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有丁

鎖定
餘有丁(1526~1584),字丙仲,號同麓,浙江鄞縣(今屬寧波市高橋鎮岐山村人,南宋名臣余天錫之後。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第三人(探花),官至光祿大夫少傅太子太傅户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卒贈太保,諡文敏。
狀元申時行榜眼王錫爵、探花餘有丁同在內閣共事,三人同舟共濟,相無嫌猜。在明朝二百多年以來,一甲同為內閣,惟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一科而已。
本    名
餘有丁
丙仲
同麓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浙江鄞縣高橋鎮岐山村
出生日期
1527年
逝世日期
1584年
主要作品
《余文敏公集》
主要成就
官至光祿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諡    號
文敏

餘有丁生平經歷

餘有丁因為生於嘉靖丁亥年(1527),故名有丁。剛滿一歲,博記善問,父母大奇之。長大後,日誦數千言,冠絕諸生,聲名鵲起。後其父任江蘇崑山知縣,餘有丁隨其父居於崑山。父親去世後,由於父親一生清廉,餘有丁家境窘迫,廣陵郝姓富人慕名邀請他去教私塾,三年後,又資助他進入太學深造。
嘉靖四十年(1561),在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考中進士第三人(探花),名列申時行王錫爵之後,授翰林院編修。當時的慣例是接受皇帝詔書敕文的官員預先寫好初稿,讓編修修改潤色,同時饋贈豐厚禮物,以期美言獎掖。當餘有丁接到初稿和禮物時,由驚愕而震怒,於是斷然拒絕。拒絕贈禮使餘有丁能毫無約束,而以公允的觀點起草詔敕,受詔的人也隨之欽服。此後,賄賂編修寫詔敕的陳規陋習就被革除了,寫詔敕不受“潤筆”之風自此而開。
嘉靖四十四年(1565)、隆慶二年(1568),分校會試,考中的進士中有歸有光
隆慶初年,充實錄纂修官,又充經筵講官。按例司禮監太監轉呈敕文時要向大臣作揖,但明中期後由於太監弄權,專橫跋扈,既不下階,也不作揖。對此眾大臣敢怒不敢言。待到餘有丁領敕,他疾聲大呼太監下來,懾於他的正氣,司禮監太監只得捧敕下階作揖,恢復了舊制,也恢復了官員的尊嚴。年輕的餘有丁威望大增。
隆慶五年(1571),任國子司業
隆慶六年(1572),改任洗馬,兼修撰,侍奉太子朱翊鈞
萬曆元年(1573),任左諭德侍讀,加俸一級。因私疾欲歸,張居正認為不可。於是改任左春坊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餘有丁順路歸家,買下東錢湖邊月波寺廢址,歷數年建成五柳山莊。
萬曆二年(1574),升為南京國子監祭酒。餘有丁嚴整學風,南京城向為治遊之地,流風所及,太學生們也沉湎遊樂,廢時失學。為此餘有丁將學生分成班組,互相監督,學風自此大正。他還親自校訂二十一史,並重新刻印,使後學者有所遵循,得益良多。
萬曆四年(1576),告病歸鄉。
萬曆六年(1578),起任少詹事侍讀學士,未上任,升太常寺卿,管國子祭酒事。
萬曆七年(1579),升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仍充經筵講官。
萬曆八年(1580),改任禮部左侍郎,掌詹事府事。改任吏部左侍郎
萬曆九年(1581),解部事,仍掌詹事府,充會典副總裁。賜羊酒、鈔貫,蔭一子國子生
萬曆十年(1582)三月,杭州發生兵變。駐浙士兵譁變起鬨,攻打衙門,把浙江巡撫吳善言毆打致傷,事態極為嚴峻。消息傳到京城,首輔張居正立即命令兵部侍郎張佳胤代替吳善言為浙江巡撫,到杭州平定兵變。忐忑不安的張佳胤臨行前向餘有丁求教。餘有丁分析了杭州兵變中參加者的心態和目的,建議他將因過閒居薊門的原杭州部隊將領徐景星請出同去杭州。張佳胤依餘有丁之計而行。果然徐景星一到杭州,兵士悦服,將9名首領捉住送來,兵變隨之平息。餘有丁的謀略也由於此顯功,為此,內閣首輔張居正在重病間力薦餘有丁。就在張居正去世前一天,朝廷任命餘有丁為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參與中樞機務。餘有丁入閣後,與張四維、申時行同為閣臣,同事之間相互支持,共同輔政,一改嘉靖年間的傾軋之風。這其中,餘有丁以淳厚的人格、磊落的胸襟,從中斡旋,調解矛盾,使帝臣能互相理解,其功尤大。九月,皇子生,加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蔭一子秘書。
萬曆八年(1580)、萬曆十一年(1583),兩次主考會試。從明神宗定壽宮,加少保,改户部尚書,他官如故。
萬曆十二年(1584),以遼東出塞大捷,論贊畫功,力辭,世蔭,賜銀幣、麒麟衣。滇南大捷,加少傅太子太傅,進建極殿大學士,蔭一子秘書令
餘有丁生平性闊,尤喜賓客,不設城府。十一月十七日,卒,享年五十八歲。追贈太保,諡文敏,仍蔭一子秘書。明神宗輟朝一日,以部郎護喪營葬,葬於東錢湖之隱學山。 [1-4] 

餘有丁軼事典故

餘有丁餘白丁

袁煒靠寫青詞入相,是餘有丁那年會試的主考官。所取一甲申時行、王錫爵、餘有丁皆在翰林供職,每有應酬文字或皇上所派撰事玄諸醮章,以至翰林館中重要文章,都要叫這三位門生到他的私宅,代他起草,稍有不如意,先是厲聲呵叱,繼而惡語相向。餘有丁本與袁煒同郡,一次袁煒竟大罵道:你怎麼得名“有丁”,當呼為“餘白丁”。其傲慢無禮到了如此之地步。有時入直西苑,為皇上準備筆札,袁煒竟將房門反鎖而去,屋內連飯食酒菜也不備,三個人從早至晚都餓着肚子,每每以菜色而歸。 [1]  [3] 

餘有丁與歸有光

崑山有一位大學者歸有光,人稱震川先生,在35歲時獲鄉試第二名。但以後會試屢次不第,此時在家讀書論道,從者數百人。餘有丁慕名想拜其為師,歸有光也聞知知縣之子是位有為青年,聰明多才,很願意教他。然世事無常,人意常違,最終兩人未成師生。但歸有光簡潔樸素的文風給餘有丁以極深刻的印象,他也因此常將歸有光的文章細加研讀,取其章法,形成一段書緣。
嘉靖四十四年(1565),餘有丁任禮部考官,閲卷時,看到有一份試卷文辭古樸、議論精闢,斷定必是歸有光的試卷。他想:“我年輕時曾想拜他為師卻未成,如今我為考官,他為考生,如不舉薦,這位老先生將終老於舉人了。”為此,他力薦此卷為上等,並對其他考官説:“這份試卷文風古樸,必定是崑山歸有光先生的!”人們在疑惑中折封一看,果然是歸有光的。考官們佩服於他的眼光和見識,卻不知有餘有丁與歸有光的那一段書緣。這一年,歸有光在八次會試不第後終於高中進士,卻又成了餘有丁的“門生”了。而這時歸有光已69歲,餘有丁僅39歲,門生倒長30歲。 [3] 

餘有丁親屬成員

父:餘永麟,舉人出身,由學官歷任浦江崑山知縣,擢蘇州通判,未啓行而卒。贈光祿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母:王氏,贈一品夫人
兄:餘有壬,早卒。
妻:水氏,一品夫人。 [2] 

餘有丁作品一覽

《過廣陵懷舊》
三月鶯花壓酒樓,依然二十四橋頭。
滿城煙雨隋宮夕,兩岸帆檣楚水秋。
西下龍門憐舊好,東歸雀舫試重遊。
故人落落今無幾,搔首江天數點鷗。
《宿新寺》
八月乘槎客,秋風兩袖清。
故鄉千里隔,新寺一燈明。
狷嘯橫山月,鴻悲入塞城。
老僧時款坐,笑我絆浮名。
《阻風黃河寄友》
黃河愁欲破,落日亂啼鴉。
岸折疑無路,春深不見花。
塵沙迷賈道,草色沒人家。
北望長安處,那堪老歲華。
《友遊長安餘適卧病未與辭別悵然有懷》
那堪搖落後,況復別離愁。
一失即千里,相看柰九秋。
謾裁王粲賦,不上李膺舟。
送送無能遠,風前一倚樓。
《署中雪夜》
春來雪滿秣陵關,無地探春春自閒。
四壁寒光搖玉署,千門夜色照鐘山。
月遲影動簾旌外,風細聲沉鈴索間。
卻憶故山湖色好,那能清夢不飛還。
《靈谷寺松關》
松關寂歷不知年,萬仞虯枝欲破天。
安得逃禪棲此地?因之種玉弄蒼煙。
《送張崌崍》
客行新霽後,曙色啓城頭。
曉徑穿雲濕,春塘帶雨流。
江籬牽客思,山鳥喚春愁。
底事新芳歇,王孫不可留。
註釋:張崌崍即張佳胤,號崌崍山人。
《東湖雜作》
天上長虹百尺飛,忽垂湖面弄清輝。
夜深欲馭天風上,伴卻嬋娟露下歸。 [1] 

餘有丁後世紀念

東錢湖石刻羣位於浙江省鄞縣東錢湖北岸郭家峙至天童公路沿線。於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前後至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前後建成。主要是指南宋史氏望族(包括史詔之母葉氏、史詔等)和明代餘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羣體。
餘有丁墓道長200米,寬25米。整組石刻氣勢雄偉,刻劃精緻,在中國現存發現明墓中較為罕見。
2013年3月,被歸入東錢湖石刻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