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車(拼音:chē、jū)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7]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古代的車,甲骨文和金文大多數都具有車廂、車轅和車輪。“車”的本義即車這種交通工具;古代的車不僅是代步工具,還用於帶兵打仗。後來“車”泛指陸地上有輪子的交通工具,引申為一切利用輪軸旋轉的工具。“車”又用作動詞,是指用車牀切削。“車”用在方言中,又有轉動身體的意思。象棋中的“車”讀作jū。 [8-9] 
“車”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68。以“車”為意符的字大多與車有關,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車的種類,如:輦、輜;二是車的部件,如:輪、轅、軸;三是車的用途,如:轉、載、輸;四是與車有關的其它事物,如:軌、轍、軔。 [18] 
中文名
拼    音
chē、jū
繁    體
部    首
[10] 
五    筆
LGNH [4] 
倉    頡
KQ [4] 
鄭    碼
HE [4] 
筆    順
橫、撇折、橫、豎
字    級
一級(編號:0100) [7] 
平水韻
上平聲六魚(chē、jū)、下平聲六麻(chē、jū) [1] 
總筆畫數
4+0(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4050₀
統一碼
基本區 U+8F66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注音字母
ㄔㄜ;ㄐㄩ
造字法
象形字
異體字
𠦴、𨏖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3]
象形字。車,不論古今,都是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商周古車一般為雙輪,車廂(車輿)呈長方形或方形,車為獨轅,轅的後端壓在車廂下的車軸上。轅前設橫木,稱之為“衡”,兩側設人字形軛(è),是系駕馬的工具。馬數一般為兩匹,有的多至6匹。
“車”的古字形同這些古車可以相互印證。商代甲骨文(圖9-11)、商代金文(圖1-8)以及西周早期金文(圖12-16)都是比較寫實的古車形象。甲骨文“車”字與金文不同的是,車廂往往在軸的一側,高出輪子之上,比金文更接近車形。又由於刀刻的關係,有些車輪不那麼圓,甚至成了長方形或橢圓形了。但這並不妨礙其“象”車輪之形。且甲骨文車字橫式居多,豎式極少。圖7的商代金文,整個車的形狀都畫出,字形是一個上視圖。中間的這一條豎線是車轅(也稱輈),車轅的上端橫線是“衡”,衡兩邊的叉是用來駕馬的軛;車轅後部的兩邊圓形是車輪,中間的圓形為車廂(輿),貫穿着車廂和車輪的一長橫是車軸;車軸兩端各有一短橫,表示固定輪子的車轄。圖5、圖6等字形還有綁在衡兩側的飾物。另外一些“車”,則是側面圖式的,是豎直了的(圖11-16)。有的省去了輿(如圖1、14、15),有的省去轅(如圖11)、衡、軛(如圖9),但雙輪一軸是每文都有的。圖16車轅仍連接車廂,兩個輪子卻縮簡成了兩小橫。這些“車”之所以要豎直,是出於行款整齊,便於配置的需要。這些豎直的金文車字便是《説文》所載籀文“車”的雛形。 [3]  [8]  [20]  [22] 
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車”字雖然形象,但是字形繁雜,書寫困難。於是到了西周中晚期,便省去轅、衡、軛、轄等“附件”,再將兩個輪子高度簡化,各用一小橫來代表,於是便成了圖17的字形,之後的小篆、隸書、楷書乃至現代繁體字形“車”都沿襲了這種字形。 [20] 
上古的車結構示意(來源:《博物》) 上古的車結構示意(來源:《博物》) [19]
現代通用的車字,是對“車”進一步簡化的結果,總共才四筆,和最初那些繁複的雙輪“車”相比,難易之間,不啻天壤之別。這個“車”,來源於草書。東晉以來的書法家,如王獻之、懷素、顏真卿、虞世南、蘇軾、鮮于樞、祝枝山等人所作草書獨體的“車”字或作為偏旁的“車”,就有許多是寫做“車”的。 [20] 
“車”的本義就是車子,是陸地上有輪子的交通運輸工具。隨着時代發展,車的形制有了很大變化,在特定的語境下,它可能是指兩輪的自行車,或指四輪的小汽車,也可能是多輪的集裝箱運輸車。
古代的車除用於運輸和旅行以外,還有一種重要的用途就是用於戰爭,因此,“車”字有時專指兵車。《左傳·隱公元年》載:鄭莊公知道其弟段襲鄭的日期,命令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車”字在文獻中除大量使用的本義外,還有一些轉指、派生的用法。
車輪是旋轉的,所以“車”又可引申指利用輪軸旋轉的機械或用輪子轉動操作。用車牀切削零件叫車零件,用縫紉機縫製衣服叫車衣。至於“試車”“車間”等詞中的“車”字,已可理解為泛指機器。在一些方言中,“車”也指旋轉、轉動,特別是身體的轉動,如“車過身來,車過頭來,車身走了”。也指轉動旋鈕、開關,如“把燈車小,把亮車小點”。
“車”又指牙牀骨,可能是由“車”字本義的特殊比喻用法轉來的。據《左傳·僖公五年》記載,公元前655年,晉國想越過虞國去消滅虢(Guó)國,就派使者向虞國借道。虞國大夫宮之奇認為:虢國和虞國是互相依存的近鄰,虢國如果滅亡了,虞國也會隨之滅亡。宮之奇引用當時流行的話説:“輔車相依,唇亡齒寒。”按照古注,“輔”是面頰,“車”是牙牀,一表一里,互相依存。其實,“輔”可能本指車幫,“車”指車體;“輔車相依”説的是車幫車體誰也離不開誰。由於嘴唇和牙齒也是表裏相依的關係,所以後人把“輔”“車”也類推到人體上了。 [21] 

詳細解釋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chē
名詞
裝有輪子,在陸地上行駛的交通運輸工具
vehicle
《詩經·秦風·車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
唐·白居易 《賣炭翁》:“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趕來看時,只見松林裏一字兒擺着七輛江州車兒。”
馬車;火車;自行車;安步當車車水馬龍閉門造車螳臂當車
特指戰車、兵車
chariot
《左傳‧隱公元年》:“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唐·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利用輪軸轉動進行工作的機械、器械
lathe
《後漢書‧宦者傳‧張讓》:“又作翻車渴烏,施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
《水滸傳》第八十回:“先教一半去各船上學踏車,着一半學放弩箭。”
車牀;水車;紡車
泛指機器
machine
車間;試車
車士,駕車的人。
《左傳‧哀公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
《史記‧魏公子列傳》:“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
牙牀
gum
《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唐·韓愈《與崔羣書》:“近者尤衰憊,左車第二牙無故動搖脱去。”
(Chē)姓氏用字,參看“車姓



動詞
加工切削物件。多指用車牀切削東西
lathe
宋·洪皓《松漠紀聞‧補遺》:“麋角與鹿角不同,麋角如駝骨,通身可車,卻無紋。”
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新任務》:“在引信的加工方法上,一向是沿襲着老法子,先將碎銅熔化,鑄成銅棍,再用車牀來車。”
用水車取水

宋·無名氏《春日田園雜興》詩之八:“草地雨長應易墾,秧田水足不須車。
茅盾《秋收》三:“任憑多多頭力大如牛,也車不起水來。”
車水
乘車或用車子裝運
清·心青《女界文明燈彈詞》:“濟濟羣英,車的車,步的步,陸續來了。”
葉紫《火》五:“自己傷亡的七八個人用涼牀抬起來,穀子車着。”
張英《老年突擊隊》:“阿慶呀,車回去吧,再放進來裝配間要壓煞啦!”
〈方言〉轉動(多指身體)
turn
巴金《》六:“‘大少爺,要不要把燈“車”小?’……‘好,你把亮“車”小點’,覺新點頭同意地説。”
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四章:“鍾刀兒匠的老婆好像也聽見了,便車過身子,衝着大眾旋磕頭,旋哭訴。”

量詞
計算一車所載的容量單位

《儀禮‧聘禮》:“門外米禾皆二十車,薪芻倍禾。”
宋·辛棄疾《水調歌頭‧和趙景明知縣韻》詞:“五車書,千石飲,百篇才。”
名詞
國際象棋中的一種棋子
rook


中國象棋棋子的一種
chariot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三章:“苗先生提一步車,威脅住周伯伯兩個過河不靠攏的卒子。”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2]  《現代漢語詞典》 [11]  《漢語大字典》 [12]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十四】【車部】尺遮切(chē)
輿輪之總名。夏後時奚仲所造。象形。凡車之屬皆從車。
𨏖,籀文車。 [13] 

説文解字注

輿輪之緫名也。車之事多矣,獨言輿輪者,以轂輻牙皆統於輪,軾、䡈、軫、軹、轛皆統於輿,輈與軸則所以行此輿輪者也。故倉頡之制字,但象其一輿㒳輪一軸,許君之説字,謂之“輿輪之緫名”,言輪而軸見矣。渾言之,則輿輪之緫名。析言之,則惟輿偁車。以人所居也。故《考工記》曰:“輿人為車。”
夏後時奚仲所造。《左傳》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杜雲:“奚仲為夏禹掌車服大夫。”然則非奚仲始造車也。《明堂位》曰:“鈎車,夏后氏之路也。”《毛詩》元戎傳曰:“元,大也。夏后氏曰鈎車,先正也。殷曰寅車,先疾也。周曰元戎,先良也。”箋雲:“鈎者,鈎股曲直有正也。”俗本譌甚,今依《釋名》及《音義》改正。蓋奚仲時車制始備,合乎句股曲直之法。《古史考》雲:“少昊時加牛,禹時奚仲加馬。”強為之説耳。
象形。謂象兩輪一軸一輿之形,此篆橫視之乃得。古音居,在五部。今尺遮切。《釋名》曰:“古者曰車,聲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車,車,舍也。行者所處若屋舍也。”韋昭辯《釋名》曰:“古惟尺遮切,自漢以來,始有居音。”按,三國時尚有歌無麻,遮字只在魚歌韻內,非如今音也。古音讀如袪,以言車之運行,不讀如居,但言人所居止。《老子》:“當其無有車之用。”音義去於反,此車古音也。然《考工記》“輿人為車”,是自古有居音。韋説未愜也。
凡車之屬皆從車。𨏖,籀文車。從戈者,車所建之兵,莫先於戈也。從重車者,象兵車聯綴也。重車則重戈矣。 [5] 

廣韻

九魚切,平魚見 ‖ 車聲魚部(jū)
車,車輅。又昌遮切。
尺遮切,平麻昌 ‖ 車聲魚部(chē)
車,《古史考》曰:“黃帝作車,引重致遠。少昊時加牛,禹時奚仲加馬,周公作指南車。”又姓,出魯國、南平、淮南、河南四望,本自舜後,陳敬仲奔齊為田氏,至漢丞相田千秋以年老得乘小車出入省中,時人謂之車丞相,子孫因以為氏,漢末避地於魯。又複姓,二氏。《世本》有齊臨淄大夫車遽氏,又有車成氏。亦虜複姓,魏獻帝命踈屬車焜氏,後改為車氏。尺遮切。又音居。二。 [14] 

康熙字典

【酉集下】【車部】 車;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0
古文:𠦴
(jū)《廣韻》九魚切。《集韻》《韻會》《正韻》斤於切。並音居。《廣韻》:車,輅也。《古史考》:黃帝作車,引重致遠。少昊時加牛,禹時奚仲為車正,加馬。《書·舜典》:車服以庸。《易·大有》:大車以載。《論語》疏:大車,牛車,平地載任之車也。小車,駟馬車、田車、兵車、乘車也。
又山車,自然之車也。《禮·禮運》:山出器車。疏:謂其政太平,山車垂鈎,不揉治而自員曲也。
又巾車,官名。《周禮·春官》:巾車,掌公車之政令。注:巾,猶衣也。巾車,車官之長,車皆有衣以為飾,故名。
又公車,署名。《後漢·光武紀》:詔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各一人,遣詣公車。注:公車令一人,掌殿司馬門。天下上書及徵召,皆總領之。公車所在,因以名焉。又揭車,香草名。屈原《離騷》:畦留夷與揭車。注:留夷、揭車,皆香草也。
又覆車,網名。《爾雅·釋器》罦,覆車也。注:今之翻車,有兩轅,中施罥以捕鳥。
(chē)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昌遮切,音硨。《説文》:輿輪總名。
又牙車,牙所載也。《左傳·僖五年》:輔車相依。注:輔,頰輔。車,牙車。疏:車,牙下骨之名也。或又謂之頷車。輔為外表,車為內骨,故云相依。
又姓。漢丞相田千秋,以年老,得乘小車出入省中,時人謂之車丞相。其子孫因以為氏。
又子車,複姓。《詩·秦風》:子車仲行。
又葉倉何切,音磋。程曉《伏日詩》:平生三伏日,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卧,出入不相過。 [1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筆順演示(簡體) 筆順演示(簡體)
上部較窄,下部較寬。首筆橫居中較短,㇜(撇折)從豎中線起筆,豎段向左斜,橫段在橫中線。下橫較長,末筆豎從首筆橫下側起筆,在豎中線。 [10]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o
先秦
王力系統
k
ǐa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ja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ja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jag
西漢



東漢





jo


j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jo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jo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wo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i̯wo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k
ǐo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o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o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wo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o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6]  [17]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四呼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九魚

開口呼
全清
九魚切/昌遮切
kjo
平聲
下平九麻

開口呼
次清
尺遮切/音居
tɕʰja
集韻
平聲
上平九魚
合口呼
次清
丘於切
kʰiɔ
平聲
上平九魚
合口呼
全清
斤於切
kiɔ
平聲
下平九麻
開口呼
次清
昌遮切
tɕʰia
禮部韻略

平聲





斤於切


平聲





昌遮切

增韻

平聲





斤於切


平聲





昌遮切

中原音韻

陰平
魚模

撮口呼

全清

kiu

陰平
車遮
穿

齊齒呼

次清

ʈʂʼiɛ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更於切


平聲
車遮





昌蛇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四魚


全清
斤於切
ky

平聲
十六遮
穿


次清
昌遮切
tʃ‘iə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四諸主着
陰平
第二十九遮者蔗
穿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6]  [16] 
參考資料
  • 1.    平水韻 六魚 車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1-06]
  • 2.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9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1986年11月:1186
  • 3.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1245
  • 4.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1-04]
  • 5.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 上許惟賢整理:鳳凰出版社,2015.07:第1250頁
  • 6.    車的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12-29]
  • 7.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2-20]
  • 8.    宰予.車如流水馬如龍:漢字裏的車[J].博物,2021,(第2期).:64-69
  • 9.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80-81
  • 10.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9
  •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55;698
  • 12.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6[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743
  • 13.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59
  • 14.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67;164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21
  • 16.    車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22]
  • 17.    車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22]
  • 18.    劉毓慶著. 漢字淺説[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7.07:145-146
  • 19.    王立鵬,孟凡萌.車馳卒奔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戰車[J].博物,2021,(第10期).:60
  • 20.    陳煒湛著. 古文字趣談[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09:104-107
  • 21.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80-81
  • 22.    戴吾三著.漢字中的古代科技[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01:113-1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