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際象棋

(國際通行棋種)

鎖定
國際象棋,國際通行棋種,是一種古老的二人對弈智力遊戲。英文為chess(意即象棋),中文為區別於中國象棋而冠以“國際”二字。起源於亞洲,後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成為國際通行的智力競技運動,曾被列為奧林匹克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 [1-2] 
國際象棋棋盤為正方形,縱橫各八格,共六十四個方格,黑白(深色與淺色)相間;棋子分黑白(深淺)兩色,共三十二枚,每方各有一、一、雙、雙、雙和八。不同棋子走法不同,以把對方的王“將死”為勝。 [2]  [20] 
國際象棋的世界性組織為世界國際象棋聯合會(國際棋聯)。該組織成立於1924年,舉辦的國際象棋世界大賽主要有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賽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等。 [20]  [30] 
國際象棋對抗性強,變化多,趣味濃,既有競技性,又有科學性與藝術性,曾成為中世紀歐洲的“騎士七技”之一,被譽為“思維的體操”“智慧的試金石”,國際象棋比賽被稱為“最美妙和最理性的競賽”“紳士運動”。 [8]  [20] 
中文名
國際象棋
外文名
Chess
別    名
西洋棋
西洋象棋
歐洲象棋
類    別
智力運動
簡    稱
國象
管理機構
國際棋聯
起源時間
約兩千年前
起源地
亞洲
棋    盤
8×8格正方形棋盤
棋    子
黑白各16枚立體棋子

國際象棋歷史沿革

國際象棋起源

國際象棋是世界上一個古老的棋種。據現有史料記載,國際象棋的發展歷史已將近2000年。關於它的起源,有多種不同的説法,諸如起源於中國、古印度、錫蘭、波斯、阿拉伯國家等等。 [9] 
世界上多數棋史學家認為國際象棋起源於古印度。至今見諸文獻關於國際象棋的最早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年在《亞洲研究》上發表《印度象棋》一文,認為國際象棋起源於印度。西方學者大多贊成他的觀點。 [10] 
大約公元2至4世紀時,印度次大陸有一種叫作“恰圖蘭加”(Chaturaji)的棋戲,內有車、馬、象、兵4種棋子,象徵着印度古代的軍制。在當時流傳的印度敍事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有“四軍將士已安排”的詩句。“四軍”就是指軍隊分為車、象、馬、兵4個兵種。這種“四方棋”,當時是由擲骰子的方法來進行的。遊戲的目的也不是將死對方的王,而是吃掉對方全部棋子。 [9] 
20世紀70年代以後學者觀點發生了變化。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遊戲——六博與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係,他説:“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遊戲。”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 [10] 
中國《辭海》棋類詞目編輯李松福在1981年體育出版社出版的《象棋史話》裏,提出諸多支持國際象棋“中國起源説”之非常有説服力的證據,概括起來,至少有三方面:一、文物,重慶2002年發掘一座東漢墓葬中有一枚“車”棋子;二、文字記載,從春秋時《楚辭·招魂》到漢代以來一直有關於象棋的描寫;三、理論,俄羅斯學者認為象棋起源與八卦(64格)和陰陽學説(黑白)有關。 [8] 
至少在5000年以前,在中國出現了8x8的線圖(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出土彩陶繪圖)。古棋“六博”可以斷定在公元前10世紀以前就已經出現。公元前5世紀六博經過改革而成“塞戲”。孔子所説的“不有博弈者乎”(《論語》)這句話裏,博弈即指六博和圍棋。史料記載南北朝後期(約569年)北周武帝發明的“象戲”和於地下發現的唐代“寶應象棋”基本相同:8×8盤(64格),立體子,棋子擺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現代國際象棋的格局。河南開封出土的北宋銅質棋子,“士”的圖案為身穿戎裝的女子,和現代國際象棋裏的“後”性別一樣。 [10] 
198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上,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説是印度或中國,而且重點介紹印度起源説。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雖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國際象棋是在遠古的中國被發現。” [10] 
還有一種説法,國際象棋是由阿拉伯人發明的。因為人們如今熟悉的西洋棋是在波斯發展起來的,國際象棋裏“戰車”一詞就源自波斯語。 [10] 
從整體方面看,關於國際象棋起源問題,有兩點得到世界的公認:一、國際象棋起源於亞洲,後來傳入歐洲;二、最初的規則是擲骰子來決定誰走棋。此外,專家學者在起源邏輯上有幾點似乎已經達到共識:第一,國際象棋是人造物,本質上是模型;第二,國際象棋是人類思想、意識的物化,本質上是模擬;第三,現代國際象棋是古代棋不斷演變的結果;第四,演變的影響來自各個方面(包括各種棋相互之間的影響);第五,演變的模式是漸變和突變;第六,演變和連續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應從國際象棋結構三要素——棋盤、棋子、棋規——入手;第八,對於國際象棋的起源、演變和定型來説,棋盤、棋子、棋規擔當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盤、棋子、棋規這三者未必是同時出現的;第十,沒有“最初的發明者”。 [10-11] 
國際象棋

國際象棋傳播

中國後漢明帝時(公元1世紀下半葉),中國與印度開始正式交往,隋唐之後,文化交流更形頻繁。中國的象棋與國際象棋的車和馬走法相同(只是國際象棋的馬不受蹩腿的限制),基本規則也類似。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國文物中有一幅北宋以前的飾有“琴棋書畫”圖案的織錦,表示棋的是一個8×8格的黑白格相間的棋盤,和現代國際象棋盤完全一樣。這兩種象棋着法類似,淵源相近,在過去的發展歷史中可能互有影響。 [10] 
古印度笈多王朝時期(320—550年),出現了“恰圖蘭加”,進入中東形成了“沙特蘭茲”。恰圖蘭加和沙特蘭茲譯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沙特蘭茲”後來演變成“波斯象棋”並傳入歐洲,大約在15世紀末定型為現代國際象棋。 [9] 
以梵語“恰圖蘭加”命名的“四方棋”在6世紀時由印度傳入波斯,由於語音上的訛誤,古波斯人把“恰圖蘭加”誤讀為“恰特蘭格”(Chiat Lange)。不久,古波斯國被阿拉伯人佔領,因阿拉伯語的字母中沒有這一詞的第一個字母,也沒有它的最後一個字母,於是“恰特蘭格”就被阿拉伯人改稱為“沙特蘭茲”(Saudi Lanz),以後這種“沙特蘭茲”在中亞和阿拉伯國家廣泛流傳。 [9] 
與現代國際象棋很像,“沙特蘭茲”是在8x8的棋盤上進行的,對弈雙方各執16枚棋子,棋子的類別分為:戰士(相當於兵)、戰馬(相當於馬)、象(相當於削弱版的象)、戰車(相當於車)、大臣(相當於削弱版的後)、謝赫(相當於王)。一旦某方被“將死”,或是某方除王之外的棋子全被吃掉,遊戲結束。 [18] 
10世紀前後,阿拉伯國家已經出現了許多聞名一時的棋手。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就曾提及哈里發何魯納·拉施德的宮廷詩人裏有一位著名棋手。公元819年,在巴格達還舉行過幾個棋手的比賽。 [9] 
國際象棋大約在10世紀以後,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的各個地區,先傳到意大利,然後是西班牙和法國。11世紀末葉,遍及歐洲各國。在當時的文獻中,將國際象棋列為騎士教育的“七藝”(騎術、游泳、射箭、擊劍、狩獵、賦詩、下棋)之一。法國的英雄史詩《羅蘭之歌》中,也談及這一點。到了16世紀,國際象棋終於定型成現代的樣式和棋制。 [9] 

國際象棋發展

國際象棋棋盤和棋子的着法有過許多次變革。國際象棋的棋盤,在13世紀以前是不分黑白格的。15世紀時國際象棋已經產生了很大變化,“黑白間隔的格子”成為國際象棋棋盤的製作標準。 [18] 
國際象棋平面圖
有關王車易位、無子可動(或稱逼和)、吃過路兵兵升變等一些比較特殊的規則,在15世紀末基本上已經形成了現代的棋制,並在一些國家早就實行。現存最早的國際象棋棋譜,出版於1497年。 [9]  [15] 
“王”作為棋局勝負的象徵性棋子,其基本着法從未改變過。早先,“王”的走法雖與現代一樣,但據説是可以被吃掉的。到了13世紀,“王”被允許在一局棋中可有一次跳躍,此後被髮展為王車易位。到16世紀末,一步完成易位的規則被確定下來,但是有16種不同方式,還存在着不同地區的差別。19世紀末20世紀初,如現制樣式的易位才被全世界棋界完全接受。 [42] 
“後”的威力曾經有過多次改變。過去,“後”並不是最強的棋子,每步只能斜走一格,與中國象棋的“士”非常類似。雙方的“後”只能在不同顏色的格子上斜走,因此不能相遇。“後”具有現在這樣強大的威力,大約是在15世紀中葉以後,這一劇變的發生一説是1450年,一説是1475年,為使國際象棋對決耗時更短,體驗感更強,部分玩家對其規則進行了調整,結合“象”與“車”的移動方式,引入了可以在垂直方向、平行方向或對角線方向任意移動的“後”。 [18]  [40] 
“象”的名稱和走法也幾經演變。最初它被稱為“戰象”,是威力最大的棋子,可在棋盤上橫衝直撞。以後它的這種走法讓位於車,它的走法則成了類似中國象棋中的“相”(沿斜線走兩格),名稱也改為“傳令官”(英文Courier)。到了文藝復興時代,隨着教會勢力的增大,“大臣”變成了“後”,“傳令官”也變成了“教士”,成為斜線上通行無阻的“象”。 [41] 
“兵”在過去只能前進一格,第一次走動時也一樣,一直到13世紀,“兵”的威力才提高到現在這樣,第一次移動時可以移動兩格。“兵”到達底線,在“沙特蘭茲”和中世紀國際象棋時,只能升變為Firz或Firman(阿拉伯語,大臣或宰相之意)。1475年國際象棋演變成現制時,關於兵升變的改革仍有異議。1728年德國出版的棋書上説,兵到底線只能升變為己方已被吃去的子之一。1862年又規定兵可以不升變。吃過路兵規則雖自15世紀起就被熟知,但在1880年後才被全世界普遍接受。 [43] 
“車”和“馬”走法基本沒有變化。“車”在15世紀下半葉的棋子新走法引入之前,是威力最大的子力,當一方的棋子攻擊它時還需聲稱“捉車”。自15世紀下半葉棋子的新着法引入以後,“車”的着法和威力,在整個已知的國際象棋歷史上一直沒有改變。“馬”這一棋子自從誕生以來,也像現制一樣,走法始終沒有改變過。其走法與中國象棋的“馬”相似,但不受“蹩腿”之限。 [40-41] 
19世紀中期,國際象棋開始有了正式的比賽。1924年曾被列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同年成立了世界國際象棋聯合會(國際棋聯)。1956年,中國將國際象棋列入正式體育比賽項目。國際棋聯成立以來,各種團體或個人錦標賽、盃賽、邀請賽、大師賽、特級大師賽、等級分賽等不可勝數。 [1] 
隨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機器算法下國際象棋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997年,IBM公司的國際象棋程序“深藍”(Deep Blue)在一場六局的比賽中擊敗了當時的人類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此後又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隨着機器學習的興起,人類大師關於棋類遊戲的經驗都被作為複雜的評估工具編進程序中。2017年,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開發的人工智能AlphaZero通過與自己對弈並根據經驗更新神經網絡,從而發現了國際象棋的原理,並迅速成為史上最好的“棋手”,能夠輕而易舉地擊敗所有強大的人類棋手。 [19] 

國際象棋硬件要求

國際象棋棋盤

國際象棋棋盤是個正方形,由顏色一深一淺交錯排列的64個小方格組成,共排成8個直行和8個橫排,同色格排成斜線。深色格稱黑格,淺色格稱白格。棋子放在這些格子中移動,右下角是白格。 [30] 
棋盤上有8條直線和8條橫線,還有26條斜線。直線和橫線長短都是8格。8條直線從白方左邊到右邊分別用小寫字母a、b、c、d、e、f、g、h表示;8條橫線從白方到黑方分別用數字1、2、3、4、5、6、7、8表示。26條斜線長短不一,最長的8格,最短的2格。斜線用兩端格子代號表示,如a1—h8斜線、c1—h6斜線等。a1—h8斜線、h1—a8斜線又稱“主斜線”或“大斜線”。 [1]  [21] 
棋盤分左、右兩個區域。白方右面(黑方左面)由e、f、g、h四條直線構成的區域稱為“王翼”,因雙方“王”的原始位置在此區域而得名;白方左面(黑方右面)由a、b、c、d四條直線構成的區域稱為“後翼”,因雙方“後”的原始位置在此區域而得名。 [1]  [21] 

國際象棋棋子

國際象棋棋子共32枚,分為黑白兩組,各16枚,由對弈雙方各執一組,每組兵種是一樣的,分為6種。 [21] 
國際象棋棋子
棋子名稱
英文含義
英文全稱
英文簡稱
單方數量
子力價值
國王
King
K
1
無價
皇后
Queen
Q
1
約9分
戰車
Rook
R
2(KR、QR)
約5分
主教
Bishop
B
2(KB、QB)
約3分
騎士
Knight
N
2(KN、QN)
約3分
兵卒
Pawn
P
8
1分 [1]  [30] 
國際象棋比賽採用立體棋子,非正式的下棋可以採用平面圖案的棋子。隨着網絡時代的到來,國際象棋事實上已經進入了平面圖案棋子的時代。世界各地大型的遊戲網站開發的國際象棋遊戲都是使用平面圖案棋子。而正式的國際、國內的國際象棋比賽必須使用立體棋子。 [21] 

國際象棋棋桌

國際象棋棋桌用於放置棋盤,要求舒適而高度合適。比賽的棋桌有兩種,一種為桌面即棋盤,另一種為桌面有可妥善固定棋盤的裝置。如果棋桌和棋盤彼此並不相連,必須固定棋盤,以防止在比賽中棋盤移動。 [1]  [7] 

國際象棋棋鍾

國際象棋棋鍾用於比賽計時。棋鍾由兩個鐘面組成,有聯鎖裝置,關停其中之一,另一面自行啓動。19世紀中葉,由英國棋手斯當頓提議,威爾遜設計,1833年倫敦國際比賽中首次使用成功。現代棋鐘上裝有小旗,時限一到即自行跌落。電子棋鐘有數字顯示,能準確計算秒差,時限一到即發出訊號。1980年開始在國際比賽中使用。 [1] 
棋鍾應配備一個裝置,使時針走滿整點時能準確地發出信號。應在數字12或另外某個數字上裝有小旗,並使小旗落下時能讓人清楚地看到,以幫助裁判員和棋手掌握時間。棋鐘不應反光,其運轉時的聲音以不妨礙棋手的思考和比賽為適度。比賽時,棋鍾通常置於白方視角的棋盤左側。 [7] 

國際象棋遊戲規則

國際象棋行棋規則

布子行棋
國際象棋由黑白兩種棋子組成。無論是白方視野還是黑方視野,棋盤的最右下角的一格一定要是白色,白後一定要放在白格上,黑後一定要放在黑格上。白王一定在e1格,黑王一定在e8格。 [1] 
國際象棋原始局面 國際象棋原始局面
國際象棋是雙方對下的,一方用白棋,一方用黑棋。對局由執白者先行,每次走一步,雙方輪流行棋,直到對局結束。各種棋子的一般走法如下表。 [21] 
棋子一般着法
棋子
代碼
走法
K
橫、直、斜都可以走,但每步限走一格。除王車易位時外,可走到不被對方棋子攻擊的任何相鄰格子。不可以走進被對方控制的任何格子,如被將軍必須應將,否則,均算違例。
Q
橫、直、斜都可以走,格數不受限制,即可走到所在直線、橫線、斜線上的任何格子,但不能越子。
KR/QR
可以橫、直走,不能斜走,格數不限,即可走到所在直線、橫線上的任何格子。除王車易位外不能越子。
KB/QB
只能斜走,格數不限,即可走到所在斜線上的任何格子,但不能越子。每方兩象,一佔白格,一佔黑格。
KN/QN
先沿橫線或直線走一格,再往外沿斜線走一格;或者先斜走一格,再往外橫走或直走一格。可以越子。
P
只能向前走,不能後退。除吃子外,從原始位置可以沿所在直線走一格或兩格,以後每步沿所在直線走一格。吃子與行棋方向不同,是斜吃,即沿所在斜線之一向前走一格。 [7]  [30] 
特殊着法
除了棋子的一般着法外,國際象棋還存在下面三種特殊着法。
吃過路兵:如果對方的兵從原始位置行棋且直進兩格,剛好形成己方有兵與其橫向緊貼並列,則己方的兵可以立即斜進,把對方的兵吃掉,並視為一步棋。因吃掉後佔領被吃的兵經過的格子,故名。這個動作必須立刻進行,隔了一步,這項權利自行失去。記錄時記為“en passant”或“enpt”,法語中表示“路過”。
兵升變:己方任何一個兵直進達到底線時,即可升變為除“王”和“兵”以外的任何一種棋子,可升變為“後”“車”“馬”“象”,不能不變。這被視為一步棋。升變後按新棋子的規則走棋。
王車易位:每局棋中,雙方各有一次機會,讓王朝車的方向移動兩格,然後車越過王,放在與王緊鄰的一格上,作為王執行的一步棋。王車易位根據左右分為“長易位”(後翼易位)和“短易位”(王翼易位)。王車易位是國際象棋中較為重要的一種戰略,它涉及王、車兩種棋子,是關鍵時刻扭轉局勢或解殺還殺的手段。 [1] 
王車易位有較為嚴格的規則限制,當且僅當以下6個條件同時成立時,方可進行王車易位:
1.王與用來易位的車均從未被移動過(即王和車處在棋局開始的原始位置,王在e1或e8,車在a1、a8、h1或h8。但如果王或用來易位的車之前曾經移動過,後來又返回了原始位置,則不能進行“王車易位”,因為不符合“從未被移動過”);
2.王與用來易位的車之間沒有其他棋子阻隔;
3.王不能正被對方“將軍”(即“王車易位”不能作為“應將”的手段);
4.王所經過的格子不能在對方棋子的攻擊範圍之內;
5.王所到達的格子不能被對方“將軍”(即王不可以送吃);
6.王和對應的車必須處在同一橫行(即通過兵的升變得到的車不能用來進行“王車易位”)。
注:上述最後一項規則為國際棋聯在1972年所添加,目的是為防備這種情況:設想一局棋,假定白方的王從開局起一直未移動過,處在e1位置,那麼白方若將一個兵成功走至對方底線的e8位置並且升變為車(見兵的升變規則),與王處在同一直行,且就滿足以上1~5的條件,此時也可進行王車易位(因為升變後的車沒有移動過,之前做的走動為兵在執行)。Max Pam發現這一走法,而且被棋手在比賽中採用過。為了防止這種不被習慣贊同但確實符合規定的走法出現,國際棋聯添加了此規則。
在符合上述規則且有下列情況出現時,允許王車易位:
1.王未正被“將軍”,但之前被“將軍”過;
2.用來易位的車正受對方攻擊;
3.在長易位中,車所經過的格子在對方的攻擊範圍之內。
在比賽中進行王車易位走子時,必須先移動王,再移動車,否則被判為車的一步棋,王車易位失效。 [1]  [7] 

國際象棋勝負判定

國際象棋以把對方的王“將死”或者己方的王被“將死”作為判定勝負的依據。一方的王受到對方棋子攻擊時,稱為王被照將,攻擊方稱為“將軍”,此時被攻擊方必須立即“應將”,如果無法應將,王即算被“將死”,判輸棋。另外,對局中途認輸,超過時限或嚴重犯規者,也判輸棋。除分出勝負外,還有“和棋”。 [1]  [21] 
在比賽中,出現以下情況,算和局:
1.一方輪走時,提議作和,對方同意(一方提和時,必須在自己走棋的時間內提出和棋,同時走出自己的棋並按鍾。任何提和都不可以撤回。對方在自己的時間內思考是否和棋。同意,則口頭聲明;不同意,則拒絕或直接走棋。任何人都不能連續提和,即自己的提和被對方拒絕後若沒有對方再次提和遭拒絕的話,那麼自己是不可以提和的);
2.雙方都無法將死對方王時,稱為“死局”(material);
3.一方連續不斷地將對方的王,且對方無力避免,這被稱為“長將和”;
4.輪到一方走棋,王沒有被將軍,但卻無路可走,無子可動,稱為“逼和”(stalemate,相當於中國象棋的“困斃”,不同的是,國際象棋中出現這種情況時算和局,而不是算被“困斃”的一方輸);
5.對局中同一局面出現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同一方走的,並且沒有任何可走棋步的差別,判為和局,稱為“三次重複”(3 folder);
6.雙方在連續50回合內都沒有吃掉對方任何一子,並且未移動一個兵的,判為和局。 [1]  [7] 

國際象棋比賽規定

白先黑後
比賽時,規定白棋先走,黑棋後走,雙方輪流走棋,一次走一步棋。 [7] 
摸子走子
在對局中,行棋方用手觸摸了自己方面的某個棋子,就必須走動它。只有當所觸摸的棋子根本無法走動時,才可以另走別的棋子。如果用手觸摸了對方的棋子,就必須吃掉它。只有當自己任何一個棋子都無法吃它時,才允許走別的着法。如果預先説明自己的意圖,則可以在棋子所在格子擺正一個或者更多的棋子。 [7] 
落子無悔
一着棋走了之後,手已離開棋子,就不能再改走它着。如果這時行棋方的手還沒離開這個棋子,還可另改其他格位,但必須按“摸子走子”原則走動這個棋子。 [7] 
糾正錯誤
國際象棋棋子擺法 國際象棋棋子擺法
1.在對局時,如果發現棋盤的方向擺錯了,即黑格的棋盤角放在了自己的右側,應即把對局已走成的局面移置到另一塊擺放正確的棋盤上,然後繼續對局。
2.在對局中,如果發現雙方所用棋子顏色反了,先後走不符合比賽的編排規定,應交換棋子,重新開始對局。如此時比賽時間已過了第一時限所規定的四分之一,則對局應繼續進行。
3.一方“將軍”時,另一方未採取相應的“應將”措施而誤走了其他着法,要及時糾正。被“將軍”一方要重新選擇“應將”的着法。但是,重走時誤走的棋子如果可以“應將”,就必須用它來“應將”,只有在它無法“應將”的情況下,才能另用別的着法來“應將”。
以上發現的各種情況,要在對局過程中及時糾正。如果賽後才發現,那麼對局的結果有效。 [7]  [15] 
做好記錄
在規定要做記錄的比賽中,雙方在對局進行過程中,都要用競賽規則規定的代數記錄法在對局記錄紙上逐着做好記錄,包括自己的着法和對方的着法,都要記錄,要求字跡應當儘可能地清晰可辨。可以走着以後記,也可以走着以前記,由棋手自行決定。
如果某一方棋手的棋鐘上所剩時間離開時限已不足5分鐘,這時,可不做記錄,待時限過去後,再用自己的時間補記完全。
對局記錄上不要遮蓋任何東西,應該使得裁判員能夠看得清楚。
記錄有完整記錄和簡易記錄兩種方式。完整記錄,每走一步棋記下所走的棋子名稱(兵可以省略不記)和棋子走動前後的格子標誌,用“—”連接表示走的步驟,用“×”連接表示吃子。如“馬g1—f3”表示行走,“車a1×a7”表示吃子。簡易記錄,只需標註所走的格子即可。舉例上面的例子“馬f3”表示行走。“車×a7”表示吃子。如果要更好地記錄或者是更快的可以用英文字母來代替之。例如:車可以寫成“R×a7”表示王車a7的子,兵可以直接記錄“f4”表示兵走到f4格。
雙方要寫出姓名、對局時間和地點,以一個回合為單位記錄。白方在左,黑方在右。 [1]  [21] 
棋譜記錄符號
着法
符號
意義
記譜示例
完整記錄
簡易記錄
行棋
走到
Ng1—f3
Nf3
吃子
:或x
吃到
Ra1:a7或Ra1×a7
R:a7或R×a7
將軍
+
將軍
Qb2—a1+
Qa1+
+ +
雙將
Ng4—f6+ +
Nf6+ +
#
將殺
Bd6—e7#
Be7#
王車易位
0-0-0
長易位
0-0-0
0-0-0
0-0
短易位
0-0
0-0
兵升變
=Q
升變為後
e2—e1=Q
e1=Q
=R
升變為車
e2—e1=R
e1=R
=B
升變為象
e2×f1=B
×f1=B
=N
升變為馬
e2×f1=N
×f1=N [1]  [21] 
用好棋鍾
正規比賽一般都用棋鍾計時,比賽規則規定,走出該走的一着棋之後,方能按鍾,而且必須用走棋的同一隻手按鍾。
比賽時,應當在規定的時限內走滿規定的着數。發現棋鍾指示有誤或工作異常時,應當舉手示意,請來裁判員及時解決。
比賽開始前,應當觀察棋鍾鐘面調得是否正確,如發現有誤,應在賽前向裁判員提出,要求重新調好。 [7] 
提議和棋
比賽時不可連續地向對方提議和棋。一方提和時,如對方表示拒絕,必須等對方也提和一次以後,才可以再次提和。對於對方的提和可以用口頭表示拒絕,也可以用走棋方式表示拒絕。
提和必須佔自己的走棋時間,即走出一步棋後向對方提出,並按下自己的鐘。 [7] 
比賽禁例
1.對局時棋手不得藉助書本、棋譜或任何手寫或印刷的資料,不得在另一個棋盤上分析棋局,也不得求助於第三者。
2.比賽時,在記錄紙上除了記錄實際對局的着法和用時外,不得做筆記以幫助記憶。
3.在對局和比賽時間內,不得在比賽室內進行棋局的分析。
4.禁止以任何方式干擾或分散對方的注意力,包括不顧對方的拒絕一再提出和局的建議。 [7]  [15] 

國際象棋重要賽事

國際象棋世界性賽事
賽事類別
賽事名稱
舉辦頻率
創辦時間
公開賽
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賽
每三年或兩年一屆
1886年 [3]  [35] 
每兩年一屆
2000年 [27] 
國際象棋快棋世界錦標賽
2012年第五屆起每年一屆
2001年 [28]  [36] 
國際象棋超快棋世界錦標賽
2006年第二屆起每年一屆
1988年 [28]  [37] 
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
每兩年一屆
1927年 [16]  [33] 
每四年(後改為兩年)一屆
1985年 [16] 
每年一屆
2015年 [32] 
限制賽
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賽
每三年或兩年一屆
1927年 [3]  [26] 
國際象棋女子世界盃賽
每兩年一屆
2000年 [27] 
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女子團體賽
初不定期,後每兩年一屆
1957年 [3]  [33] 
世界女子國際象棋團體錦標賽
每兩年一屆
2007年 [29] 
世界國際象棋元老錦標賽
每年一屆
1991年 [16]  [34] 
世界青年國際象棋團體錦標賽
每三年一屆
1978年 [3] 
世界青少年國際象棋錦標賽
每年一屆
[16] 
世界學校國際象棋團體錦標賽
每年一屆
[16] 
世界學校國際象棋個人錦標賽
每年一屆
[16] 

國際象棋組織機構

世界國際象棋聯合會(FIDE),是國際象棋運動的管理機構,負責管理所有國際象棋比賽。它是一個非政府機構,1999年被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承認為全球單項體育組織。1924年7月20日在法國巴黎成立。總部原設荷蘭阿姆斯特丹,後遷至瑞士洛桑。它是最早的國際體育聯合會之一,與足球、板球、游泳和賽車運動的管理機構並列。它也是最大的國際象棋聯盟,以國家國際象棋聯合會的形式包含201個附屬成員。其主要機構有: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及分級分組、規則、援助發展中國家、基金、棋局、女子、青少年、新聞出版等委員會。其主要活動是組織國際象棋男女世界冠軍賽、世界青少年國際象棋錦標賽、世界青年國際象棋團體錦標賽、世界學生國際象棋團體錦標賽、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世界國際象棋團體錦標賽等。 [23]  [30] 
世界國際象棋聯合會有多個下屬組織:亞洲國際象棋聯合會、歐洲國際象棋聯盟、非洲國際象棋聯合會、美洲國際象棋聯合會、大洋洲國際象棋聯盟、阿拉伯國際象棋聯合會、巴爾幹國際象棋聯合會、黑海國家國際象棋聯合會、英聯邦成員國際象棋聯合會、法語國家國際象棋聯合會、伊比利亞美洲國家國際象棋聯合會、盲人國際象棋協會、聽力障礙者國際象棋委員會、殘疾人國際象棋聯合會、計算機國際象棋聯合會、通訊國際象棋聯合會、學校國際象棋聯盟、地中海國際象棋聯盟、葡萄牙語系協會聯盟、小國家國際象棋聯盟、南亞國際象棋理事會、國際象棋排局聯盟等。 [24] 
盲人國際象棋協會,國際單項體育組織。1958年成立。會址設秘書所在國。主要活動有:舉辦每四年舉行一次奧林匹克國際盲人國際象棋賽和世界國際象棋盲人個人錦標賽(兩者交叉進行)。 [3] 
聽力障礙者國際象棋委員會(聾啞人國際象棋委員會),國際單項體育組織。194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成立。主要活動有:舉辦世界聽力障礙者國際象棋個人和團體錦標賽。 [3] 
國際象棋通訊賽協會,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原為獨立於國際象棋聯合會的國際象棋組織,但承認國際象棋聯合會是國際象棋的最高組織機構,並同其合作。從事組織國際象棋通訊賽,並按條例授予優勝者以通訊賽大師、通訊賽特級大師等稱號以及通訊賽裁判、國際裁判等稱號。 [3] 
中國國際象棋協會,1986年成立於北京,下設裁判、新聞宣傳、技術訓練、青少年工作、推廣與發展、資格審查、女子工作、外事等8個委員會。 [55] 

國際象棋代表人物

國際象棋重要人物
姓名
出生時間
國籍
歷史地位
列奧納多·達庫特里
16世紀
意大利
最早的國際象棋錦標賽冠軍 [18] 
阿基諾·格列珂
1600年
意大利
國際象棋浪漫主義學派先驅 [3] 
1726年
法國
現代國際象棋理論先驅 [3] 
霍華德·斯丹頓
19世紀
英國
國際象棋棋藝理論家 [53] 
米哈伊爾·奇戈林
1850年
俄羅斯
俄羅斯國際象棋學派奠基者 [52] 
阿帕德·埃洛
1903年
美國
國際象棋等級分首創者 [51] 
1818年
德國
第一位非正式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3] 
1837年
美國
第二位非正式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3] 
1836年
奧地利
第一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3]  [12] 
1868年
德國
第二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3]  [12] 
1888年
古巴
第三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3]  [12] 
1892年
法國
第四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3]  [12] 
1901年
荷蘭
第五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3]  [12] 
1911年
蘇聯
第六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3]  [12] 
1921年
蘇聯
第七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3]  [12] 
1936年
蘇聯
第八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3]  [12] 
1929年
蘇聯
第九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3]  [12] 
1937年
蘇聯
第十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3]  [12] 
1943年
美國
第十一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3]  [12] 
1951年
蘇聯
第十二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3]  [12] 
1963年
蘇聯
第十三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3]  [12] 
1975年
俄羅斯
第十四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12]  [44] 
1969年
印度
第十五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13]  [45] 
1990年
挪威
第十六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13]  [46] 
1992年
中國
第十七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14] 
1906年
英國
第一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 [54] 
1904年
蘇聯
第二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 [54] 
1913年
蘇聯
第三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 [54] 
1909年
蘇聯
第四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 [54] 
1941年
蘇聯
第五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 [54] 
1961年
蘇聯
第六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 [54] 
1970年
中國
第七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 [31]  [54] 
1969年
匈牙利
第八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 [54] 
1976年
中國
第九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 [54] 
1979年
保加利亞
第十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 [54] 
1976年
中國
第十一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 [54] 
1984年
俄羅斯
第十二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 [54] 
1994年
中國
第十三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 [26]  [54] 
1985年
烏克蘭
第十四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 [54] 
1992年
烏克蘭
第十五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 [54] 
1991年
中國
第十六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 [54] 
1991年
中國
第十七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 [54] 
1888年
中國
中國國際象棋運動先驅 [22] 
1931年
中國
中國首位國際象棋國際裁判 [3] 
1940年
中國
中國國際象棋國家隊原總教練 [17] 
1946年
中國
中國首位國際象棋國際賽事冠軍 [3] 
1960年
中國
中國國際象棋國家隊總教練 [17] 
1963年
中國
中國首位國際象棋特級大師 [14] 
1962年
中國
亞洲首位國際象棋女子特級大師 [3] 
1976年
匈牙利
連續26年保持女子等級分世界第一 [25] 

國際象棋等級稱號

國際象棋棋手如果在國際棋聯規定的各種比賽中取得一定的成績,可獲得國際棋聯所定的等級稱號。在面對面比賽中的國際等級稱號有特級大師、國際大師、棋聯大師、女子特級大師、女子國際大師等5種。 [39] 
特級大師是國際象棋最高級稱號,獲得該稱號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①參加世界冠軍挑戰者對抗賽的任何棋手;②國際大師或棋聯大師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特級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為2450者。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獲得國際大師稱號:①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國際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2350者;②下列比賽的第一名:世界女子冠軍賽、大區賽、世界青年冠軍賽、歐洲青年冠軍賽、美洲青年冠軍賽、非洲青年冠軍賽。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獲得棋聯大師稱號:①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棋聯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2250者;②中學生(17歲以下)世界冠軍賽的第一名;③在世界冠軍賽的一個循環中比賽局數不少於13局,取得1次棋聯大師的成績。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獲得女子特級大師稱號:①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女子特級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2250者;②在女子世界冠軍賽的一個循環中比賽局數不少於13局,同時取得1次女子特級大師的成績。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獲得女子國際大師稱號:①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女子國際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是2100者;②在世界冠軍賽的1個循環中比賽局數不少於13局,同時取得1次女子國際大師的成績。 [38-39] 
中國國際象棋協會棋士等級稱號共設17個等級和榮譽棋協大師稱號。17個等級從高到低依次為棋協大師、候補棋協大師、棋協一級至十五級棋士稱號。 [47] 

國際象棋專業術語

國際象棋全局

優勢、劣勢
對局中某一階段內,一方棋子數量或價值大於對方,或棋子佈置上優於對方,稱為優勢。當一方擁有優勢時,其對方即為劣勢。在棋譜中,白優勢記錄為“+ =”,黑優勢記錄為“= +”。
勝勢、敗勢
指足以取勝的子力優勢或局面優勢。擁有這類優勢的一方,如不出現錯着,可以獲勝。當一方擁有勝勢時,其對方即為敗勢。在棋譜中,白勝勢記錄為“+ -”,黑勝勢記錄為“- +”。
雙方均無優勢或雖有優勢而被相互抵銷的局面。在棋譜中的記錄符號為“=”。如果局勢不明朗,那麼記錄符號為“∞”。
譜着
棋藝理論上提出的一種可行着法。通常指開局理論上的從實際比賽對局中提煉出來的着法。在棋譜中的評註符號為在着法後加“N”。
妙着
也稱“高着”。對局中走出的一步精妙着法。此着既合乎邏輯,又出人意料、引人入勝,有使局面頓時改觀的效果,於局勢的發展及對局的質量都有重大影響。在棋譜中的記錄符號為在着法後加“!!”。
好着
也稱“佳着”。對局中成功的某一步着法。在棋譜中的評註符號為在着法後加“!”。
錯着
也稱“壞着”。對局的某一局面中的一步錯誤着法。在棋譜中的記錄符號為在着法後加“?”。
敗着
也稱“失着”“漏着”。對局的某一局面中的一步嚴重錯誤着法。往往造成失子或惡化局面而導致輸棋。在棋譜中的記錄符號為在着法後加“??”。
理論着
有理論價值,但尚未經對局實踐檢驗的着法。常見於評論中,在棋譜中的評註符號為在着法後加“!?”。
疑問着
對局中值得去推敲、懷疑和加以改進的着法。在棋譜中的記錄符號為在着法後加“?!”。
思想着
對局中,可使局勢發展產生較長遠影響的着法。在棋譜中的記錄符號為在着法後加“Δ”。
必走着
對局中,在既成局面下,為避免產生重大不良後果而必須走出的着法。在棋譜中的記錄符號為在着法後加“”。 [1] 

國際象棋開局

第一回合雙方各把王前兵挺起兩格的開局。易引起激烈的中心爭奪而導致開放性局面。
又稱“半封閉性開局”。第一回合白方把王前兵挺起兩格黑方不相應把王前兵挺起兩格而走其他棋子的開局。
白方第一步不把王前兵挺起兩格而走其他棋子的開局。易於封鎖中心而導致封閉性局面。
棄兵佈局
用犧牲兵為代價謀求出子速度和主動權的開局戰略叫“棄兵局”。常見的棄兵局有中心棄兵、王翼棄兵、後翼棄兵等。
人工易位
開局階段失去王車易位權利後,用三步棋使王、車走到王車易位後的位置。可保護王的安全和出動車,作用與王車易位相同。因需多走兩步棋,一般情況下不宜採用。
小中心
開局階段,一方的兩個中心兵各挺起一格時所形成的中心區域。往往形成穩固而己方棋子不能靈活走動的局面。為防禦態勢,多用於西西里防禦中。
也稱“蟹眼象”。開局時馬前兵挺進一格後,象進入該兵的原始位置,因形似堡壘,故名。多見於封閉性開局。在主斜線上課控制中心格並向對方側翼施加壓力,後面有易位王時,則可起保護作用。為攻守兼備的子力佈置形式。但一旦被兑去,則馬前兵橫線上的鄰格就成為弱格,易被對方棋子侵入。
開局時,車前兵挺起一格,馬前兵與象前兵皆挺起兩格,此時進入馬前兵原始位置的象,稱為“大堡壘象”。運用大堡壘象這一着法,意在發動側翼兵的進攻。 [4] 

國際象棋中局

子力
一方棋子的總和。一般將王與兵以外的棋子稱為“子”,兵與子一起稱為“兵子”,兵子與王一起則稱為“子力”。
牽制
戰術之一。中、殘局階段以遠射程棋子(即後、車、象)攻擊對方起掩護作用的棋子,使之不能行動或難以行動。有全牽制、半牽制、暗牽制、直線牽制、橫線牽制、斜線牽制等。當防禦方兩個棋子位於同一條線路上,而後面一個棋子價值較高時,進攻方一般可運用牽制戰術。
戰術組合
也稱“連珠妙着”。源出拉丁文,本意是現象、性質整體上的組合,即在一定計劃指導下運用各種戰術手段來實現預期目的的着法。如必要時可棄子以使對方按己方意圖走棋,以最少步數來加強局面、得子、殺王、長將或逼和等複雜(多步數)的戰術組合,往往精彩紛呈、扣人心絃。
也稱“空間優勢”,一方兵鏈挺得較遠,其後面的格子數多於對方,在棋盤中所控制部位的數量上佔優勢,它與陣勢結構的特點有關,是判斷局面優劣和主動權的重要因素。有地域優勢的一方子力調動靈活,較易取得局面優勢。
開放性局面中雙象對雙馬或馬單象的優勢,稱為“雙象優勢”。中局階段開放斜線越多,雙象越能發揮威力;殘局階段棋子減少,雙象威力更大。一般在中局階段雙象方可兑去重子。雙象優勢可轉化為其他優勢,如兑去一象造成好象或活躍象對壞象成弱化兵形的局面。
局面特徵
指對局中雙方局面上持久的相對穩定的特點。如雙方子力狀況(出子領先、雙象優勢、子力協調等)、特有的兵形(對稱中心兵形、石牆兵形、懸兵中心等)等。是估價局面、制訂計劃的依據。
猛車
也稱“大膽車”。為達到逼和目的而送吃的可進行將軍或捉子的車。當劣勢方的王已不能走動,把剩下一車帶有威脅性地棄掉,對方吃車則成逼和,不吃則成重複局面和棋。
永久馬
也稱“鐵馬”。能長期佔據中心或對方陣營中弱格的馬。因不受對方兵的驅趕,也不容易被對方價值相同的棋子兑換,是一種重大局面優勢。通常受到己方的兵保護與支撐。
活躍象
暫時處於有利位置並威力較大的象。因隨着兵的走動,其積極作用可能消失,故具有戰術性而不同於戰略性的好象。對局中出現頗多,有時可在數步之內石菊棉發生變化。
兵鏈
一方在斜線和橫線上相連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兵。由於兵的活動範圍較小,因此兵鍊形狀的好壞對局面有較持久的影響。 [5] 

國際象棋殘局

簡單殘局
一方只剩單王或雙方除王以外各有兩個以下棋子的殘局。
複雜殘局
雙方除王以外各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棋子的殘局。
混合殘局
雙方除王和兵以外其他棋子互不相同的殘局。如車對馬、後對車、馬對象等。
單王
殘局中,一方除王以外無任何棋子,稱為“單王”。能與王單象、王單馬、王雙馬稱和。
指雙方的王子同一直線、橫線或斜線上相隔單數格子的局面。主要形式為簡單直線對王和簡單橫線對王。在單車殺單王殘局中,是逼單王到邊線或底線的重要手段;在兵殘局中,當一方主動走成對王局面時,對方如無別的棋可走,則只能動王而讓開對王位置。
關鍵格
也稱“爭奪格”。對於有王保護的通路兵,其前方有若干格子,己方王如能加以佔領,則通路兵能升變,否則不能升變,故這些格子稱為“關鍵格”。對於2、3、4橫線上的中心兵、象前兵和馬前兵,其關鍵格是兵前第二條橫線與兵所在直線和左右相鄰的直線構成的三格。對於第5橫線上的以上三種兵,其關鍵格增為六個,即包括兵前第一條橫線上的三個格子。對於車前兵,關鍵格為相鄰直線與底線和次底線所構成的兩格。
無等着
也稱“楚茨文克”。源出德文,本意是被迫走一着。後專指除了走一步於己不利的棋之外,已無其他棋可走。多見於殘局,特別是兵殘局。一方如陷入無等着局面,即意味着失子甚至輸棋。
馬象殺王
一方王、單馬、單象勝對方的單王。為殺單王同類殘局中最複雜者。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先將單王逼到棋盤邊上,繼而逼到象的同色角上,最後做殺。 [6] 

國際象棋項目文化

國際象棋傳説故事

關於國際象棋的產生,國際上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説兩千年以前,古印度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獨斷專行,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國王有個親信大臣,想拿“君王不能離開臣民而存在”的道理來勸告國王,但又不敢公開提出自己的意見。他想出了一個暗示的辦法:在木製棋盤上,用骨制的棋子組成兩支軍隊進行戰鬥;每一方面有一個首腦——王,另有車、馬、象、兵四個兵種,組合成一個陣容的整體,王是最重要的棋子,王一死,戰鬥便結束;王同時又是很弱的一環,只能依靠戰友——別的有力的棋子來保護,這些棋子必須在整個戰鬥過程中同心協力來保衞王;棋子裏面比王還要弱的,算是兵了,但如果善於指揮,使兵深入敵壘,走到對方的底格時,兵就可以變成最強的棋子。這種遊戲一經產生就很快傳播開了。它一方面往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經過改變,形成現代的國際象棋;另一方面往東傳到緬甸、東南亞和中國。 [10] 
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還有一個著名的傳説。古印度有一個國王,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難以計數的財富,但是權力和財富最終使他對生活感到厭倦,渴望着有新鮮的刺激。有位印度教宗師向國王推薦了一種在當時尚無人知曉的遊戲,即國際象棋。國王對這種新奇的遊戲很快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興之餘,他便問那位宗師,作為對他忠心的獎賞,他需要得到什麼賞賜。宗師請國王在棋盤上的第一個格子上放1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上放2粒,第三個格子上放4粒……即每一個次序在後的格子中放的麥粒都必須是前一個格子麥粒數目的兩倍,直到最後一個格子放滿為止。國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應了老人這個“卑微”的請求。然而等到麥子成熟時,國王才發現,按照與宗師的約定,全印度的麥子數目竟然連棋盤的一小半格子都填不滿。那位宗師索要的麥粒數目實際上是天文數字,總數是一個十九位數,折算麥子重量約為2000多億噸。 [10] 

國際象棋文化內涵

國際象棋是最古老的智力和文化遊戲之一,融合了體育、科學思維和藝術元素,並且隨處可以進行而且人人都可參與,超越了語言、年齡、性別、體能或社會地位方面的障礙,促進了公平、包容和相互尊重,幫助各民族和各國之間營造寬容和理解的氣氛。2019年12月12日,聯合國大會(UNGA)宣佈7月20日為世界國際象棋日,以紀念1924年7月20日世界國際象棋聯合會在巴黎成立的日子。早在1966年,就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提議下,將7月20日正式設為“世界國際象棋日”,並在國際棋聯的倡議下,全世界的棋手都在7月20日慶祝國際象棋日。 [48] 
國際象棋源於東方、興於歐洲,相對於中國象棋,顯露出不一樣的價值原理和行動邏輯,推崇以結果效能為核心評判標準的思想,約束較少。國際象棋棋盤黑白相間,沒有楚河漢界的區域劃分,完全是面與面對峙,處處可以是戰場,處處可以建堡壘。“王”是國家的象徵,沒有皇宮,可以在棋盤上的任意位置行動,經常還需要御駕親征,承擔戰鬥主力軍的職責。“後”的名稱、性別有過多次改變。沙特蘭茲時期,這枚棋子表示“律師”、“大臣”或“將軍”,後來法國人將其形式變成了王的配偶。“車”是從古代的城堡演變過來的,有人説它是火炮,又是戰車。“象”原意是主教,代表了歐洲中世紀一個很有影響力的社會階層。“馬”原意是騎士,代表了中世紀時受過正式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演變為用於表示一個社會階層的榮譽稱號。“兵”原本是個“凡夫俗子”,能量很小,但一旦成功抵達底線,便可以升變為除王之外的任何棋子,威力大增。這種文化顯示了平民擁有更多的機會。國際象棋六個兵種每個棋子行動空間均無禁忌,可以百分之百投入戰鬥,追求的是棋子組合的效能最大化。從價值主張和管理模式上看,這體現的是任務優先和個人英雄主義。 [1]  [50] 
國際象棋具有益智功能(教育文化)。2002年,《參考消息》登載了一篇長文《智者的遊戲——國際象棋》,説:“下國際象棋可以促進人的邏輯思維。從小學習國際象棋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1993年在西班牙拉科魯尼亞一所中學進行的研究表明,接受國際象棋訓練的學生,在智力測驗中比以前得到了更高分數。1995年,西班牙議會通過一項決議,要求將國際象棋列為選修課。一些學校走得更遠,將國際象棋列入必修課。”國際象棋進學校、進課堂在歐洲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闡述了國際象棋對學生的教育功能:“不借助於國際象棋,難以充分開發學生們的智能天賦和記憶力,國際象棋應當作為智能修養的科目之一列入中小學教學大綱。”1981年夏,16個國家的教育學家和國際象棋大師聚會巴黎,研討國際象棋與智力開發的關係。他們確認,學習國際象棋,在提高一個人的智力方面,其功能不亞於音樂和美術。此後國際棋聯學校教育委員會又牽頭舉辦過多次這樣的國際研討會。 [49] 
國際象棋具有社會功能(休閒、交往、科研)。弈棋能讓人學到條理性、系統性和客觀性等生活規則,從而領悟到紀律性、忍耐性和自我反思精神。國際象棋被西方稱為“紳士運動”,能夠培養人們優雅的舉止和良好的品行。列寧將國際象棋比喻為“智慧的體操”,十月革命勝利後,他以國際象棋為利器領導國家擺脱長期遺留下來的酗酒、迷信等不良習慣,在世界面前塑造俄羅斯民族的冷靜睿智形象。弈棋還是少年兒童容易掌握運用的一種“準交際手段”,能夠結交許多新朋友,擴大了社會接觸面,並且有助於集體意識的形成。20世紀80年代卡斯帕羅夫和卡爾波夫的五次“兩卡之戰”,被西方媒體炒得與“兩伊之戰”等軍國大事相提並論,就其社會意義而言,遠遠超出了它本身的競技功能。1996和1997年卡斯帕羅夫對“深藍”的兩次“人機大戰”更被新聞界炒得沸沸揚揚。尤其是1997年的“機器打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一事,與克隆羊技術一起被眾多傳媒列入當年世界十大新聞。這在社會意義上也大大延伸了國際象棋的科研功能。 [49-5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