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邵廷琄

鎖定
邵廷琄(?-965年7月),嶺南(今屬廣東)人,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宦官、將領。 [24] 
邵廷琄幼年即入宮為宦官,先後擔任黃門內謁者、內府局令、內常侍等職,並在殤帝、中宗、後主三朝統領禁軍二十餘年,以治軍嚴整著稱,勳至上柱國,領禹餘宮使。他在宋朝建立後,曾勸後主劉鋹整軍備戰,為此遭到劉鋹的嫉恨。大寶七年(964年)又加開府儀同三司,以東南面招討使領兵屯駐洸口,抵禦宋軍。 [24] 
大寶八年(965年),邵廷琄因遭忌功者誣陷謀反,被劉鋹賜死於軍中。軍民於洸口為其立廟。 [24] 
全    名
邵廷琄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嶺南
逝世日期
965年7月 [1] 
逝世地
洸口
主要成就
執掌禁兵二十餘年
出鎮洸口抵禦宋軍
效力政權
南漢
官    職
開府儀同三司、內常侍、禹餘宮使等

邵廷琄人物生平

邵廷琄早年經歷

邵廷琄生於南漢高祖劉龑統治下的嶺南,幼年時便淨身入宮為黃門,成了南漢政權的一名小宦官。他正直敢言,與一般的宦官大為不同,成年後更是博覽書史,精通騎射,文武全才。 [2] 

邵廷琄內典禁兵

光天元年(942年),殤帝劉玢即位。邵廷琄此時已升任內謁者,後又改任內府局令,總領宿衞兵。他治軍嚴整,此後十幾年一直統領禁軍,歷經中宗劉晟、後主劉鋹兩代皇帝,至大寶元年(958年)之後又改任內常侍。 [3] 
劉鋹在位期間奢靡無度,整日與嬪妃淫亂於後宮,政事皆委於宦官龔澄樞陳延壽及宮人盧瓊仙等,後又寵信女巫樊鬍子,致使朝政糜爛。 [11]  邵廷琄為此常勸諫劉鋹,稱:“自古道,男兒十五奪父志。陛下身擔宗社重任,處事應檢點謹慎。”但劉鋹不聽。後來,邵廷琄隨劉鋹到新修的行宮禹餘宮避暑,因喜愛其地之山水,於是自請辭去兵權到禹餘宮擔任宮使。劉鋹遂任命邵廷琄為禹餘宮使,但仍令其統領禁軍。 [5]  當時,邵廷琄有上柱國的勳階。《廣州人物傳》等史料還稱其曾升任內侍監。 [15] 

邵廷琄外御宋軍

南漢疆域圖,譚其驤繪 南漢疆域圖,譚其驤繪
大寶三年(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稱帝立國,建立宋朝。邵廷琄對劉鋹道:“我國在唐末趁亂而立,這五十多年來,因中原干戈不斷,一時無暇顧及嶺南,這才能安然無事,但也因此安逸太久,以致兵卒不識旗鼓,人主不知存亡。所謂久亂必治,如今宋國建立,必有一統天下之意,我們應整飭戰備,鞏固邊防,不然就應盡獻珍寶,與宋國修好。”但劉鋹不僅不以為慮,還對直言勸諫的邵廷琄非常憎惡,“深恨之”。 [7]  [17] 
大寶七年(964年),宋將潘美尹崇珂等率軍攻打南漢,圍困郴州。招討使暨彥贇領兵迎戰,卻被宋軍擊敗,與郴州刺史陸光圖盡皆戰死。南漢軍退保韶州,宋軍乘勝進圍連州。招討使吳懷恩又被部下所殺。劉鋹忙以邵廷琄為開府儀同三司 [9]  、東南面招討使,讓他率水師屯駐洸口(在今廣東英德西南,位於連江北江交匯處),抵禦宋軍。宋軍不久便退兵而去。 [10]  邵廷琄隨後在洸口撫慰將士,招納亡叛,又整修戰備,操練軍卒,準備收復失土。一時間“境上肅然”,時人皆稱之為良將。 [12] 

邵廷琄含冤遇害

邵廷琄的戰功引起了很多同僚的嫉恨。他們用匿名書誣稱邵廷琄謀反。劉鋹信以為真,遣使前往洸口,于軍中賜死邵廷琄。軍中將士爭相求見使者,皆稱邵廷琄並無反狀,請使者核實,但都無濟於事。邵廷琄最終還是含冤遇害。時為大寶八年六月(965年7月) [1]  。消息傳出,南漢軍民盡皆痛哭,後來在洸口立廟祭祀邵廷琄。 [13] 

邵廷琄主要影響

邵廷琄在南漢歷經高祖、殤帝、中宗、後主四朝,執掌兵權二十餘年,號為良將,其功績主要有:
  • 整修軍械:邵廷琄曾到武庫檢視軍械,發現“諸戎器不甚犀利,弓弩不能及遠,甲鎧銷薄”等問題。他認為如此裝備無法滿足作戰需要,於是親自繪製圖樣,親自監督工匠製作。 [5]  [6] 
  • 抵禦外敵:邵廷琄在大寶七年(964年)宋軍南征時擔任東南面招討使,率水師屯駐洸口,迫使宋軍退兵而去。 [10]  他此後便在洸口招納亡叛,訓練士卒,整修戰備,“”國人賴以少安”。 [8] 

邵廷琄歷史評價

黎光:宮使遭讒日,軍中盡感傷。伍員寧負國,屈子竟沉湘。身殞英靈在,名留史傳香。遺祠今已廢,無處奠椒漿。(詩作《過洸口吊邵廷琄》) [30] 
陳璉:哀洸口,天為愁,海風吹鬢寒颼颼。五羊城頭天狗墮,南漢伯氣應全收。天吳海鯨恣吞噬,漠漠妖氛遍南裔。皇風聞已暢中原,嶺海瘡痍待湔洗。禹餘宮使輸忠言,主聰不悟誠堪憐。舟師甫自屯洸口,此身已殞譖人手。至今山下有遺祠,日色慘淡行人悲。(詩作《哀洸口》) [31] 
祁順:世有竭忠以致怨兮,吾不知其何因。非夫子之不幸兮,蓋遭時之不辰。嗚呼危哉!大宋勃興兮,天命歸矣。南漢昏冥兮,霸圖衰矣。小不可以敵大兮,人不可以逆天。匪修備則通好兮,乃人事之當然。陳片辭之愀款兮,由忠誠之內宣。彼倀倀其弗悟兮,羌獨以為狂言。怒斥參苓兮,諱藏痼病;焚棄五穀兮,烹羞堇䔭。宮廷之不處兮,置身檻穽。以酖毒為良味兮,謂坦途為險徑。曾敷宮菌兮,獸觸門牆,井石 彳亍兮,悉以為祥。於物理猶弗察兮,又何辨於奸良。繄庸愚之壅蔽兮,固賢哲之所怪,寧盡心於所事兮,忍坐視其顛敗。握舟兵以要境兮,修邊備而弗懈,人方視以為安兮,忽罹讒而遭害。讒何親而可愛兮,忠何辜而見仇。豈天運之使然,亦人事之所羞。身雖歿而名存兮,在夫子夫何尤。覽芳祠之舊址兮,山水助其清幽。(《吊邵廷琄忠臣辭》) [32] 
黃佐:① 當其(指南漢的宦官羣體)用事時,作諸淫巧淫刑苛徵,主存則蟻附,主亡則鳥散。嗚呼,吾廣之民,當時罹其荼毒者,可勝道哉,然猶有邵廷琄之忠智,藍繼宗之謹願者焉,千萬中而一見者也。 [27]  ② 廷琄盡忠,後世所稱羨而哀之者,雖死猶不死也。 [28]  ③ 使鋹以其用澄樞輩者而用廷琄,或者其有濟乎!而長謀遠策,鬱不及施,忽嬰無妄之災,雖天之所廢,人不能支,而鋹亦自速其亡矣。 [29] 
屈大均:當時宦者,亦有賢能如邵廷琄者。……天下宦者得祠,惟廷琄一人。 [21] 
吳任臣:廷琄進謀於徒薪,喪身於貝錦。言之其臧則具是違,言之不臧則具是依,真後主之謂乎。赫赫長城,君自壞之,嗚呼!南漢之亡,亦何待素衣白日邪? [23] 
乾隆帝:① 甚哉,南漢主之戇騃也。廷琄以內常侍而為招討,輯亡叛,訓士卒,修戰備,兆民賴之,是乃閽寺中之忠臣耳。雖有投匿名書之譖,當嚴加考究,實則誅之,否則赦之。古之用刑者,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慎刑之道,貴乎如是。南漢主聞譖而殺廷琄,殊無可否於其間者,及士卒擁門訴其無罪,而皆不聽。悲夫,南漢殺廷琄,非得計也,不過自壞長城爾。用賢之際,而反忌賢,謂之何哉。② 欲觀國之治亂,當於人才用舍觀之。方是之時,劉鋹昏庸,羣小用事,龔澄樞以欺誕而寵擢,潘崇徹以忠正而廢棄,邵廷琄以直亮而誅夷,李承渥以柔佞而進用,……是以政事安得而不紊,國家安得而不亡。 [22] 
徐亦良:洸口英雄杳不留,越南王氣黯然收。上書共識丹心在,報國偏教碧血流。天命有歸君弗悟,廟謀無補死方休。荒祠慘淡空憑弔,太息明珠竟暗投。(詩作《邵廷琄》) [33] 

邵廷琄軼事典故

邵廷琄雖是宦官,但非常重視儒士。只要有儒士自遠方前來求見,他必先親自接見,並在經濟上給予幫助,然後大力引薦給朝廷。而經他引薦的也多被任用。 [4] 

邵廷琄人際關係

效力君主:南漢高祖劉龑→殤帝劉玢→中宗劉晟→後主劉鋹

邵廷琄人物爭議

邵廷琄籍貫

北宋路振的《九國志》、南宋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均稱邵廷琄是循州(治今廣東惠州)人。 [2]  [17] 
明代東莞人陳璉的《琴軒集》中錄有《哀洸口》一詩,詩前小序稱邵廷琄為東莞(即今廣東東莞)人,並稱邵村(即今篁村)即其家族聚集地。 [31]  後來黃佐的《廣州人物傳》以及《東莞縣誌》等也都有此類記載。 [15]  [18-19]  廣東新語》也稱東莞的鄉賢祠中祭祀有邵廷琄。 [21] 
清代梁廷楠的《南漢書》則採用《連州志》的説法,稱邵廷琄為“連州桂陽(治今廣東連州)人,自其先世居高良鄉之龍口”,並認為可能是後來由連州遷至東莞。 [16]  但民國時期陳伯陶的《東莞縣誌》曾專門駁斥此説。 [19] 

邵廷琄出身

《九國志》《南漢書》等史料皆稱邵廷琄幼年便入宮為宦官。但清代錢以塏的《嶺海見聞》則稱,邵廷琄是士人出身,曾在南漢的科舉中“策名第一”,因此得到劉鋹的喜愛,被下了蠶室(即淨身),以方便他在宮闈中“以詩歌教嬪嬙”。 [14] 

邵廷琄後世紀念

邵廷琄祭祀

邵廷琄于大寶十三年(即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被立廟於洸口,世稱邵柱國祠,其祠至清末時猶在。 [20] 
據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邵廷琄在明清時期被祀於東莞的鄉賢祠,是唯一一個得祀鄉賢祠的宦官。 [21] 

邵廷琄歷史文物

主詞條:東莞鎮象塔
鎮象塔是邵廷琄在大寶五年(962年)捕殺肆虐莊稼的野象後為鎮壓野象魂魄所建的石經幢,原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城區的象塔街(因塔得名)。1966年被髮掘,遷移至東莞市博物館內。 [34]  1979年被東莞縣革命委員會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26] 
鎮象塔為平面八角形,由塔座、塔身、塔頂三大部分組成,高4.15米。塔座和塔頂為紅砂岩石料,塔身為花崗岩石料。塔座為仰覆蓮瓣須彌座,須彌座上各面刻有力士神像。塔身各面刻着《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塔身上端各面刻有佛像、飛仙。塔頂又分為蓮瓣底座、覆盆、四方佛、山花蕉葉和塔剎五部分。全塔雕刻精細,佛教色彩濃郁,幢塔結合,風格獨特。 [26] 

邵廷琄史料索引

《九國志·卷九》 [24] 
十國春秋·卷六十五·南漢八》 [23] 
《南漢書·卷十五·列傳第九·宦官傳一》 [25] 
參考資料
  • 1.    《十國春秋》卷60《南漢後主紀》載:“大寶八年夏六月,賜招討使邵廷琄自盡,以忌功者誣其謀反也。”《南漢書》卷5《後主紀一》亦稱:“大寶八年夏六月,帝獲匿名書,言招討使邵廷琄反,賜死。”根據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網站的換算,該年六月公曆為965年7月2日至30日。
  • 2.    《九國志》卷9《邵廷琄傳》:廷琄,循州人。幼為黃門給事禁中,言論峭直,與羣閹異。及長,有文武材幹,博覽書史,尤善騎射。
  • 3.    《九國志》卷9《邵廷琄傳》:玢襲位,為內謁者,遷內府局令,總宿衞兵,軍務嚴整。大寶中,遷內常侍。
  • 4.    《九國志》卷9《邵廷琄傳》:尤重儒士,有自遠方來者,廷琄必先見之,為具貲糧而後引薦,多被任用。
  • 5.    《南漢書》卷15《邵廷琄傳》:時後主驕侈日甚,人情憂危。廷琄從容諫曰:“男兒十五奪父志。今宗社安危繫於陛下,願加檢束!”後主不聽。會建禹餘宮成,後主常避暑其中。廷琄每從幸,愛其地山水,因求解去兵柄,改領宮使。後主從之,而仍令典兵。偶入武庫,驗試諸戎器,多壞,乃制式,親督匠役改造之。
  • 6.    《九國志》卷9《邵廷琄傳》:廷琄以諸戎器不甚犀利,弓弩不能及遠,甲鎧銷薄,不可以御大敵,乃為式,親督工匠造之。
  • 7.    《十國春秋》卷65《邵廷琄傳》:大寶初,宋已易周祚,廷琄乘間言於朝曰:“我國承唐亂,居此五十餘年,幸中國多故,干戈不及,而我益驕於無事,致兵不識旗鼓,人主不知存亡。夫天下亂久矣,亂久而治,自然之勢也。比聞真主已出,必將盡有海內,其勢非一天下不已。請飭兵備,且遣使通好於宋。(一雲否則宜斂兵自守。)”後主惡廷琄言直,深恨之。
  • 8.    《十國春秋》卷65《邵廷琄傳》:廷琄招輯亡叛,訓士卒,修戰具,國人賴以少安。
  • 9.    《南漢書》卷15《邵廷琄傳》:未幾,宋果以兵攻郴州,招討使暨彥贇與刺史陸光圖皆戰死,乘勝進圍連州。團練使吳懷恩素號善戰,會為部軍所殺。後主始思廷琄言,加開府儀同三司、東南面招討使,使率舟師屯洸口。
  • 10.    《南漢書》卷5《後主紀一》:大寶七年秋九月戊子,宋兵馬都監丁德裕、防禦使潘美、朗州團練使尹崇珂帥兵圍郴州,刺史陸光圖告急。帝遣招討使暨彥贇迎戰,敗,彥贇、光圖死之,都監陳琄等二百人,內官餘延業等十餘人被獲。壬寅,郴州陷,我師退保韶州。美等分兵攻連州,帝懼,以招討使吳懷恩為桂州團練使,懷恩為其部下所殺;復以內常侍邵廷琄為東南面招討使,帥舟師屯洸口拒宋。美等引兵退。
  • 11.    《十國春秋》卷60《南漢後主紀》:帝時年十六,委政於宦官龔澄樞、陳延壽及才人盧瓊仙等,台省官僅充員而已,機密事多不與。又踵祖父之奢,立萬政殿,飾一柱,凡用白金三千。……帝性愚,以羣臣自有家室,顧子孫不能盡忠,惟宦者親近可任,至羣臣欲進用者俱自閹,然後用。澄樞等既專政,帝乃與宮婢波斯女日淫戲後宮,甚嬖之,賜號曰媚豬,自稱蕭閒大夫,不復出省事。中官至七千餘,加三公、三師者,不一而足。陳延壽又引女巫樊鬍子,自言玉皇降鬍子身,……呼帝為太子皇帝,國事多叩於鬍子。盧瓊仙及澄樞等爭附之。
  • 12.    《九國志》卷9《邵廷琄傳》:王師既退,延琄撫循將士,招輯亡叛,境上肅然,稱為良將。因繕治甲兵,親加訓練,將復郴、連。
  • 13.    《南漢書》卷15《邵廷琄傳》:同列忌其成功,投無名書,言“廷琄反”。後主信之,遺使就軍中賜死。士卒排軍門,爭入見使者,哀訴廷琄無反狀,請覆加核驗。不許,卒被殺。既橫死,軍民皆痛哭,共立祠祀於洸口。
  • 14.    《嶺海見聞》卷3《邵廷琄》:南漢竊據,開科取士,邑人邵廷琄策名第一。漢主劉鋹愛其才,遂下蠶室,俾出入宮掖,以詩歌教嬪嬙。
  • 15.    《廣州人物誌》卷22《邵廷琄傳》:邵廷琄者,東莞人也,宗族蕃衍,其地曰邵村,劉鋹時為內常侍。累遷內侍監、上柱國、禹餘宮使。
  • 16.    《南漢書考異》卷15《邵廷琄傳》:連州桂陽人。(《九國志》作“循州人”。《東莞志》作“東莞人”。今從《連州志》。其仕南漢,在取連遣。莞城資福寺即其別館,又城外有邵村,或由連遷莞也。)
  • 1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5“乾德二年九月”條:初,內常侍、禹餘宮使邵廷琄累言於南漢主曰:“漢承唐亂,居此五十餘年,幸中國多故,干戈不及,而漢益驕於無事,今兵不識旗鼓,而人主不知存亡。夫天下亂久矣,亂久必治,今聞真主已出,將盡有海內,其勢非一天下不能已,請飭兵備,不然,悉內府琛寶遣使通好也。”南漢主懵然莫以為慮,惡廷琄言直,深恨之。廷琄,循州人也。
  • 18.    《崇禎東莞縣誌》卷5《邵廷琄傳》:宦者邵廷琄,邑邵村人。事劉鋹為常侍,累遷內侍監、上柱國、禹餘宮使。
  • 19.    《民國東莞縣誌》卷54《人物略一》:邵廷琄,篁村人。(按:《九國志》作循州人;《連州志》作連州桂陽人;《南漢書》從《連州志》,而以為由連遷莞,並誤。陳璉《琴軒集》稱,邵村即其遺族,實邑人也。)
  • 20.    《道光英德縣誌》卷12《古蹟略》:邵柱國祠,在浛洸巡司右,宋開寶三年建,祀南漢將邵廷琄。
  • 21.    廣東新語:卷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8]
  • 22.    御批續資治通鑑綱目: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1-08]
  • 23.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912-913
  • 24.    [宋]路振撰,連人點校.九國志.濟南:齊魯書社,2000:101-102
  • 25.    [清]梁廷楠著,林梓宗校點.南漢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81-82
  • 26.    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 文物志[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225
  • 27.    [明]黃佐著,陳憲猷點校.廣州人物傳[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36
  • 28.    [明]黃佐著,陳憲猷點校.廣州人物傳[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38-539
  • 29.    [明]黃佐著,陳憲猷點校.廣州人物傳[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40
  • 30.    東莞市中堂鎮潢湧村志編篆委員會編.東莞市中堂鎮.潢湧村志[M]:嶺南美術出版社,2010:451
  • 31.    [明]陳璉著 陳發枝,馮錫祺譯;東莞市厚街鎮橋頭社區居民委員會編.琴軒集註釋上[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8:187-188
  • 32.    [明]張二果、曾起莘著,楊寶霖點校.崇禎東莞縣誌[M]: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1995:874-875
  • 33.    徐亦良著.遁廬浪墨:未出版發行,2012:19
  • 34.    東莞市博物館鎮館之寶:鎮象塔  .新浪[引用日期2023-11-0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