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升

鎖定
明升(1356年-1393年),四川省重慶府巴縣(今重慶市)人,原籍湖廣省德安府隨州(今湖北省隨州市),1366年四月繼位為大夏皇帝,改明年為開熙元年,時明升年僅10歲,其母彭太后攝政。 [3]  明太祖北伐蒙成功後,數次遣使勸降明升,明升拒絕。 [13-14]  [17]  [19]  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廖永忠湯和、先後兵抵重慶,明升出降 [54-55]  ,封歸義侯。 [59] 
洪武五年(1372年),歸德侯陳理、歸義侯明升鬱鬱不樂,頗出怨言,明太祖聞之曰:“此童孺輩,言語小過,不足問,但恐為小人瞽惑,不能保始終,宜處之遠方,則釁隙無自生,可始終保全矣。”於是將其送往高麗,賜高麗國王紗羅文綺四十八匹,俾善待之。 [60]  洪武六年(1373年),娶高麗總郎尹熙王之女為妻。 [63]  李成桂賜華蜀君祿。 [65]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二十五日,明升的長子明義向朝鮮國王李成桂告其父歿 [64]  李芳遠時賜“忠勳世祿”。 [65] 
全    名
明升
封    號
皇太子(即位前)、歸義侯(降明後)、華蜀君(朝鮮封) [4]  [59]  [65] 
年    號
開熙(1367年—1371年)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四川省重慶府巴縣(今重慶市
出生日期
1356年
逝世日期
1393年
在位時間
1366年3月17日 至 1371年
前    任
夏太祖欽文昭武皇帝明玉珍
原    籍
湖廣省德安府隨州(今湖北省隨州市

明升人物生平

明升主少國疑

天統四年(1366年)春二月六日 [4]  明玉珍有疾,召臣下諭之曰:“中原未平,胡虜未逐,志不能遂也,此殆天意。今西蜀險塞,予歿後,汝等同心協力,但可自守,慎勿妄窺中原,亦不可與各鄰國構隙。”言畢遂殞,諡曰欽文昭武皇帝,廟號太祖。遣使報於吳及各國。 [3]  [4] 
四月初一,太子明升即皇帝位,年十歲,尊母彭氏為皇太后,垂簾同聽政,立妃王氏為皇后,以明年為開熙元年。詔曰:“皇天眷命,篤生我太祖皇帝,恭行吊伐,創業開基,期盡中原,以登至治。顧大業未就,龍馭上升,舉國臣氏,攀號莫及。予小子哀疚方殷,而臣民以嗣位為請。謂神器難以久虛,國家不可無主。懇請再三,辭避無術。謹於四月初一日祗告天地、祖宗,即皇帝位。予稚年涼德,忝任君師,惟敬天以勤民,在修身而法祖。纘承烈緒,任洪業以無疆;誕敷武文,祈天命於有永。尚賴臣工協志,同濟時艱,補缺拾遺,匡予不逮。其以明年為開熙元年,除舊佈新,與民更始。”仍遣使詣吳及諸國告即位。 [3] 
右丞相萬勝與知院張文炳之間存有隔閡,萬勝暗中派人殺死張文炳。張文炳使明玉珍義子內府舍人明昭等假託彭太后旨意,召萬勝入宮,縊殺於崇文樓下,以劉楨為右丞相。 [5] 
秋,廷試,進士龐百里等六人及第,餘出身有差。明升吟《桂花詩》賜諸進士,詩曰:“萬物凋殘我獨芳,花心金粟帶微黃。莫言些小難堪玩,露冷風清大地香。” [5] 
命左丞相戴壽領兵攻烏撒,不克而還。 [5] 
九月初六,葬明玉珍於睿陵 [4] 
九月二十日,遣使吳王朱元璋,使者自言其國東有瞿塘三峽之阻,北有劍閣棧道之險,古人謂一夫守之百人莫過,而西控成都,沃壤千里,財利富饒,實天府之國。朱元璋笑曰:“蜀人不以修德保民為本,而恃山川之險,誇其富饒,此豈為國長久之道耶?然自用兵以來,商賈路絕,民疲財匱,乃獨稱富饒,豈自天而降耶?”使者退,朱元璋對侍臣説:“吾平日為事只要務實,不尚浮偽,此人不能稱述其主之善,而但誇其國險固,失奉使之職矣。吾嘗遣使四方,戒其謹於言語,勿為誇大,恐貽笑於人。蓋以誠示人,不事虛誕,如蜀使者之謬妄,當以為戒也。” [6] 
九月二十七日,吳王朱元璋遣參政蔡哲報聘於夏。朱元璋諭蔡哲曰:“蜀使者多飾浮辭,誇大其國,徒取人不信。汝至蜀,慎無效此,彼有所問,但以實告之耳。” [7] 
開熙元年(1367年)三月二日,參政蔡哲歸至吳,向朱元璋報告,自明玉珍喪後,明升闇弱,羣下擅權,蔡哲挾畫史以往,將其所經過的山川扼塞之處畫成地圖,獻給朱元璋。 [8-9] 
十一月三日,遣鄧良叟聘吳王朱元璋,朱元璋命鄧良叟從大將軍徐達觀所下城邑。 [9-10] 
保寧鎮守平章吳友仁叛,友仁移文於郡縣曰:“昔與先王自沔陽而至重慶,共樹奇勳,開邦啓土。今者矯旨殺戮功臣,異日我輩亦如此耶!”吳友仁遣使與陝西李思齊張良弼通。明升數次調兵誅討,皆敗而還。 [9] 
開熙二年(1368年),大明皇帝告即位,遣平章鄒敬奉國書前往祝賀。 [11] 
四月,命丞相戴壽吳友仁,丞相戴壽率兵八萬往徵友仁,友仁入城自守,謂壽曰:“不須用兵,可遣參政文彥彬來即降。”戴壽當日就遣文彥彬入城,吳友仁與文彥彬約:“丞相可設策將義子明昭等誅之,不然必為所害。”給戴壽寫信説道:“不誅明昭,國必不安;昭若朝誅,吾當夕至。”戴壽回奏,藉着朝會設計擒明昭等人,盡誅之。吳友仁同文彥彬至重慶請罪謝恩。 [11] 
十月一日,聞明軍攻克蒙元大都,遣使祝賀。 [12-13]  [1] 

明升書信勸降

十二月二十六日,明太祖遣使以書諭明升曰:“今秋,大將軍平元都,遠勞使者來賀。惟彼胡元,以昏淫之主,任世祿之將,昧綱常而無節義,耽寶貨而戀聲色,天命既去,克之不難,理固然也。其將王保保擁騎兵十萬,步卒倍之,中原之將莫強焉,既不能盡節盡節以事其君,又不能順天以全其民,是人不可不討也。十一月,大將軍移師自真定井陘,直抵太原,與之決戰,大破其眾,獲其將校步騎,王保保僅與十八騎脱身遁去,我兵追之,俟還當知其存沒也。今晉冀之地悉入版圖,天下之亂十平其九,故致書報足下知之。朕昔以令先公起事,老成又能通使修好以安生靈,豈期令先公遽爾長逝,失吾同好之人,朕思之不覺淚下沾襟。足下以幼衝之年,處新造之國,凜乎若朽索之御奔馬,朕感念先好,安得不為足下慮哉?自喪亂來幾二十年,今人心思治,正孟軻氏所謂‘定於一’之時也。足下舊臣念令先公平日相與之恩,竭力推誠,奉足下甚至,然度德量力,審機識變,在足下自處何如耳?誠能日延羣臣,問以安靖生靈之道,老成練達之士,必有能籌善後之計者,擇而行之,是竇融錢俶復見於今日也。承平之福當共享之,書不盡言,足下其圖之。” [13-14] 
開熙三年(1369年)七月二十四日,明太祖派使臣前來徵求木材。戴壽謂明升曰:“大明天子遣將用兵,所向無敵,以王保保、李思齊強盛如此,尚莫能御,況吾蜀乎?倘一旦有警,計將安出?”吳友仁曰:“蜀地非中原比,設有緩急,據險可守,軍資又充足,雖勇將強兵,其若我何?為今之計,莫若外假交好以緩敵,內修武事以備禦。”明升從其言,遣使修貢 [15-16] 
八月三日,明升使者歸還,明太祖賜璽書答曰:“朕歷觀古之有蜀者,如公孫述劉備李特王建孟知祥輩,皆能乘機進取,而善守之道未聞。今足下監此,必圖所以善守可也。朕連年出師,所向克捷,皆諸將用命,故能成功。遠勞致禮,益見厚意,因使者還,姑以此復。” [15]  [17] 
十月一日,明太祖遣湖廣行省平章楊璟招諭明升,使其奉國入覲,明升牽於羣議不能決。 [18]  楊璟回去後,再次寫信給明升:“璟聞古之有國者,同力度德,同德度義,義不足不敢抗德,不及則歸順,故能保身家於兩全,流名譽於無窮,福及子孫,族姓長久,反是者往往取敗。今足下以幼衝之資,襲先人之業,據有巴蜀,默然在位,不諮至計而聽羣下之議,以為瞿塘劍閣之險,一夫負戈,萬人無如之何,此皆不達時變,以誤足下。何則?昔之據蜀,最盛莫如劉備,諸葛孔明佐之,訓練士卒,財用不足,取之南蠻,然猶朝不謀夕,僅能自保。今足下疆埸南不過播州,北不及漢中,以此準彼,相去萬萬,而欲以斗絕一隅之地,延頃刻之命,可謂智乎?若謂險阻可恃,則三苗之墟不滅,有扈之國不亡,蠶叢魚鳧之鄉不至足下矣。我主上仁明神武,遣將用兵,天下無敵,運謀出奇,神明響應,順附者無不加恩,負固者然後致討,以足下先人通好之,故不忍加師,數遣使諭意,又以足下年幼未歷事變,恐惑於狂瞽之説,失遠大之利,故復遣璟面諭禍福,深仁厚德所以待明氏者不淺,足下可不深念之乎?且曏者,亂雄如陳友諒張士誠,竊據吳楚,造舟塞江河,積糧過山丘,強將勁兵,自謂莫敵,然鄱陽一戰,友諒授首,旋師東討,張氏面縛,此非人力,實天命也。足下視此,以為何如?友諒之子竄歸江夏,王師致伐,勢窮出降,主上宥其罪愆,封以侯爵,恩榮之盛,天下所知。足下無彼之過,而能幡然覺悟,獨斷於心,自求多福,則必享茅土之封保,先人之祀世世不絕,豈不賢智矣哉?若必欲倔犟一隅,假息頃刻,魚遊於沸鼎之中,燕巢於危幕之上,禍害將至,恬不自知,璟恐天兵一臨,勢不可御。前日足下之臣為足下謀者,或以郡獻,或以城降,各自為身計,以取富貴。當此之時,老母弱子,足下將安所歸乎?縱足下年幼未曉,語及老母,獨不痛心於此乎?禍福利害,瞭然可觀,逆順之圖,在足下審之而已。”明升最終還是沒聽從楊璟的勸告。 [2]  [19] 
十二月七日,楊璟自蜀歸還,説:“明升闇弱,將佐皆庸材,昧於遠略,喻之再四,終不悟,不如舉兵取之。”明太祖曰:“兵之所加,必貴有名;無釁而加兵,仁者不為也。西蜀之地,彼亦安能久據?但朕意俟其悔悟,來歸則師可不勞,民亦無苦也,姑緩之。” [20] 

明升負隅頑抗

開熙四年(1370年)五月,大明大將軍徐達與都督馮勝、參政傅友德、左丞李思齊徽州南出,渡至略陽,擒蒙平章蔡琳,遂入沔州,又遣裨將金興旺張龍鳳翔連雲棧,合兵攻興元,興元守將劉思中、知院金慶祥迎降,徐達留金興旺、張龍鎮守,還軍西安 [21]  [22] 
七月十八日,明升遣使獻香楠木,明太祖詔賜明升與其國相戴壽、知院向大亨及來使文綺紗羅 [21]  [23] 
七月三十日,明升將吳友仁興元,守將金興旺出兵擊卻之。明日,吳友仁復來攻,金興旺與之戰,面中流矢,拔矢復戰,斬首數百級,當時城中守軍兵力才三千,吳友仁兵力三萬,金興旺因力寡而收兵入城,遣使從間道寶雞,求取援軍。吳友仁乃圍城,決填濠塹,攻勢越來越急,金興旺嬰城拒守,發巨擂石,吳友仁兵多死傷。當時大將軍徐達西安,得到報告,即刻率師還屯益門鎮(今寶雞益門城 [27]  ,先令傅友德領兵三千,徑趨黑龍江(今褒河 [25]  ,夜襲木槽關(洋縣西北二十五里) [29]  ,攻斗山寨(城固縣斗山) [26]  [28]  ,下令軍中人持十火炬,燃于山上,友仁軍見列炬起,大驚,乘夜遁去。 [21]  [24] 
瞿塘守將平章莫仁壽率兵攻歸州,欲報興元之役,大明將陳聞出兵南門與之戰,大破之,斬首三百,擒八千人,送楊璟斬之。 [21] 
八月二十五日,明太祖得興元捷奏,謂中書省臣曰:“明升,豎子,所謂自作孽不可者也。” [30] 
同年,明太祖為征伐雲南,派遣使者來借路,戴壽不奉命。秋,明太祖再遣蔡參政招諭,兼致禮物,不從。明、夏就此絕和好。 [31] 
丞相劉楨卒。劉楨,是蒙元的進士,精於易數,引導夏主修道,盡逐胡元,以安中夏。詔令多是其所代制,人們把他比之如孔明 [31] 
開熙五年(1371年)正月三日,明太祖親祀上下神祇,告伐明升。命中山侯湯和為徵西將軍,江夏侯周德興為左副將軍,德慶侯廖永忠為右副將軍,暨營陽侯楊璟都督僉事葉升率京衞荊湘舟師瞿塘重慶,潁川侯傅友德為徵虜前將軍,濟寧侯顧時為左副將軍,暨都督僉事何文輝等率河南、陝西步騎秦隴成都,明太祖諭湯和等曰:“今天下大定,四海奠安,惟川蜀未平耳。朕以明玉珍嘗遣使修好,存事大之禮,故於明升,閔其稚弱,不忍加兵,遣使數加開諭,冀其覺悟。升乃惑於羣言,反以兵犯吾興元,雖敗衄而去,然豺狼之心終懷齧噬,不可不討。今命卿等率水陸之師,分道並進,首尾攻之,使彼疲於奔命,勢當必克。但師行之際,在肅士伍,嚴紀律,以懷降附,無肆殺掠,昔王全斌之事可以為戒,卿等慎之。” [32-33] 
閏三月,營陽侯楊璟率軍首先抵達夔州大溪口(今重慶巫山縣大溪鄉)。瞿塘乃天險,為蜀之東户,夏平章莫仁壽鎮守此處,用鐵索橫斷瞿塘峽口。明軍臨境後,又遣左丞相戴壽、平章鄒興、副樞飛天張兵增兵固守,戴壽等人又於鐵索外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寨,鑿兩岸之壁,引纜繩為三個飛橋,用木板平鋪,置石、木竿、鐵銃於其上,旁橋兩岸也復置楊璟派指揮韋權出長江北岸赤甲山,逼夔州,指揮李某出南岸白鹽山,下逼夔府南岸,攻南城寨,楊璟與都督僉事王簡出大溪口,進攻瞿塘峽守軍,各路俱被夏兵阻扼,退還歸州(今湖北秭歸)。 [34-35] 
四月四日,傅友德攻克階州(今甘肅武都)。先前,傅友德於告辭時,明太祖密語之曰:“蜀人聞吾兵西伐,必悉其精鋭,東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拒我師。彼必謂地險而吾兵難至,若出其不意,直搗階、文,門户既隳,則腹心自潰。兵貴神速,但患爾等不勇耳。”傅友德受命,馳至陝西,集結諸道兵,揚言出兵金牛,而潛使人覘知青川、杲陽空虛,階州文州雖有兵壘,而守備單弱,於是引兵趨陳倉,選精兵五千為前鋒,攀緣山谷,晝夜兼行,大軍繼之,直抵階州,夏守將平章丁世貞率兵抵禦,傅友德擊敗之,生擒其將雙刀王等十八人,丁世貞真遁去,遂克階州。 [36-37] 
四月七日,傅友德攻克文州。先前,傅友德兵至文州,距城三十里,夏軍斷白龍江橋以阻明軍,傅友德督兵修橋以渡,至五里關,夏平章丁世貞等復集兵據險,明都督同知汪興祖躍馬直前,中飛石而死,傅友德怒,奮兵急攻,破之,丁世貞僅以數騎遁去,遂拔文州。 [38-39] 
四月十一日,傅友德兵渡青川、果陽、白水江,都督僉事王成亦領兵至,夏軍望風而驚遁,友德遣人諭降之,俾各還本業,留鞏昌衞指揮潘某守之,遂引兵趍隆州 [39-40] 
四月十九日,傅友德兵攻克隆州 [41] 
四月二十一日,傅友德兵攻克綿州。先前,傅友德兵江油縣彰明縣,遂趨綿州,將至時,友德乃遣精鋭鼓行而前,別遣都督僉事藍玉夜襲其壘,夏守將向大亨軍驚擾直到天明,傅友德麾兵乘之,夏軍大敗,遂克綿州,明龍驤衞指揮史鑑戰死,夏向大亨走保漢州 [42]  [43] 
五月,傅友德至漢江,為水所阻,令軍中造戰艦百餘艘。 [42] 
五月二十八日,戰艦完成,將進兵漢州傅友德想把軍中消息傳達與湯和,而山川懸隔,且江水暴漲,就在數千木牌上,書寫攻克階州文州綿州的月日,投入漢江,順流而下,夏軍守者見之,為之解體 [42]  [44] 
六月一日,傅友德拔漢州。先前,夏丞相戴壽、太尉吳友仁聽聞傅友德破階州文州,搗江油縣,戴壽便與吳友仁分出瞿塘守軍還援漢州,以保成都。戴壽等人未至,而傅友德舟師已逼漢州,向大亨全軍與之戰於城下,傅友德選驍騎擊敗之,既而戴壽等兵至,傅友德下令諸將曰:“彼勞師遠來,聞向大亨兵敗,眾必洶洶,一戰可克也。”乃親率師迎擊戴壽兵,大敗之,遂拔漢州,擒其招討黃龍、萬户梁士達等百餘人。戴壽與向大亨走成都,臨江侯陳德追擊,又敗之,獲其卒三千餘人,馬三百匹。吳友仁走古城,傅友德以濟寧侯顧時守漢州,自己率軍擊古城,又大敗其眾,禽殺二千餘人,並禽宣慰湖口章等,獲馬騾五百餘匹,友仁自古城遁還保寧 [45-46] 
六月七日,德慶侯廖永忠兵至夔府。先前,夏丞相戴壽等守瞿塘關,後還兵內援,留平章鄒興、副樞飛天張守城。至是,聞廖永忠兵至,出兵拒戰,廖永忠分軍為前後陣,前軍既接,乃出後軍,兩翼旁擊之,鄒興等大敗,明日廖永忠復並兵攻之,禽夏元帥龔興,殺溺死者甚眾。 [47]  [48] 
六月十日,德慶侯廖永忠進兵瞿塘關。先前,永忠因山峻水急,且夏軍設鐵索飛橋,橫據關口,明軍不得前進,就密遣壯士數百人,抬小舟,越過山,度過關,出於其上流,每人都持乾糧帶水筒以御飢渴,因山中多草木,令將士皆穿青莎衣,魚貫而出於崖石間,夏軍不能發覺。估計壯士數百人已至,廖永忠就率精鋭出墨葉渡,分為二道,夜五鼓以一軍攻其陸寨,一軍攻其水寨,攻水寨的將士皆以鐵裹船頭,置火器而前進。黎明,夏軍精鋭來拒,永忠已破其陸寨矣,既而將士抬舟出江者一時俱發於上流,揚旗鼓譟而下,夏軍大駭,而下流之師亦擁舟前進,發火炮火筒夾擊,大破之,夏鄒興中火箭而死,廖永忠遂焚其三飛橋,斷其橫江鐵索,禽同僉蔣達等八十餘人,斬首千餘級,溺死者無筭,飛天張、鐵頭張等皆遁去,永忠入夔州。明日,中山侯湯和兵亦至,廖永忠乃與湯和分道並進,湯和率步騎,廖永忠率舟師,約定會合於重慶 [47]  [49] 
六月十五日,潁川侯傅友德進兵成都 [50] 
六月十七日,夏平章丁世貞率眾寇攻陷文州,明指揮僉事朱顯忠戰死。先前,朱顯忠從潁川侯傅友德攻克文州,遂留守之。至是,丁世貞誘合番寇數萬來攻,朱顯忠擊退之,夏趙元帥復與丁世貞合兵攻城,城中食物將要耗盡,而外援不至,部下皆曰:“與其陷死地,孰若出城求生路乎?”顯忠厲聲曰:“為將守城,城存與存,城亡與亡,豈有求活將軍耶?”詰旦,丁世貞攻圍越來越急,顯忠悉出兵於東門拒戰,而丁世貞復攻西門。暮色將至,顯忠被傷裹瘡決戰,力不支,城破,被亂兵所殺,千户王均諒被執而不屈,夏軍之於文州東門。顯忠率領的士卒七百餘人,到城破時僅剩二百人,既而傅友德調兵來援,丁世貞棄城遁去,事聞於明太祖,使人祭朱顯忠、王均諒,厚恤其家。 [51]  [52] 
夏金州九龍山寨(今鹽源縣九龍崗)守將平章俞思忠,率其官屬軍民二千三百餘人,詣傅友德降,獻良馬十匹。之後傅友德遣人送思忠至京師應天府,明太祖命歸還其馬,賜宅第居於京師,仍賜俞思忠米五石,錢六千,右丞袁彬等三人米四石,錢四千八百,參政李文德等五人、同僉周仁貴、僉院李成、院判鍾興等七人米三石,錢三千六百,衣服每人一襲。 [51] 

明升投降封侯

六月十八日,德慶侯廖永忠率舟師自夔州乘勝抵重慶,次銅鑼峽,明升與右丞相劉仁等大懼,劉仁勸明升奔成都,皇太后彭氏泣曰:“事勢如此,繼往成都,不過延命旦夕,何益?”劉仁曰:“然則柰何?”彭氏曰:“大軍入蜀,勢如破竹,今城中兵民雖數萬,皆膽破心悸,豈能效力?若驅之拒守,死傷必多,亦終不免也,不如早降,以免生靈於鋒鏑。”明升遂遣使廖永忠軍,全城納款,廖永忠因湯和軍未至,辭而不受。 [52-53] 
六月二十一日,中山侯湯和至重慶,會德慶侯廖永忠,以兵駐朝天門外。此日,明升面縛銜璧,與母彭氏及右丞相劉仁奉表詣軍門降。湯和受璧,廖永忠解縛,承製撫慰。下令將士不得侵掠,撫慰戴壽向大亨等家,令其子弟持書往成都招諭。遣指揮高德送明升等人以及降表於京師應天府。表略曰:“乾坤正一統,知天命之有歸;日月仰大明,撫華夷而無外。萬方丕冒,四海同歡。欽惟皇帝陛下,功軼禹、湯,德侔堯、舜。運乾元不息之妙,寰宇肅清;秉神武不殺之權,生民永賴。收豪傑於紛爭之日,施仁義於墊溺之時。景運維新,皇謨丕顯。故無徵而不克,無令而不從。臣升僻處偏方,懵無學識,既靡竇融先幾之智,又乏錢俶達事之宜,見同井蛙,計窮穴兔。揣罪實由於己,啓釁用匪其人,自揆愚蒙,冒幹天討,顧閉問之何益?遂開門以來降。迎拜道旁,竊郊子嬰之繫頸;仰瞻天上,敢希孟昶之傾心。謹將軍馬、錢糧、府庫及土地、人民以獻。” [54-55] 
七月十日,傅友德圍成都,夏丞相戴壽知院向大亨等出城拒戰,以甲士,列於陣前,傅友德命前鋒指揮李英等以弓矢火器衝之,象中矢而卻走,戴壽之兵被象躪藉而死者甚眾,傅友德亦中流矢,湯和遣人報重慶之捷恰好到來,戴壽等人亦得其家書,聞重慶已降,而室家皆完好,遂無鬥志,乃登記府庫倉廩,遣其子詣軍門納款,傅友德許之。 [56]  [57] 
七月十一日,戴壽等人率其屬降,傅友德按兵入自成都東門,得士馬三萬。 [56]  [57] 
七月十二日,潁川侯傅友德分兵徇下川蜀州縣之未附者,至崇慶,夏知州尹善清拒戰,友德擊敗其兵,執尹善清而斬之,判官王桂華率城中耆民詣軍中降。 [58] 
七月十五日,指揮萬德送明升以及降表至京師應天府。先前,明太祖聞大軍下蜀,捨命中書六部太常翰林、國學定議受降等禮,省部言:“按宋太祖乾德三年,蜀主孟昶降,昶及子弟偽官李昊等三十二人至闕下,皆素服紗帽,進《待罪表》,俯伏於地。通事舍人掖昶起,鞠躬,聽命宣制釋罪,昶等再拜,三呼萬歲,合門使承旨賜昶等襲衣、冠帶,昶等再拜,跪受,各就次,易服,然後入見於崇元殿。合門使引昶等入,起居,蹈舞,稱謝。宣徽使承旨喚昶升殿,昶等再拜。升殿,宣徽使承旨宣撫昶至御座前,鞠躬,太祖親撫問之。昶還位,與其官屬皆舞蹈,再拜,三呼萬歲,出中書門下,率百僚稱賀。今擬明升朝見禮,上御奉天門,升等於午門外跪,進《待罪表》,侍儀使捧表入,宣表官宣讀訖,承製官出傳制,升等皆俯伏於地,侍儀舍人掖升起,其屬官皆起,跪聽宣制,釋罪,升等五拜,三呼萬歲,承製官傳制,賜衣服、冠帶,侍儀舍人引升入丹墀中,四拜,侍儀使傳旨,升跪聽宣諭,俯伏四拜,三呼萬歲,又四拜,出,丞相率文武百官行賀禮。”明太祖曰:“明升與孟昶不同,昶專治國政,所為奢縱;升年幼事由臣下,宜免其叩頭伏地上表請罪之禮。”此日,明升及其官屬朝見,百官稱賀,制授明升為歸義侯,賜冠帶、衣服及居第於京師。 [59] 

明升遷徙高麗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十七日,歸德侯陳理、歸義侯明升鬱鬱不樂,頗出怨言,明太祖聞之曰:“此童孺輩,言語小過,不足問,但恐為小人瞽惑,不能保始終,宜處之遠方,則釁隙無自生,可始終保全矣。”於是將其送往高麗,遣宦官前元院使延達麻失裏護送,賜高麗國王紗羅文綺四十八匹,俾善待之。 [60-61] 
五月十七日,高麗國王出迎於迎賓館,中書省移諮曰:“欽奉聖旨,‘那海東高麗國王,那裏自前年,為做立石碑,祭祀山川,飛報各處捷音,及送法服。使者重疊,王好生被暑熱來為那般,我想着限山隔海,天造地設生成的國土,那王每有仁政,管撫的好時,天地也喜,我這裏勤勤的使臣往來呵,似乎動勞王身體一般,為那般上頭,我一年光景,不曾教人去。於今恁每中書省省收拾紗羅段子四十八匹,差元朝舊日老院使送去,選海船一隻,用全身掛甲的軍人,在上面防海,就將那陳皇帝老少,夏皇帝老少去王京,不做軍,不做民,閒住他自過活。王肯教那裏住呵,留下;不肯,時節載回來,恁省家文書上好生説得子細了。’” [61] 
右丞相汪廣洋又致書曰:“曩因元政不綱,羣雄並起,各擁兵眾,分據土疆。我聖上乘時啓運,奮興淮右,肇基江左,命將四徵,削平羣雄。陳友諒竊據湖湘,妄稱大漢,明貞據有川蜀,僭號大夏,是以聖上統御六師,親臨湖廣,其陳氏勢窮力屈,率眾就降。去年春,命中山侯、穎川侯等,摠率師旅,水陸並進,直搗川蜀,明氏力不能支,㗸璧請命。皆已欽蒙聖恩,特加赦宥,保全其生,然揆之以理,不可使久處京師,今令各將家屬,往王國閒居,如可則留之,其不可則仍發回還。尚冀裁度。” [61] 
五月十九日,陳理、明升等男婦共二十七人入王京,陳理、明升詣闕,國王出御報平廳,陳理、明升拜於階上,王坐受之,禮訖,坐於使臣之下,明升十八,陳理年二十二。 [61] 
六月六日,高麗國王賜陳理、明升,苧布九匹。 [62] 
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十九日,明升娶高麗總郎尹熙王之女為妻,高麗國王賜米四十石,布一千匹。 [63]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二十五日,明升的長子明義向朝鮮國王李成桂告其父歿。 [64] 

明升家庭成員

明升父母

父親:夏太祖明玉珍
母親:太后彭氏(彭太后

明升妻子

皇后王氏
郡夫人尹氏,坡平人,高麗總郎尹熙王之女。

明升兒子

大夏國亡第二年,明太祖將明升以及其母彭皇后等二十七人遣送到高麗,並宣“不做官,不做民”。明升家族一行來到高麗後,高麗恭愍王把延安、白川兩縣作為貢物,供奉給明升一家,並將位於松都(今朝鮮開城)北部梨井裏的興國寺提供給他們作為邸宅,配以奴婢
明升在高麗定居後,與郡夫人坡平尹氏(高麗總郎尹熙王之女)結婚,生有四男:大兒子資憲大夫資憲公明義;二兒子總郎公嘉靖大夫明見;三兒子副使公嘉靖大夫明俊;四兒子侍郎公通訓大夫明信。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洪武元年,太祖克元都,升奉書稱賀。
  • 2.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明年,太祖遣使求大木。升遂並獻方物。帝答以璽書。其冬,遣平章楊璟諭升歸命。升不從。璟復遺升書曰:古之為國者,同力度德,同德度義,故能身家兩全,流譽無窮,反是者輒敗。足下幼衝,席先人業,據有巴、蜀,不諮至計,而聽羣下之議,以瞿塘、劍閣之險,一夫負戈,萬人無如之何。此皆不達時變以誤足下之言也。昔據蜀最盛者,莫如漢昭烈。且以諸葛武侯佐之,綜核官守,訓練士卒,財用不足,皆取之南詔。然猶朝不謀夕,僅能自保。今足下疆場,南不過播州,北不過漢中,以此準彼,相去萬萬,而欲藉一隅之地,延命頃刻,可謂智乎?我主上仁聖威武,神明響應,順附者無不加恩,負固者然後致討。以足下先人通好之故,不忍加師,數使使諭意。又以足下年幼,未歷事變,恐惑於狂瞽,失遠大計,故復遣璟面諭禍福。深仁厚德,所以待明氏者不淺,足下可不深念乎?且曏者如陳、張之屬,竊據吳、楚,造舟塞江河,積糧過山嶽,強將勁兵,自謂無敵。然鄱陽一戰,友諒授首,旋師東討,張氏面縛。此非人力,實天命也。足下視此何如?友諒子竄歸江夏,王師致伐,勢窮銜璧。主上宥其罪愆,剖符錫爵,恩榮之盛,天下所知。足下無彼之過,而能翻然覺悟,自求多福,則必享茅土之封,保先人之祀,世世不絕,豈不賢智矣哉?若必欲崛強一隅,假息頃刻,魚遊沸鼎,燕巢危幕,禍害將至,恬不自知。璟恐天兵一臨,凡今為足下謀者,他日或各自為身計,以取富貴。當此之時,老母弱子,將安所歸?禍福利害,瞭然可睹,在足下審之而已。升終不聽。
  • 3.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天統五年春二月,夏主不豫,未幾疾篤,卒。 二月,玉珍有疾,召其臣僚諭曰:「西蜀險塞,汝等同心協力,以輔嗣子,可以自守。不然,後事非吾所知,汝等勉之。」遂死,葬於江水之北。自僭號至是五年,壽三十六。子昇嗣立,年始十歲,母彭氏聽政。玉珍為人頗尚節儉,好文學,蜀人經李喜喜殘暴之餘,賴以粗安。然喜自用,昧於遠略,而嗣子稚弱,政出多門,國事去矣。(《實錄本傳》) 丙午春,夏主不豫,召臣下諭之曰:「中原未平,胡虜未逐,志不能遂也,此殆天意。今西蜀險塞,予歿後,汝等同心協力,但可自守,慎勿妄窺中原,亦不可與各鄰國構隙。」言畢遂殞,在位五年,壽三十六,葬江北永昌陵。羣臣尊上廟號曰太祖文武至聖皇帝,遺詔太子即位,遣使報訃於吳及各國,兼致遺物。(《明氏實錄》) 史官方孝孺贊曰:夏主方有意於據蜀,羣臣遭青巾之虐,百無一二。夏主躬行儉約,興文教,闢異端,禁侵掠,薄税斂,一方鹹賴小康焉。惜不能謹之於始,私家倍於公室,倉帑空虛,不能展其疆界,歷年雖不永,民至今感嘆焉。然不能以文詞盡其賢也。 夏太子升即皇帝位,年十歲,尊母彭氏為皇太后,垂簾同聽政,立妃王氏為皇后,改元開熙。 詔曰:「皇天眷命,篤生我太祖皇帝,恭行弔伐,創業開基,期盡中原,以登至治。顧大業未就,龍馭上昇,舉國臣氏,攀號莫及。予小子哀疚方殷,而臣民以嗣位為請。謂神器難以久虛,國家不可無主。懇請再三,辭避無術。謹於四月初一日祗告天地、祖宗,即皇帝位。予稚年涼德,忝任君師,惟敬天以勤民,在修身而法祖。纘承烈緒,任洪業以無疆;誕敷武文,祈天命於有永。尚賴臣工協志,同濟時艱,補缺拾遺,匡予不逮。其以明年為開熙元年,除舊布新,與民更始。」仍遣使詣吳及諸國告即位。(《明氏實錄》)
  • 4.    《玄宮之碑》:傳位皇太子,詔皇后同處分,俾維持以正大統,亦天下之大義也,可謂烈主矣。生於己巳九月九日,崩於丙午二月六日。謚曰欽文昭武皇帝,廟號太祖。壽三十八歲,在位六年。以九月初六日葬叡陵。爰命詞臣述功德,而碑刻之玄宮雲。 大夏天統四年 月   日 中書省左丞臣孫天右    右丞臣劉仁    參知政事臣江儼  徐汪    臣明從叡  明從哲    臣馬文敬 樞密院同知臣王元泰  朱鋪    副使臣鄧立  沈友才  劉銘  明從政  明從德  鑒院臣李聚  竇文秀  周景榮  田繼坤立石
  • 5.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丞相萬勝與知院張文炳有隙,密遣人殺之。內府舍人明昭等復矯後旨召勝入,縊殺於崇文樓下,拜劉禎為右丞相。(《明氏實錄》《月山叢談》同) 萬勝與張文炳有隙,文炳使玉珍義子明昭矯彭氏旨召勝,殺之,使劉禎代為丞相。勝有開國功,死非其罪,人多不服。(《平夏錄》) 玉珍居位六年,後為其弟所殺,其妻復圖殺其弟,立其子為帝,以其黨戴壽為冢宰,事皆專之,小旻主擁虛名而已。(《草木子》) 楊可學曰:「右丞相萬勝者,德安府黃陂縣人也。壯歲智勇過人,夏主寵愛之,妻以弟婦,故稱為明二。數歲總兵,信賞必罰,士卒樂從,所向克敵,開國之功良多。夏主賓天,立幼,母后臨朝,小人間謀,張、萬自相屠戮,而非以有罪見誅。不及五載,國遂亡,是自取之也。」(《明氏實錄》) 按:《平夏錄》記張、萬相戕之事未詳,《草木子》尤繆,當以《明氏寶錄》為正。 秋,廷試,進士龐百里等六人及第,餘出身有差。 幼主吟《桂花詩》賜諸進士,曰:「萬物凋殘我獨芳,花心金粟帶微黃。莫言些小難堪玩,露冷風清大地香。」(《明氏實錄》) 命丞相戴壽領兵攻烏撒,不克而還。(《明氏實錄》) 九月己亥,夏主明升遣使來聘。(《實錄》)
  • 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一 丙午年 九月 二十日》○己亥,夏主明昇遣使來聘。 上因與語,使者輒自言其國東有瞿塘三峽之阻,北有劍閣棧道之險,古人謂一夫守之百人莫過,而西控成都,沃壤千里,財利富饒,實天府之國。  上笑曰:“蜀人不以脩德保民為本,而恃山川之險,誇其富饒,此豈為國長久之道耶?然自用兵以來,商賈路絕,民疲財匱,乃獨稱富饒,豈自天而降耶?” 使者退, 上因語侍臣曰:“吾平日為事只要務實,不尚浮偽,此人不能稱述其主之善,而但誇其國險固,失奉使之職矣。吾嘗遣使四方,戒其謹於言語,勿為誇大,恐貽笑於人。蓋以誠示人,不事虛誕,如蜀使者之謬妄,當以為戒也。”
  • 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一 丙午年 九月 二十七日》:○丙午 遣參政蔡哲報聘於蜀。諭哲曰:“蜀使者多飾浮辭,誇大其國,徒取人不信。汝至蜀,慎無効此,彼有所問,但以實告之耳。”
  • 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二 吳元年 三月 二日》:○參政蔡哲歸自蜀。具言蜀自明玉珍喪後,明昇闇弱,羣下擅權,因圖其所經山川阨塞之處以獻
  • 9.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具言蜀自明玉珍喪後,明升闇弱,羣下擅權。且挾畫史以往,圖其所經山川扼塞以獻。哲字思賢,武昌人,先仕陳友諒為御史。歲壬寅,來歸,後為侍御史,坐事免,尋卒。(《實錄》) 十一月乙亥,夏主明升遣使者鄧良叟來聘。 上命良叟從大將軍徐達觀所下城邑。(《太祖實錄》) 保寧鎮守平章吳友仁叛。 友仁移文於郡縣曰:「昔與先王自沔陽而至重慶,共樹奇勛,開邦啟土。今者矯旨殺戮功臣,異日我輩亦如此耶!」遂據城謀叛,遣使與陝西李思齊、張良弼通。幼主數調兵誅,皆敗而還。
  • 1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七 吳元年 十一月 三日》 :○乙亥,夏主明昇遣使者鄧良叟來聘。命良叟從大將軍徐達軍觀所下城邑。
  • 11.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洪武元年(戊申)開熙二年,大明皇帝來告即位,遣平章鄒敬奉書往賀。 四月,命丞相戴壽討吳友仁,友仁來歸。 丞相戴壽總兵八萬往徵友仁,友仁入城自守,謂壽曰:「不須用兵,可遣參政文彥彬來即降。」是日,遂遣彥彬入城,友仁與彥彬約“丞相可設策將義子明昭等誅之,不然必為所害。”壽回奏,因朝會設計擒明昭等盡誅之。友仁同彥彬至重慶請罪謝恩。(《明氏實錄》) 吳友仁以萬勝之戮,移檄興兵。升命戴壽討之。友仁遺書曰:「不誅明昭,國必不安;昭若朝誅,吾當夕至。」壽乃奏誅昭,友仁入朝謝恩。(《平夏錄》)
  • 1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五 洪武元年 十月 一日》:○夏主明昇聞王師克元都,遣使來賀。
  • 13.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十月戊辰,夏主明升聞大明兵克元都,遣使來賀。 十二月壬辰,太祖遣使以書諭之。書曰:「朕昔以令先公起事老成,又能通使修好,以安生靈。足下以幼衝之年,處新造之國,朕感念先好,安得不為足下慮哉。足下舊臣,竭力推誠,奉足下甚至。然度德量力,審機觀變,在足下自處何如耳!誠能日延羣臣,問安靖生靈之道,必有能籌善後之策者,擇而行之,是竇融、錢俶複見於今日也。承平之福,當共享之。足下其圖之。」(《實錄》)
  • 1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七 洪武元年 十二月 二十六日》: ○遣使以書諭夏主明昇曰:“今秋,大將軍平元都,遠勞使者來賀。惟彼胡元,以昏淫之主,任世祿之將,昧綱常而無節義,躭寶貨而戀聲色,天命既去,克之不難,理固然也。其將王保保擁騎兵十萬,步卒倍之,中原之將莫強焉,既不能盡節盡節以事其君,又不能順天以全其民,是人不可不討也。十一月,大將軍移師自真定出井陘,直抵太原,與之決戰,大破其眾,獲其將校步騎,王保保僅與十八騎脱身遁去,我兵追之,俟還當知其存沒也。今晉冀之地悉入版圖,天下之亂十平其九,故致書報足下知之。朕昔以令先公起事,老成又能通使脩好以安生靈,豈期令先公遽爾長逝,失吾同好之人,朕思之不覺淚下霑襟。足下以幼衝之年,處新造之國,凜乎若朽索之御奔馬,朕感念先好,安得不為足下慮哉?自喪亂來幾二十年,今人心思治,正孟軻氏所謂‘定於一’之時也。足下舊臣念令先公平日相與之恩,竭力推誠,奉足下甚至,然度德量力,審機識變,在足下自處何如耳?誠能日延羣臣,問以安靖生靈之道,老成練達之士,必有能籌善後之計者,擇而行之,是竇融、錢俶復見於今日也。承平之福當共享之,書不盡言,足下其圖之。”
  • 15.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洪武二年(己酉)開熙三年,七月丙辰,蜀明升遣使來貢。 初,我師之西出也,不數月關陝悉定,蜀人為之震恐。戴壽謂升曰:「大明遣將用兵,所向無敵,以王保保、李思齊之強,尚莫能御,況吾蜀乎!」吳友仁曰:「蜀地非中原比,設有緩急,據險可守,軍資又充足,其若我何?為今之計,莫若外假交好以緩敵,內修武事以備御。」升從其言,復遣修貢。(《實錄》) 大明遣使入蜀求大木,升亦遣使來貢。使還,上賜璽書答之,曰:「朕歷觀古之有蜀者,如公孫述、劉備、李特、王建、孟知祥輩,皆能乘機進取,而善守之道未聞。今足下據此,必圖所以善守可也。朕連年出師,所向皆捷,諸將用命,故能成功。遠勞致禮,益見厚意,因使者還,姑以此復。」(《平夏錄》)
  • 1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三 洪武二年 七月 二十四日》:○丙辰,蜀明昇遣使來貢。初,我師之西出也,不數月關陜悉定,蜀人為之震恐,戴壽謂昇曰:「大明天子遣將用兵,所向無敵,以王保保、李思齊強盛如此,尚莫能禦,況吾蜀乎?倘一旦有警,計將安出?」吳友仁曰:「蜀地非中原比,設有緩急,據險可守,軍資又充足,雖勇將強兵,其若我何?為今之計,莫若外假交好以緩敵,內脩武事以備禦。」昇從其言,於是復遣使脩貢。
  • 1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四 洪武二年 八月 三日》:○明昇使還, 上賜璽書荅之曰:「朕暦觀古之有蜀者,如公孫述、劉備、李特、王建、孟知祥輩,皆能乘機進取,而善守之道未聞。今足下監此,必圖所以善守可也。朕連年出師,所向克捷,皆諸將用命,故能成功。遠勞致禮,益見厚意,因使者還,姑以此復。」
  • 18.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十月,遣湖廣行省平章楊璟招諭明昇。 璟至蜀,諭昇以禍福,使奉國入覲。昇牽於羣議不能決。璟還,復以書曉之,昇不能從。
  • 1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六 洪武二年 十月 一日》○遣湖廣行省平章楊璟招諭明昇。璟至蜀,諭昇以禍福,使奉國入覲,昇牽於羣議,不能決。不能決。璟還,復以書曉之曰:「璟聞古之有國者,同力度德,同德度義,義不足不敢抗德,不及則歸順,故能保身家於兩全,流名譽於無窮,福及子孫,族姓長久,反是者往往取敗。今足下以幼衝之資,襲先人之業,據有巴蜀,默然在位,不諮至計而聽羣下之議,以為瞿塘劍閣之險,一夫負戈,萬人無如之何,此皆不達時變,以誤足下。何則?昔之據蜀,最盛莫如劉備,諸葛孔明佐之,訓練士卒,財用不足,取之南蠻,然猶朝不謀夕,僅能自保。今足下疆埸南不過播州,北不及漢中,以此凖彼,相去萬萬,而欲以鬥絕一隅之地,延頃刻之命,可謂智乎?若謂險阻可恃,則三苗之墟不滅,有扈之國不亡,蠶叢魚鳬之郷不至足下矣。我 主上仁明神武,遣將用兵,天下無敵,運謀出奇,神明響應,順附者無不加恩,負固者然後致討,以足下先人通好之,故不忍加師,數遣使諭意,又以足下年幼未厯事變,恐惑於狂瞽之説,失遠大之利,故復遣璟面諭禍福,深仁厚德所以待明氏者不淺,足下可不深念之乎?且曏者,亂雄如陳友諒、張士誠,竊據吳楚,造舟塞江河,積糧過山丘,強將勁兵,自謂莫敵,然鄱陽一戰,友諒授首,旋師東討,張氏面縛,此非人力,實天命也。足下視此,以為何如?友諒之子竄歸江夏,王師致伐,勢窮出降, 主上宥其罪愆,封以侯爵,恩榮之盛,天下所知。足下無彼之過,而能幡然覺悟,獨斷於心,自求多福,則必享茅土之封保,先人之祀世世不絕,豈不賢智矣哉?若必欲倔強一隅,假息頃刻,魚遊於沸鼎之中,燕巢於危幕之上,禍害將至,恬不自知,璟恐天兵一臨,勢不可禦。前日足下之臣為足下謀者,或以郡獻,或以城降,各自為身計,以取富貴。當此之時,老母弱子,足下將安所歸乎?縱足下年幼未曉,語及老母,獨不痛心於此乎?禍福利害,瞭然可觀,逆順之圖,在足下審之而已。」昇不能從。
  • 2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七 洪武二年 十二月 七日》:○戊辰,平章楊璟自蜀使還,言「明昇闇弱,將佐皆庸材,昧於遠略,喻之再四,終不悟,不如舉兵取之。」 上曰:「兵之所加,必貴有名;無釁而加兵,仁者不為也。西蜀之地,彼亦安能久據?但朕意俟其悔悟。來歸則師可不勞,民亦無苦也,姑緩之。」
  • 21.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洪武三年(庚戌)開熙四年四月,大明大將軍徐達遣裨將金興旺、張龍由鳳翔入連雲棧,合兵攻興元,興元守將劉思忠、知院金慶祥迎降,留興旺、龍鎮守。(實錄) 七月甲辰,明升遣使以香楠木來獻,詔賜升與其國相戴壽、知院向大亨及來使文綺紗羅有差。 丙辰,明升將吳友仁寇興元,守將金興旺擊卻之。 友仁攻興元,興旺奮擊,友仁退。明日,複來攻,興旺面中流矢,拔矢複戰,斬首數百。城中兵才三千,友仁兵三萬,興旺斂兵入城,友仁乃圍城決濠填塹,攻益力,興旺嬰城固守。大將軍徐達令傅友德領兵三千徑趨黑龍江,夜襲木槽關,攻鬥山寨,下令軍中人持十炬燃於山上。友仁軍見列炬,大驚,乘夜遁去。(《實錄》) 夏守瞿塘將莫平章以兵犯歸州,欲報興元之役。大明將陳聞出兵南門與戰,大破之,斬首三百,擒八千人,送楊璟斬之。(《鴻猷錄》)
  • 2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十二 洪武三年 五月 二十三日》:○大將軍徐達與都督馮勝、參政傅友德、左丞李思齊自徽州南出,一百八渡至略陽,擒元平章蔡琳,遂入沔州,又遣禆將金興旺、張龍由鳳翔入連雲棧,合兵攻興元,興元守將劉思中、知院金慶祥迎降,達留興旺龍鎮守,還軍西安。
  • 2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十四 洪武三年 七月 十八日》:○甲辰,明昇遣使以香楠木來獻,詔賜昇與其國相戴壽知院向大亨及來使文綺紗羅有差。
  • 2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十四 洪武三年 七月 三十日》○明昇將吳友仁寇興元,守將金興旺出兵擊卻之。明日,友仁復來攻,興旺與戰,面中流矢,拔矢復戰,斬首數百級,時城中守兵才三千,友仁兵三萬,興旺以力寡歛兵入城,遣使間道走寶鷄,取援兵。友仁乃圍城,決濠填塹,攻益急,興旺嬰城拒守,發巨礟擂石,敵兵多死傷者。時大將軍徐達在西安,得報,即率師還屯益門鎮,先令傅友德領兵三千,徑趨黑龍江,夜襲木槽關,攻斗山砦,下令軍中人持十炬,燃于山上,友仁軍見列炬起,大驚,乘夜遁去。
  • 25.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陜西五》:褒水在縣城東。自鳳縣流入境,一名黑龍江,又名紫金水。
  • 26.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陜西五》:○斗山縣西北二十里。《道書》:山有五穴,通昆侖、長安、武當、青城、隴山雲。明初下漢中,明升遣將來攻。徐達馳援,屯益門鎮。遣傅友德徑趣黑龍江,夜襲木槽關,攻鬥山寨,燃炬山上。蜀兵夜遁。益門鎮,見鳳翔府寶雞縣。
  • 27.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五·陜西四》益門城,縣西南十五里。元末,李思齊築,以備川蜀。城西據益門山,因名。明初,徐達收漢中,自長安引兵屯益門,遣傅友德南出褒斜,是也。今為益門鎮,向設巡司戍守。
  • 28.    城固區劃  .城固縣人民政府.2021-05-07[引用日期2022-11-20]
  • 29.    ○樊噲台在縣北五里。《水經注》:胥水徑樊噲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許人。又東南徑城固城北。水北有韓信台,高十餘丈,上亦容百許人,即高祖置壇拜信處。《志》誤以樊噲台為樊噲城。又縣西北二十五里有木槽關,建置未詳。
  • 3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十五 洪武三年 八月 二十五日》:○辛巳 上得興元捷奏,謂中書省臣曰:“明昇,竪子,所謂自作孽不可逭者也。 ”
  • 31.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是年,大明遣使假道攻雲南,戴壽不奉命。秋,再遣蔡參政招諭,兼致禮物,不從。明、夏竟絕和好。(《平夏錄》) 大明遣使求木植,丞相戴壽不與。(《明氏實錄》) 秋,夏丞相劉禎卒。禎,元進士,精於易數,導夏主修道,盡逐胡元,以安中夏。詔令多所代制,人比之孔明雲。(《明氏實錄》)
  • 32.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洪武四年(辛亥)開熙五年正月丁亥,太祖遣將伐蜀。 上親祀上下神祗,告伐明升。命中山侯湯和為徵西將軍,江夏侯周德興為左副將軍,德慶廖永忠為右副將軍,暨營陽侯楊璟、都督僉事葉昇率荊襄舟師,由瞿塘趨重慶;潁川侯傅友德為徵虜前將軍,濟寧侯顧時為左副將軍,暨都督僉事何文輝等率河南、陝西步騎由秦隴趨成都。上諭和等曰:「今天下大定,惟川蜀未平,朕以明玉珍嘗遣使修好,憫升稚弱,不忍加兵,遣使數加開諭。升乃惑於羣言,反犯吾興元,不可不討。師行之際,肅士伍,嚴紀律,以懷降附,無肆殺掠。昔王全斌之事可以為戒。」(《實錄》)
  • 3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 洪武四年 正月 三日 》:○丁亥 上親祀上下神祇,告伐明昇。命中山侯湯和為徵西將軍,江夏侯周德興為左副將軍,德慶侯廖永忠為右副將軍,暨營陽侯楊璟都督僉事,葉昇率京衞荊湘舟師由瞿塘趨重慶,潁川侯傅友德為徵虜前將軍,濟寧侯顧時為左副將軍,暨都督僉事何文輝等率河南陜西步騎由秦隴趨成都,上諭和等曰:「今天下大定,四海奠安,惟川蜀未平耳。朕以明玉珍嘗遣使脩好,存事大之禮,故於明昇,閔其稚弱,不忍加兵,遣使數加開諭,冀其覺悟。昇乃惑於羣言,反以兵犯吾興元,雖敗衂而去,然豺狼之心終懷嚙噬,不可不討。今命卿等率水陸之師,分道並進,首尾攻之,使彼疲於奔命,勢當必克。但師行之際,在肅士伍,嚴紀律,以懷降附,無肆殺掠,昔王全斌之事可以為戒,卿等慎之。」
  • 34.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閏三月,楊璟師進次夔州大溪口。 蜀人自謂瞿塘天險,遣平章莫仁壽守之,以鐵索橫斷關口;王師臨境,又遣左丞相戴壽、平章鄒興、副樞飛天張益兵為固守計。壽等於鐵索外,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寨,鑿兩崖壁,引纜為飛橋三,平以木板,置礟石、木竿、鐵銃其上,旁橋兩岸,復置礟,以拒我師。璟遣指揮韋權出赤甲山以逼夔州,李某出白鹽山,下逼夔府南岸,攻南城寨,璟與都督僉事王簡出大漢口,進攻瞿塘扼江之眾,璟戰,不利,赤甲、白鹽之師亦退還歸州。(《實錄》) 大明命湯和為徵西將軍,廖水忠副之,攻夔關。戴丞相、向知院峽中設大橋備禦,船至,以木頭撞下輒碎,竟不得上。屢戰不勝,退兵峽外。重慶城中每虛驚,禁不能止。(《明氏實錄》)
  • 35.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六·四川一》瞿唐關,在夔州府城東八里,以瞿唐峽而名,峽在城東三里,或謂之廣溪峽,三峽之一也。瞿唐之名著,而廣溪之稱隱矣。.......明初伐蜀,命湯和等由瞿唐趨重慶,時夏人守瞿唐,以鐵索橫斷關口,又於鐵索外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寨,鑿兩岸壁,引繩為飛橋,嚴為守備。和克歸州,而進至夔州大溪口,分遣別將,一出赤甲山逼夔州,一出白鹽山下逼夔州南岸,攻其南城山寨,而自引軍攻其飛橋,皆不利,引還。旋自白鹽山伐木開道,由紙牌坊溪在府東十里趨夔州。廖永忠帥所部兵先至舊夔州即白帝城,敗蜀兵,乃進兵瞿唐關,密遣奇兵舁小舟逾山渡關,出上流,乃率精鋭出黑葉渡,以一軍攻其陸寨,一軍攻其水寨。陸寨先破,上流兵適至,下流舟師合進,瞿唐之險遂下,入其夔州。湯和亦至,於是和帥步騎,永忠帥舟師,乘勝抵重慶,沿江州縣,望風奔附,而明昇出降矣。瞿唐為蜀之東户,不亦信哉?
  • 36.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四月丙戌,傅友德攻階州,克之。 友德陛辭,上密語之曰:「蜀人聞吾西伐,必悉其精鋭東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拒我師。若出其不意,直搗階、文,門户既隳,心腹自潰。兵貴神速,但患不勇耳。」友德至陝,集諸道兵,揚言出金牛,使人覘知青川杲陽空虛,階、文守備單弱,遂引兵趨陳倉,選精兵五千為前鋒,攀緣山谷,晝夜兼行,大軍繼之,直抵階州。守將平章丁世貞來拒,友德擊敗之,生擒其將雙刀王等十八人,世貞遁去,遂克階州。(《實錄》)
  • 3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四 洪武四年 四月 四日》:○潁川侯傅友德攻蜀階州,克之。先是,友德陛辭, 上密語之曰:「蜀人聞吾兵西伐,必悉其精鋭,東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拒我師。彼必謂地險而吾兵難至,若出其不意,直擣階、文,門户既隳,則腹心自潰。兵貴神速,但患爾等不勇耳。」友德受命,馳至陜西,集諸道兵,揚言出金牛,而潛使人覘知青川杲陽空虛,階文雖有兵壘,而守備單弱,於是引兵趨陳倉,選精兵五千為前鋒,攀緣山谷晝夜兼行,大軍繼之,直抵階州,蜀守將平章丁世真率眾來拒,友德擊敗之,生擒其將雙刀王等十八人,世真遁去,遂克階州。
  • 3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四 洪武四年 四月 七日》:○潁川侯傅友德兵至文州,距城三十里,蜀人斷白龍江橋以阻我師,友德督兵修橋以渡,至五里關,蜀平章丁世真等復集兵據險,都督同知汪興祖躍馬直前,中飛石死,友德怒,奮兵急攻,破之,世真僅以數騎遁去,遂拔文州。興祖,廬州巢縣人,少為張德勝飬子,龍灣之戰德勝死之, 上憫其忠,命興祖嗣其職,下安慶,擊江州,徵蘄黃,平江西,大戰彭蠡,興祖皆有功,擢為參知政事,從徵武昌、廬州,援壽州,陞僉都督府事,克海陵、高郵、淮安,取湖州,圍姑蘓,亦預有勞績,進同知都督府事,從大將軍徐達下山東,收河南,定中原,西取大同,因守其地,未幾命兼晉王府武傅,人有告其罪者, 上宥而弗問,俾徵蜀以自効。至是,戰死, 上聞而悼之,命省部議封贈,仍給祿以贍其家,俟其子年長襲職。
  • 39.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己丑,傅友德兵克文州。 兵至文州,距賊三十里,蜀人斷白龍江橋以阻我師。友德督兵修橋以渡,至五里關,丁世貞等復集兵據險,汪興祖中飛石死。友德奮兵急攻,破之,世貞以數騎遁去。癸巳,友德兵渡青川、杲陽、白水江,蜀人望風驚遁,友德遣人渝降之,遂引兵趨隆州,克之。
  • 4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四 洪武四年 四月 十一日》:○癸巳,潁川侯傅友德兵度青川、果陽、白水江,會都督僉事王成亦領兵至,蜀人望風驚遁,友德遣人諭降之,俾各還本業,留鞏昌衞指揮潘某守之,遂引兵趍隆州。
  • 4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四 洪武四年 四月 十九日 》:○傅友德兵克隆州
  • 42.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癸卯,傅友德兵克綿州。 友德兵徇下江油、彰明二縣,遂趨綿州,別遣藍玉夜襲其壘。守將向大亨軍驚擾達旦,友德麾兵乘之,蜀兵大敗,遂克綿州。大亨走保漢州。五月,兵至漢江,阻水,令軍中造戰艦百餘艘。己卯,將進兵漢州,欲以軍事達湯和,乃以木牌數千,書克階、文、綿州日月,投漢江,順流而下。重慶守者見之,為之解體。
  • 4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四 洪武四年 四月 二十一日》:○癸卯,傅友德兵徇下江油、彰明二縣,遂趨綿州,將至,友德乃遣精鋭鼓行而前,別遣都督僉事藍玉夜襲其壘。蜀守將向大亨軍驚擾達旦,友德麾兵乘之,俄大風起,諸將順風縱擊,蜀兵大敗,遂克綿州,龍驤衞指揮史鑑戰死,大亨走保漢州。
  • 4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五 洪武四年 五月 二十八日》 :○己卯,潁川侯傅友德造戰艦成,將進兵漢州,欲以軍中消息達湯和,而山川懸隔,適江水暴漲,乃以木牌數千書克階、文、綿州月日,投漢江,順流而下,蜀守者見之,為之觧體。
  • 45.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六月壬午,拔漢州。 夏人聞王師伐蜀,命丞相戴壽、太尉吳友仁等率眾守瞿塘,以扼三峽之險。及友德破階、文,搗江油,乃與友仁分瞿塘守兵還援漢州,以保成都。未至,而友德舟師已逼漢州,向大亨悉兵戰於城下,友德選驍騎擊敗之。既而,壽等兵至,友德親率師迎擊,大破之,遂拔漢州。壽與大亨留鄒平章守夔關,引兵走成都,友仁走古城。友德自將擊之,大敗其眾,友仁自古城遁還保寧。
  • 4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六 洪武四年 六月 一日》:○潁川侯傅友德拔漢州。初,夏人聞王師伐蜀,命丞相戴壽、太尉吳友仁等悉眾守瞿塘,以阨三峽之險,及聞友德破階、文,擣江油,壽等乃與友仁分瞿塘守兵還援漢州,以保成都。未至,而友德舟師已逼漢州,向大亨悉兵戰於城下,友德選驍騎擊敗之,既而壽等兵至,友德下令諸將曰:「彼勞師遠來,聞向大亨兵敗,眾必洶洶,一戰可克也。」乃親率師迎擊壽兵,大敗之,遂拔漢州,擒其招討黃龍、萬户梁士達等百餘人,壽與大亨走成都,臨江侯陳德追擊,又敗之,獲其卒三千餘人,馬三百匹,友仁走古城,友德乃以濟寧侯顧時守漢州,自將擊古城,又大敗其眾,禽殺二千餘人,並禽宣慰湖口章等獲馬騾五百餘匹,友仁自古城遁還保寧。
  • 47.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戊子,廖永忠兵至舊夔府。辛卯,進兵瞿塘關,遂入夔州。 上聞湯和等住兵大溪口,欲俟水平進師,賜詔促之。永忠聞命,即率所部先進。戊子,兵至舊夔府,平章鄒興、副樞飛天張出兵拒戰,分前後軍出兩翼旁擊,大敗之。遂進兵瞿塘關,山峻水急,蜀人設鐵索飛橋,橫據關口,永忠乃密遣壯士舁小舟逾山度關,以出其上流,衣青莎衣,出崖石草木間,而率精鋭出墨葉渡,分二道攻水陸寨。舁舟出江者,自上流俱發夾擊,大破之。鄒興中火箭死,飛天張、鐵頭張等皆遁去,永忠入夔州。明日,湯和兵亦至,率步騎約會於重慶。
  • 4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六 洪武四年 六月 七日 》:○德慶侯廖永忠兵至舊夔府。先是,偽夏丞相戴壽等守瞿塘關,及還兵內援,乃留平章鄒興、副樞飛天張守城。至是,聞永忠兵至,出兵拒戰,永忠分軍為前後陣,前軍既接,乃出後軍,兩翼旁擊之,興等大敗,明日復併兵攻之,禽其元帥龔興,殺溺死者甚眾。
  • 4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六 洪武四年 六月 十日》:○辛卯,德慶侯廖永忠進兵瞿塘關。永忠以山峻水急而蜀人設鐵索飛橋橫據關口,我舟不得進,乃密遣壯士數百人, 舁小舟,踰山度關,以出其上流,人持糗糧帶水筒以禦饑渴,山多草木,令將士皆衣青莎衣,魚貫出崖石間,蜀人不之覺也。度其已至,乃率精鋭出墨葉渡,分為二道,夜五鼓以一軍攻其陸寨,一軍攻其水寨,攻水寨將士皆以鐵褁船頭,置火器而前。黎明,蜀人盡鋭來拒 ,永忠已破其陸寨矣,既而將士舁舟出江者一時俱發上流,揚旗鼓譟而下,蜀人出不意,大駭,而下流之師亦擁舟前進,發火砲火筒夾擊,大破之, 其將鄒興中火箭死,遂焚其三橋,斷其橫江鐵索,禽同僉蔣達等八十餘人,斬首千餘級,溺死者無筭,飛天張、鐵頭張等皆遁去,永忠入夔州。明日,中山侯湯和兵亦至,永忠乃與和分道並進,和率步騎,永忠率舟師,約會於重慶。
  • 5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六 洪武四年 六月 十五日》○丙申,潁川侯傅友德進兵成都。
  • 5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六 洪武四年 六月 十七日》:○戊戌,偽夏平章丁世真率眾寇陷文州,指揮僉事朱顯忠死之。顯忠,泰州如臯人,初同兄貞事張士誠。我師下松江,顯忠兄弟率部下來降。吳元年,授濠梁衞指揮僉事,後從御史大夫鄧愈下河州,抵土蕃,還守河州。及從潁川侯傅友德克文州,遂留守之。至是,世真誘合番寇數萬來攻,顯忠戰卻之,偽夏趙元帥復與世真合兵攻城,城中食且盡,外援不至,部下皆曰:「與其陷死地,孰若出城求生路乎?」顯忠厲聲曰:「為將守城,城存與存,城亡與亡,豈有求活將軍耶?」詰旦,世真攻圍益急,顯忠悉出兵東門拒戰,而世真復攻西門,日且暮,顯忠被傷褁瘡決戰,力不支,城破,為亂兵所殺,千户王均諒被執,不屈,蜀人磔之於文州東門。初,顯忠領士卒七百餘人,及城破僅二百人,既而友德調兵來援,世真棄城遁去,事聞,使祭顯忠、均諒,厚恤其家。 ○偽夏守金州九龍山寨平章俞思忠率其官屬軍民二千三百餘人詣傅友德降,獻良馬十匹。後友德遣人送思忠至京,上命還其馬,賜第居京師,仍賜思忠米五石,錢六千,右丞袁彬等三人,米四石,錢四千八百,參政李文德等五人同僉周仁貴僉院李成院判鍾興等七人,米三石,錢三千六百,衣服人一襲。
  • 52.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戊戌,偽夏平章丁世貞陷文州,指揮僉事來顯忠死之。傅友德率兵來援,世貞棄城遁去。偽夏守金州九龍山寨平章俞某詣傅友德降。己亥,廖永忠率舟師抵重慶,次銅鑼峽,夏主明升遣使詣永忠軍納款。明升與右丞劉仁等大懼,仁勸升奔成都,升母彭氏泣曰:「事勢如此,縱往成都,不過延旦夕命,何益?」仁曰:「然則奈何?」彭氏曰:「大軍入蜀,勢如劈竹。今城中兵民雖數萬,皆膽破心悸,若驅之拒守,死傷必多,亦終不免也。不如早降,以免生靈於鋒鏑。」升遂遣使詣永忠軍,全城納款。永忠以湯和軍未至,辭不受。 六月二十一日,夏丞相劉仁挾幼主並皇后彭氏齎符璽詣軍門降。
  • 5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六 洪武四年 六月 十八日》:○德慶侯廖永忠率舟師自夔州乘勝抵重慶,是日次銅鑼峽,明昇與右丞劉仁等大懼,仁勸昇奔成都,昇母彭氏泣曰:「事勢如此,繼往成都,不過延命旦夕,何益?」仁曰:「然則柰何?」彭氏曰:「大軍入蜀,勢如破竹,今城中兵民雖數萬,皆膽破心悸,豈能効力?若毆之拒守,死傷必多,亦終不免也,不如早降,以免生靈於鋒鏑。」昇遂遣使詣永忠軍,全城納欵,永忠以湯和軍未至,辭不受。
  • 5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六 洪武四年 六月 二十二日》:○癸卯,中山侯湯和至重慶,會德慶侯廖永忠以兵駐朝天門外,是日明昇面縛啣璧,與母彭氏及其右丞劉仁等奉表詣軍門降,和受璧,永忠觧縛,承製撫慰,下令將士不得侵掠,撫諭戴壽、向大亨等家,令其子弟持書往成都招諭,遣指揮萬德,送昇等並降表於京師,表略曰:乾坤正一統,知天命之有歸;日月仰大明,撫華夷之無外。萬方丕冐,四海同歡。欽惟 皇帝陛下,功軼禹、湯,德侔堯、舜,運乾元不息之妙,寰宇肅清;秉神武不殺之權,生民永賴。收豪傑於紛爭之日,施仁義於墊溺之時。景運維新,皇謨丕顯。故無往而不克,無令而不從。臣昇僻處偏方,懵無學識,既靡竇融先幾之智,又乏錢俶達事之宜。見同井蛙,計窮穴兎。揣罪實由於己,啟釁用匪其人。自揆愚蒙,冐幹天討,顧閉關之何益?遂開門以來降,迎拜道旁,竊効子嬰之繫頸;仰瞻天上,敢希孟昶之傾心。謹將軍馬、錢糧、府庫及土地、人民以獻。
  • 55.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癸卯,中山侯湯和至重慶,會德慶侯廖永忠,以兵駐朝天門外。是日明昇面縛銜璧,與母彭氏及右丞劉仁奉表詣軍門降。和受璧,永忠解縛,承製撫慰。下令禁侵掠,撫慰戴壽、向大亨等家,令其子弟持書往成都招之。遣指揮高德送昇等並降表於京師。表略曰:「乾坤正一統,知天命之有歸;日月仰大明,撫華夷而無外。萬方丕冒,四海同歡。欽惟皇帝陛下,功軼禹、湯,德侔堯、舜。運乾元不息之妙,寰宇肅清;秉神武不殺之權,生民永賴。收豪傑於紛爭之日,施仁義於墊溺之時。景運維新,皇謨丕顯。故無徵而不克,無令而不從。臣昇僻處偏方,懵無學識,既靡竇融先幾之智,又乏錢俶達事之宜,見同井蛙,計窮穴兔。揣罪實由於己,啟釁用匪其人,自揆愚蒙,冒幹天討,顧閉問之何益?遂開門以來降。迎拜道旁,竊郊子嬰之系頸;仰瞻天上,敢希孟昶之傾心。謹將軍馬、錢糧、府庫及土地、人民以獻。」
  • 56.    《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七月庚申,傅友德圍成都。辛酉,夏丞相戴壽等以城降。 夏丞相戴壽、知院向大亨等,以象載甲士逆戰,友德命前鋒以弓矢、火器衝之,象中矢卻走,壽兵死者甚眾。會湯和遣人報捷,壽等亦得其家書,遂無鬥志,乃籍府庫倉廩,遣其子詣軍門納款。翌日,壽等率其屬降,友德按兵入東門,得士馬三萬。壬戌,分兵徇崇慶,知州尹善清拒戰,擊斬之。成都既平,分兵徇川蜀之未下者,因籍其丁壯,置守要害。 乙丑,明升等至京師,及其官屬朝見,封為歸義侯。
  • 5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七 洪武四年 七月 十日》:○庚申,潁川侯傅友德兵圍成都,偽夏丞相戴壽、知院向大亨等出城拒戰,以象載甲士,列於陣前,友德命前鋒指揮李英等以弓矢火器衝之,象中矢卻走,壽兵躪藉死者甚眾,友德亦中流矢,會湯和遣人報重慶之捷,壽等亦得其家書,聞重慶已降而室家皆完,遂無鬪志,乃籍府庫倉廩,遣其子詣軍門納欵,友德許之。翌日,壽等率其屬降,友德按兵入自東門,得士馬三萬。
  • 5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七 洪武四年 七月 十二日》:○壬戌,潁川侯傅友德分兵徇下川蜀州縣之未附者,至崇慶,偽知州尹善清拒戰,友德擊敗其兵,執斬之,判官王桂華率城中耆民詣軍中降。
  • 5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七 洪武四年 七月 十五日》○乙丑,指揮萬德送明昇並降表至京師。初,上聞大軍下蜀,捨命中書集六部、太常、翰林、國學定議受降等禮,省部言:「按宋太祖乾德三年,蜀主孟昶降,昶及子弟偽官李昊等三十二人至闕下,皆素服紗帽,進《待罪表》,俯伏於地,通事舍人,掖昶起,鞠躬,聽命宣制,釋罪,昶等再拜,三呼萬歲,閤門使閤,承旨賜昶等襲衣、冠帶,昶等再拜,跪受,各就次,易服,然後入見於崇元殿。閤門使引昶等入,起居,蹈舞,稱謝。宣徽使承旨喚昶陞殿,昶等再拜,陞殿。宣徽使承旨宣撫昶至御座前,鞠躬,太祖親撫問之。昶還位,與其官屬皆舞蹈,再拜,三呼萬歲,出中書門下,率百僚稱賀。今擬明昇朝見禮,上御奉天門,昇等於午門外跪,進《待罪表》,侍儀使捧表入,宣表官宣讀訖,承製官出傳制,昇等皆俯伏於地,侍儀舍人掖昇起,其屬官皆起,跪聽宣制,釋罪,昇等五拜,三呼萬歲,承製官傳制,賜衣服、冠帶,侍儀舍人引昇入丹墀中,四拜,侍儀使傳旨,昇跪聽宣諭,俯伏四拜,三呼萬歲,又四拜,出,丞相率文武百官行賀禮。」 上曰:「明昇與孟昶不同,昶專治國政,所為奢縱;昇年幼事由臣下,宜免其叩頭伏地上表請罪之禮。」是日,昇及其官屬朝見,百官稱賀,制授昇為歸義侯,賜冠帶、衣服及居第於京師。
  • 6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十一 洪武五年 正月 十七日》:○賜京衞軍士錢帛。 歸德侯陳理、歸義侯明昇居常欝欝不樂,頗出怨言, 上聞之曰:「此童孺輩,言語小過,不足問,但恐為小人瞽惑,不能保始終,宜處之遠方,則釁隙無自生,可始終保全矣。」於是徙之高麗,遣元樞密使延安荅理延安答理護送而往,仍賜高麗國王紗羅文綺四十八疋,俾善待之。
  • 61.    《高麗史·世家·卷第四十三》:癸亥,帝遣宦者前元院使延達麻失裏及孫內侍來錫王綵段紗羅四十八匹,王出迎於迎賓館,中書省移諮曰:「欽奉聖旨,『那海東高麗國王,那裏自前年,為做立石碑,祭祀山川,飛報各處捷音,及送法服。使者重疊,王好生被暑熱來為那般,我想着限山隔海,天造地設生成的國土,那王每有仁政,管撫的好時,天地也喜,我這裏勤勤的使臣往來呵,似乎動勞王身體一般,為那般上頭,我一年光景,不曾敎人去。於今恁每中書省省收拾紗羅段子四十八匹,差元朝舊日老院使送去,選海船一隻,用全身掛甲的軍人,在上面防海,就將那陳皇帝老少,夏皇帝老少去王京,不做軍,不做民,閑住他自過活。王肯敎那裏住呵,留下;不肯,時節載回來,恁省家文書上好生説得子細了。』」 右丞相汪廣洋又致書曰:「曩因元政不綱,羣雄並起,各擁兵眾,分據土疆。 我聖上乘時啓運,奮興淮右,肇基江左,命將四徵,削平羣雄。陳友諒竊據湖湘,妄稱大漢,明貞據有川蜀,僭號大夏,是以聖上統御六師,親臨湖廣,其陳氏勢窮力屈,率眾就降。去年春, 命中山侯、穎川侯等,摠率師旅,水陸並進,直擣川蜀,明氏力不能支,㗸璧請命。皆已欽蒙聖恩,特加赦宥,保全其生,然揆之以理,不可使久處京師,今令各將家屬,往王國閑居,如可則留之,其不可則仍發廻還。尙冀裁度。」 乙丑,陳理、明昇等男婦共二十七人入京,理、昇詣闕,王出御報平廳,理、昇拜於階上,王坐受之,禮訖,坐於使臣之下,昇年十八,理年二十二。
  • 62.    《高麗史·世家·卷第四十三》:辛巳,賜陳理、明昇,薴布九匹。
  • 63.    《高麗史·世家·卷第四十四》:辛卯,明昇娶摠郞尹熙宗女,王賜米四十石,布一千匹。
  • 64.    《太祖康獻大王實錄卷三》○庚子,明昇男義,告其父歿,呈禮部。
  • 65.    《春官通考·卷三十九·吉禮·院祠二·肅宗代》:三十年甲申,典籍明廷耉上言,請更建其祖華蜀君明昇舊祠, 令議大臣,皆以為明昇非有功德,而特以洪武壬子,中書省諮送陳友諒、明昇家口,宜令不做軍不做民,閑住過活雲。故列朝待之優異。太祖朝,賜明昇華蜀君祿,陳理平漢君祿。太宗朝,賜忠勳世祿。宣廟朝,有勿侵明氏、陳氏後裔敎旨。而明昇身沒後,命創祠於京城,使其胄胤奉祀。經壬辰兵燹,其後昇之遺裔居海州者,呈書監營,請建祠,則道臣轉聞,自官建祠雲。而此雜見於野史松都誌中,禮曹文書,不少槪見,到今累數百年之後,因其後孫之上言,建祠給祭,揆以祀典,恐不得當矣。上從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