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經幢

鎖定
具有紀念及宣揚之意的中國古代宗教建築。始見於公元7世紀後半期的唐代中原地區,盛行於唐宋時期,以後轉衰,但到明清時仍有雕造。 [1]  經幢一般可以分為幢座幢身幢頂3部分。一般置於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3] 
幢是梵名“馱縛若”的譯名,原是一種絲帛製成的傘蓋狀物,頂裝如意寶珠,下有長杆 [1]  ,安於佛前以紀功德和鎮邪。初唐時期,為耐久計,開始用石刻模擬絲帛的幢。其形制體現出佛幢與塔及傳統石柱等建築形式的結合,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固有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過程。 [11] 
現存實物中,河北趙縣經幢系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所建,體量最大,高達15米餘。上海松江經幢建於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建築造型端莊秀麗,系唐幢之精品。 [2] 
中文名
經幢
外文名
Dharani Sutra Pillar
別    名
幢幡

經幢經幢的基本形制

經幢一般可以分為幢座幢身幢頂3部分,都是分別雕刻,雕好後再累建成整體的。 [1] 

經幢幢座

多是覆蓮狀,下設須彌座。

經幢幢身

呈柱狀,多作八面體,上雕經文或佛像等,有的幢身又分為若干段,上面的柱徑小於下面的柱徑,中間用大於柱身的寶蓋相隔。蓋上一般刻着模擬絲織品的垂幔、飄帶、花繩等圖案。 [1] 

經幢 幢頂

一般刻成仿木構建築的攢尖頂,頂端託有寶珠。 [1] 

經幢 幢體經文裝飾

經幢基本形制 經幢基本形制 [10]
幢體上所刻佛經,主要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也有少數刻心經、楞嚴經等。有極少數刻《道德經》的是道教石幢。刻經所用文字一般是漢字,個別的有用少數民族文字的,如河北保定就有刻西夏文的明代石幢。 [1] 
在幢身上,除刻陀羅尼經外,有些眾入集資修造的大型經幢上還附刻有長篇贊、記等文字以及捐錢人的題名。如河北省元氏縣的宋建隆四年四月八日經幢,一至四面刻經文,五至八面刻寫贊文和題名。有些小型幢上也刻造幢人的發願文及姓名、年月等。它們往往刻在經憧座上。 [12] 

經幢經幢的宗教意涵

據《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佛告天帝,若將該經書寫在幢上,則幢影映在人身上即可不為罪垢染污。因此佛教信徒多建幢以作功德。 [1] 
此外,還有一些幢形的石刻與佛、道等宗教毫無關聯。如唐開元十一年靳公遺愛頌、元和十二年試院新修石幢記等。這正是石刻中常見的形制與內容不盡統一的現象。説明一種固定的石刻形制並不可能始終被專一的內容與形式所特有。它必然由於世俗社會的好惡面改變其用途,逐漸演變,或興起,或消亡。 [13] 

經幢唐代的經幢

結構比較簡單,一般幢身只有一段,最多兩段
五台山佛光寺的唐大中十一年幢測繪圖 梁思成 五台山佛光寺的唐大中十一年幢測繪圖 梁思成
現存紀年最早的陝西富平的唐永昌元年(689)八月立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下半部已殘斷,僅存高1.36米的幢身。比較簡單的幢,可以陝西隴縣的唐開元十六年(728)幢為代表,幢高2.1米,幢座是方形石基上的寶裝覆蓮座。幢體為八邊形,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經文下刻紀年等。幢頂也作八邊形,每邊刻一尖拱龕,龕內有一尊座佛。原來可能還有寶珠頂,但已遺失。比較複雜的幢,可以五台山佛光寺的唐大中十一年(857)乾符四年(877)幢為代表,幢身分兩段,下段長而粗,上段短而細,中間隔以雕垂幔、飄帶的寶蓋。頂部是上頂寶珠的攢尖頂。 [1] 

經幢宋代的經幢

結構比較複雜,造型優美,雕造技術已趨成熟。
五代時出現了三段的形式,如蘇州雲巖寺後周顯德五年(958)經幢
北宋時期這種三段幢身流行,造型日趨優美,其中保存完整的是河北趙縣宋寶元元年(1038)造經幢。該幢高15米餘。幢座底層為6米見方扁平的須彌座,其上建八角形須彌座2層,共3層須彌座。其束腰部分,雕刻金剛力士、伎樂等。在須彌座上雕出寶山以上承幢身。幢身分為三段,中間隔以雕垂幔、飄帶的寶蓋,在蓋上又加有一層仰蓮以承託上段的幢身。在最上一段幢身上端又承託八角城及釋迦遊四門故事。幢頂也分作三段,最下一段上承屋檐,最上一段上承寶珠,但寶珠經近代重修,已不是原物。這座經幢採用多層形式,比例勻稱,形象華麗,雕刻精美,是經幢雕刻高峯時期的典型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1] 

經幢代表性經幢簡介

名稱
年代
地理位置
簡介
圖片
五台山佛光寺經幢
中國唐代經幢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兩座,石制。一座建於大中十一年(857),立於東大殿前,高3.24米。基座為八角形須彌座,刻有獅獸壺門及仰覆蓮瓣。幢身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並有“女弟子佛殿主寧公遇”及“唐大中十一年”之銘記。幢頂為周飾瓔珞的八角形寶蓋,寶蓋之上設八角矮柱,上雕內置佛像的佛龕四個。 [5] 
另一座建於乾符四年(877),立於山門和文殊殿之間,高4.9米,八角形須彌座上刻有寶裝蓮瓣和壺門樂伎,幢身亦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及立幢人姓名,幢頂則為上端雕有仰蓮覆寶珠的八角形寶蓋。 [5] 
林徽因在中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測量經幢 1937年6月 林徽因在中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測量經幢 1937年6月
無錫惠山寺經幢
中國唐宋時期經幢:唐經幢乾符三年(876),宋經幢熙寧三年(1070)
江蘇無錫惠山寺入口
為江蘇無錫地區年代最為久遠且保存最為完好的地面石刻藝術遺珍,是研究江南地區佛教藝術的珍貴文物。共有唐、宋經幢兩座,為無錫惠山寺標誌性建築,對稱並立於惠山寺山門外兩側,相距約10米。 [4] 
唐經幢建於乾符三年(876),高6.26米。基座為八稜形束腰須彌座,刻有云紋、海水紋、仰覆蓮瓣、姿態各異的獅子、結跏趺坐的佛像等;幢身為八稜形石柱,遍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頂為八角形寶蓋,刻有口銜連珠狀瓔絡帶的獅首、飾以花卉的扁圓石、仰覆蓮瓣,雕有坐佛的八稜形束腰石柱等,頂端為寶珠。 [4] 
宋經幢全稱為“普利院(北宋時,惠山寺名普利禪院)大白傘蓋神咒幢”,建於熙寧三年(1070),形制大小與唐經幢相類,顯為仿製,但幢身刻有陀羅尼咒語而非經文。現存各種大藏經多隻有此咒語的元代譯本,故該宋經幢上的譯本彌足珍貴。 [4] 
1956年,惠山寺經幢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覆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無錫惠山寺經幢 無錫惠山寺經幢
上海松江唐經幢
中國唐代經幢,唐大中十三年(859)
上海市松江區中山小學內
上海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地面石刻藝術品,也是國內現存層級最多的石質經幢。全稱“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 [7] 
建於唐大中十三年(859),1962~1964年曾予以大規模修復。經幢現存21級,高9.3米。自下而上,1~8級為基座,刻有海水紋、捲雲、蓮瓣、盤龍、蹲獅、菩薩等;9~10級為幢身,呈八稜形,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並序,建幢銘文及捐助錢物人姓氏;11~21級為幢頂,有獅首華蓋、捲雲紋託座、仰蓮託座及佛像、菩薩、天王、供養人等諸多浮雕。 [7] 
整座經幢形體偉岸,造型美觀,佈局規整,雕工細膩,線條洗練,神、人、獸、花均豐潤傳神,呈典型唐代藝術風格。1988年,該經幢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上海松江唐經幢 上海松江唐經幢
趙州陀羅尼經幢
中國北宋經幢,景祐五年(1038)
河北趙縣(古稱趙州)原開元寺舊址
建於景祐五年(1038),由禮賓副使、趙州知州王德成督辦,趙州人何興、李玉等人建造。傳高約18米,1984年修繕時實測高度為16.44米,是國內現存經幢中最高的一座。幢體全部採用石料疊砌而成,外形似塔,當地人稱之為石塔。 [6] 
經幢基座部分為八角形須彌座,刻有佛像、坐蓮菩薩、金剛力士、善男信女、歌舞樂伎及蟠龍、祥雲、山峯、寶塔、長廊、蓮花等,其中束腰部東、西、南三面刻有婦女掩門圖案,形象逼真,儀態優美,富有生活氣息。這是宋代造型藝術中特有的題材和手法,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典型表現。 [6] 
幢身為八稜形石柱,共6層。第一層刻有“奉為大地水陸蒼生敬造佛頂尊勝陀羅尼幢”18字篆書。第二、三層刻有《陀羅尼經咒》等楷書字印,方整有致,書體秀雅,筆勢遒勁,向來被視為書法妙品。其餘各層刻有佛教人物、經變故事、殿堂樓閣、獅象動物、吉祥花卉等,均精美富麗,其中“太子游四門”圖、講法圖、佛涅槃圖等,栩栩如生。 [6] 
幢頂為桃形銅質火焰寶珠,莊嚴清秀。整座經幢氣勢雄偉,造型挺拔,輪廓清逸,雕飾精美,是宋代佛教文化和雕刻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 [6] 
1961年3月,此經幢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8月,突遭雷擊而致局部損毀。1984年進行局部修繕,1990年得到全面修復。 [6] 
趙州陀羅尼經幢 趙州陀羅尼經幢
大理國經幢
大理國中期段正興執政時期,約對應於宋紹興(1151~1162)晚期
原位於昆明地藏寺內,現藏於中國雲南昆明市博物館
據幢身所刻《敬造佛頂尊勝寶幢記》記載,該幢為大理國時期議事布燮(即議事清平官)袁豆光為逝去的鄯闡侯高明生超度圓功而造。 [8] 
經幢高7.8米,由5塊紅砂石雕成。基座為須彌座,腰部似鼓狀,雕有云紋和八龍,象徵護法的天龍八部;須彌座與幢身連接處刻有漢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日尊發願》《發四弘誓願》等。幢身7層。第一層於東、西、南、北四面刻有足下腳踏夜叉的四天王;第二層闢有四龕,主尊四方佛,連同以幢身替代的大日如來,共尊密教金剛界五方佛;第三層主尊四大菩薩;第四層主尊四佛(藥師佛、多寶佛、釋迦佛、彌勒佛);第五層雕有4只迦樓羅;第六層於四面雲中各雕廡殿一座,象徵“四門”(發心、修行、菩提、涅槃);第七層主尊尊勝佛母。幢頂為一蓮座,上供如意寶珠。 [8] 
經幢在設計上獨具匠心,佈局謹嚴,儼然一座立體的曼陀羅神壇,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密宗諸神雲集的大法會情狀。雕刻藝術精湛,眾佛端莊,菩薩慈祥,金剛怒目,飛天婀娜,栩栩如生,代表了南詔大理國時期雲南佛教藝術的卓越成就,是研究雲南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和雕刻藝術的珍貴文物。 [8] 
大理國經幢,現藏中國雲南昆明市博物館 大理國經幢,現藏中國雲南昆明市博物館
河北固安遼代經幢
遼聖宗在位後期(982~1031)
發現於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王龍村,後移至廊坊市博物館碑碣苑院落內保存
經幢通體為漢白玉,高約7米。基座下部為青磚基底,上部為覆蓮底座和盤狀石雕。幢身呈八稜形,共4層。自下而上分別刻有:楷書陽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題銘“神贊天輔皇帝萬歲齊天彰德皇后儲君親王公主千秋特建消災報國佛頂尊勝陀羅尼幢”及《佛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千姿百態的浮雕佛像、菩薩、樂伎、飛天、瑞獅、妙聲鳥、祥雲、仰蓮等。幢頂呈寶珠狀,由八角攢尖式石檐與錐形石剎組成。整座經幢比例勻稱,造型優美,雕刻精緻,線條明快,氣韻生動,達到了較高的藝術境界。 [9] 
河北固安遼代經幢曾於明嘉靖十年(1531)、崇禎四年(1631)兩度重修。1982年7月,被列為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9] 
河北固安遼代經幢 河北固安遼代經幢

經幢拓展閲讀

閻文儒.石幢.文物,1959,(8).
陳明達.石幢辯.文物,1960,(2).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陝西所見的唐代經幢.文物,1959,(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