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東育

鎖定
韓東育,男,滿族,1962年12月生,吉林通榆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1]  ,曾任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 [1-3] 
中文名
韓東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滿族 [1] 
出生地
吉林通榆 [1] 
出生日期
1962年12月 [1] 
畢業院校
東北師範大學,日本東京大學 [1] 
學位/學歷
博士研究生 [1] 
職    業
教師 [1] 
職    務
博士生導師 [1] 
主要成就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1] 
職    稱
教授

韓東育人物經歷

韓東育 韓東育
歷任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副主任、主任、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現任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史學理論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等雜誌編委,吉林省歷史學會會長。
留學期間,被選舉為東京大學、東京地區暨全日本中國留學人員友好聯誼會會長。
2004年11月-2006年11月,任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兼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
2005年被遴選為吉林省首批高級專家,2007年為國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研究方向為日本史、東亞思想史和東亞國際關係史。主持中外研究項目數項,出版專著數部,論文數十篇,獲獎多項。

韓東育學習經歷

1979.09-1986.09 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生、碩士研究生 [1] 
1998.04-2001.07日本東京大學博士研究生 [1] 

韓東育工作經歷

1986.09-1987.09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空軍政治學院教員
1987.09-1994.09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講師
1994.09-1997.09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1] 
2001.08-2004.04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系主任、教授
2004.04-2013.09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
2004.11-2006.11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後合作研究
2007.02-2013.11東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2010.03-2010.05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高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
2010.10-2011.10日本京都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國人研究員
2013.09-2014.05東北師範大學校長助理
2014.05-2023.01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 [1-2] 

韓東育學術兼職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特邀編委,中國日本史學會常務理事,中華日本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史學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理事,日本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國際中國哲學會會員(美國),日本思想史學會會員(日本),國際中國道家學術聯合會會員(中國),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學科專家,吉林省學位委員會委員,吉林省社會科學研究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吉林省歷史學會會長。

韓東育科研方向

日本史 東亞思想史 東亞國際關係史

韓東育科研項目

1.[儒教文化圈研究],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1994年-1996年(個人項目,已結項)
2.[徂徠學派“人情論”研究:從“脱儒入法”到“脱亞入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2年-2005年(個人項目,結項等級優秀)
3.[日本近世·近代の思想変化と東アジア思想構図の再構成],日本文部省學術振興會研究項目2004年-2006年(個人項目,結項等級優秀)
4.[中國歷史文化原典導讀],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教材規劃項目,2002年-2004年(個人項目)
5.[日本近世以來"中華否定"之思想過程研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2005-2008年(個人項目);
6.[東亞區域思維模式與國際關係],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07-2010年(個人項目);
7.[東亞“華夷秩序”的自解體內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8年-2012年(個人項目);
8.[歷史學],教育部特色專業點建設項目,2007-2010年(主持人)。

韓東育科研成果

論文——
1.〈徂徠學與日本早期近代化的思想啓蒙〉,《歷史研究》(北京),2002年5期。
2.〈"仁"在日本近代史觀中的非主流地位〉,《歷史研究》(北京),2005年1期。
3.〈 "八千天日記" 中所隱藏的近世日本〉,《歷史研究》(北京),2006年3期。
4.〈朱舜水在日活動新考〉,《歷史研究》(北京),2008年3期。
5.〈道統的自立願望與朱子學的日本際遇〉,《中國社會科學》(北京),2006年3期。
6.〈關於東亞近世"華夷觀"的非對稱畸變〉,《史學理論研究》(北京),2007年3期。
7.〈異性的雙向排斥與需求:婚姻形態嬗變過程新探〉,《史學理論研究》(北京),1993年1期。8.〈徂徠學派與法家的"人情論"〉,《日本學刊》(北京),2002年5期。
9.〈日本"近代化論"在時空定位上的兩難〉,《日本學刊》(北京),2003年6期。
10.〈歷史上東亞的儒學對話及其現代意義〉,《日本學刊》(北京),2005年2期。
11.〈關於徂徠學"祖型"的再思考〉(日文),《思想史研究》第1號(東京),日本思想史·思想論研究會,東京大學2001年3月。
12.〈海保青陵"合理主義"的經路與韓非子〉(日文),《思想史研究》第2號(東京),日本思想史·思想論研究會,東京大學2002年3月。
13.〈關於荻生徂徠的"人情論"〉(日文),《思想史研究》第4號(東京),日本思想史·思想論研究會,東京大學2004年3月。
14.〈"三教合流"與儒學主旨的淡出:關於道學處境的再思索〉,《思想史研究》第5號(東京),日本思想史·思想論研究會,東京大學2005年10月。
15.〈道德"金規則"的事實與想象〉,《思想史研究》第6號(東京),日本思想史·思想論研究會,東京大學2006年5月。
16.〈明清鼎革之際東亞"華夷觀"的演變〉,《思想史研究》第7號(東京),日本思想史·思想論研究會,東京大學2007年3月。
17.〈"國際公法"和"朝貢體系"的遭遇與變容〉,《思想史研究》第8號(東京),日本思想史·思想論研究會,東京大學2008年6月。
18.〈海保青陵的思想與法家〉(日文),《日本倫理思想史中的中國文化要素》[論文集](東京),東京大學2000年。
19.〈中日兩國道德文化的形態比較〉,《二十一世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2年6月號。
20.〈日本"聖人觀"中孔子地位的兩難〉,《二十一世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3年10月號。
21.〈中國古代非自由傳統與道德走勢〉,《二十一世紀》(網絡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4年3月號。
22.〈探尋德川儒教的真面目〉,《二十一世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文化研究所,2004年12月號。
23.〈本尼迪克特和貝拉之後〉,《二十一世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文化研究所,2008年10月號。
24.〈遲來而未晚〉,《讀書》(北京),2000年10期。
25.〈從"脱儒入法"到"脱亞入歐"〉,《讀書》(北京),2001年3期。
26.〈丸山真男的"原型論"與"日本主義"〉,《讀書》(北京),2002年10期。
27.〈江户日本與真正的"儒法之爭"〉,《讀書》(北京),2003年7期。
28.〈儒學的宗教化與帝國日本〉,《讀書》(北京),2004年8期。
29.〈東亞的病理〉,《讀書》(北京),2005年9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6轉載)。
30.〈兩個"八·一五"〉,《讀書》(北京),2006年11期。
31.〈也説"儒家社會主義共和國"〉,《讀書》(北京),2007年8期。
32.〈東亞的心胸〉,《讀書》(北京),2008年8期。
33.〈第三種傳統〉,《書城》(上海),2007年7期。
34.〈中國史研究亟待走出誤區〉,《社會科學戰線》(長春),1996年5期。
35.〈殷民入周後的變與不變〉,《社會科學戰線》(長春),1998年5期。
36.〈中國傳統"平衡論"的前提假設與反假設〉,《社會科學戰線》(長春),2004年1期。
37. 〈兩種"實學"的相遇與江户日本的"去中華"由緒〉,《社會科學戰線》(長春),2008年8期。
38.〈顏回·道義·儒家士子的獨立人格〉,《史學集刊》(長春),1990年3期。
39.〈"心治"、"身治"與"法治":析法家政治思想中不可解的內在矛盾〉,《史學集刊》(長春),1993年2期。
40.〈關於陽明子"龍場悟道"的非學術寓意〉,《史學集刊》(長春),1994年3期(人大《中國哲學史》1994.10轉載)
41.〈"有"是"有限","無"是"無極":對"有""無"千古成説的質疑〉,《史學集刊》(長春),1997年1期(人大《中國哲學》1997.4 轉載)
42.〈《性自命出》與法家的"人情論"〉,《史學集刊》(長春),2002年2期(人大《中國哲學》2002.7轉載)。
43.〈從周代社會結構看"禮"的社會功能〉,《東北師大學報》(長春)1986年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先秦史》1986.10轉載)
44.〈諸子"人獸觀"理論與學説分合〉,《東北師大學報》(長春),1989年第6期。
45.〈儒家"尊老"思想中的自然情感原則〉,《東北師大學報》(長春),1992年6期。
46.〈中國古代終極關懷思想研究綱要〉,《東北師大學報》(長春),1993年4期(《文摘報》1064期摘要)。
47.〈莊子靈肉哲學層次論〉,《中國哲學史》(北京),1994年6期(人大《中國哲學史》1994.7轉載)
48.〈關於儒·道·佛三家的理論極限〉,《東北師大學報》(長春),1996年3期(人大《中國哲學史》1996.7轉載)
49.〈中國文化現象中的"內平衡"與"外平衡"〉,《東北師大學報》(長春),1997年3期(人大《文化研究》1997.7轉載)
50.〈韓非子著《解老》《喻老》時《五千言》是否已名為《老子》〉,《東北師大學報》(長春),1999年2期。
51.〈《老子》17、18章中"焉"、"案"、"安"字究作何解:兼談《郭店楚墓竹簡》的定論意義〉,《東北師大學報》(長春),2003年4期。
52.〈"華夷秩序"的東亞構架與自解體內情〉,《東北師大學報》(長春),2008年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2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6轉載)。
53.〈中國法家與日本"徂徠學"〉,《東方文化》(廣州),2000年5期。
54.〈本體的解構與重建:日本徂徠學的一個解析〉,《日本學論壇》(長春),2003年3期。
55.〈海保青陵與日本近世新法家〉,《近世中日思想交流論集》(北京),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
56.What Anti-Japanese Protests Tell Us : Pathology of East Asia &America's Thinly Veiled Designs, Jaran SPOTLIGHT Bimonthly, Tokyo, Nocember/December 2007.
57.〈不全與大全:莊子"殘疾論"抉微〉,《社會科學探索》(長春),1997年5期(人大《中國哲學》1998.2轉載)
58.〈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篇與老子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上海),1999年2期。
59.〈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範式與中國史研究的事實思考〉,《東師史學》[論文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60.〈關於漢末魏晉世風的歷史考察〉,《天津師大學報》(天津),1994年1期。
61.〈法家"契約誠信論"及其本土近代意義〉,《古代文明》(長春)2007年1期。
62.〈山鹿素行著作中的實用主義與民族主義關聯〉,《清華大學學報》(北京)2006年2期。
63.〈日本"京學派"神道敍事中的朱子學〉,《求是學刊》(哈爾濱)2006年4期。
著作——
1.《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月。
2.《本體的解構與重建:對日本思想史的新詮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7月。
3.《道學的病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2月。
4.《天人·人際·身心:中國古代終極關懷思想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

韓東育獲獎信息

研究——
1.著作《天人·人際·身心:中國古代終極關懷思想研究》,獲吉林省人民政府第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2.著作《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獲吉林省人民政府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3.論文〈關於徂徠學"祖型"的再思考〉,獲2002年宋慶齡基金會第三屆"孫平化日本學學術獎勵基金"研究成果一等獎
4.論文〈道統的自立願望與朱子學在日本的際遇〉,獲吉林省人民政府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教學——
1.獲國家教育委員會(現教育部)主辦之"霍英東青年教師獎"(1996年)
2.獲上海寶鋼集團"寶鋼優秀教師獎"(2007年)
其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