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尼山孔廟和書院

鎖定
尼山孔廟位於曲阜市東南約28公里處的尼山東麓。尼山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為避聖諱,故名尼山。其山並不高大,海拔約340米,風景秀麗。“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因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出生於此,所以尼山名揚海內外。
中文名
尼山孔廟
地理位置
曲阜市東南約28公里處的尼山東麓
海    拔
約 340 m
記    載
《括地誌》

尼山孔廟和書院歷史沿革

相傳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和母親顏徵在登尼山祈禱而生孔子,後世以建廟奉祀。此廟初名為叔梁紇廟。唐《括地誌》載:“叔梁紇廟亦名尼丘山祠,在兗州泗水縣五十里尼丘山東址”。
五代後周顯德(公元954—960年)間,兗州太守趙侯於尼山再建廟奉祀。宋仁宗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孔子四十六代孫、襲封文宣公孔宗願“作新宮廟、有殿、有寢、有講堂、有學舍(原在廟西側,現已不存)、有祭田”,已成為主祀孔子的廟宇。
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以維修孔廟羨錢四千餘貫,興工大修形制與今廟基本相同。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孔子五十四代孫、衍聖公孔思晦上疏奏請重修,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三月以廉坊僉事楊訥等捐資興工重建。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48年)又增塑孔子及四配像。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重修。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五十九代孫、衍聖公孔彥縉等“鼎新重建,正殿三間,高廣如制。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多次維修,部分建築進行重建等。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孔子七十四代孫、衍聖公孔繁灝上疏奏請重修尼山孔廟,經皇帝同意,撥銀三萬一千五百餘兩重修。新中國成立後,尼山建築羣的建築、碑刻、古樹、環境受到充分的重視、修繕和保護。

尼山孔廟和書院建築風格

尼山孔廟橫分三路,五進院落,殿堂共計80餘間。前為石構欞星門,門前石橋旁建碑亭,立有《重修尼山孔子廟記》碑。門前東側臨崖處,相傳孔子在此觀五川匯流,有後人建木構“觀川亭”。《論語》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即是此地。觀川亭東側崖下有“坤靈洞”,因孔子在此降生,故稱“夫子洞”。
大成殿5間,單檐歇山,頂覆黃琉璃瓦,雖系清代重建,仍保留元代木結構風格。東西兩廡各5間,寢殿5間,東路有講堂、照壁,土地祠。西路有啓聖殿,祀孔子父叔梁紇。後為寢殿,祀孔母顏氏。毓聖侯祠位於中路北部,奉祀尼山神。
尼山書院在廟東北百餘米處,周圍恆牆,書院大門南向,院內有正房5間,五稟四柱前後廊式木架,灰瓦硬山頂,東西廂房各5間。系當年講學授業和紀念孔子的處所。整座建築羣佔地約1.6公頃,有殿、堂、祠、亭等大小建築27座,81間,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

尼山孔廟和書院文物遺存

尼山孔廟和書院欞星門

尼山孔廟的第一道大門為欞星門(意與闕里廟之門相同)。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修廟時添建,三間四柱,為八角柱,前後有石鼓夾抱,柱上出雲朵,首飾蓮花座。中二柱頂刻圓雕石獅,傍二柱頂刻花瓶。明間陰刻“欞星門”三字,上刻火焰寶珠。坊兩側建有八字牆。欞星門下西側有石碑並亭一座,採用現代水泥結構,石碑記敍了郭禎祥捐款修廟的經過。

尼山孔廟和書院觀川亭

觀川亭位於大成門前的第一進院落,在此院落的東南角。亭始建於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今存清代建築。觀川亭東臨沂水,下臨懸崖,相傳為孔子觀川、感嘆時光奔馳不返的地方。取《論語·子罕》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語命名為觀川亭,毛澤東主席曾引用此句。今亭為方形,木架無斗拱,單檐灰歇山頂。

尼山孔廟和書院大成門

此門為三間三門,單檐黃瓦硬山頂,無斗拱。始建於宋代,歷經金、元、明、清數代修復,現存為清被建築。

尼山孔廟和書院大成殿

此殿為尼山孔廟的主體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場所。殿始建於宋慶曆三年(公元1403年),金、元、明、清多次重修,現存為清道光年間重修。殿五間,單檐黃瓦歇山頂,檐下有斗拱,前檐柱為石質,八角形,每面均為淺刻小幅雲龍。殿內供奉孔子及四配,神龕及塑像為1989年複製,原像等在“文革”初期被毀。殿前有元代石幢,記載了當時的修廟、祀廟的歷史情況。

尼山孔廟和書院兩廡

東西兩廡各五間,前為廊,無斗拱,單檐灰瓦懸山頂。原為金代建築,1978年維修時重建東廡,大修西廡,為供奉孔子七十二賢弟子的地方,原神龕及木主牌位在“文革”初期被毀,1989年重新複製。

尼山孔廟和書院寢殿

此殿在大成殿之後,是祭祀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地方。始建於宋代,殿五間,前出廊,無斗拱,單檐黃瓦懸山頂。殿內供奉孔子夫人神牌位,1989年複製神龕。

尼山孔廟和書院東西廂房

寢殿前東西各有三間廂房,前出廊,無斗拱,單檐灰瓦懸山頂。兩廂房是祭祀孔子之子孔鯉、之孫孔伋的場所。因孔鯉、孔伋在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被追封為“泗水侯”及“沂水侯”,所以東為泗水侯殿,西為沂水侯殿。

尼山孔廟和書院講堂

講堂在廟的東路,是祭祀孔子之前的齋所,也是用來講授經典的地方。堂為三間,前出廊,無斗拱,單檐灰瓦懸山頂。堂始建於宋天曆年間,今存為清代重建。

尼山孔廟和書院土地祠

講堂後為土地祠,一間,灰瓦懸山頂,前有照壁,是用來祭祀尼山土地神的地方(因孔子生於尼山,得到土地神的保護,使之成為聖人)。祠為清道光年間重修廟時添建。

尼山孔廟和書院毓聖侯祠

其祠在西路的東南角,三間,前出廊,無斗拱,單檐灰瓦懸山頂。宋仁宗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封尼山神為毓聖侯(因孔子生於此,得到尼山神的保佑),建祠祭祀,現存建築為清道光年間修廟時重建。

尼山孔廟和書院啓聖王殿

啓聖王是奉祀孔子之父叔梁紇的場所,因叔梁紇於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被加贈為“啓聖王”而得名。此殿始於唐(原年代不祥),原為叔梁紇廟,也叫尼丘山祠,五代擴建時改為專祀叔梁紇。後經歷代重修,現存為清初建築,殿五間,前出廊,無斗拱,單檐綠瓦歇山頂。殿前面有三門,名為啓聖門。
啓聖王寢殿是奉祀孔子母親顏徵在的場所,建築年代,形制同啓聖王殿相同,單檐綠瓦歇山頂。

尼山孔廟和書院神皰

神皰位於廟的最後部,是用來置備祭品的場所,初建於金代,今存為清道光年間建築。正房三間,西廂房二間,均為灰瓦硬山頂。

尼山孔廟和書院尼山書院

尼山孔廟之後便是書院。書院是儒家學者主講的地方,書院之名始於唐代,書院制度形成於宋代。書院主持人稱為洞主、山長、堂長、院長、教授等職名,各個朝代不同。尼山書院設學長管理,為正八品,書院以《四書》、《五經》為基本教材,為一地方的教育中心,為著名學者研討學問的勝地。在尼山孔廟後設書院,因孔子是歷代尊崇的文化聖人,以示在此設書院最有意義。尼山書院正房三間,前出廊,無斗拱,灰瓦懸山頂;東西各有廂房三間,東廂之南有茶房兩間,均為灰瓦硬山頂;大門一間,灰瓦歇山頂。門前東側有元代刻制的尼山書院石碑。
尼山書院始建於宋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原址在廟的西側。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移於今處,後經多次重修,今存為明代建築。明朝孔子六十孫孔承慶(早卒,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追贈衍聖公)曾有詩曰:“盤石垂蘿何處家,山深茅屋隔煙霞。幽人讀罷無餘事,紗帽籠頭自煮茶”。似此幽雅清靜的仙境,真是讀書講學難得的好地方。

尼山孔廟和書院夫子洞

夫子洞相傳為孔子出生處,位於觀川亭的山崖下。孔子父親叔梁紇為魯國陬邑大夫,娶顏徵在為妻,徵在母家在尼山東南的顏母莊。至於孔子為什麼能在洞中呢?有兩種説法;一説顏徵在祈禱尼山神後,回家時便臨產,將孔子產於洞中;一説孔子生來醜陋,其母將其遺棄,天氣炎熱,雕用其翅膀扇涼。坤靈洞始見於金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成書的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圖中,刻有洞名,為金代的進士劉曄所刻。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司居敬刻孔子像,置於洞中,後為戰亂所毀,洞因被水淤塞已滿,1978年清理重修,1983年由山東省省長李予昂題刻“夫子洞”石碑,2009年新建圍牆護之。

尼山孔廟和書院意義價值

尼山是孔子的出生地,在儒家學派和封建士大夫心目中是中國傳統文化學術的泰山北斗,深受景仰。由漢至清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重視。因其鍾靈毓聖之功,宋代封尼山為毓聖侯,並建祠奉祀,規格等同四瀆。尼山孔廟是封建社會尊孔讀經、崇德報功的產物,也是我國古代教育體制中廟學合一的典型建築。尼山建築羣雖經歷代興衰,依然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這和歷代統治者尊孔崇儒的指導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尼山孔廟是華夏民族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思想文化的遺蹟和文化淵源的載體,有着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內涵。

尼山孔廟和書院文物保護

尼山孔廟和書院
尼山孔廟和書院(4張)
尼山孔廟1977年被公佈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作為“三孔遺產地擴展項目”列入國家世界遺產預備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