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影青瓷

鎖定
影青瓷又稱映青瓷,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稱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鎮所獨創,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麗潔,胎質堅緻膩白,色澤温潤如玉,所以歷史上有“假玉器”之稱。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玉枕紗廚”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元代的青白瓷產品有的還印有“玉出崑山”和“玉出昆岡”銘款。南宋時大量生產,而且“著行海內”,是市場上的搶手貨。當時的影青瓷絕大部分為薄剔而成的透明飛鳳等花紋。這些花紋由技藝高超的陶瓷藝人在坯體上刻制之後, 以透明青釉,以高温燒製而成。
中文名
影青瓷
外文名
shadowy blue ware
別    名
映青瓷
創作時間
北宋中期
前    身
青白瓷
產    地
景德鎮

影青瓷產品介紹

影青瓷器
影青瓷器(20張)
宋代景德鎮的青白瓷以湖田窯燒製的最為著名,其次有湘湖、勝梅亭、柳家灣等窯。當時的品種有碗、盤、瓶、罐等日用器皿。北宋前期的青白瓷並無花紋,以器型的規整和玉一般的釉質取勝。中期以後,它的裝飾以刻花為主,兼有印花、淺浮雕、鏤空、堆塑,色調雅緻大方的青白瓷釉裏藏花,若明若暗,給人以無窮韻味。
青白瓷曾風靡一時,行銷海內外。據宋人《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京都汴梁與臨安都有專門出售白瓷的店鋪,出售供都城人們日常生活中飲食、飲茶及飲酒的器皿。趙汝適諸蕃志》記述中國當時陶瓷器對外貿易的情況,其中有在“ 婆”等地番商用青白瓷器交易的記載。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中也有瓷器對外交易的記載。 [1] 
宋代景德鎮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發展到半透明的胎,這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是一個飛躍。由於青白瓷製作的豐富經驗,為以後青花瓷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影青瓷發展很快,1983所創青花影青瓷,這一成果轟動瓷壇,引起國內外客商很大興趣。產品獲輕工業部和江西省的優秀產品獲。青花影青瓷集傳統的青花、影青、刻花於一體,使幽倩致的青花,晶瑩剔透的暗刻花紋以及自中泛青的影青色釉互相襯托,交映生輝。1985年底,青花影青瓷獲國家銀質獎

影青瓷產品特點

影青瓷 影青瓷
“影青”是人們對宋代景德鎮燒製的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的俗稱,由於它的釉色介於青白之間,青中帶白、白中閃青,加之瓷胎極薄,所刻劃的花紋迎光照之內外皆可映見,因此被稱為“影青”。
“影青”的釉色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白中閃淡青色,厚處閃深綠色,瑩潤精細,晶亮透徹,前人把它稱為“假玉器”,有晶瑩如玉的美稱;二是淡青閃黃,這種釉色的“影青”瓷最為大量。另外,“影青”釉中還有一種在器物周身加繪褐色的彩種,人們稱為“點彩”。宋時點彩位置隨便、自然,面積往往較小,彩色有非常明顯的濃淡區別,中心處最濃,呈鐵斑色。

影青瓷紋飾

“影青”紋飾主要是刻花、劃花、印花,還有少量的堆塑花紋。早期器皿多無紋飾,或有少量刻劃極為簡單的花紋,如蔓草紋、水波紋等。中期以後,花紋顯得繁雜,刻花、印花大量出現,常見的有菊瓣紋、蓮瓣紋石榴花芙蓉花、萱草紋、雲龍紋、龍穿纏枝花、纏枝蓮紋、纏枝菊花纏枝牡丹、風穿牡丹、嬰戲牡丹、海浪紋、海浪五魚紋、水波雙魚紋、蓮塘雙魚紋等等。“影青”的刻花、劃花大多數構圖簡練,給人以雅緻之感。例如海浪紋,僅用梳篦式工具隨意在器皿上劃幾下,再用尖形工具在其上劃幾個隨意的弧度,即可出現一幅洶湧澎湃的水波浪圖畫,如再添上幾條小魚,那就更有情趣了。而嬰戲牡丹也較為精美,一般表現的是兩小孩追逐於牡丹花叢中的圖案,匠人刀法嫺熟,流暢有力,將嬰兒天真活潑、爛漫可愛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影青瓷造型

影青瓷器型種類

“影青”的造型非常豐富,主要有盤、碗、洗、盞、缽、盒、瓶、壺、罐、枕、注子博山爐、動物、堆塑人物等等。從窯址調查和紀年墓出土情況來看,“影青”瓷草創時期是在宋太祖建隆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這一時期產量小,器類簡單,主要為碗、盤、碟之類,也有盒、缽、注子、注碗等。器物造型多承襲晚唐、五代遺風,器型低矮,圈足寬大,唇口及壁都較厚。為防止燒時變形,因此在器物口沿下常留有一道厚紋,這種做法至今尚存,俗稱“撐口泥”。也有的器型仿金屬器,如瓜稜形的壺身、細長彎曲的壺流、盤碟腹壁的稜線及碗、盤多作花口五出或六出等。而宋真宗天禧至宋神宗熙寧年間,“影青”瓷產量大增,器類也多種多樣。這時期的產品多為廣口小底,圈足窄而高,器壁弧度加大,胎體多上薄下厚,與前一時期的厚唇形成鮮明對比。器型以盤、碟、碗居多,較多見的還有盆、爐、缽、罐、盂、盞託、盒子、注子、注碗、盤盞、台盞等,堆塑瓶也偶有出土。其中,注子、注碗是配套使用的一套酒器,注子曲流帶把,壺身作瓜稜形,蓋頂飾以獅鈕,注碗則多呈仰蓮形,全器造型生動,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是北宋市民生活的常用之物。盤盞與台盞則是與注子、注碗相配使用的酒具,相當於現代的酒杯。

影青瓷瓜形蓋盒

南宋名瓷———影青瓷瓜形蓋盒。
南宋影青瓷瓜形蓋盒 南宋影青瓷瓜形蓋盒
這種青白釉是兩宋時期的典型釉彩,而其薄薄的釉層、幾乎脱胎的燒製工藝使得其達到了如和田美玉般的細膩程度,透過光幾可看見瓷骨,煞是驚豔。此蓋盒一大一小,均為南瓜形,沿着高低起伏的瓜形條紋,外壁做出凸的稜線,小圈足。蓋盒心內用篦劃手法畫出蓮花紋,胎骨潔白,釉質細薄晶瑩潤澤,質感如白玉,胎體極薄,器上的暗雕花紋內外都可以映見,在花紋邊上,顯出一點淡青色暗影,其餘幾乎都是白色,故又有影青、映青隱青、罩青之名。 [2] 

影青瓷鑑賞方法

在21世紀北方收藏市場上,宋元時期的影青瓷器很少。原因是北方的瓷器愛好者對來自南方的影青瓷不太熟悉,加之贗品太多,認為保護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去問津。其實,只要掌握了上述影青瓷的胎、釉、工藝特點(掌握器型的意義不大。因為仿古者對各類器型一般都把握得較好,如遇罕見而又特別的造型,則要慎重)和造假作偽的一般手法,完全可以一展身手。
影青瓷釉質的手感和觀感,猶如青白玉一般,這是在鑑識宋代影青瓷時首先要考慮的。若遇乾枯無光,釉面粗糙,或反之過於瑩潔潤滑者,則要謹慎。
又如影青瓷的胎色,潔白細膩,淘洗精細,有的器物精細到幾乎脱胎的程度,但在製坯和上釉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不夠均勻之處,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若遇胎質過分精細潔白,狀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潤無瑕疵者,須小心。
再如其紋飾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北宋早期影青瓷和元代的同類器物,花紋都不及南宋;若遇上像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圖案,則顯然值得懷疑。
宋、元時期的影青瓷器的底部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北宋影青瓷器的底部較高,南宋次之,元代則很矮,甚至接近平底;且底部顏色各異。

影青瓷作假辨別

以影青瓷的碗類為例,説明影青瓷贗品與真品之間的差異。
1.造假法:依照器物的大小和形狀,用現代技術燒製,即用現代的胎土、化學釉料、天然氣或電燒製。器型為典型的宋代覆燒印花碗,芒口無釉、鑲邊,這類物品以印花品居多。
辨別方法:贗品在放大鏡的觀察下,很容易發現鑲邊是用現代生膠粘貼的老皮;釉色發亮而不柔和;花紋造型不如真品古樸,且往往印花的陽紋比較突出;因為火氣太重,敲擊時聲音比真品要響亮得多、聲波特別地長;若再對比贗品和真品的底部,更一目瞭然。
2.作偽法:常見的是在光素無紋的器物上刻劃出花紋——因為有花紋者價高,然後重新上釉,入窯燒製;另有一類是在印花或刻劃花的無釉器物上(這類器物存世極少)加釉重燒。
辨別方法:對於前者,其聲音差別不大,此時,先觀察釉色,釉色肯定有新色,真品因為埋藏地下1000多年,一般能看到“伽喱光”,雖然現代作偽者也能做出此光,但與真器的光澤仍有差別;再認真觀察其底部,底部會因為再次上釉燒造而將原先固有的墊瓶痕給加以覆蓋或破壞;另有花紋與真品有別。對於後者,因為花紋、胎質和器物都是對的,所以必須仔細觀察其釉色。
3.掩裂法:如果一件高檔影青瓷器上出現了裂痕(衝線),其作偽的一般方法:先用吹風機將器物烘焙得燙手,再用毛巾等布質浸漬“水蠟”,將整個器物塗抹一遍,裂痕立時消失。這類器物,因為胎、釉、花紋、器型都“大開門”,很容易讓人上當。
辨別方法:用手指在器物的口沿上作全方位的敲擊,容易發現聲音的不同變化,即破碎聲。當然,3至5個月後水蠟一旦蒸發,裂痕會原形畢露。
4.補缺法:在一些有葵花瓣的侈口器物上,有時容易出現豁口,作偽的一般方法:將整個豁口磨平磨光,然後重新在原先的開口處打磨出新瓣口。
辨別方法:注意器型的變化,每種器物的口沿高低有嚴格的比例;其次,重新磨製出的口沿上無釉,而根據這類器物的燒製方法,本應有釉。
5.魚目混珠法:因為模仿景德鎮窯燒製青白瓷的窯口歷來極多,宋、元時期以湖田窯新產品質量最好,價格最高。真正屬此窯的產品存世很少,而有的窯口,如其附近的江西南豐白舍窯燒製的宋、元時期的同類產品,從一出現就在質量上很接近景德鎮的影青瓷,兩者價格卻相差甚遠。
辨別方法:胎質,後者無論如何都不如前者的細膩,這點在一般情況下很難看出,只有用些適當的輔助性工具方可;另外就是景德鎮影青瓷所用的墊餅材料為含鐵量較高的紫金土,器底部有明顯的黃褐色或黑褐色墊瓶痕。其他窯口的宋元影青瓷器上則無,現代仿品就更不用説。
在瓷器作假的傳統手法中,有種接胎法,但它在影青瓷的作假中並不流行。原因在於:其一,影青瓷使用的是透明釉,容易看出接胎痕跡,技術上不好處理;其二,若是高檔的印花工藝影青瓷器,工藝根本不可能統一;若是刻花工藝的影青瓷器,前後刻劃的花紋定然風格難以一致;其三,若是素胎器,由於自20世紀以來市場價格並不高而作假的成本卻不低,接胎的經濟價值甚微,作假者極少。
在以上所有辨偽方法中,較難把握的是真品、贗品釉色的區別和各自重量(贗品的重量一般比真品重量大)的不同,但通過長期的鑑賞實踐,完全有可能把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