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浙東抗日根據地

鎖定
浙東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抗日根據地之一。位於浙江東部杭州灣兩岸,寧波)之間,東臨東海,南達東陽、寧波公路一線,西跨浙贛路金蕭線兩側,北達黃浦江東岸。1941年,中共蘇南區黨委指示浦東工委組織力量向浙東敵後發展。1942年夏,在三北地區成立了中共浙東區黨委,譚啓龍任書記。同時成立第三戰區三北遊擊司令部何克希任司令員,譚啓龍兼政委。至1943年夏,正式創立了浙東抗日根據地。至1944年,先後建立了三北、四明、會稽、浦東4個行政區14個縣政權。
中文名
浙東抗日根據地
地理位置
浙江
建立時間
1943年夏
主要領導
譚啓龍、何克希
面    積
約 20000 km²
歷史背景
浙東抗日根據地是皖南事變後由浦東南進的抗日武裝、浙東地方黨以及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派來的一大批幹部,經過艱苦奮鬥,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它包括四明、會稽、三北(指餘姚、慈溪、鎮海3縣姚江以北地區)和浦東4個地區,總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
浙東抗日根據地形勢圖 浙東抗日根據地形勢圖
1941年2月1日,毛澤東致電劉少奇、陳毅等,明確指出:“關於浙東方面,即滬杭甬三角地區,我們力量素來薄弱,總指揮部應增闢這一戰略基地,經過上海黨在該區域創立遊擊根據地(以松江等處原有少數武裝作基礎),中原局應注意指導上海黨。”劉少奇、陳毅根據中央指示,決定由江南區黨委書記譚震林負責開闢浙東的工作。江南區黨委指示路南特委立即組織浦東工委的武裝力量向浙東挺進。
1941年5月起,浦東工委領導的浦東淞滬五支隊,偽軍十三師二十五旅五十團中由共產黨控制的一部分力量分批進入浙東三北敵後,成立三北辦事處,初步開闢了浙東抗日遊擊根據地。
次年5月,日軍發動浙贛戰役,浙江大片地區淪為敵佔區。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決心進一步發展浙東敵後抗日遊擊戰爭,並派出一批幹部到浙東,加強與統一浙東地方黨組織和軍隊的領導。7月,成立浙東區黨委,譚啓龍任書記。8月,浙東軍政委員會成立,何克希任書記,統一領導浙東抗日武裝。同月,成立“第三戰區三北遊擊司令部”,統一整編了浙東部隊,何克希任司令員。
1942年10月到12月,浙東抗日武裝粉碎日軍上千人對三北地區的“掃蕩”,並取得第一次反頑鬥爭的勝利。1943年4月,粉碎了日、偽軍2000餘人的“清鄉”。堅持了三北根據地,發展了浦東原有陣地,開闢了四明、會稽和金蕭3塊新根據地。至此,以四明山為中心的浙東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
根據新四軍軍部命令,1943年底,浙東抗日遊擊武裝編為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1943年冬和1944年春,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與地方武裝配合,在四明地區粉碎了日軍發動的千人以上的大“掃蕩”。1944年6月7日拂曉,奇襲舟山島警備司令部第四總隊部,俘偽上校總隊長衞文達和日軍顧問吉永久壽秀少佐等。8月25日,海防大隊一中隊68人,在大魚山島與日、偽軍500多人血戰7小時,斃傷敵100餘人。後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除26人突出重圍外,40餘名指戰員壯烈殉國。三北軍民的英勇奮戰,遏制了日軍的“蠶食”,為根據地轉入攻勢作戰創造了條件。
1944年1月,三北遊擊司令部改名為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司令部,何克希任司令員,譚啓龍任政治委員。同時,成立浙東敵後臨時行政委員會,主席連柏生。浙東抗日根據地劃分為4個行政區,轄14個縣政權。
1944年9月,中共中央重申發展東南的戰略方針。12月底,新四軍一師主力從蘇中南下蘇浙皖邊。1945年1月,蘇浙軍區成立。浙東遊擊縱隊編為蘇浙軍區第二縱隊,司令員何克希,政治委員譚啓龍,共1萬餘人。不久,浙西新四軍主力在浙東部隊的配合策應下,兩渡富春江,打通了與浙東的聯繫。1945年1月,浙東敵後各界臨時代表大會召開,組成浙東敵後臨時參議會,譚啓龍為議長,成立浙東行署,連柏生為主任。
抗戰時期-新四軍隊伍走過浙東一村莊
抗戰時期-新四軍隊伍走過浙東一村莊(2張)
1945年6月,浙東遊擊縱隊殲滅偽軍田岫山部。7月擊潰國民黨頑軍10個團對四明山根據地的包圍。討田戰役和浙東第三次反頑作戰的勝利,使三北、四明、金蕭這三塊根據地基本上聯成一片。8月15日,浙東遊擊縱隊開始對盤踞在浙東的日、偽軍發起大反攻。不到半個月,浙東遊擊縱隊在廣大民兵配合下,除幾個主要城市外,基本上消滅了繼續頑抗的日、偽軍,使浙東抗日根據地得到很大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新四軍浙東縱隊從建立到抗戰勝利的幾年中,經歷大小戰鬥643次,攻克大小據點110個,斃傷俘日、偽軍官兵9000餘人。1945年9月20日,華中局轉發中共中央電示,命令浙東、浙西部隊及地方黨政幹部全部撤離浙東。從9月30日起,浙東黨政軍1.5萬餘人先後渡杭州灣撤離浙東,浙東區黨委隨軍北撤前留下少數幹部堅持鬥爭。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