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杯水車薪

鎖定
杯水車薪(拼音:bēi shuǐ chē xīn)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 [1] 
“杯水車薪”的原義是用一杯水去撲滅一車燃燒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無濟於事;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賓語、分句。 [1] 
中文名
杯水車薪
拼    音
bēi shuǐ chē xīn
近義詞
杯水救薪無濟於事
反義詞
力濟九區綽綽有餘立竿見影
注音字母
ㄅㄟ ㄕㄨㄟˇ ㄔㄜ ㄒㄧㄣ
成語出處
《孟子·告子上》
語法結構
複句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分句

杯水車薪成語出處

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 [5]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杯水車薪”。 [5] 

杯水車薪成語故事

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戰國時代,諸侯之間戰爭不斷,百姓遭受着暴虐的統治。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儒家學説,以“仁”為主導思想,主張推行王道,反對霸道,呼籲當時的統治者實施“仁政"。他帶着學生,到過齊、宋、鄒、魯、滕、梁等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4] 
孟子希望實施仁政的主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羣眾的要求,但在當時諸侯混戰的條件下是難以推行的。有一次,他的學生就這個問題提出了疑問,孟子回答説:“仁一定能勝過不仁,這就好比水一定能撲滅火一樣,是不容置疑的。如今有些行仁的人,好像用一小杯水去救一車柴草燃燒起來的火焰,那當然是不會成功的;如果因為這杯水沒有撲滅火焰,就認為水是不能撲滅火的,那麼這些人實際上就和暴虐不仁的人相同了,結果連他們原先已行的一點點仁也會消失的。”孟子用“杯水雖然不能撲滅車薪之火,但水畢竟能滅火”這個淺顯的道理作比喻,説明“仁一定會戰勝不仁”。然而,儘管他奔走幾十年,還是沒有能夠在諸侯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 [4] 

杯水車薪成語寓意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的火,這顯然是做錯了事以後臨時想起的補救措施。這種措施是無濟於事的。既然有發生火災的可能,為什麼不是在它之前想好預防的措施而卻在之後想着補救呢?人們做事的時候要有預見性,不能等事發了才去想補救。反觀如今,一方面,面對困難,一個人的力量是杯水車薪的,人們要發揮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另一方面,做任何事情,人們都要全身心地去投入。不能投機取巧,心存僥倖心理,期望用最少的付出換取最大的回報,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對待學習,人們只有認真地去投入,才可能取得好的成績。學習需要一種持之以恆的毅力,需要一種堅持的態度。不努力,想借一點小聰明就想出人頭地,永遠不可能取得成功。 [2-3]  [6] 

杯水車薪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杯水車薪”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賓語、分句;表示力量微小不能解決問題。 [1] 
運用示例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四回:“有新債未動毫分的,除了承許夏鼎三十兩外,大有杯水車薪之狀。” [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〇回》:“就是平日有些小小靈光,陡然大惡包身,就如杯水車薪一般,那裏抵得住!” [1] 
參考資料
  • 1.    杯水車薪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12]
  • 2.    邵勳潛編著. 優等生一定要知道的《孟子》典故[M]. 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2012.04:3-4
  • 3.    肖瑤,廖春敏編著. 中華成語典故[M]. 北京:西苑出版社, 2010.09:185
  • 4.    《學生版無障礙閲讀》編委會編著. 成語故事[M]. 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014.05:336
  • 5.    賈志剛著. 説戰國 5 四大宗師[M].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01:288
  • 6.    方冰瑤編著. 中國成語故事[M]. 廣州:花城出版社, 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