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漢

(元明之際割據政權之一)

鎖定
陳漢(1360年—1364年),是元朝後期由陳友諒建立的割據政權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天完紅巾軍統軍元帥陳友諒,在天定元年(1359年),挾徐壽輝,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在採石徐壽輝,自立為大漢皇帝,年號大義,以鄒普勝太師張必先丞相。陳漢與明夏韓宋,分據南方,與北方的元朝分庭抗禮。
陳漢堅持抗元、又與朱元璋作戰。大義四年(1363年),與朱元璋鄱陽湖之戰陳友諒中流矢而死。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陳友諒次子陳理稱帝,改元德壽。次年,朱元璋兵臨武昌城,陳理降,陳漢滅亡。
中文名
陳漢
外文名
Han dynasty
別    名
大漢
都    城
武昌
主要城市
南昌、贛州、荊州
帝    王
陳友諒陳理
語    種
漢語
貨    幣
大義通寶、德壽通寶
主要民族
漢人
開創者
陳友諒

陳漢國號

天定二年(1359年),陳友諒挾徐壽輝,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在採石徐壽輝,自立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

陳漢發展歷史

陳漢起兵反元

仙桃市沔城鎮故居內陳友諒塑像 仙桃市沔城鎮故居內陳友諒塑像
陳友諒,沔陽漁家之子。祖父陳千一原本姓謝,因入贅陳家,才跟隨其姓,父陳普才有五子,陳友諒排行第三。 [1] 
他少時讀書,略通文義,膂[lǚ]力過人,閒習武藝。有一卜者在察看過其祖先的墓地之後説:“日後定會富貴。”陳友諒心中暗喜。他曾任縣裏的小吏,但這並非他的目標。
1355年(至正十五年)正月,徐壽輝遣其將倪文俊復破沔陽,陳友諒於黃蓬起義,加入紅巾軍,初為簿書掾[yuàn],後以功升元帥。 [2] 
1357年(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逃奔黃州,投奔陳友諒,陳友諒乘機殺了倪文俊,吞併了他的軍隊,自稱宣慰使,隨即又稱平章政事
1358年(至正十八年),陳友諒率軍攻陷安慶。四月,破龍興路(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五月,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路(今江西吉安),而自己則領兵進入撫州。八月,破建昌路(今江西南城)。九月,破贛州。十一月,破汀州。1359(至正十九年)三月,破衢州、襄陽路。十月,遣部將王奉國攻信州(今江西上饒)。 [3] 

陳漢建漢稱帝

當時,長江以南只有陳友諒部最強。朱元璋攻取太平府(今安徽馬鞍山)後,與他為鄰。陳友諒攻陷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軍前去攻打陳友諒,奪取池州。趙普勝是有名的驍將,號稱“雙刀趙”。開始與俞通海等駐紮巢湖,一起歸附朱元璋,後來叛歸徐壽輝。這時他正為陳友諒駐守安慶,多次引兵爭奪池州、太平,到處搶掠。朱元璋為此擔憂不已,於是引誘趙普勝的食客,讓他潛入陳友諒軍中去離間趙普勝。趙普勝沒有發覺,見到陳友諒的使者總是訴説自己的功勞,覺得自己有恩於陳,臉上露出悻悻的表情。陳友諒由此懷恨心中,懷疑他要背叛自己。
1359年(至正十九年),陳友諒以會師為名,從江州突然來到安慶,趙普勝在雁汊以燒羊迎接,當他剛一登船,陳友諒便馬上殺了他。徐壽輝想遷都龍興,陳友諒不同意。
1360年(至正二十年),徐壽輝仍然決定遷都龍興,倉促從漢陽出發,臨時駐紮江州。江州是陳友諒管轄之地,他命士兵埋伏在城外,然後將徐壽輝迎入城中,馬上緊閉城門,將徐壽輝所部全部消滅。隨即以江州為都,挾奉徐壽輝居於此地,而陳友諒則自稱漢王,設置王府官屬。四月挾持徐壽輝自樅陽攻克池州,隨後張德勝的援軍收復了池州。五月,進攻太平。但太平城堅不可拔,於是陳友諒軍便利用大型船隻靠近西南城牆,士兵們順着船尾爬過矮牆進入城內,攻克太平城,殺守將花雲
此後,陳友諒便愈加驕狂。陳友諒部進駐採石磯後,他派遣部將假裝到徐壽輝面前陳述事情,趁機安排壯士用鐵器擊碎徐壽輝的腦袋。徐壽輝一死,陳友諒便以採石五通廟為行殿,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元大義,太師鄒普勝以下都是以前的舊官。陳友諒即位之日正巧遇上大風大雨,羣臣們排列在沙岸上向他道賀,沒能按禮儀行事。

陳漢漢吳爭霸

火燒陳友諒 火燒陳友諒
陳友諒性情強硬而多疑,喜歡以權術控制部下。他已自稱皇帝,而且盡佔江西、湖廣之地,便自恃兵力強大,想向東攻取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朱元璋擔心陳友諒張士誠聯合,在劉基的建議下,遣胡大海直取廣信府(今江西上饒)斷其後路,又設計命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引誘他,讓他迅速趕來。陳友諒果然率水師東下,到達江東橋,呼叫康茂才,無人答應,才知道自己被騙了。
雙方戰於龍灣(今江蘇南京城郊),陳友諒大敗,因為潮落,船被擱淺,死者無數,喪失戰艦數百艘,陳友諒只得坐小船逃走。馮國勝率五路大軍乘勝追擊,又大敗陳友諒於採石磯。於是陳友諒放棄太平,逃至江州。朱元璋軍乘勝攻取安慶,陳友諒的部將於光歐普祥都繳械投降。第二年,陳友諒派部將張定邊再次攻陷安慶。
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親自率軍討伐,俞通海、趙德勝大破陳友諒水軍於安慶,長驅直入抵達江州。陳友諒戰敗,連夜攜妻帶子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州,乘勝攻佔蘄州,又攻佔安慶。他的部將吳宏以饒州投降,王溥以建昌投降,胡廷瑞以龍興投降。

陳漢兵敗鄱陽

鄱陽湖大戰 鄱陽湖大戰
陳友諒眼見其疆土日益減少,十分憤怒,於是製造了數百艘樓船。這些船均高數丈,用丹漆粉飾,每艘船都有三層,設有走馬棚,船上船下人語之聲互不相聞,櫓箱都用鐵裹住。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率大軍六十萬,船載家屬百官,盡發精鋭進攻南昌,飛梯衝車,百路並進。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及鄭愈堅守南昌三個月,朱元璋親自率軍前去援救,陳友諒聽説朱元璋將到,便撤除對南昌的包圍,向東出鄱陽湖,與朱元璋在康郎山相遇。陳友諒集合鉅艦,以連鎖為陣。朱元璋軍不能仰攻,連戰三日,損兵折將,漸感不支。但是不久,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便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船隻,其弟陳友仁等都被燒死。陳友仁號稱五王,瞎一眼,卻智勇雙全,他死後,陳友諒為之喪氣。在這場戰鬥中,朱元璋船雖小,卻輕便易行;陳友諒雖是鉅艦,卻不能進退自如,故而戰敗。
朱元璋的坐船是白桅杆,陳友諒便與其將士約定第二天集中兵力猛攻白桅船。朱元璋知道後,下令將所有船的桅杆都漆成白色。第二天再戰,從早晨到中午,陳友諒軍大敗。陳友諒想退保革奚山,但朱元璋已預先扼住湖口,攔截其退路。
在堅持數日之後,陳友諒與眾將商量擺脱困境的對策。右金吾將軍説:“既然出湖困難,我們就應當焚船登陸,直奔湖的南岸以圖再舉。”左金吾將軍説:“這是向敵人示弱,他們利用步騎追趕我軍。進退之間我們將失去自己的地盤,大勢也將去也。”陳友諒不能作出決定,既而説道:“右金吾將軍所言有理。”左金吾將軍因其意見未被採納,便率所部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將軍知悉後,也率部投降。陳友諒處境更加困難。

陳漢後主降吳

朱元璋大戰陳友諒 朱元璋大戰陳友諒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陳理的父親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中中箭身亡,陳理的哥哥太子陳善兒被擒,陳友諒的太尉張定邊趁夜挾持陳理, [2]  載上陳友諒的屍體逃回武昌。陳理回到武昌後,繼位稱帝,改年號為德壽。同年冬天,朱元璋親征武昌。 [1]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再次親征武昌,陳理的丞相張必先嶽州前來援救,暫駐洪山。朱元璋的部將常遇春擊敗並擒獲他,將他綁在城下示眾。張必先是一名驍將,在軍中號稱“潑張”,深得重任。他被擒之後,城中將士驚慌失措,許多人因此想投降朱元璋。朱元璋便派遣陳友諒的舊臣羅復仁入城前去招降陳理。陳理於是投降,大漢政權滅亡。陳理進入軍門,俯伏於地不敢抬頭。朱元璋見陳理年幼弱小,便將他扶起,握着他的手説:“我不會將你治罪的。”府庫財物任憑陳理選取,隨即返回應天(今江蘇南京),封陳理為歸德侯。 [3]  並封陳友諒的父親陳普才為承恩侯,大哥陳友富為歸仁伯,二哥陳友直為懷恩伯,追贈四弟陳友仁為康山王,命有關官員立廟祭祀,並將五弟陳友貴附祭。
陳理住在京城,一直悶悶不樂,有時還口出怨言。朱元璋説:“這只是小孩所犯的過錯,恐怕他會受到小人的欺騙誘惑,不能牢記朕對他的恩典,還是應當讓他遠離京城為好。”

陳漢遷居朝鮮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將陳理與歸義侯明升一起遷居高麗,讓元朝降臣樞密使延安答理護送他們,並賞賜高麗王羅綺,讓其善待他們。朱元璋同時將陳普才等人遷居滁陽。同年五月十九日,陳理和明升一行二十七人到達高麗,受到高麗恭愍王的接見,當時陳理二十二歲。六月初六日,恭愍王賜給陳理苧布九匹。陳理到了高麗之後,被稱為陳王。但生活過的很艱苦。
建文三年(李朝太宗元年)閏三月十八日,李朝太宗李芳遠賜給陳理一些田地。
永樂元年(李朝太宗三年)十一月初五日,李芳遠賜給陳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
永樂二年(李朝太宗四年)六月初七日,李芳遠賜給陳理米四石,酒十瓶。
永樂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陳理病死。有一子陳明善。李朝禮部贈米豆五十石、紙百卷、賜棺槨。

陳漢帝王世系

廟號
諡號
名諱
年號及在位時間
陵墓
武宗
穆成獻武皇帝
陳友諒
大義1360年5月-12月
大定1361年-1363年8月
陳友諒墓
思宗
昭惠毅皇帝
陳理
德壽1363年9月-1364年2月
陳理墓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子理既還武昌,嗣偽位,改元德壽。是冬,太祖親征武昌。
  • 2.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友諒從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驟中流矢,貫晴及顱死。軍大潰,太子善兒被執。太尉張定邊夜挾友諒次子理,載其屍遁還武昌。
  • 3.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明年二月再親征。其丞相張必先自嶽州來援,次洪山。常遇春擊擒之,徇於城下。必先,驍將也,軍中號“潑張”,倚為重。及被擒,城中大懼,由是欲降者眾。太祖乃遣其故臣羅復仁入城招理。理遂降,入軍門,俯伏不敢視。太祖見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庫財物恣理取,旋應天,授爵歸德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