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冠村

鎖定
金冠村,由金岙、裏冠佩和外冠佩三個自然村合併面成。裏冠佩和外冠佩在歷史上總稱為“冠佩”。 三個村落依山而建、沿溪而居、溪村相融、溪山相映的生態自然的綠色人居環境。位於餘姚南部的四明山區,距餘姚城區約10公里,現屬梨洲街道。從餘姚南站乘城鄉公交522(或可以到金冠村委的公交)。自駕車可經高速公路到餘姚路口下,往梁輝方向行駛,沿梁輝水庫上方6公里到達金冠村。 [1] 
2019年12月25日,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 [2] 
中文名
金冠村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餘姚南部的四明山
面    積
4.78 km²

金冠村歷史沿革

金冠村
金冠村(4張)
北宋熙寧年間兵部尚書朱廷碧來姚定居冠佩開始,金冠村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金冠村之所以取這個名字,緣於金冠玉佩這個意思,其中冠佩村更獨特,不僅歷史文化底藴深厚,同時又是“紅色山村”,紅色遺蹟還保留完好。
金冠村的建築很古樸,延續着清代的建築風格,卵石路、石砌牆木結構建築原貌,村居沿溪依坡拾級而建。
説起冠佩村,不由讓人想到一個非同凡響的歷史人物——朱舜水,餘姚四先賢之一,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史料記載,“明初正秦公生三子,端一公仍居冠佩裏,端二公、端三公徙邑之龍山,永樂四年,端三公又徙龍泉山,朱舜水系出此族。”
據《餘姚縣誌》記載:“冠佩裏在雙雁鄉南山,宋朱廷碧,熙寧時拜兵部尚書,致政來姚,見雙雁石倉之美而小築,遂世居焉。石倉如冠如佩,因名冠佩裏。”
金冠村景點 金冠村景點
從朱廷碧到朱舜水,金冠古村歷史悠久,人文積澱深厚。除文字記載外,一座座建築更是實實在在地記錄着歷史。
作為一個山區村落,金冠村竟建有兩座廟,一座是鄧公廟,廟不大,鄧公神像上有塊匾額,上書“除虎為民”,為光緒年間所題。另一座是興隆廟,是懸山頂式的清代建築,紅牆黛瓦的五開間四合院格局,東西兩邊是側樓,中間是一座萬年台。興隆廟立有光緒十七年碑記一方,戲台石柱有楹聯曰:大丈夫休粉塗臉;賢弟子莫學遊腔。
金冠村的老房子多是木結構,很矮小,很多房子的確切年代已説不出。新建造的房子也都是木結構。全村所有建築的牆體是用石塊砌起來的。一座又一座的古橋又是金冠村一道獨特的風景。冠佩溪上有永興橋、新村橋等十餘座橋,大多是窄窄的青石板鋪就。百年老橋雙喜橋位於冠佩溪的上游,是舊時外冠佩村跨越冠佩溪的主要橋樑,也是冠佩溪上惟一一座圓拱形石制高橋。望柱上雕有石獅等飾物,橋正中兩側的護欄石板上刻有“雙喜橋”的名稱和“橫山曲水”四個大字,這四個字正好點出了金冠村的地理風貌和山水奇景。
金冠村
金冠村(20張)
金冠村 位於餘姚南部的四明山區,距餘姚城區約10公里,33省道從村口經過。據史籍記載,金冠村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幾個自然村現存建築多數為清代風格,保持着鵝卵石、石砌牆、木結構的風貌,是一個典型的古村落。2005年8月,該村被評為“寧波市歷史文化名村”。

金冠村古村遺韻

金冠村記者探訪

紅色傳統保留完好
金冠村不僅歷史文化底藴深厚,也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山村,是浙東抗日根據地之一。
在一幢橫五間的二層樓房前,從1942年起,這裏曾一度成為浙東抗日民主政權南山縣政府的駐地。譚啓龍、何克希朱之光等都在冠佩村領導和指揮過浙東的抗日鬥爭和解放戰爭。在這二樓中,有個暗室,抗戰時駐紮在此的新四軍曾多次躲過敵人的搜索,只要取下窗下的幾塊木板,就另有一個空間,在老式房子延伸的屋頂下,造了一間暗室,一次能藏下十餘人。不過現在這棟房子已成為私人所有,經過修葺,還基本保留了原貌。
除此之外,這裏的紅色記憶還有浙東革命根據地著名烈士黃明的故居,在金岙自然村的中心,冠佩溪的東首。房子為磚木結構,檐口柱子上有木雕的柱託。
古橋古屋歷經百年
這裏的人們還住在很多木結構的老房子,很矮小,很多房子的確切年代已説不出,新建的房子也大多采用木結構,看起來很整齊。
村莊裏,橫跨溪流的古橋一座連着一座,大多是窄窄的青石板鋪就,撫摸它們,指尖流淌出歲月的質感。
冠佩溪上有永興橋、新村橋、萬安橋等十多座,尤以萬安橋最重要,是金岙村東西走向的主要通道。在橋扶欄上各有4個望柱,北邊扶欄外側為平面線條鏤邊空殼大字,南邊扶欄板上為陰刻大字,柱中間扶欄板外側刻有“萬安橋”3個楷書,字跡秀麗。全橋用卯榫連接,既牢固又美觀大方,同時兼有平原石橋和山區溪流橋樑的特色。“來過這裏的橋樑專家,讚歎不絕呢。”村民很自豪。
雙喜橋也在冠佩溪上,已歷經百年風雨,是惟一一座圓拱型石制高橋,雙喜橋用青石料製成,拾級而上,中間為一方形平台,兩側由護欄和望柱組成。望柱上雕有石獅等飾物,橋正中兩側的護欄石板上刻有“雙喜橋”的名稱和“橫山曲水”4個大字。這4個字,正好點出了冠佩的地理風貌和山水奇景。
勤勞村民自給自足
5月的金冠村美極了,漫山遍野的翠竹,歡騰奔流的山溪,還有山間爛漫的花朵,黛色石屋掩在山間,顯得寧靜。
生活在這裏,生活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山貨一年四季有,柏油馬路已通到山裏,出門買東西也很方便。
沿着潺潺而鳴的溪流拾級而上,溪流邊,村婦們或洗衣、或淘米洗菜,男人們趁着飯前一點空閒,劈着竹篾,製作掃把、椅子、飯籃等物件,再往山間走,一個年過六旬的老大媽,獨自一人扛着一根長長的毛竹下山來。老人説,她的子女們都在城裏生活,想要讓她一起去住,但是她覺得山裏好,住着慣,而且生活本來就是應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這幾天,春筍、雷筍一茬接着一茬長,家家户户忙着曬筍乾,只要天氣好,隨處都可見半乾的筍乾,特殊的香味瀰漫在空氣中,勾出饞蟲無數,偷吃幾片,村民們也不會説什麼,嘴角一笑,那意思是説,吃吧,放開肚子吃。

金冠村大會堂

大會堂 大會堂
佇立在金岙村口的是1972年始建的大會堂,這座牆頭刻着五角星,門上還殘存演出海報的建築承擔了村中絕大部分聯歡會與戲班表演的任務,餘留着村民們美好的回憶。2010年,大會堂得到了全面的修繕,餘姚一位老闆捐購的清一色藏藍椅子更使之具有時代感。

金冠村吊口樓

位於金冠村外冠佩自然村中心,是金冠村外冠佩219號。它本是越地民居中一種樣式獨特、由三間二層木結構樓房、廂房、圍牆、門樓組成的單體建築。下層中間門廳間內凹,兩邊樓房以木質花格窗作牆,門廳間通排由6扇木質門組成。上層兩邊樓房仍以木質花格窗作牆,中間與下層門廳相連,亦呈凹式,形成一個吊口沿廊,形似現代建築中內凹陽台,即“吊口”,故稱吊口樓。進吊口樓先得進門樓。門樓整體由青石製成,門上框為雕着鏤空金錢圖的青石條,兩邊門框是整體青石條,門檻是連底盤的青石條。各部分青石條鑿卯套制而成門樓,故有“石質牆門”之説。另外,吊口樓也被稱為“石質牆門吊樓”。

金冠村茭湖古道

茭湖古道 茭湖古道
又稱茭湖嶺,也有云梯之稱。它起始於冠佩村村口,止於道教“洞天福地”之一的茭湖村,全長3公里,平均寬1.5米。古道兩邊山崖陡峭,泉瀑參差,竹木蒼翠,蘭草噴香,鳥雀啁啾。到達嶺上,我們更可以盡覽餘姚風光。又傳説,有仙人在此古道牧羊修道,更增添了不少神秘感。

金冠村三錢連

位於吊口樓東約30米,是一排七間兩層的住宅前面道地(約150平方米)與中間門廊,均由排列有序的鵝卵石鋪成。圖案為舊式錢幣,且三錢相連,故名三錢連。

金冠村興隆廟

興隆廟 興隆廟
於光緒17年始建。冠佩人教育兒孫要誠信務實、孝順父母,總離不開這座廟的故事:清光緒6年,村裏有一位貧婦靜安,丈夫死後與公婆住在廟內,種植山地,供養雙親。靜安死後,村人在廟內立了一塊石碑,紀念她的孝道。石碑上大致內容,主持靜安,為何卓慶府君之女,夫亡無子。後每當有人生諱,用12素菜,300銀錠祭,祭畢,請廟下二寺尊長4人,永為常規。不知道從何時起,廟內有了一副楹聯:“大丈夫休粉塗臉,賢弟子莫學油腔。”。廟中長期供奉玉帝、王母、觀世音彌勒佛、關公、送子娘娘、天醫、財神等諸尊菩薩,另有三位宋朝官員,大概是先祖吧。廟中另有多處精美木雕。

金冠村萬安橋

萬安橋 萬安橋
坐落於金岙自然村村中,建於清光緒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橋洞採用石條斜形拱堤,橋面採用石條直鋪,橋面護欄南北面雕有石刻“萬安橋”。前輩為創平安氛圍而起此名。這類古代石拱橋建築足以證明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2010年4月餘姚市人民政府公佈萬安橋為餘姚市市級文物單位,餘姚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並於2010年10月立牌加以保護。

金冠村雙喜橋

雙喜橋 雙喜橋
坐落在金冠村冠佩自然村,始建於1901年,是冠佩溪上唯一一座圓形單拱石橋。石橋上一側刻着“橫山曲水”,另一側刻着“雙喜橋”。橋面由橫形石條平鋪,兩面護欄全由石條築成。橋上也有多處藝術美化,如護欄上的蓮花,望欄上的獅子,可作江南石橋的典型代表。

金冠村金沙橋

金沙橋 金沙橋
位於金岙村外部。村裏老人説,金沙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並且建橋初,橋名為“金鎖橋”,含有一種使村莊與外隔絕的願望。而隨着時代的發展,才漸漸易名為“金沙橋”。這也不難看出村民對待開放與保守的心態變化和歷史的發展趨勢。

金冠村鄧公廟

建於北宋熙寧年間的金玉亭,歷經千年滄桑,依舊在村口迎接着山下來客。穿過古亭,便是鄧公廟。鄧公廟坐落於冠佩村橋頭,始建於明代,是為紀念打虎英雄鄧氏而建的。廟門口有一副“浩然正氣除暴安良,錦冠玉佩當官為民”的對聯,廟內還懸掛着一塊“除虎安民”的大匾。匾是光緒27年一位叫朱光樹的人掛的。關於鄧氏打虎,據史料記載,有一個真實而美麗的傳説。很久以前,村裏來了一位姓鄧的外地貨郎,住在大王廟裏。當時,山中有隻猛虎,常常出來傷害人畜,讓村民們擔驚受怕。這位鄧貨郎得知以後,便暗下決心為民除害。他將烤好的雞戳在衝槓上,進山尋虎,果然不多時便遇到了猛虎。猛虎朝他撲來,鄧貨郎舉起衝槓朝猛虎的嘴直刺。衝槓最終刺進了猛虎的心臟,猛虎一陣掙扎後便倒地斃命。這消息傳出,村民們歡欣鼓舞,他們處於對鄧貨郎的敬佩,將他居住的大王廟改成鄧公廟,並塑貨郎神像,以供後人瞻仰。節日裏,會有許多村民來鄧公廟供奉。村裏的老人向兒孫們講述這個故事時,總不忘最後加一句:“做人啊,要學鄧貨郎英勇無畏、為民除害的精神。這樣的好人,不管過去多少年,大夥兒都會記着的。”廟中長年供奉着玉帝、王母、觀世音、彌勒、財神、天醫、關公、送子娘娘等諸尊菩薩。該廟於2007年重修,這樣一來,更增添了一份威嚴與大氣。
鄧公廟 鄧公廟

金冠村古村今日

金冠村 金冠村
金冠村黨支部書記朱大泉:金冠村現有600餘户人家,1700多人,擁有約6200畝毛竹山林,2005年村收入近3萬元,企業以私營為主。

金冠村紅色遺蹟

金冠村是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山村,是四明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中為黨和人民做出過卓越的貢獻。黃明故居現保存完好,並留有烈士生前革命鬥爭的事蹟資料,被列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42年起這裏一度成為浙東抗日民主政權南山縣政府的駐地。曾有許多老領導(薛駒、譚啓龍、朱之光陳布衣何克希等)來金岙、冠佩指揮作戰。

金冠村姚南辦事處

紅色遺蹟 紅色遺蹟
據已有的石碑記載: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5月,餘姚淪陷。1942年10月,隨着黨領導的抗日遊擊武裝挺進四明山,成立了帶有地方政權性質的姚南辦事處。此後,由於行政區劃的變更辦事處曾先後為姚餘、姚慈餘和姚南縣辦事處。先後隸屬於三北遊擊司令部、南山總辦事處、浙東敵後臨對行政委員會和四明特派員辦事處。
一幢二層木結構樓房,那就是姚南辦事處的舊址。在這二樓中,有個暗室,抗戰時駐紮在此的新四軍曾多次躲過敵人的搜索,只要取下窗下的幾塊木板,就另有一個空間,在老式房子延伸的屋頂下,造了一間暗室,一次能藏下十餘人。不過現在這棟房子已成為私人所有,經過修葺,還基本保留了原貌。
據史料記載,1942年8月浙贛戰役後,日軍開始加強在寧紹一帶的軍事力量,對國民黨採取誘降政策,對三五支隊活動地區實行“掃蕩”,並在三北地區增設據點。國民黨也趁機對三五支隊製造摩擦,國民黨一些雜牌軍先後投敵。浙東區黨委鑑於戰爭形勢,於1942年9月作出了《關於長期堅持浙東鬥爭的決定》。
《決定》制定了“堅持三北、開闢四明,在四明山完全佔領後,再爭取控制會稽山”的工作方針。為落實這一方針,三北工委組成突擊隊,開闢三北至四明山的通道,並派朱之光等人率先進入左溪鄉(今梨洲街道境內)做好準備工作。
同年10月,由譚啓龍、何克希張文碧等率領的司政機關、四支隊及教導隊從蜀山渡姚江進入四明山區姚南十五岙。因左溪鄉鄉長朱祥甫全力支持抗日部隊工作,部隊逐漸在茭湖、南黃、冠佩一帶立足。同月,浙東主力部隊在姚南左溪鄉冠佩村(今梨洲街道金冠村)成立三北遊擊司令部姚南辦事處(簡稱“姚南辦事處”),朱之光任主任。
這是抗日武裝部隊在姚南建立的第一個部隊辦事處,主要處理部隊財政經濟和糧草食品等供應工作,加強部隊與地方黨組織的聯繫。此後,根據抗日形勢的發展和區域的變化,姚南辦事處曾先後改稱姚慈辦事處、姚虞辦事處等。辦事處也逐漸由部隊性質向地方政權性質轉變。
此外,據立於興隆廟側的一塊石碑記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941年5月餘姚淪陷。1942年10月至1945年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遊擊武裝挺進四明山,在冠佩村成立了姚南辦事處,得到了村民們的幫助和掩護。這座興隆廟就是秘密的聯絡站之一。

金冠村黃明故居

黃明原名叫金達,是金岙自然村人,曾擔任姚北特派員和中共餘上縣委委員,被叛徒出賣而被捕,犧牲於1947年6月,年僅23歲。
景點 景點
黃明故居位於金岙自然村的中心,冠佩溪的東首。房子始建於清代,為磚木結構,檐口柱子上有木雕的柱託,石牆、石階,古色古香,是浙東革命根據地著名烈士黃明的故居。牆門正中懸掛着解放初,由寧波市府贈送的“永垂不朽”匾。黃明故居目前是廣大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42年春進中共姚南辦事處高頭庵幹部訓練班學習,繼參加民運工作隊,同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聯絡站站長,兩次被捕,均越獄脱身。1944年任中共沿江區委組織委員,領導羣眾反對敵人奪糧鬥爭。1945年10月浙東遊擊縱隊北撤後,留守四明山,任中共南山縣梁弄區特派員。次年兼任中共沿江區特派員,改名黃明。1946年5月任中共餘上縣特派員,12月4日,在朱之光領導下組織浙東遊擊縱隊北撤後首次軍事行動“天華繳槍”,繳獲國民黨天華鄉的武器。次年3月21日因叛徒出賣在八字橋被捕,押解途中砸斷手銬鏈子跳河脱逃未成。先後囚於餘姚拘留所、梁弄國民黨四明山綏靖指揮部監獄,組織難友越獄未成,8月10日被害,時年23歲。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他的故里左溪鄉改名為黃明鄉。墓在餘姚梁弄鎮。

金冠村專家點評

金冠村村落規模不小,保存完整。村居緣溪依坡而建,塊石砌牆,卵石鋪地,結構簡潔,樸實無華,整體風格一致。村周圍竹海綠岙,峯高潭深,山溪清泉面村而過,自然生態保護良好。其中冠佩村民間傳説、道教文化、廟會文化豐富多樣,古橋、古廟、古道與自然景觀相互交融,形成較為系統的歷史人文與自然資源。
景點 景點
當地對古蹟保護較為重視,對景區旅遊資源進行深入的調研與評估,有望成為綠色休療旅遊佳地,具有現實的保護利用價值。
七嘴八舌
鄔先生來信:非常喜歡“寧波讀本”,總是用期盼的心情等待着。對我來説,有“寧波讀本”的那一天,買一份《東南商報》已經不夠了,還需要多買兩份,作為收藏。很想對採寫寧波讀本的記者説一聲:你們辛苦了!
建設新農村,歡樂鄉村遊。寧波有那麼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藴的村莊,有那麼多“國保”單位和文化遺產,值得好好挖掘,這也是鄉村的致富資源。

金冠村竹海綠岙金冠村

竹海綠岙金 冠村,主要是冠佩村,地處餘姚南部的四明山區,始建於宋代,村落規模 不小,保存完整。村居緣溪依 坡拾級而建,塊石砌牆,卵石鋪地,木構簡潔,樸實無華,整體風格一致。村周圍竹海 綠岙,峯高潭深,山溪清泉面村而過,自然生態保護良好。冠佩村中民間傳説、道教文 化、廟會文化豐富而多樣,古橋、古廟、古道與自然景觀相互交融,形成較為系統的歷 史人文與自然資源,抗戰時期,這裏曾是我黨領導的浙東地方政權“姚南辦事處”的駐 地。當地對保護與利用較為重視,對景區旅遊資源有較深入的調研與評估,確實是一處 很有特色的山村文化和綠色休療旅遊佳地,具有現實的保護利用價值。

金冠村鄉村建設

目前該村在籍人口1564人,村域面積4.7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6345畝,耕地面積338畝,茶山約為200畝。去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20元。近年來,該村積極開展多項創建活動,被授予浙江省興林富民示範村、寧波市綠化示範村、寧波市生態示範村、寧波市衞生村和餘姚市文明村等多個榮譽稱號。去年,該村被列為寧波市“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 [1] 
金冠村地處山區,受自然條件的制約,目前交通仍不便,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於毛竹山,沒有其它收入,而且村民老齡化比較嚴重,由此制約了該村的經濟發展。
為大力宣傳古村文化,更好地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工作,金冠村按照上級有關部門的統一部署,以村歷史文化為依託,編寫了一本《神奇的金冠》宣傳資料,以進一步擴大金冠村的影響,讓更多的人瞭解金冠、走進金冠、親近金冠。與此同時,該村還廣泛動員熱心公益事業的有識之士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活動中來。此外,該村還引導村民建言獻策,為建設“美麗鄉村”共同努力。
為此,金冠村開展了“同鄉聯誼會”、“村企結對”等活動,共同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如寧波富達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投入5萬元,大力支持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司領導每年都到該村慰問“三老”人員並送上慰問品;市煙草專賣局與該村結對後,每年投入8到10萬元扶持資金,為改善該村村容村貌做出了積極貢獻;市人口和計生局每年資助3萬元支持該村。結對企業寧波好夥伴電器有限公司出資150萬元,為該村修建公路、安裝路燈,大大改善了村裏的基礎設施;寧波好夥伴電器有限公司、寧波環集物流有限公司還每年贈送各類圖書6000餘冊,此舉既豐富了當地村民的業餘生活,又進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文化水平。
美麗鄉村 美麗鄉村
去年是金冠村實施“美麗鄉村”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開局之年。按照建設“美麗鄉村”的規劃安排,該村積極招商引資,寧波華東物資城市場建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竺保國對該村進行考察後,與該村基本達成投資意向;此外,還有一批不願透露姓名的鄉賢也出資出智支持該村發展經濟。
金冠村山嵐迷濛、竹木葱蘢、長溪短瀑、潭澗鳥鳴,生態環境得天獨厚,而且村落歷史文化悠久,古建築風貌猶存。奇特的山水美景,動人的傳説故事,千巖競秀的仙人巖、蜈蚣山和古蹟流韻的水碓吸引着各地遊客前來觀光。
這裏儼然成為了人們崇尚自然、探幽攬勝、休閒度假的好地方。
去年,在寧波市規劃局和餘姚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關心支持下,金冠村開始制定環境保護與改造規劃。上個月,這一規劃基本敲定。據瞭解,該規劃的實施分為3個時期:近期(2010年-2013年),中期(2013年-2016年),遠期(2016年-2020年)。目前,金冠村在梨洲街道黨委、辦事處的正確領導下,着重實施好近期規劃。

金冠村所獲榮譽

2022年1月,入選2017年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名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