人一到潮陽,總想嚐嚐鱟粿的滋味。
中文名
鱟粿
外文名
Limulus Kueh
分    類
點心,糕點
口    味
鹹,配合辣椒醬與醬油同吃
主要食材
鱟肉,鮮蝦,鮮魷,南乳肉,鮮肉碎,厚菇,鳥蛋,鹽,味精

鱟粿菜品歷史

潮陽何時開始有鱟粿,未有查考,據現今八、九十歲的老人説,幼年時就有鱟粿了。可見鱟粿是潮陽“歷史悠久”的小食品之一。
潮汕鱟粿
潮汕鱟粿(5張)
潮陽縣誌》載:“潮邑鱟粿乃粉粿中之精品,清康熙年間也以奉客。而粉粿則唐乃有之。”棉城先民用粥漿或薯粉以及鱟肉、鱟汁為料,蒸製成形似蟠桃的粿品,用油文火煎熬,再蘸以辣椒醬或醬油,而成美味食品鱟粿。今日的潮陽鱟粿,餡料用鮮蝦或碎肉,有的加香菇、鰈脯、花生仁一起調製,氣味更加芳香可口,為羣眾所喜愛。僑胞歸裏,常專點品嚐。

鱟粿名稱來由

關於鱟粿由來的傳説有很多,大多是説潮汕地區以前盛產鱟這種水生動物,於是以鱟為食材做成潮汕特色的粿品,就是所謂的鱟粿。
而民間最廣為流傳的一個版本是説鱟粿是潮陽一位媳婦為孝敬無牙的婆婆而創制出來的。但在這個傳説中,主角姓名和發生的年代與地點均語焉不詳,這説明要麼是年代久遠要麼是牽強附會。另外有些老人家認為鱟粿的最原始形態應該是淋上鱟醬的粿品,據説傳統鱟的做法是將磨成漿的冷糜(稀飯)、薯粉、新鮮鱟卵和鱟肉製成的鱟汁攪勻後注入桃形模,蒸熟後脱模即成。因為是為無牙老人創制的,吃時最忌猛火炸酥,只需浸於文火温油中熱透即可,撈起後再淋上自制的鱟醬。在現代,鱟醬已經無法制作了,因此多改用醬油或沙茶醬
而有30年做鱟粿經驗的店老闆則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版本,據他説,以前的鱟是因為以前物資匱乏,殺了鱟後,覺得藍色的鱟血不可浪費,於是便將之加入了冷糜、薯粉等漿水原料中一起製成了粿品,嘗試之後發現粿品有了一種特殊的鮮味,於是就成為了鱟粿,“以前的鱟粿裏面是沒有餡料的,是後來食材豐富了,大家才根據自己的口味往裏面加蝦、肉、鵪鶉蛋等各種餡料。再後來,鱟稀少了,人們不再用鱟血添入製作粿皮,也就演變成現在的鱟粿。” [1] 

鱟粿製作方法

剛出爐的蒸鱟粿 剛出爐的蒸鱟粿
【菜名】鱟粿
【配料】鮮蝦南乳肉、鮮肉碎、鮮魷、厚菇、鹽、味精
【做法】生粉、粘米粉、開成糊狀待用,將鱟粿印先刷油然後每個印先下半印粉糊,再下配料,後再下粉糊至滿即為止。蒸熟後從粿印中倒出,放入盛熱油盆即可。吃時在鱟粿上縱橫切幾刀,澆上適量辣椒醬
【特點】外帶點酥,內嫩鮮甜。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