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新話

鎖定
陽新話即陽新贛語,屬於贛語大通片。贛語大通片以咸寧話為代表,通行於湖北的大冶咸寧市嘉魚蒲圻、崇陽、通城通山陽新監利的部分地方,以及湖南的華容和臨湘岳陽的部分地方。 [1]  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亦為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門聲調語言,主要通行於江西大部、湖南東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區,是該些地區事實上的公用語。使用贛語的人口大約在5200萬,
中文名
陽新話
別    名
陽新贛語
代    表
咸寧話
類    型
中國地方方言

陽新話陽新贛語

[1]  其特點是:  六個聲調。古平聲去聲按古聲母清濁各分化成兩個調,即現今的陰平陽平、陰去和陽去。古上聲全濁聲母歸屬陽去,清聲母和次濁聲母今讀上聲。入聲不分陰陽。入聲字塞音韻尾脱落,讀成開尾韻,但有少數地點例外。 大冶的陽去和陰平歸併,只有五個聲調。古入聲全濁聲母字,咸寧通山兩地歸屬陽去;嘉魚部分歸屬陰平,部分讀入聲通山蒲圻兩地入聲韻帶有喉塞音韻尾[-ʔ],通城則有[-ʔ]、[-l]兩個入聲韻尾。 遇攝合口一等端系字與幫、見系字韻母不同。 大通片靠近昌都片的赤壁、崇陽、通城、平江、岳陽等地有濁音聲母,亦稱為“濁音走廊”。 陽新大冶通山同一韻見系和非見系韻母不同。都是一些哈子音。

陽新話與贛語的聯繫

贛語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使用人口約5300萬。加上外省分散贛語人羣,使用贛語的人口在6000萬左右,約佔中國人口的6%左右,世界排第三十位。贛語通行於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湘東和閩西北;鄂東南和皖西南一些縣市通行的方言,其特點近似贛方言,有的學者認為也可以劃入贛語
江西省內通行贛方言的有 60 多個縣市。包括南昌、景德鎮(城區)、萍鄉和宜春、撫州、井岡山三地區的各縣市如南昌、新建、安義、靖安、奉新、高安、宜豐、銅鼓(也有人認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萬載、分宜、新餘、 清江、豐城、 進賢、東鄉、臨川、金溪、資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黃、樂安、南豐、新幹、峽江、永豐、 吉水、吉安、 泰和、永新、蓮花、安福、寧岡、遂川、 萬安,上饒、 九江兩地區的大多數縣市如鄱陽、餘干、 萬年、鷹潭、 貴溪、餘江、弋陽、橫峯、鉛山、樂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彭澤、武寧、修水,贛州地區的廣昌、石城、寧都、興國、于都、瑞金、會昌等縣也有使用贛方言的鄉鎮。
此外,通行贛方言的還有湖南省東界的13個縣:臨湘平江、瀏陽、醴陵、攸縣、茶陵、酃縣、桂東、汝城、常寧、資興、安仁,有人認為岳陽永興也屬贛方言區;福建省西北部的4個縣市:邵武、光澤、建寧、泰寧;湖北省東南部與江西省連界的8個縣:通城、赤壁、崇陽、通山陽新咸寧嘉魚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慶地區的望江、東至、宿松、懷寧、太湖、潛山、嶽西、桐城等縣的方言,據初步瞭解,也和贛方言相近,歸屬未定,可能也將劃歸贛方言。
至今贛語還和吳語湘語有許多語音、詞彙上的共同點。甚至在江西近江至今還保留有一條濁音走廊,從湖口、星子、都昌、永修、德安、武寧、瑞昌,修水到湖北的通城、崇陽、赤壁,到湖南的臨湘岳陽、平江這十三點,全濁聲母還讀濁音。 贛語除全濁、次清聲母混以外,韻尾保持比較完整,二等有些點有[i]介音,三等[i]介音也比其他南方漢語多,影母洪音讀[ŋ],表現出古代中原的音韻特點,可能是中原漢音結合南方土語的產物。

陽新話陽新歷史

贛語分佈簡圖 贛語分佈簡圖
陽新縣歷史悠久,唐時為荊揚之域,虞、夏、商屬荊州,西周為鄂王轄地,春秋歸楚,秦屬南郡。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分南郡始置下雉縣,屬江夏郡。漢、三國、晉、梁、陳、隋、唐,歷名下雉、閏光、陽新、奉新、安昌永興、富川。宋、元、明、清先後稱興國軍、路、府、州。
1912年廢州設縣,1914年定名陽新縣,沿用至今。1949年5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解放陽新,建立人民政權,隸屬大冶專區。1952年6月改屬黃岡專區。1965年7月起改屬咸寧地區。1997年1月1日起劃歸黃石市管轄至今。
中國歷史上歷次中原漢民的不斷南遷使得贛語大部分直接繼承了上古漢語的語言系統。在音韻方面,贛語沒有受到近古時期漢語系語音演變的影響。例如,現今學術一般認為認為上古漢語有19個子音,而贛語的子音亦為19個,亦是説上古漢語的19個子音贛語全部得以保留。在語法方面,古漢語中定語狀語後置的結構依然繼續存在。詞彙方面更是保留有許多古漢語中的字詞句構。  詞彙方面贛語各方言保留有一批和其他漢語不一樣的古漢語的詞彙和表達。如:日頭(太陽)、月光(月亮)、霍閃(閃電)、日上(白天)、夜(土話讀yo)份(夜晚)、當晝【晝時】(中午)、第日【明朝】(第二天)、屋裏(家)、灰面(麪粉)、清湯(餛飩)、眠夢(作夢)、通書(黃曆)、話【哇】事(説話)、吃贏手(佔便宜)等等。此外還有大量保留古音、古義的詞彙作為日常使用語。  歷史上江西時常與周邊鄰省劃分為同一行政區域,例如曾與湖廣同為楚國、與浙江同為吳國、與福建同為百越、與廣東同為“江西行省”、與江南同為“兩江道/路”,歷史上中原不斷有移民徙入江西,因此贛語同周邊漢語都有着或多或少、深深淺淺的關係,一般認為與湘語的關係為最。  宋代以降,江西人在中國南方都進行過大量的移民,如明初的時候發生大規模“江西填湖廣”,填補湖北安徽地區因戰亂留下的人口空缺。因此幾乎任何一種南方漢語都可以和贛語掛上鈎,這包括一些相對較小的漢語言,比如徽語平話等。
陽新縣有大部分人口是從江西遷入,而擴展到至今都是漢族,距今600左右歷史,每年清明節,陽新縣十大姓氏裏,就有6大姓氏祭祖前往江西祭祖,由此可見陽新話和贛語的聯繫,江西瑞昌,九江,武寧,贛北一帶口音有相同的特點,是屬於贛語的分支。
參考資料
  • 1.    李榮、熊正輝、張振興 .《中國語言地圖集》 .香港:朗文出版(遠東)有限公司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