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陬邑

(古地名)

鎖定
陬邑,古地名,為孔子出生地,今山東曲阜。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 [1]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字仲尼,東周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中文名
陬邑
類    別
中國古地名
讀    音
zōu yì
所在地
春秋時期魯國
現    址
山東曲阜境內
意    義
孔子的出生地

陬邑簡介

春秋時期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孔子的出生地。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尼山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其弟子整理,編纂,收錄)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來的《史記·孔子世家》。

陬邑考證

陬邑史記記載

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關於孔子生地,《闕里文獻考》作了進一步註釋,稱孔子父:“叔梁紇仕魯,為陬邑大夫,有勇力。”又載:“叔梁公望眾魯邦,業傳陬邑。”也就是説,孔子從其父輩就居住在陬邑,為官在陬邑。對此史學界未見異議,已成定論。然“陬邑”在現今什麼區域,治所何在?一直眾説紛紜。一為泗水東南説。《中國通史簡編》上有記載: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父叔梁紇,曾做陬邑(今山東泗水縣東南)宰。一為鄒城東南説。此説認為,鄒城東南二十六里的邾城(又名紀王城)為孔子生地。邾陬同音,古代邾即陬也,孔子生陬地即邾地。一為曲阜東南説。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説法,即,陬邑,春秋魯也,在今山東曲阜東南。
為澄清孔子生地“陬邑”這一地理概念,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考證。

陬邑考證之一

曲阜封國定都在先,泗水設邑設縣在後,春秋時,陬、卞同為魯邑。《史記》載:周武王周公於曲阜,曰魯。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而使其子伯禽就封於魯,是為魯公。這是有史可考的曲阜封國設都之始。在此後一千多年裏,直到曹魏代漢,魯廢國設郡之前,曲阜一直作為周漢魯都長期存在。而同時期的泗水,只是魯國所屬的一個偏僻小地。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泗水,春秋時魯卞邑,漢置卞縣,隋始置泗水縣。可見,春秋時,陬邑、卞邑為魯國的同一級行政單位,是不同的行政轄區,並不交叉。孔子即生於陬邑,就不會有緣卞邑。因此,孔子生地在泗水東南的説法不能成立。

陬邑考證之二

曲阜之陬地非鄒城之邾地,陬邾雖音同,但地理概念不同。據考,邾為武王時周封地,亦稱邾婁。為歂頊帝后裔挾所建,曹姓。這與《史記·楚世家》所記:歂頊後裔陸冬生六子,五曰曹姓是相吻合的。又《史記》中有關於曹姓之弟季連後裔曾事周文王的記載,因此,可以推斷,邾國作為歂頊帝后裔,可能周朝建立前,業已存在,周初再封;也可能周初即封。也就是説,邾先於魯封國。周武王在分封魯國後,調整了疆域,勢弱的邾國由曲阜東南的邾地遷往現鄒城東南的紀王城,國號仍為邾。這與《辭海》所解,曹姓 建都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繹(紀王城),説法是一致的。後來,魯穆公改邾為陬也在情理之中。由此可見,曲阜的陬地與鄒城的邾地是有區別的,説孔子生於鄒城東南是缺乏依據的。

陬邑考證之三

從相關的歷史事件上看,曲阜東南部與孔子家世關密切,並留有遺蹟。首先是孔子父母均葬於魯東防山,且有現存墓地梁公林為證。據《史記·孔子世家》:而叔梁紇死,葬於防山。防山在魯東。孔子母死,合葬於防焉。按照國人的殯葬習俗和當時的條件,墓地離宅地、治所不會太遠,應在陬邑轄區以內。再就是孔子出生與尼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禱於尼山而生孔子。”曲阜東南的尼山,有為紀念孔子出生保存下來的尼山孔廟夫子洞、板倒井等文物古蹟。相傳,尼山以西不遠的魯源村就是孔子及其母親在遷往魯都闕里之前生活居住的地方,這也使“禱於尼山而生孔子”更具有現實性。尼山又名尼丘山,孔子名丘,字仲尼應由此而來。另外,仍留有與陬邑有關的地名稱謂。距曲阜東南10公里的息陬鎮,以陬取名的村就有5個,並存有孔子作《春秋》處遺址。

陬邑考證之四

從政治、地理沿革上看,東周時期,魯國治下確有昌平鄉和陬地,均居曲阜東南。這裏應特別指出的是,在秦實行郡縣制度前,機構設置尚不規範,當時侯國屬下的鄉邑應至少相當於縣鄉以上行政機構。同時,由於社會不穩定,轄域有所變化也是正常的。經查閲1975年中國地圖學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春秋戰國時期,魯國都設有昌平鄉,為陬邑的上級行政單位,治所昌衍在尼山以東。因昌平山、尼山為同一山系,有些山脈延續到鄒城、泗水地界。因此,其轄區應是以昌衍(今魯源村附近)為中心, 主要包括曲阜東南和鄒城、泗水相鄰地區的地理概念。從圖中可以看出,陬在尼山以西,春秋時治所邾(後改為陬)在沂河北岸,其轄區主要包括曲阜東南防山、息陬、南辛、尼山幾個鄉鎮的廣大區域。(摘自:《孔子與曲阜》)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