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冰裂紋

鎖定
冰裂紋又稱開片原,是一種古老的中國陶瓷燒製工藝,原屬於龍泉青瓷中的一個品種,因其紋片如冰破裂,裂片層疊,有立體感而稱之。
中文名
冰裂紋
別    名
開片原
簡    介
古老的漢族陶瓷燒製工藝
原屬品種
龍泉青瓷
得名由來
紋片如冰破裂,裂片層疊,有立體感
失傳時間
南宋滅亡後

冰裂紋發展歷史

“冰裂紋”,也就是開片,又叫斷紋瓷,是古代龍泉青瓷中的一個品種,作為瓷器的一種特殊裝飾,以宋代哥窯產品最為著名。在哥窯的各種釉裂紋片中,“冰裂紋”排名首位,素有“哥窯品格,紋取冰裂為上”的美譽。因其在燒製過程中的獨特開裂,展示出無限的自然美。可惜的是,燒製“冰裂紋”的工藝在宋代後失傳了。 [1]  因為失傳,並且因為實物極少。所以恢復青瓷冰裂紋成為一道千年之謎。當代,浙江龍泉人葉小春經過經過整整5年的苦心研製,在2001年4月將失傳近千年的哥窯珍品“冰裂紋”重現於世,使這千年古瓷重放異彩。 [2] 
哥窯“冰裂紋”的研製成功受到政府和多家新聞媒體的關注, 中央電視台《走進科學》欄目專門進行了採訪報道。2004年11月 “青瓷冰裂紋及其產品的製作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專利號02120521.3);哥窯“冰裂紋”的發明成為龍泉青瓷史以來獲得創造發明專利第一人。 [2] 

冰裂紋現況

現代,冰裂紋的應用更為廣泛,在一些餐桌的桌面、茶几的下擱板處都較常見。它們通透空靈,和現代建築較為和諧,紋理交錯,逶迤遠去煞是好看。毫不誇張地説,冰裂紋是極典型的化腐朽為神奇的殘缺之美。

冰裂紋主要特點

哥窯冰裂紋恢復者-葉小春 哥窯冰裂紋恢復者-葉小春
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原因有二: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脹係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原是瓷器燒製中的缺點,但人們有意利用開裂的規律製造開片釉,開片釉在製作上可分兩大類:一為填充型,在燒成的釉裂紋中填充煤煙等,紋路呈黑色;也可在裂紋中填充硫酸銅着色劑,呈棕綠色紋路。另一類為覆蓋型,在焙燒後的底釉上覆蓋一層顏色釉,再次焙燒,呈現裂紋,露出底釉顏色。開片據裂紋稀密和圖形不同分別稱冰裂紋、魚子紋百圾碎蟹爪紋牛毛紋及鱔血紋等。數九寒冬,冰凍三尺,執棒槌或石頭砸其上,冰面就會嘎然一聲,出現許多炸裂開的白色紋路,這種紋路人們稱之為冰裂紋。 [3] 
龍泉青瓷哥窯冰裂紋 龍泉青瓷哥窯冰裂紋
將這種縱橫交織的紋路首先運用在傳統藝術上,並蜚聲全球的當屬中國的瓷器。其中,哥窯上的開片是一例。所謂“開片”,即冰裂紋,系胎釉膨脹係數不一,導致釉面出現裂紋,實際上是一種缺陷,卻被制瓷工匠巧妙地用來作為裝飾紋,且效果精美絕倫,有渾然天成、巧奪天工之感。古人曰:“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到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紋取冰裂為上,梅花片墨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可見它的獨特美早就博得古人的厚愛,並將其視為稀世珍品。 [3] 

冰裂紋種類

哥窯冰裂紋 哥窯冰裂紋
“傢俱中使用冰裂紋,在瓷器之後,而且它也是受瓷器的影響,才得以推崇。古時,冰裂紋常以透雕和榫接的形式飾於牀的圍欄、椅背、透空的櫥門以及畫案的下擱板處,它們既滿足了特定傢俱部件需要“透空”的功能,又極大地豐富了傢俱的形體和裝飾效果:看上去似透明的冰,又如梅花片片,層層疊疊,具有較強的立體感 [3] 

冰裂紋相關問題

何謂天然水晶的冰裂紋
這是對於通透形的水晶來説的,就是其內部視覺上像是有裂痕,有花花的感覺(有時還會有變彩效應);天然水晶的結晶過程是不會產生冰裂紋的,據推測,應該是水晶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是遇到地震或是地層的擠壓(地球內應力)而產生在其內部的一些“痕跡”而已(原子排列發生錯位),並不是裂痕。比如粉晶紫水晶白水晶球、柱等都很常見。 [3] 

冰裂紋方法

一種玻璃吹制工藝,冰裂紋是一種簡單而有趣的手工吹制玻璃的表面效果。主要有3種方法。
1、將吹好的玻璃泡做好造型後在水中迅速冷激一下,使其炸裂,再拿到加熱爐中烤一下;
2、在吹制的玻璃泡還有一定厚度時,水中迅速冷激一下,使其表面炸裂,然後馬上輕吹一下,由於玻璃泡內部還很熱,它會繼續膨脹,加大裂紋,並形成細小的突起;
3、表面粘玻璃粉後吹制,其方法與方法2相同。

冰裂紋相關作品

米黃色冰裂紋——漳州窯
她靜靜地端坐在那兒,米黃色的皮膚,如玉般圓潤温厚,再細看,其紋如冰裂,倒也別緻。 [4] 
她的名字獨樹一幟,漳窯。如清末《閩產錄異》所云:“漳窯出漳州。明中葉始制白釉米色器,其紋如冰裂。” [4] 
揉泥、拉坯修坯……在南靖縣龍山鎮,70畝的漳窯燒製基地,直徑3米的古老水車,30米長的池子,兩米高的窯爐,一派明清時代漳州古老窯址的原貌,再現了漫野窯煙的盛景 [4] 
古時,漳窯精品多為地方貢品進獻朝廷,並與“德化窯”和廣東“潮州窯”同享盛譽。林俊推測,過去,“潮漳一家人”,兩地相互往來,窯工多為親戚,在技藝上有所交流,因此,產品和工藝上有相似之處。不過,漳窯造型古拙,線條優美,釉色呈米黃色,且普遍開冰裂紋,縱橫交錯,妙如天成。 [4] 
明前期,漳州背山面海,森林茂盛,瓷土優良,再加上水系發達,有天然的良港,為漳窯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漳窯之所以在清末沒落,使得傳統技藝失傳近百年,“主要原因或是太平天國運動,當時,清軍反圍剿,窯工跟着軍隊棄窯逃亡,背井離鄉”。 [4] 
漳窯【四羊方尊】獲2013“百花獎”金獎 漳窯【四羊方尊】獲2013“百花獎”金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