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鈞台鈞窯遺址

鎖定
鈞台鈞窯遺址,位於河南省禹州市境內。
鈞台鈞窯遺址,是中國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因為禹州市區鈞台及八卦洞一帶窯址所產品質最高,故統稱為“鈞窯”。1951年故宮博物院的陳萬里先生在此發現一批窯址,1962年該院又對此處進行考古調查,1973年河南省博物館在禹州鈞台、八卦洞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證明此窯在北宋徽宗時期最為興盛,是專門為宮廷燒製瓷器的窯場。
1986年鈞台鈞窯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鈞台鈞窯遺址
地理位置
河南省禹州市鈞官窯址博物館
文化堆積層厚
達1~2米以上
創    於
盛    於
北宋末年
衰落於
重要性
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
瓷器種類
鈞瓷汝瓷影青瓷白地黑花瓷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227
分類號
47

鈞台鈞窯遺址歷史由來

中國古代北方青瓷窯址。在河南省禹縣城關鈞台。遺址東西長 1100 多米,南北寬約 350米,文化堆積層厚達1~2米以上。1974年河南省博物館進行了全面鑽探和重點發掘。
鈞窯初創於唐,盛於北宋末年,衰落於元,明代停燒,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它的技藝成就對各地瓷窯產生了影響,成為中國一大瓷窯系統,即鈞窯系。鈞台窯址是北宋後期的官辦瓷窯之一,所燒製瓷器均集貯宮中,被歷代皇室所珍藏。

鈞台鈞窯遺址文物保護

鈞台鈞窯遺址,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鈞台鈞窯遺址主要分佈

窯址的分佈面積十分廣闊,達30多萬平方米,瓷窯排列密集,堆積一般在1米以上,厚者可達2米以上。鈞台窯址應是一處官營的手工業作坊,共發現11座窯爐及作坊、灰坑等遺蹟。窯爐排列一線,作坊位於正中,從瓷坯的成型、上釉、入窯到燒成瓷器,各道工序可持續進行。
瓷窯爐是從半側焰式陶窯爐發展而來的,為就地挖築的半地穴式土壁窯,一般是單火膛,只發現一座雙火膛。窯爐的結構及裝燒方式便於控制火候,使温度達到1200度。

鈞台鈞窯遺址種類繁多

鈞台鈞窯遺址 鈞台鈞窯遺址
瓷器的種類繁多,既有鈞瓷、汝瓷、影青瓷,又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 產品的造型端莊厚重,釉色光亮瑩潤,特別是鈞瓷窯變,紅紫相映,光彩奪目。
鈞瓷的釉色千變萬化,主要有天青、豆青、月白、紫紅、碧藍、米黃諸色。器表多有自然形成的裂紋,稱為“蚯蚓走泥紋”或開片。造型有各類花盆和盆奩幾,如葵花式、蓮花式、海棠式、六角形、方形、長方形等,還有出戟尊、敞口尊、、缽、洗等。
鈞窯創燒於北宋早期,全盛於北宋末年。鈞窯中以銅紅銅釉最為著名,它的燒製成功是中國古代燒瓷工藝的一項創新。到了金元時期,各地仍競相仿製,元代以後逐漸走向沒落,明代停止了燒造,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繼承鈞瓷傳統藝術,已在鈞台建廠恢復了生產。
經過近年的考古調查發現,除鈞台窯址外,在河南禹縣神垕鎮、臨汝、鄭縣新安登封安陽鶴壁和河北、山西等地都發現了宋代鈞窯的窯址,但規模較小,均屬民間瓷器窯場。

鈞台鈞窯遺址遺址發掘

鈞台鈞窯遺址 鈞台鈞窯遺址
半倒焰式窯爐,已發現11座由陶窯發展而來的半倒焰式窯爐,皆為就地挖築,全系土壁,有的在窯門或煙囱口部砌築少量小磚。窯門多數向北,個別向西,可能是為利用自然風加強火力。窯多為圓形或馬蹄形,是單火膛窯,長方形的雙火膛窯只發現 1座,窯室後壁中間和兩角設計3 個扇面形煙囱。
窯室內燃燒温度達1200℃以上,可利用氧化焰還原焰,使複雜的鈞釉產生特殊的窯變。這些窯爐分佈比較集中,有的排成一線,有的三窯鼎立,中間設有作坊。

鈞台鈞窯遺址出土窯具

鈞台鈞窯遺址 鈞台鈞窯遺址
窯區內出土很多窯具,其中有筒狀匣缽、漏斗形匣缽和鋸齒狀圓形支燒具等;另有修理瓷坯用的銅刀、鹿角抿子等工具和瓷土、釉藥、彩料等原料。出土的鈞瓷釉色多變,有天藍、紫紅、月白、豆青、米黃等色。器形有各式花盆、奩、尊、碗、盤、爐、缽、洗等,胎質堅硬緻密,造型端莊大方。盆、奩的底部,按照器形大小排列刻有從一到十的漢字編號。還發現有用鈞瓷泥製作的“宣和元寶 ”錢模。
遺址內還出土有一定數量的汝瓷、影青瓷、白地黑花器和天目瓷,器形有碗、盤、缽 、罐、盆、盒、瓶、枕、燈台、爐、高足碗、壺、器蓋和各種人物、動物等小玩具。
宋代鈞瓷以銅的氧化物作為着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製成功銅紅釉,對後世的陶瓷工藝有深刻的影響。元代的釉裏紅、明清時期的寶石紅霽紅郎窯紅和桃花片等,都是在鈞瓷的影響下發展成的。
遺址保護:鈞台鈞窯遺址發掘後,受到了當地政府的保護。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保護範圍,同時撥款為 1號和 7號窯爐修建了民族形式的保護房和圍牆。

鈞台鈞窯遺址主要特徵

一、特徵
鈞窯瓷器
鈞台鈞窯遺址 鈞台鈞窯遺址
瓷釉採用氧化銅為着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銅紅釉。這樣,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 、如藍天中的晚霞。鈞窯釉色大體上分藍、紅雨類、具體的可呈現月白、天青、天藍、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紅、胭脂紅、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紅等。其中,藍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藍色較淡的稱天青,較深的稱為天藍,比天青更淡的稱為月白,都具有瑩光一般幽雅的藍色光澤。 鈞瓷釉色有一種瑩光一般幽雅藍色乳光,其色調之美,妙不可言。釉色分兩種,一曰細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燒製色釉“窯變”為其特色。
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是構成鈞瓷區別於其它青瓷的另一個特色。鈞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各種紫色是紅釉與藍釉互相融合的結果。鈞釉的紫斑在工藝上是將青藍色的釉上有意塗上一層銅紅釉所造成的。後人對鈞瓷的紫色的評價極高,近人劉子芬在《竹園陶説》中説“鈞窯器一枚,價值萬金......宋時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濃麗無比,紫定、紫鈞,其器皆純色。”
蚯蚓走泥紋(即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鈞釉的一個重要特徵。產生的原因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上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來在高温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鈞台鈞窯遺址 鈞台鈞窯遺址
二、評價:渾然天成,絕世無雙
鈞瓷絢爛奇妙之色彩在燒製中自然形成。或如美玉,所謂"似玉非玉騰似玉";或如藍天;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裏泛紅。即“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也。尤為神奇者,窯變尤象,妙景竟生,或如羣山疊翠、幽潭帆影;或如雪積南嶺、玉暖冰河;或如星辰滿天、寒鴉歸林;或如仙山環閣、飛雲流水;皆惟妙惟肖,如潑墨寫意而騰之,其神妙絕非世間丹青妙手心思所能及者,因其色其形皆為天成,所謂道法自然者也。古人曾有詩讚曰:"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煙光凌空星滿天,夕陽紫翠忽成嵐。”鈞瓷色彩交融流佈之處,或似雨後虹霞在天;或似深峽曠谷飛瀑;其朦朧隱約,如天象地文,引人遐思無窮,觀其漫無崖際之變化,皆自以為獨有心領神會之境界,陶然自樂,情悦性怡,斯則觀賞鈞瓷之獨特樂趣也。
閒觀窯變神韻色,靜聽鈞瓷開片聲,鈞瓷,其色可賞,其聲可聞。鈞瓷開片
鈞台鈞窯遺址 鈞台鈞窯遺址
紋之聲,如鈴如泉,虛妙清冷;如琴如澗;靜夜聞之,令人渾然忘我。其開裂之紋路,似蟹爪,似蛛網,似冰裂,釉面晶瑩剔透,而紋理清細可觀。釉中更有點如珍珠,星溪銀河,光澤潤目,此乃鈞瓷舍色彩以外,另具神韻之處。人間有五色,尚且千變萬化,何況鈞瓷色彩天成,更是變幻無窮,故世上絕無相同之兩件鈞瓷,所謂“鈞無雙”也。加之鈞瓷燒製極難,有“十窯九不成”之説。歷代帝王皆欽定為御用珍品,專有於宮廷而嚴禁於民間,亦“君無雙”之意。中國五大名瓷,鈞、汝、官、哥、定,以鈞瓷為首,謂瓷之君也。其它瓷上可供於貴宦高堂,下可用於布衣陋室,唯鈞瓷自帝室之下,民間罕見,莫知其祥。故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盛譽。

鈞台鈞窯遺址鈞窯瓷器

此神鈞瓷惟河南禹州鈞州神垕鎮方能燒成,必與當地水土關。 如今,鈞瓷已漸為世人所珍視,鈞瓷之神妙瑰麗越來越為人們了知讚賞。在中國昆明世界園藝博覽園,中國館大廳設了珍藏的極其貴重之鈞瓷製品“玉龍騰飛”大瓶(神後苗家鈞窯出品),而題讚辭曰:“舉世珍寶,永存世博”。引起海內外人士之關注讚賞。
事因人興,物以人存。神垕苗家鈞窯傳人苗長強為弘揚鈞瓷文化,頗盡心力,多有巧思,為保護鈞瓷珍品之流傳,特設鈞瓷收藏證書,作品分為珍品級、極品級兩種,作為收藏品。示瑰寶之難得而使之得傳於世,亦以彰顯收藏者能鑑物會真,而有大雅之好也。
語云:“天地生物,天賦之以精,而地受之以形,物皆神妙內含而形質外彰,能
鈞台鈞窯遺址 鈞台鈞窯遺址
明神妙於外現天地變化之象者,天下之寶物也。 鈞瓷,真寶瓷也。” 三、史料點評,文獻記載
清代道光年間《禹州志》記載:“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亂山之中有鎮曰‘神垕’。有土焉,可陶為磁。”對鈞瓷釉色之美,明代張應文着文“鈞州窯,紅若胭脂者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純而底一、二數目字號者佳,其雜色者無足取”窯變是鈞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讚美曰:“窯變之器有二、一為天工,一為人巧,其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則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態直名之窯變。”蚯蚓走泥紋,是鈞窯的另一大特點,在古籍中同樣有記載。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説瓷》:“鈞窯之釉,捫之甚平,而內現粗紋,垂垂而直下者,謂之淚痕;屈曲蟠折者,謂之蚯蚓走泥印,是鈞窯之特點也。”

鈞台鈞窯遺址民間傳説

鈞窯瓷極其珍貴,這在民間有眾多的説法,比如“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等等。對於鈞瓷的商業價值,當地民諺説:“進入西南山,七里長街現,七十七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進斗金錢”。
鈞台鈞窯遺址 鈞台鈞窯遺址
在寂園叟的《詠陶詩·均盆歌》中,對均(亦作鈞)瓷作了比較全面的評價:“柴窯不可見,存者惟禹鈞,均也汝也皆宋器,蚯蚓走泥跡已陳,欹斜屈曲若隱現,以此辨其贗與真。宋後莫能仿製者,造化巧妙何其神。汝窯糊以瑪瑙釉,末若均紫彌可珍。均窯較多汝較少,宋均聲價高無論。均釉有青亦有紫,紫者麗色輝千春。青者俗謂之月白,亦自雅靚而温純。元瓷青者偶類紫,均紫竟體膩且勻,底間稍堊芝麻醬,單數雙數號碼新,或以單雙判青紫,無乃齊之東野人。
花盆有座狀如碗,一枚動值千餅銀。我得一盆大於鬥,容顏嬌美盼日頻。仿紫最精世所罕,傳之子孫非長貧,千峯翠色浮几案,雨過雲破無纖塵。
紫者不貴有者貴。世事翻轉猶飈輪。蚓泥變幻哪能揣,淚痕流下方津津,蚓走淚流不一態,一燥一潤名有因。淚痕奇絕傲泥蚓,要以瑩澤勝枯皴。底竊有五碼則四,六角凹形淺淺唇。深藏寶剎七百載,何必瓦璽誇漢秦。一朝流傳屬村叟,使武件爾老病身。小松叢菊頗在眼,慎勿牢落增悲辛。”

鈞台鈞窯遺址五大名窯

鈞台鈞窯遺址鈞窯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區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徵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
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於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温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鈞台鈞窯遺址汝窯

汝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製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後為宮廷燒製貢瓷的窯場。
其器物多仿青銅器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鈞台鈞窯遺址官窯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後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製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説,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鈞台鈞窯遺址定窯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為常見,畫面簡潔生動。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鈞台鈞窯遺址哥窯

哥窯著名白瓷嬰兒枕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裏所説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
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確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現;另一個是修內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現。有學者根據刊於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格古要論》中對修內司官窯特徵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內司官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