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金創作的長篇小説)

鎖定
《秋》是巴金創作的長篇小説,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也是最後一部,於1940年7月由開明書店首次出版。
該作品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描繪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變舊生活的故事,主要講的是高家大家庭最後的結局。覺新的妻子瑞鈺難產死去,兒子海臣也因抽風死了。覺民和琴小姐結婚,搬到了外面。淑英在他們的幫助下逃走。高家三老爺克明在女兒走後,終於醒悟,而他的兩個弟弟卻如同往常,他倆總是在家打架,有時還吵着要分家。最終,克明被他的兩個弟弟氣得去世。高公館被賣掉了,高家家業被搞得四分五裂的,人人相視如同敵人一般。 [1]  《秋》語言親切自然,本色而熱情,故事通過鮮明的語言敍述出來,表達出真摯而強烈的感情,從而形成獨特的美學特徵。 [2] 
1957年間,《春》《秋》和《愛情三部曲》同時被譯成俄文,《秋》出於牧德羅夫之譯筆。 [7]  1954年2月17日,中國香港上映了根據小説《秋》改編的同名劇情片,該片由秦劍執導,紅線女吳楚帆石堅等主演。 [5] 
作品名稱
作    者
巴金
創作年代
1939年至1940年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字    數
約42萬字
首版時間
1940年7月

內容簡介

蕙的靈柩停在廟中已經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續絃,根本沒想到要讓她入土為安。在覺新與覺民的“威脅”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塗的父親又將兒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歲,就有了肺病的跡象,父親周伯濤不願承認兒子有病,卻忙着給他娶了馮家的小姐為妻,兩人感情不錯,但妻子脾氣很大,枚夾在她與長輩間受氣,婚後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兒。三房的克明在女兒跑後有所悔悟。兩個弟弟卻想賣掉公館分家,兒子又不爭氣,克明在鬱悶中丟下懷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頭翠環敬佩覺新為人,三太太決定將她給覺新。高公館賣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覺新給覺慧與淑英的信中,他寫到各房的情況。四房、五房繼續着荒誕的生活,幾個堂弟依然頑劣成性。三房與他們住得很近,保持着親密關係。他自己娶了翠環並將她當做妻子看待,至於覺民與琴,也按他們的意願舉行了新式婚禮並即將出外工作。 [3] 

成書過程

《激流三部曲》的創作過程長達十年,第一部《家》寫於1931年。第三部《秋》是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巴金一氣寫成的,這段時間每晚寫五、六個小時,邊寫邊送印刷廠付排,5月初結稿,7月即出書。

人物介紹

克明、克安、克定
三兄弟是高老太爺的繼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作風比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階級“坐吃山空的敗家子”典型。
淑華
高家三小姐,長房的女兒。心直口快、愛説愛笑,有着強烈的反抗意識,也有天真的一面。
淑英
高家二小姐,三房的女兒。
高覺慧
高覺慧是一個新人的典型。他從樸素的對勞動者的愛和對封建制度的恨出發,走到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和民主主義的面前,最後又走向社會鬥爭。
高覺新
高家的長房子孫,他是高家上上下下的希望,但是“雙重”性格使他既在幻想改變摧殘人生的舊勢力,又在舊禮教面前唯唯諾諾,對立的矛盾讓他生活得苦不堪言。
高覺民
高覺新的二弟,他的性格其實是介於覺新與覺慧之間的,為人沉穩卻又嚮往新生活,與琴舉行了新式婚禮並即將出外工作。 [3] 
高覺民的妻子,與他舉行了新式婚禮並即將出外工作。 [3]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抨擊中國社會中強大的封建宗法專制制度
巴金創作《秋》有明確的社會功利目的,即抨擊中國社會中強大的封建宗法專制制度,併力圖為青年們指出一條生存的道路。小説正是寫給以他的大哥為代表的身受封建專制之害的青年們的,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可以説是中國文學“文以載道”傳統的另一表現。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秋》是一部帶有強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説。《秋》表現了舊家庭分崩離折,“樹倒猢猻散”的結局。這主要是通過對高家第二代,第三代的道德加速腐化以及整個高家已後繼無人的描寫顯示出來的,作品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到第三代的命運上,描寫了周枚與高淑貞的悲劇以及覺英、覺羣的墮落。在這裏,着重抨擊了專制主義假手封建禮教腐蝕、摧殘青少年的罪惡。隨着第二代家長克明的死亡,整個大家庭的重擔已經找不到任何人來承擔了,因為就連長房的承重孫覺新也起來反抗,《秋》的主題可以説着重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精神支柱的崩潰。 [2]  [4] 
《秋》從季節上來看是淒涼的,它往往能給人一種悲涼的感覺,它常常代表事物的衰亡,這是詩歌散文中是經常見到的。巴金創作這部作品是為了向讀者展示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所組織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的在動盪,作品表達的正是這樣一股生活的激流:一方面隨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垂死的封建統治力量瘋狂地吞噬着年輕的生命,另一方面深為革命潮流所吸引的青年一代開始了覺醒、掙扎與鬥爭的悲壯歷程。 [2] 

藝術特色

《秋》以家庭生活題材為主,具有強烈的自傳性和題材的多樣性。這一特點體現了巴金的創作個性:偏愛並擅長表現家庭生活題材,縮影式地折射出時代的風貌。《秋》語言樸素、明朗、歐化,親切自然,本色而熱情。而悲劇性的故事通過鮮明的語言敍述出來,就表達出了真摯而強烈的感情,從而形成獨特的美學特徵。 [2] 
巴金在青年時代是一個狂熱的無政府主義者,對政治抱有強烈的參與意識,他的小説創作與其説是文學活動不如説是社會活動或政治活動。《秋》是巴金用來批判封建宗法專制制度的一件利器,於是他選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氣的覺慧作為執行批判的代理人,偶爾敍述主體有所變換,但大多數時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來審視這個即將崩潰的家族,用他的視角對全書中的人物進行描述和品評,借他的思想獨白來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見解。 [2] 

作品影響

翻譯
1957年間,《春》《秋》和《愛情三部曲》同時被譯成俄文,《秋》出於牧德羅夫之譯筆。 [7] 
衍生作品
1954年2月17日,中國香港上映了根據小説《秋》改編的同名劇情片,該片由秦劍執導,紅線女吳楚帆石堅等主演。 [5] 

作者簡介

巴金 巴金
巴金(1904年—2005年),現代作家,翻譯家。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巴金。1927年至1928年旅法期間,他接觸了一些無政府主義者,在巴黎創作第一部長篇小説《滅亡》。1928年底他回國,從事文學創作和編輯工作。抗戰前的作品主要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家》以及短篇小説集《復仇》《光明》等。抗日戰爭期間,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火》《憩園》《寒夜》和《第四病室》。解放後,巴金歷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作協主席、中國作協主席等職。新時期出版的《隨想錄》《探索與回憶》等,具有極高思想價值與藝術價值,是新時期文學最重要的收穫之一。巴金於1982年獲意大利但丁文學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勳章。 [6] 
參考資料
  • 1.    巴金.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2-6
  • 2.    王敏.剖析《家·春·秋》與社會意識的對接[J].《芒種》, 2014(2):21-22
  • 3.    劉璐主編.今文觀止 名著快讀(中國卷):巴蜀書社,2013.05:第148-149頁
  • 4.    王瑤.巴金及其創作[J].《中國文學研究》, 1986(2):71-77
  • 5.      .時光網[引用日期2019-11-30]
  • 6.    趙志遠主編.青少年百科叢書 語言文學.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12:第67-68頁
  • 7.    劉麟作,中國現代文學館鈎沉叢書  文學的思念,西苑出版社,2021.08,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