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遣興五首

鎖定
《遣興五首》是唐代詩人杜甫組詩作品。第一首寫諸葛亮嵇康俱懷異オ,然而下場迥異,慨嘆得遇知音的重要性。第二首詠龐德公,説明世亂則須歸隱。第三首借陶潛的未能達觀以自我解嘲。第四首讚歎前輩詩人賀知章的高風逸韻,兼寓斥今之意。第五首傷悼孟浩然清貧而早逝。這組詩運用託物起興、借古喻今等手法,詩意淒涼,充滿了悲劇美學意藴。
作品名稱
遣興五首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作    者
杜甫
作品別名
遣興
出    處
全唐詩

遣興五首作品原文

遣興五首
其一
蟄龍三冬卧,老鶴萬里心
昔時賢俊人,未遇猶視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
又如隴坻松,用舍在所尋。
大哉霜雪幹,歲久為枯林。
其二
昔者龐德公,未曾入州府。
襄陽耆舊間,處士節獨苦。
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罟
林茂鳥有歸,水深魚知聚。
舉家依鹿門,劉表焉得取?
其三
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
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
達生豈是足,默識蓋不早。
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
其四
賀公雅吳語,在位常清狂。
上疏乞骸骨,黃冠歸故鄉
爽氣不可致,斯人今則亡。
山陰一茅宇,江海日淒涼。
其五
吾憐孟浩然,裋褐即長夜
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
清江空舊魚,春雨餘甘蔗
每望東南雲,令人幾悲吒。 [1-3] 

遣興五首註釋譯文

遣興五首詞句註釋

⑴蟄龍:蟄伏的龍。比喻隱匿的志士,此指諸葛亮。《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徐庶曾説:“諸葛孔明者,卧龍也。”
⑵老鶴:喻指嵇康。《世説新語·容止》:“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羣。’答曰:‘君未見其父耳。’”嵇延祖之父即嵇康。
⑶不得死:不得善終。《晉書·嵇康傳》載,嵇康被鍾會忌恨,遭讒,被司馬昭所殺。
⑷隴坻(dǐ):隴山。
⑸龐德公:東漢末年隱士。《後漢書·龐公傳》載,襄陽人龐德公居峴山南,未嘗入州府。荊州刺史劉表請他出山,他未應許。後攜妻子兒女,登鹿門山,採藥不返。
⑹耆(qí)舊:年高望重者。
⑺羅罟(gǔ):羅網。
⑻陶潛:字淵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不慕名利,厭官場,曾為彭澤縣令,因不願為五斗米向上司折腰而辭職。鍾嶸詩品》稱之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⑼“觀其”二句:陶潛《飲酒》詩云:“生稱長飢至於老。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借顏淵以自況。
⑽“有子”二句:陶潛於《責子》詩中對其子的愚懶予以責備。
⑾賀公:指賀知章,越州水興(今浙江蕭山)人。唐代詩人,性達,善談笑。晚年更加縱誕,自號“四明狂客”。
⑿乞骸骨:古時官史因年高自請退體,稱此。天寶三載(744年),賀知章上疏請求度為道士,迴歸故鄉,唐玄宗詔許。
⒀黃冠:道士所戴之冠。
⒁山陰:越州,在會稽山北,故名。
⒂孟浩然:唐代詩人,襄陽(今屬湖北)人,一生清淡寡居,不愛交結官府。
⒃裋褐:粗陋布衣。古時貧者所穿。
⒄“賦詩”句:王士源《孟浩然詩集序》中説:“浩然凡所屬綴,就輒譭棄,無復編錄,常自嘆為文不靆意也。流落既多,篇章裏購採,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而獲集其詩首。”
⒅鮑謝:指南朝宋詩人鮑照和謝靈運。
⒆“清江”句:孟浩然隱居中常到峴山附近的漢水邊釣鯿魚(即“武昌魚”),曾有詩記釣魚事。
⒇“春雨”句:孟浩然隱居時,在鄉間“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士源《孟浩然詩集序》)亦應有種蔗之事。 [3]  [4] 

遣興五首白話譯文

其一
蟄龍能夠隱卧多年,老懷着奮飛萬里的雄心。
當年一些賢俊的人才,終生不遇有似如今。
嵇康不得善終,是由於當政者相仍;孔明建立功勳,是由於遇到了知音。
這就像隴山的松樹,用與舍在於是否有人來訪尋。
如果沒人發現,就是那高大的經霜歷雪的樹幹,年深日久也會變成枯林。
其二
當年的龐德公,一生都沒進過州府。
在襄陽的年高望重者當中,他是獨苦其節的處士。
哪裏是由於無濟時良策?到底還是害怕縛身的網羅。
鳥兒歸入茂林中,魚兒聚在深水裏。
龐德公舉家隱入鹿門,劉表怎能把他獲取?
其三
陶潛雖是位避俗的老翁,卻未必能做到達觀。
讀他所作的詩集,也有頗恨生涯枯槁的詩篇。
參透人生的處世態度,哪裏僅止於此?他大概是沒有早早地默識此道。
否則,對兒子們的賢愚,何必如此牽腸掛肚!
其四
賀知章先生操着吳地雅語,任職時經常放逸不羈。
上巰請求辭去官職,頭戴黃冠回到故里。
這豪邁的氣概已不可再有,這種倜儻的人物如今不復存在。
想賀公在山陰留下的一所茅屋,日日沐浴着江海的清涼之氣。
其五
我憐惜孟浩然先生,他在清貧中死去。
寫詩何必要看數量多呢?他的詩篇質量超過鮑謝。
如今清江裏空遊着他生前喜釣的魚,春雨中他種的甘蔗又匆匆長起。
我每每遙望東南一一詩人故鄉之雲,禁不住發出一聲聲悲慨的嘆息。 [3] 

遣興五首創作背景

這組詩當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時杜甫在秦州。杜甫棄官度隴,羈旅邊關,國事蜩螗,身家漂泊,閒居多暇,瞻前顧後,百感交集,曾任志之所之,拉拉雜雜地寫了四組《遣興》詩以自遣。這五首即為其中一組。 [3]  [4] 

遣興五首作品鑑賞

遣興五首整體賞析

第一首寫孔明和嵇康俱懷異オ,然而下場迥異。借古喻今,慨嘆得遇知音的重要性。第二首詠龐徳公,説明世亂則須歸隱。第三首借陶潛的未能達觀以自我解嘲。第四首讚歎前輩詩人賀知章的高風逸韻,兼寓斥今之意。第五首傷悼孟浩然清貧而早逝,語極淒涼。組詩情緒忽高忽低,足見詩人內心苦悶的深廣。
詩人感懷諸葛亮、龐德公、陶潛,主要是表達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志向無法像得明主的孔明那樣得以實現:即使是隱居的龐德陶潛也無法心忘塵俗;布衣終老的孟浩然,主動乞歸中的賀知章,懷想起來也是令詩人悲吒痛苦的,詩人雖主動棄官,可文人積極用世的傳統讓他深深地憂懼自己會像陶潛、孟浩然一樣終老江湖。詩人在自傷中反思自我理想和社會所公認的人生價位。當然,杜甫對孔明最終的悲劇性結局的慨嘆裏也夾雜了濃郁的命運意識,那麼當詩人吟詠出“蟄龍三冬卧,老鶴萬里心。昔時賢俊人,未遇猶視今”時,即深深地表明他將詩名為“遣興”的原因:詩人託物起興,感慨命運與人生價值的複雜衝突,借對歷史人物的追憶來反思個人的生命狀態,抒發、排遣內心的苦悶。
這組遣興詩歌裏表達了他流寓秦州時的精神狀態。這樣的遣興,實際上是從歷史人物中尋找自己的精神系列。其更深刻的意義,在於杜甫以心觀史、史中尋心的時候發現自己棄官避俗、卻未能超脱入世的情懷。由此可以隱約見杜甫秦州時期複雜的精神狀態,他受到了可以棄官,卻不能遺世的精神困擾。由此觀照杜甫秦州遣興詩歌乃至整個流寓隴蜀期間的詩歌,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悲劇美學意藴。 [3]  [4]  [5] 

遣興五首名家點評

明代王嗣奭杜臆》:俱借古人以遣自己之興,非尚論古人也。浩然之窮,公亦似之,憐孟所以自憐也。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高、岑、王,孟,並馳聲天寶間。孟獨布衣終身,皂年謝世,乃處士之最可悲者。“清江”以下,望襄陽而感嘆。“空”“餘”二字,見物在人亡。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諸詩皆從漢魏出,自成杜體。嗣宗《詠懷》、太沖《詠史》,延年《五君詠》,公蓋兼而用之。蔣弱六雲:子美本襄陽人。諸葛、龐、孟皆以襄陽,故思之也。 [6] 

遣興五首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峯,對後世影響巨大。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7] 
參考資料
  • 1.    蕭滌非 等.杜甫全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1376-1390
  • 2.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8-519
  • 3.    韓成武 張志民.杜甫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55-258
  • 4.    陳貽焮.杜甫評傳(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25-436
  • 5.    張文靜.論杜甫秦州遣興詩的悲劇審美意藴.雞西大學學報,2009,9(6):127-130
  • 6.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983-984
  • 7.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