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責子

鎖定
《責子》是晉末宋初詩人陶淵明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當作於陶淵明四十多歲時,詩人責備兒子們不求上進,與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勵他們能好學奮進,成為良才,流露出詩人對兒子的骨肉深情,反映了詩人對兒子的殷切期望。全詩感情深厚率真,語言風趣幽默。
作品名稱
責子
作    者
陶淵明
創作年代
東晉
作品出處
陶淵明集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責子作品原文

責子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1] 

責子註釋譯文

責子詞句註釋

⑴責子:對兒子的責備、批評。
⑵被(pī):同“披”,覆蓋,下垂。鬢(bìn):面頰兩旁近耳的頭髮。
⑶肌膚:指身體。實:結實。
⑷五男兒:五男兒:陶淵明有五個兒子,大名分別叫儼、俟、份、佚、佟,小名分別叫舒、宣、雍、端、通。這首詩中皆稱小名。
⑸好(hào):喜歡,愛好。紙筆:這裏代指學習。
⑹二八:即十六歲。
⑺故:同“固”,本來,一向。一作“固”。無匹:無人能比。匹,字形近於“二”、“八”之合,這裏用了析字的修辭法。
⑻行:行將,將近。志學:指十五歲。用“志學”指代年齡,是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後人遂以十五歲為志學之年。
⑼文術:指讀書、作文之類的事情。文,指讀、寫詩文。術,指寫字、算術一類。
⑽“雍端”二句:雍、端是兩個孩子的名字,都是十三歲,可能為孿生兄弟或異母所出。六與七,六加七等於十三,這裏用了數字的離合。
⑾垂九齡:將近九歲。垂,即將到。覓:尋覓,尋找。
⑿天運:天命,命運。苟:如果。
⒀杯中物:指酒。 [2]  [3] 

責子白話譯文

白髮覆垂在兩鬢,我身已不再結實。
身邊雖有五男兒,總不喜歡紙與筆。
阿舒已經十六歲,懶惰無人能相比。
阿宣快到十五歲,也是無心去學習。
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識六與七。
通兒年齡近九歲,只知尋找梨與慄。
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飲酒莫論理。 [3] 

責子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東晉晉安帝義熙四年(408),當時陶淵明四十四歲。陶淵明寫過《命子》,晚年又作《與子儼等疏》,部分詩篇也流露了親子之情;在感到五個兒子都與自己的期望相距較遠時,又寫了這首責子詩。 [2]  [3] 

責子作品鑑賞

責子整體賞析

此詩先説自己老了:“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這兩句寫老相寫得好,特別是後一句説自己肌膚鬆弛也不再豐滿了,這話少見有人道出。後面是寫兒子不中用:“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總寫一筆五個兒子不喜讀書,不求上進。下面分寫:“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舒是老大,十六歲了,而懶惰無比。“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阿宣是老二,行將十五歲了,就是不愛學寫文章。這裏語意雙關,到了“志學”的年齡而不志於學。“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雍、端兩個孩子都十三歲了,但不識數,六與七都數不過來。“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通子是老五,快九歲了,只知貪吃,不知其它。“垂”與前“行”義同,都是將近的意思。這裏用了“孔融讓梨”的典故。《後漢書·孔融傳》注引孔融家傳,謂孔融四歲時就知讓梨。而阿通九歲了卻是如此,可見蠢笨。作者將兒子一一數落了一番後,感到很失望,説“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這兩句意思是:假若天意真給了他這些不肖子,那也沒有辦法,還是喝酒吧。
這首詩寫得很有趣。關於它的用意,後代的兩個大詩人有很不相同的理解。一個是杜甫,一個是黃庭堅。杜甫的意見是認為《責子》此詩是在批評兒子不求上進,而黃庭堅予以否認。詩題為“責子”,詩中確實有對諸子責備的意思,作者另有《命子》詩及《與子儼等疏》,對諸子為學、為人是有着嚴格的要求的。陶淵明雖棄絕仕途,但並不意味着脱離社會、脱離文明、放棄對子女教育的責任,他還有種種常人之情,對子女成器與否的掛慮,就是常情之一。杜甫是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此詩的。但是,杜甫的理解又未免太認真、太着實了些。批評是有的,但詩的語句是詼諧的,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訓,而是出以戲謔之筆,又顯出一種慈祥、愛憐的神情。可以説,兒子的缺點都是被誇大了的,漫畫化了的,在敍説中又採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辭手法,體現出作者下筆時的那種又好氣、又好笑的心情。這是帶着笑意的批評,是老人的舐犢情深 [4] 

責子名家點評

唐代杜甫《遣興五首》其三:“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達生豈是足,默識蓋不早。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
宋代黃庭堅《書陶淵明責子詩後》:“觀淵明此詩想見其人豈弟慈祥戲謔可觀也。俗人便謂淵明諸子皆不肖而淵明愁嘆見於詩耳,可謂痴人前不得説夢也。” [4]  [5] 

責子後世影響

陶淵明的《責子》詩對後世詩文創作的影響主要在於題材方面。用詩來描寫兒女情態,首見左思嬌女詩》,唐代不少詩人都寫有這方面作品,陶淵明起了推波助瀾作用。這對詩歌題材的擴大及日常化是有不可低估的意義的。 [4] 

責子作者簡介

陶淵明像 陶淵明像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晉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後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着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嚮往;也每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 [6] 
參考資料
  • 1.    龔 望.陶淵明集評議[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72
  • 2.    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79-181
  • 3.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2019:186-187
  • 4.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569-570
  • 5.    陳貽焮.杜甫評傳(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28-429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