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翼

(朝鮮王朝中期大臣)

鎖定
趙翼(조익,1579年—1655年),朝鮮王朝中期大臣。字飛卿,號浦渚、存齋,本貫豐壤,歷仕四朝,官至左議政,諡號文孝。有《浦渚集》傳世。 [3] 
全    名
趙翼
飛卿
浦渚、存齋
諡    號
文孝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民族族羣
朝鮮人
出生日期
1579年
逝世日期
1655年
主要作品
《浦渚集》
最高官職
左議政

趙翼人物生平

趙翼家系圖 趙翼家系圖
趙翼生於萬曆七年(1579年,朝鮮宣祖十二年)四月七日,早年師從母親的叔父尹根壽 [4] 
萬曆三十年(1602年,宣祖三十五年),別試文科丙科及第。歷任承文院副正字、成均館典籍、司憲府監察、平安道評事、侍講院司書、兵曹佐郎、弘文館修撰。期間因其所作《東海無潮汐論》一文得到李恆福的賞識。 [5]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朝鮮光海君三年),他因在“晦退辨斥”問題上得罪掌權的大北派李爾瞻鄭仁弘等,被貶為高山道察訪。癸丑獄事後辭官。光海君多次召他出仕,都被他拒絕。 [6] 
仁祖反正後,趙翼出仕,拜為銓郎(吏曹佐郎及吏曹正郎)。在他的支持下,光海君所推行的大同法(宣惠法)被保留下來。天啓四年(1624年,朝鮮仁祖二年)後歷任議政府檢詳及舍人、弘文館典翰、司諫院司諫、弘文館應教、藝文館直提學、承政院同副承旨、右副承旨、刑曹參議、左副承旨、右承旨、左承旨、都承旨、漢城府左尹、開城府留守、司諫院大司諫、弘文館副提學、吏曹參判兼備邊司有司堂上、成均館大司成兼兵曹參判、司憲府大司憲等職。 [7] 
崇禎四年(1631年,仁祖九年)三月,丁母憂,崇禎六年(1633年,仁祖十一年)終制,十月升任禮曹判書。後歷任弘文館副提學、司憲府大司憲、漢城府判尹等職。 [8] 
丙子之役時,他為禮曹判書,欲扈從仁祖至南漢山城,未能追上,遂至南陽,謀聚義兵,自己被推為大將,後入江華島,在清軍攻江華島時逃走。亂後,台諫彈劾他們不及扈從之罪,趙翼被罷職,退居新昌。 [9] 
崇德八年(1643年,仁祖二十一年),起用為元孫輔養官,被他推辭。順治元年(1645年,仁祖二十三年)、順治二年(1646年,仁祖二十四年)又拜為禮曹、吏曹判書,依然不赴。隨即丁父憂 [10] 
順治四年(1648年,仁祖二十六年)九月,赴任大司憲。翌年拜禮曹判書,不久仍任大司憲。仁祖去世後,他被新王孝宗拜相,授議政府右議政,後升左議政。順治六年(1650年,朝鮮孝宗元年)十一月,因他主張李珥成渾配享文廟忤逆孝宗的意思,免去相位,拜領中樞府事。順治十一年(1655年,孝宗六年)三月十日去世,諡號文孝。 [1]  [11] 

趙翼軼事典故

趙翼是“性至孝”著稱。丙子之役時,身為禮曹判書的他奉命將宗廟社稷的神主轉移到江華島,途中聽説其老父在龍山,便帶着神主先去龍山找父親,結果就沒能將神主及時送到江華島。朝鮮孝宗當時在江華島,對趙翼此事一直耿耿於懷。等趙翼去世後,有儒生請求將他配享書院,孝宗對自己的女婿們説:“你們死後也可以配享書院了,趙翼都能配享,你們憑什麼不行?”此事也成為趙翼的一個污點。 [12] 

趙翼歷史評價

  • 《朝鮮王朝實錄》:事親至孝,執子弟之役,至老不懈。及居喪,啜粥三年,日夜號哭,血漬枕蓆。常以持敬存心,為一生工夫,終日危坐,非有疾病,未嘗跛倚。……其所著《書經淺説》《庸學困得》等書中,頗改朱子章句,人以此疵之。 [1] 
  • 樸亮漢:趙公素性忠厚真實,且有學問,雖其臨亂誤事,人不以小眚掩大德。 [12] 

趙翼人際關係

  • 父親:趙瑩中
  • 母親:尹氏(本貫海平,牙山縣監尹春壽之女)
  • 妻子:玄氏(本貫星州,永川郡守玄德良之女)
  • 兒子:趙夢陽、趙進陽、趙復陽、趙來陽、趙顯陽
  • 女兒:趙氏(嫁李相胄) [2] 

趙翼主要作品

趙翼有《浦渚集》及《困知錄》《中庸註解》《大學註解》《書經淺説》等書傳世,另有《易象概略》,已亡佚。 [3] 
參考資料
  • 1.    《朝鮮王朝實錄·孝宗實錄》卷14,六年三月初十日條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9-16]
  • 2.    趙翼:《浦渚集》卷三十五,《先府君行狀》:先府君諱瑩中……夫人海平尹氏,牙山縣監贈議政府左參贊諱春壽之女……生子女六人,所存唯一男一女。男翼也,娶永川郡守玄德良之女。生五男一女,女適清安縣監李廷望,生一男。孫男夢陽,鴻山縣監。進陽,靑陽縣監。復陽,司諫院獻納。來陽。進士,顯陽。生員……女適進士李相胄。
  • 3.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辭典·趙翼》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引用日期2023-09-17]
  • 4.    宋浚吉:《同春堂集》卷二十二,《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兼領經筵事監春秋館事世子傅浦渚趙公諡狀》:公諱翼,字飛卿,號浦渚,後又號存齋,學者稱為浦渚先生,其先豐壤人。……公之在娠,家人夢黑龍飛入室隅,已而公生,是萬曆己卯四月七日也……月汀尹文貞公,公之從祖姑婿,而尹夫人之季父也,公少從之學
  • 5.    宋浚吉:《同春堂集》卷二十二,《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兼領經筵事監春秋館事世子傅浦渚趙公諡狀》:壬寅,登第,選補承文院由副正字例升博士……丁未冬,升成均館典籍,移拜司憲府監察。戊申,拜平安道評事。時西路大飢……己酉,參弘文錄,拜侍講院司書,移兵曹佐郎。。嘗於課制著《東海無潮汐論》,白沙李文忠公見之,驚曰:“世豈有如此見識文章?願一見面!”辛亥,選知制教,拜弘文館修撰,一時章札皆出公手。
  • 6.    宋浚吉:《同春堂集》卷二十二,《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兼領經筵事監春秋館事世子傅浦渚趙公諡狀》:初,公先言仁弘、爾瞻之奸,爾瞻累欲納交而終不答,至是仁弘斥晦齋、退溪兩先生醜甚,公與同僚上札辨之。爾瞻以長官立異,時爾瞻等權勢方張,貶公為高山道察訪……癸丑,棄官歸廣州農墅。時光海政亂日甚,爾瞻等誣殺國舅大君,仍起廢母之論,又聞宣廟升遐時事或有可疑者,公慨然痛傷曰:“尚可仕乎?吾志已決矣。”自是十餘年間。連拜修撰、兵郎、平安都事、大同察訪等職,又以詔使時制述官促召,皆不赴。
  • 7.    宋浚吉:《同春堂集》卷二十二,《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兼領經筵事監春秋館事世子傅浦渚趙公諡狀》:癸亥三月,仁祖大王反正,諸公先議初政,銓曹當用一代第一人,首以公為吏曹佐郎,公當維新之始,奮然自任,激揚黜陟,隨才甄錄,盡允公議……俄兼承文院制述官,酬應皇朝諮揭。初李相建行大同法,試之圻甸,民甚便之,至是又請行之於全、慶、忠、江四道,以公兼裁省宣惠郎廳,專管其事,公久在鄉曲,熟見民間弊瘼,常以為救之之術無出於此法,竭誠商度,講定節目,法成而浮言胥動,當路又有沮之者。公入對,力陳之,又上疏論之……大同遂得不罷……升吏曹正郞……甲子正月,李適叛,上幸公州,公扈隨,賊平迴鑾。拜議政府檢詳,旋升舍人,前後居是職者四。夏,歷典翰、司諫、應教……尋由直提學升拜通政大夫同副承旨,俄升右副……二月,褫為刑曹參議。四月,還右副承旨,俄升左副。……六月,升右承旨,俄升左……六月,升拜都承旨……七月,擢拜漢城左尹……八月,為養求為開城留守……十二月,以大司諫召還。戊辰正月,褫拜副提學……尋拜吏曹參判兼備邊司有司堂上。己巳……八月。拜大司成,尋移兵曹參判,特命兼帶大成,公上疏辭,優批不許,自是雖他遷,常帶焉……移拜都承旨,褫拜大憲。
  • 8.    宋浚吉:《同春堂集》卷二十二,《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兼領經筵事監春秋館事世子傅浦渚趙公諡狀》:辛未三月,丁內艱。癸酉五月,制終,連拜大諫、副學……十月,特旨升拜禮曹判書……丙子……拜漢城府判尹。
  • 9.    宋浚吉:《同春堂集》卷二十二,《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兼領經筵事監春秋館事世子傅浦渚趙公諡狀》:八月,拜禮判……十二月,邊遽至不日,而遊騎已薄圻輔,上將幸江都,公令參判呂爾徵奉廟社及肅寧殿神主先行,公自擬扈駕,俄聞殿主先出,而宗廟主不得發……翌日,到金浦,始聞大駕移向南漢,欲尋山城路,路塞不得入,公彷徨痛哭,謀聚義師,為勤王計……乃入江都,亡何,敵兵渡江……適有從行壯士得小舠,掖公以登,賊鋒幾及而柁才發矣……上還都,台諫論諸不及扈從者之罪,修隙者仍加媒捏,公置對具陳事始末,上止命罷職,歸寓新昌莊舍。
  • 10.    宋浚吉:《同春堂集》卷二十二,《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兼領經筵事監春秋館事世子傅浦渚趙公諡狀》:……癸未,以輔養官召……乙酉,拜禮判,懇辭不就……丙戌春,又上疏論春宮講學之道。上賜廄馬以褒之。四月,拜吏曹判書,懇乞終養,許之……五月,議政公捐館。
  • 11.    宋浚吉:《同春堂集》卷二十二,《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兼領經筵事監春秋館事世子傅浦渚趙公諡狀》:戊子七月,服闋,拜左參贊……九月,拜大憲……己丑四月,又由三宰,禮判。還大憲。兼世子左賓客。五月。仁祖大王升遐……尋拜右議政,力辭不許……九月,升左議政……館學儒生等又上疏,請以兩賢臣從祀聖廟……公與僚相上札……御批有未安語,公上札請免……十一月,褫為領中樞府事……乙未二月,感疾……三月十日考終,春秋七十.
  • 12.    樸亮漢:《強懶代筆》捲上:浦渚趙相國翼,丙子以禮曹判書奉廟社主,先入江都,公之父方在龍山。既發行,公性至孝,送廟社主從間道至龍山,訪父所在,因虜騎充斥,不得入江都,乘舟至南陽,自稱舟師大將,指揮海邊諸邑,聚軍往海島。尹公棨方為南陽府使,公令為運糧差員,輸致軍餉,尹公不敢違,出往遇賊,不屈而死。趙公素性忠厚真實,且有學問,雖其臨亂誤事,人不以小眚掩大德。而孝廟在江都,以此為憤,故其後章甫有俎豆之請,孝廟入語諸駙馬曰:“汝輩死後亦當為書院,趙某之所得,汝輩豈不能得乎?”蓋輕侮之也。嗚呼!人之所貴乎學問者,貴在擇善而固執之也。君父一體,隨所在而盡分而已,臨亂奉廟社,此人臣之何等大節,而其可以尋父之故而棄之之他哉?趙公蓋篤於純孝,欲其兩全,而倉卒之間,未免誤着。雖其遭時不幸,事不從心,而亦坐於擇理不精、執之不固也,惜哉!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