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設立的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鎖定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是指1999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在全國66所高等學校相繼設立的151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科研院所)。
超過50%的重點研究基地成為後來啓動“985工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平台的核心和支撐。 [1] 
中文名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主管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啓動時間
1999年
建設標準
本領域的學術高峯、人才高地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要標準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6張)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2]  是指1999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在全國66所高校相繼設立的151所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科研院所)。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按照“一流”和“唯一”的標準進行建設。所謂“一流”,就是要求建立的重點研究基地在確定的研究領域應該在全國是一流的,或者至少在全國高校同一研究領域是一流的,並經過若干年的建設有望在全國同一研究領域達到一流。所謂“唯一”,就是説在同一領域、同一研究方向上只設一個重點研究基地,要求建立的重點研究基地切實成為該研究領域的中心,在繁榮和發展我國人文社會科學中明顯地居於領先地位。經過這10年的建設和發展,可以肯定地説,2/3以上的基地已經實現這樣的建設目標,堪稱本領域的學術高峯、人才高地、交流窗口。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歷史沿革

新中國60年,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至“文化大革命”結束。這一時期,由於周邊國際環境的惡化,中央為加強國際問題研究,在全國布點設立了若干實體性研究機構,高校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但在“文革”中毀之殆盡。
第二階段,從改革開放開始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根據1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高校相繼恢復重建了一批研究所(室),積極展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據1991年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數據統計,這一時期由學校上級主管部門批准設立的研究所達521個,其中設在國務院各部屬高校的研究所234個,設在地方省屬高校的研究所287個。
第三階段:就是以1999年重點研究基地啓動建設為標誌延續至今。教育部在全國66所高校相繼設立重點研究基地151所,各地建立省級重點研究基地400多所,各校建立校級研究基地上千所。從發展上來講,不同階段的科研機構或明或暗地有着學術上的接續,至少30%的重點研究基地與前兩個階段的科研機構存在“學脈”關係。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地名單

序號
所屬學科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名稱
現任主任
1
經 濟 學
2
經 濟 學
3
經 濟 學
4
經 濟 學
5
經 濟 學
6
經 濟 學
7
經 濟 學
8
經 濟 學
9
經 濟 學
10
經 濟 學
11
經 濟 學
12
經 濟 學
13
經 濟 學
14
經 濟 學
15
經 濟 學
16
經 濟 學
17
經 濟 學
18
經 濟 學
19
經 濟 學
20
經 濟 學
21
經 濟 學
22
經 濟 學
23
經 濟 學
24
經 濟 學
25
經 濟 學
26
經 濟 學
27
國際問題研究
28
教 育 學
29
教 育 學
30
教 育 學
31
教 育 學
32
教 育 學
33
教 育 學
34
教 育 學
35
教 育 學
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
於偉
36
教 育 學
37
教 育 學
38
教 育 學
39
管理學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
陳勁
40
管理學
中山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
李維安
41
管理學
武漢社會保障研究中心
鄧大松
42
管理學
清華大學現代管理研究中心
陳劍
43
管理學
廈門大學會計發展研究中心
曲曉輝
44
管理學
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研究中心
馬俊
46
管理學
46
港澳台問題研究
47
港澳台問題研究
48
國際問題研究
49
國際問題研究
50
國際問題研究
51
國際問題研究
宮佔奎 [2] 
52
國際問題研究
53
國際問題研究
54
國際問題研究
李濤 [2] 
55
國際問題研究
56
法學
57
法學
58
法學
59
法學
60
法學
61
法學
62
法學
63
法學
64
法學
65
考 古 學
66
考 古 學
67
歷 史 學
68
歷 史 學
69
歷 史 學
70
歷 史 學
71
歷 史 學
72
歷 史 學
常健華
73
歷 史 學
74
歷 史 學
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75
歷 史 學
76
歷 史 學
77
歷 史 學
78
歷 史 學
79
馬克思主義
80
馬克思主義
81
馬克思主義
82
馬克思主義
83
民 族 學
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與西藏大學共建)
84
民 族 學
85
民 族 學
86
民 族 學
87
社 會 學
88
社 會 學
劉少傑
89
社 會 學
90
社 會 學
91
統 計 學
92
圖書情報文獻學
93
外國文學
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中心
94
心 理 學
95
心 理 學
96
新聞學與傳播學
97
新聞學與傳播學
98
新聞學與傳播學
99
新聞學與傳播學
100
語 言 學
101
語 言 學
102
語 言 學
103
語 言 學
104
語 言 學
105
語 言 學
106
語 言 學
107
語 言 學
108
哲 學
109
哲 學
110
哲 學
111
哲 學
112
哲 學
113
哲 學
114
哲 學
115
哲 學
116
哲 學
117
哲 學
118
哲 學
119
哲 學
120
政 治 學
121
中國文學
122
中國文學
123
中國文學
124
中國文學
125
歷史文獻學
126
中國文學
127
中國文學
128
宗 教 學
129
宗 教 學
130
綜 合
131
綜 合
132
綜 合
楊華
133
綜 合
134
綜 合
135
綜 合
136
綜 合
137
綜 合
138
綜 合
139
綜 合
140
綜 合
141
綜 合
142
綜 合
143
綜 合
144
綜 合
145
綜 合
146
綜 合 三
147
綜合研究
148
綜合研究
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
149
綜合研究
150
綜合研究
151
綜合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要成果

1.在科學研究方面。重點研究基地科研成果不僅數量蔚為壯觀,而且代表了本領域的最高水平。據粗略統計,10多年來,重點研究基地在CSSCI期刊上發表論文 2885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 8230多部;在國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 3300多篇,論文被SSCIA&HCI收錄1030多篇,其中相當多的標誌性成果獲部、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重點研究基地還對學科發展和研究方向產生了重要引領作用。如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改變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狀況。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中心以其雄厚的研究力量支撐國家清史編纂工程,推進了學科深入發展。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2.在人才培養方面。重點研究基地以課題研究為平台,培養博士研究生23000多名,其中有多篇論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開發新課程1000多門,其中上百門入選國家級精品課程。一批中青年教師在基地中成長為業務精湛的學術骨幹,若干特色鮮明的創新團隊和國家級教學團隊在基地中錘鍊造就,跨世紀、新世紀人才的主體部分在這裏貢獻才智。重點研究基地還以開放的人才培養方式,招收培養外國留學生900多人,為社會各界近50 萬人提供以知識更新為主要內容的短期培訓1200多期,如商務部多次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浙江大學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等為基地,為非洲國家政府官員提供培訓,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3.在社會服務方面。重點研究基地直接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有的產生明顯經濟效益,有的轉化為國家政策法規,有的成為政府決策參考,切實發揮了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如南開大學APEC研究中心遼寧大學比較經濟體制研究中心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研究院等與商務部、外交部、全國人大法工委的有關部門建立了密切聯繫,其出色工作多次得到高度讚揚。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瞭望》週刊在2009年第4期刊登了以“中國智庫”為專題的系列文章,評選出“中國主要決策諮詢研究機構”43家,其中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等7家重點研究基地位列其中。
4.在學術交流方面。重點研究基地每年舉辦國內學術會議,每兩年至少舉辦一次國際學術會議,其中有重大影響的國際學術會議累計達上千場,許多學科領域的國際一流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作為學術委員會成員或兼職研究人員頻頻亮相。基地與國外520多所高校建立起了良好合作關係,通過互派訪問學者、共同開展課題研究,展開了高水平實質性合作。如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在布魯塞爾設立分支研究機構,使中國學術研究真正走向了世界。基地創辦了各種學術交流刊物,成為繁榮學術的重要園地。以基地為中心形成的這一“傘狀”學術交流格局,極大地拓展了學術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這一空前活躍的學術交流盛況在改革開放的前20年是難以想象的。
5.在基礎條件建設方面。重點研究基地建設使文科的科研條件大為改善,可謂一年超過二十年。最為重要的是,基地建立了本領域最為齊全、最為權威的圖書資料庫專題數據庫和方便快捷的學術信息網站,90%以上的基地開通外文網站(頁),這既為重點研究基地駐所研究提供了條件保障,又為下一步內涵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的“中國民商法律網”與各級法院、著名律師所、法學院校和研究機構形成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收錄相關文章、民商事審判案例、法律法規等十餘萬篇(條),日訪問量平均超過2萬人次,總訪問量達數千萬,在國內法律學術類網站中排名第一,成為最具規模和優勢地位的民商法研究學術平台。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相關影響

重點研究基地不僅自身建設成績顯著,而且還對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第一,對改變文科地位產生重大影響。重點研究基地以不足4億元的財政投入和不到全國高校文科3%的研究力量,取得了佔全國高校文科近1/3的研究成果,爭取各類經費達16億元,在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諮政育人、服務社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較大地改變了長期以來人文社會科學在高校中的弱勢地位,提升了人文社會科學在社會公眾中的地位和形象。
第二,對學科建設產生重大影響。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打破了一系列體制性障礙,打破了學科界限和院系壁壘,促進了人才的融合、學科的融合,促進了重點學科建設,催生了一批交叉學科新興學科。在歷次國家重點學科評估中,重點研究基地為所依託的學科進一步形成優勢和特色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對科研方式產生重大影響。重點研究基地將個體的、分散的科研力量集合為團隊的、綜合的力量,推動了高校科研組織形式由分散走向整合、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固定走向流動,促進了文科研究從傳統組織形式向現代組織形式的轉變。
第四,對科研體制產生重大影響。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模式,不僅對地方和高校科研平台建設發揮了引領作用,而且50%的重點研究基地成為後來啓動的“985工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平台的核心和支撐,逐步形成了從國家到地方再到高校的“金字塔型”平台體系,改變了高校長期以來以院—系—教研室為主的教學組織形式,為釋放科研生產力提供了體制保證。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召開會議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工作會議 [3]  2007年8日至9日在京召開。
參會對象:全國高校151個重點研究基地的基地主任以及部分省市教育廳和高校負責人200餘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主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精神,研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麪臨的新機遇、新挑戰、新任務,迎接黨的十七大以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新高潮。
會議內容:
時任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袁貴仁出席會議並講話,教育部副部長李衞紅作總結講話。
袁貴仁指出,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發表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統攬全局,把握了時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深刻闡述了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問題,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指導性,為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動員,對更好地團結和帶領全國人民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不懈奮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袁貴仁強調,總書記要求我們要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切實增強責任意識問題意識前瞻意識,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中,以高漲的熱情積極參與中央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繼續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和探索,努力為構建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李衞紅在總結講話中強調,教育戰線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的講話精神,在全面準確、把握實質上下功夫,緊密聯繫當前高校在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任務和使命,在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上下功夫,要切實加大對講話精神的研究和宣傳力度,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在引導輿論、營造氛圍上下功夫。
李衞紅指出,黨的十七大即將召開,這次大會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的會議,對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大會以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必將呈現大團結、大繁榮、大發展的新局面,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必將迎來新的發展高潮。廣大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更加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從思想、組織、制度、作風上作好深入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的準備,迅速興起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的熱潮,精心組織,狠抓落實,把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與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各項任務結合起來,努力開創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新局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