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艾偷渡劍閣

鎖定
公元263年,魏國進攻蜀國,曹魏徵西將軍鍾會率領的十五萬精鋭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的四萬大軍在劍門關(今四川劍閣縣)僵持不下,鄧艾率領西路軍和諸葛緒的中路軍共六萬人夾擊姜維三萬人失敗後,鄧艾便邀請諸葛緒一起偷渡陰平小路,被諸葛緒以“西行本非詔”拒絕了,於是鄧艾便從自己的西路軍中挑選精鋭萬人,繞道劍閣西走過七百餘里的陰平小路,直達今四川江油,直插蜀漢腹地,蜀漢朝廷立刻派諸葛亮的兒子,衞將軍諸葛瞻領兵二萬出發抵禦鄧艾,黃權的兒子尚書郎黃崇勸諸葛瞻速行居險,但諸葛瞻猶豫不決,最後全軍在綿竹有險不守,卻出城和鄧艾野戰,最後被鄧艾全殲,不久劉禪不等各地回援的數萬援兵,就採納譙周的建議,向遠在雒城的鄧艾投降,蜀漢滅亡。此戰是結束自東漢末年以來分裂局面,重新實現中國統一的重要步驟。滅蜀之役,鄧艾為首功。
中文名
鄧艾偷渡劍閣
人    物
鄧艾
事    件
公元263年10月-11月
影    響
蜀國滅亡

鄧艾偷渡劍閣魏攻蜀漢

司馬昭害死了魏帝曹髦,認為內部已經穩定,而且蜀漢已經“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決定採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滅東吳的方針,朝內羣臣都認為不可能,惟獨鍾會支持。那時候,接替諸葛亮的大臣蔣琬、費褘都已死去,蜀漢擔任大將軍的是姜維。姜維有心繼承諸葛亮的北伐事業,從239年-262年之間十一次北伐,詳見姜維北伐,前後被消滅的魏軍達五六萬之多,己方傷亡不過萬餘人。因此有“時蜀官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這一説法。 [1] 
魏國任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作伐蜀準備。同時揚言要先攻吳,以迷惑蜀漢。姜維一眼就看破的魏國的聲東擊西之策,立刻把情況上報劉禪,建議讓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和廖化分別領兵把守陽安關口(即陽平關,在今陝西寧強西北)和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的橋頭,作好防備,前者是魏軍入侵蜀漢要進入平原的重要關口,後者是姜維軍回援漢軍的必經之路,但後主只寵信宦官黃皓,黃皓則相信鬼巫之説,以為魏軍不會進攻,劉禪信以為真,把姜維的建議,置之腦後,連羣臣都不讓知道。 [1] 
263年8月,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由於曹魏認為“蜀所恃賴,唯維而已。”所以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而東路軍由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劉禪聞訊後,連忙按照當初姜維的建議讓廖化趕赴陰平;派張翼董厥陽平關防守鍾會軍,同時按照姜維制定的漢中防禦戰略斂兵聚谷”,但廖化和張翼董厥的援軍到達目的地前,這些地方都已經失陷了,這防禦戰略頻臨破產。鍾會遂親自領兵十餘萬攻樂城,另外派胡烈領兵萬餘去對更加險峻的陽安關採取牽制性進攻,樂城守將王含只用五千守軍就粉碎了鍾會的進攻。此時陽安關守將傅僉準備固守待援,但蔣舒想出去投降,於是和傅僉説:“現在賊軍到了卻不出擊,不是好的想法。”傅僉説:“受命保城,不是隻為了軍功,如果抗命出戰,導致這裏失守,死了也有負於國家。”蔣舒説:“你認為守住這裏就行,但我以認為出戰克敵才是功勞,我們各幹各的。”於是帶兵出城。傅僉以為蔣舒出去進攻胡烈,但蔣舒卻去投降了胡烈。胡烈讓蔣舒詐開城門,乘機進攻,傅僉一直反擊到戰死,魏軍也很配合傅僉的忠心。鍾會聽説陽安關已經攻下,打開了通往平地的大門,於是派李輔荀愷各領並一萬圍攻樂城的王含和漢城的蔣斌,自己帶兵直奔劍門關
西路軍也同時展開攻勢,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趨分別從東、西、北三面進攻沓中姜維。不過姜維因獲悉魏軍已進入漢中的消息,擔心陽安關失守,劍閣孤危,便不作抵抗,且戰且退,希望儘快趕到劍閣援助。但中路軍已從祁山進達陰平之橋頭,切斷了姜維的退路。
姜維為引開魏軍,便率軍從孔函谷繞到諸葛緒後方,詐稱攻擊。諸葛緒怕自己的後路反被切斷,慌忙後退三十里,姜維趁機立即回頭越過橋頭。當諸葛緒察覺自己上當時,蜀軍已遠遠離去,追趕不及。至此魏軍派出六萬精鋭阻止姜維3萬兵馬回師的目的已經破產。姜維從橋頭至陰平,一路向南撤,途中遇到了駐守在白水關廖化就和廖化一起趕赴陽安關,之後在漢壽遇到了張翼、董厥等蜀漢援軍,聽説陽安關丟失,於是全軍退守劍閣,抵抗魏軍。
鍾會率軍進向劍閣,劍閣在今四川劍閣縣,西有相連的小劍山和大劍山,地形險峻,道小谷深,易守難攻,姜維利用這種有利於防守的地形,在此列營守險,而劉禪也派人向東吳求救,吳國派出丁封孫異等救蜀。
鍾會前有劍閣雄關,寸步難進,後黃金、樂城、漢城三地要隘,東溯漢水、芒刺在背。要是拖拉下去,形勢真如姜維所預計:“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到時退兵,蜀漢若諸城並出,前後夾擊,那就比昔年曹爽更慘了。鍾會於是又幹起最拿手的,動筆桿子,寄希望於原為魏人的姜維歸降,致書於姜維:“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姜維置之不理,鍾會文筆雖佳,面對天險,還是得用武略攻之,只得硬着頭皮強攻劍閣,姜維列營守險。試想魏軍強攻黃金、漢樂已近兩月尚且不下,又安能一鼓攻克劍門,只是白白損兵折將罷了。攻關不克,鍾會只得暫時引兵後退,蜀軍保險拒守。魏軍真處於 “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又是前狼後虎、進退維谷的僵局。鍾會屢攻不下,但劍閣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不能放棄,加上魏軍糧食不繼,軍心開始動搖,眾人都擔心前功盡廢。

鄧艾偷渡劍閣偷渡陰平

鄧艾挑選精兵,想與諸葛緒聯合經江油避開劍閣,直取成都。但諸葛緒以自己只受命阻攔姜維,不可自作主張為由,拒絕鄧艾聯軍之議,率軍東去,與鍾會軍會合。不過,鍾會為擴大軍權,密告諸葛緒畏懦不前,結果諸葛緒反被徵還治罪,其部歸屬鍾會 。
從陰平到江油,高山險阻,人跡罕至,十分艱難。這年十月,鄧艾率軍萬餘人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鑿山通道,造作橋閣。時“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面對困難,鄧艾身先士卒,遇到絕險處,“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攀登小道,鑿山開路,越過7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糧運將匱,頻於危殆”,”在克服了這些難以想象的困難之後,魏軍終於通過了陰平險道,到達江油。江由據石門,臨涪水,一面大江,三面懸崖,是和劍閣齊名的天險,但蜀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畏戰而降。

鄧艾偷渡劍閣進攻綿竹

鄧艾率魏軍乘勝進攻涪城。鄧艾自陰平進入景谷旁道後,成都方面已經知道這個消息了,令行都護衞將軍諸葛瞻督率諸軍拒敵,鄧艾的奇襲戰略至此可稱破產。此時南中督霍弋聽説魏軍偷渡陰平,也上書劉禪,請求批准出兵北上支援,劉禪認為諸葛瞻軍超過鄧艾軍,認為擊敗鄧艾是完全可以的,於是不批准霍弋帶領援軍北上的請求,只讓遠在永安的閻宇帶領永安兩萬兵馬回援。但諸葛瞻的大軍到達涪城之後卻止步不前。尚書郎黃崇勸告諸葛瞻速速前行,佔據險要,不要讓魏軍進入平地。黃崇屢次進言,乃至痛苦流涕,諸葛瞻卻不為所動,依舊在涪城不前。
鄧艾擊破諸葛瞻的前鋒,諸葛瞻一聞前鋒被破,就引兵自涪關後撤一百多里,退守綿竹。又把涪關險城當大禮送給了鄧艾。 進屯綿竹後,諸葛瞻才意識到自己在戰略上已經鑄成大錯,長嘆:“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最後野戰是役蜀軍伏屍數萬,諸葛瞻和黃崇、尚書張遵(張飛之孫),羽林右部督李球均戰死沙場。此時後主卻不等閻宇的援軍就聽從從譙周主降的建議,投降了魏國。
而在堅守劍閣的姜維,先聞鄧艾領萬人偷渡陰平,但聽聞諸葛瞻領成都戍衞軍迎敵,雖然對諸葛瞻領兵有所擔心,但認為諸葛瞻帶領着蜀漢最精鋭的兵馬,而且兵馬超過鄧艾一倍,即使不勝也不會失敗,因而未派援軍回援,專心帶兵在劍門關對付三倍於自己兵馬的鐘會軍,之後聽聞諸葛瞻全軍覆滅,但未知劉禪確切消息,怕直接回師被鍾會進攻背後,於是便引軍東入巴中繞道趕赴成都。鍾會率魏軍進駐涪城,另派胡烈田續龐會等追趕姜維

鄧艾偷渡劍閣進入成都

鄧艾進了成都,攻滅了蜀漢,覺得自己了不起,驕傲起來,連鍾會也不在他眼裏。他直接向司馬昭上書,要趁這次打勝仗的勢頭,一鼓作氣把東吳滅掉。哪兒知道司馬昭下個命令給鄧艾,説:“軍事行動不許自作主張。”這件事把鄧艾氣得要命。此時的姜維退到縣,接到了後主劉禪讓他投降的皇命,蜀軍將士接到這個命令,又氣憤又傷心。有的兵士恨得拔出刀來,在大石頭上亂砍。姜維率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投降鍾會。鍾會賞識姜維是個好漢,把他當作自己人一樣看待。兩個人出門一塊坐車,回到軍營一起議事,要好得簡直拆不開。

鄧艾偷渡劍閣鄧艾被殺

鄧艾在滅蜀漢後,對司馬昭説應該封劉禪為扶風王,結果使司馬昭猜忌鄧艾,姜維為了復興漢室,假裝聽命於鍾會,然後讓鍾會趁機誣告鄧艾欲叛。結果鄧艾父子被衞瓘收捕,押往洛陽。鄧艾被捕後,鍾會獨大於蜀中,結果與希望恢復漢室的姜維聯合發動叛亂。
鍾會打算派姜維率兵五萬出斜谷,佔領長安,再派騎兵經陸路、步兵經水路,攻打孟津、洛陽,奪取天下。但出乎鍾會意料之外,司馬昭派萬餘兵佔據斜谷,自領十萬兵屯於長安。結果鍾會決定佔據巴蜀,割據西南,姜維建議鍾會屠殺牙門騎督以上官職的人,但鍾會猶豫不決,結果魏將起兵反叛鍾會。姜維帶着鍾會的衞兵和四面湧來的幾萬魏軍激戰,姜維已六十二歲高齡手刃五六個魏兵後被殺,魏兵殺死姜維後又殺死鍾會,在成都城內燒殺搶掠。在鍾會被殺之後,鄧艾的將士去迎接鄧艾,但衞瓘怕鄧艾報復,派田續領兵去殺鄧艾,雙方在綿竹附近遇上,鄧艾被殺,至此鍾會的叛亂結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