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鎖定
貝利薩里奧·安東尼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英語:Belisario Antonio Betancur Cuartas,西班牙語:Belisario Antonio Betancur Cuartas)(1923年2月4日——2018年12月7日)哥倫比亞法學家、經濟學家、作家、政治家、總統,擁有哥倫比亞西班牙雙重國籍。貝坦庫爾1923年2月4日出生於哥倫比亞安蒂奧基亞省阿馬加鎮的一個貧困家庭,1941年前往麥德林市玻利瓦爾天主教大學學習法律和經濟,1947年畢業於玻利瓦爾天主教大學並獲得經濟學和法學博士學位,後前往美國的喬治城大學和科羅拉多大學學習;貝坦庫爾1945年加入哥倫比亞保守黨,1945年~1947年任安蒂奧基亞省省代表大會代表,1949年~1953年任眾議員,1954年~1957年擔任全國制憲會議代表,1958年當選為參議員,1960年擔任教育部長,1962年~1963年擔任勞工部長,1970年再次當選為參議員,1974年~1975年擔任哥倫比亞全國金融協會主席,1975年~1977年擔任哥倫比亞駐西班牙大使,他曾在1970年和1978年兩次參加總統選舉,均以失敗告終,1982年5月第三次參加總統選舉,成功當選為總統,8月正式就職,總統任內實行全國均衡發展計劃,推動和平進程,發展教育,對外交政策進行調整,實行獨立自主的務實外交政策,1986年8月任滿卸任,後擔任《星期》雜誌的編輯和《世紀報》董事,2012年獲得西班牙國籍。2018年12月7日,貝坦庫爾在波哥大逝世,享年95歲。
中文名
貝利薩里奧·安東尼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外文名
Belisario Antonio Betancur Cuartas
國    籍
哥倫比亞
西班牙
民    族
白人
出生日期
1923年2月4日
逝世日期
2018年12月7日
畢業院校
玻利瓦爾天主教大學 喬治城大學 科羅拉多大學
職    務
法學家 經濟學家 政治家 作家
代表作品
《面對哥倫比亞》 《公路的十字路口》《哥倫比亞,表面上的社會變革》
出生地
哥倫比亞 安蒂奧基亞省 阿馬加鎮
信    仰
羅馬天主教
主要成就
擔任哥倫比亞總統
任內推進國內和平進程
任內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任內促進經濟恢復發展
學    位
經濟學和法律學博士
政    黨
哥倫比亞保守黨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早年經歷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的簽名照(1948年3月)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的簽名照(1948年3月)
貝利薩里奧·安東尼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1923年2月4日出生於哥倫比亞安蒂奧基亞省西南部的阿馬加鎮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的父親羅森蒂·貝坦庫爾·萊昂是農民,當過紡織工人和貨物運輸員,母親安娜·歐蒂莉亞·夸爾塔斯負責銷售父親種植的農產品,同時照顧着家中21個孩子,父母依靠微薄的收入維持着全家人的生活,因家境貧寒,家裏只有父母和包括貝利薩里奧·安東尼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在內的5個孩子得以存活。 [1] 
貝坦庫爾在家鄉完成小學和中學學業,1941年他從高中畢業並在亞馬魯爾講習班特派團的資助下前往麥德林市的玻利瓦爾天主教大學學習法律和經濟,1947年從玻利瓦爾天主教大學畢業並獲得經濟學和法學博士學位,之後他前往首都波哥大的教育部任職,並利用獎學金和工資前往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喬治城大學和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大學學習經濟學社會學,1955年獲得喬治城大學和科羅拉多大學授予的學位證書 [2]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從政經歷

年輕時的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年輕時的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坦庫爾1945年加入哥倫比亞保守黨,同年當選為安蒂奧基亞省省代表大會代表,任期至1947年。後出任《太平洋日報》和《世紀報》主編,1948年出任《星期》雜誌編輯,1949年6月,貝坦庫爾作為昆迪納馬卡省代表當選為眾議員,7月20日正式就職,11月10日因馬里亞諾·奧斯皮納·佩雷斯政府解散議會而暫時中止議員職務,1950年8月恢復議員職務,1951年9月他作為安蒂奧基亞省代表當選為眾議員,1953年初他被勞雷亞諾·戈麥斯·卡斯特羅總統任命為全國制憲會議代表,並在當年3月舉行的議會選舉中連任眾議員職務;6月,古斯塔沃·羅哈斯·皮尼利亞將軍發動軍事政變上台,推翻保守黨政府,貝坦庫爾在政變後失去在國會和全國制憲會議中的職務。 [3] 
貝坦庫爾在1954年6月~1957年5月擔任軍政府的全國制憲會議代表,他是制憲會議的所有成員中唯一支持使用勞雷亞諾·戈麥斯·卡斯特羅掌權時期制定的憲法的人,貝坦庫爾在古斯塔沃·羅哈斯·皮尼利亞軍政府時期(1953年~1957年)積極參加反對軍事獨裁統治的鬥爭,他創辦了週刊雜誌《統一》和月刊雜誌《普羅米修斯》,公開主張軍政府還政於民。 [4] 
在政府任職期間的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在政府任職期間的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1958年3月,貝坦庫爾當選為參議員,當年7月20日正式就職,任期4年,同年他出任保守黨全國領導委員會副主席,1960年11月9日~11月24日擔任公共教育部長,1962年8月7日~1963年4月23日擔任勞工部長,1974年~1975年擔任哥倫比亞全國金融協會的第一任主席,1975年12月16日~1977年1月擔任哥倫比亞駐西班牙大使。 [3] 
貝坦庫爾在1970年4月再次當選為參議員,當年7月20日正式就職,1974年4月連任參議員職務,任期至1978年7月20日。 [5]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總統生涯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當選總統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坦庫爾曾在1970年和1978年兩次作為哥倫比亞保守黨的候選人蔘加總統選舉,但均以失敗而告終;1981年11月,保守黨提名貝坦庫爾為下一年的總統候選人,1982年5月,貝坦庫爾第三次作為保守黨候選人蔘加總統選舉,他在競選期間承諾組建團結政府,最終貝坦庫爾在選舉中獲得3189587票,以46.62%的得票率擊敗自由黨候選人前總統阿方索·洛佩斯·米切爾森(獲得2797786張選票,得票率為40.9%)、自由黨候選人路易斯·卡洛斯·加蘭(獲得746024張選票,得票率為10.9%)、獨立候選人格拉多·莫利納(獲得82858張選票,得票率為1.2%),成功當選為新一任哥倫比亞總統,當年8月7日正式就職,他也由此成為“全國陣線”後的首位保守黨人總統。 [6] 
1982年8月7日,貝坦庫爾正式就職哥倫比亞總統 1982年8月7日,貝坦庫爾正式就職哥倫比亞總統
貝坦庫爾出任總統後,踐行了組成“團結政府”的競選諾言,任命了由專家和政治家組成的內閣,除國防部長由軍人擔任外,保守黨和自由黨平分秋色,也吸收其他小黨擔任其他公共職務。強調紀律、責任感和團結三項原則執政,提出了政黨制度化、設立政府資助競爭基金、規定在野黨權限和進行改革等十點綱領。向各黨派提出旨在建立“新的政治生活基礎”的文件,開創新風。樹立“民選總統”新形象。 [6]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和平進程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坦庫爾上台後,努力推動哥倫比亞國內的和平進程,他主持成立由36人組成的全國和平委員會,負責同遊擊隊進行對話。頒佈大赦法,規定對1982年11月以前犯有“叛亂、暴動和騷亂”罪行的人和與此有聯繫的人實行大赦,並赦免了在押的“四·一九”運動17名領導人和成員以及其他一些游擊隊成員。1983年10月,貝坦庫爾總統親自同“四·一九”運動最高領導人伊萬·馬里亞諾·奧斯皮納等人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進行會談,是近30年來哥倫比亞總統第一次同遊擊隊領導人會晤。1984年3月和8月,全國和平委員會先後同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四·一九”運動和工人自衞運動等四支游擊隊達成“和平和停火協定”。1984年12月貝坦庫爾總統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再次會見“四·一九”運動領導人伊萬·馬里亞諾·奧斯皮納。1985年1月起開始實行全國對話,但11月由於“四·一九”運動成員佔領司法大樓事件(司法大廈襲擊事件),國內和平進程中斷。 [6]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司法大廈事件

貝坦庫爾總統任內,發生了司法大廈襲擊事件,司法大廈襲擊事件是發生在1985年11月6日~7日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司法大廈的一起恐怖襲擊事件,襲擊者為哥倫比亞“四一九運動”的左翼極端武裝(M-19)組織。35名武裝分子手持武器攻入司法大廈,並將司法大廈裏面召開會議的300多名司法界人士和政府官員劫持為人質。 [7] 
貝坦庫爾總統與司法大廈事件 貝坦庫爾總統與司法大廈事件
1985年11月6日,哥倫比亞司法大廈正在舉行一次修改刑法的會議,會議的核心內容是增加懲罰販毒集團和恐怖分子的內容,最高法院院長阿方索·雷耶斯·埃昌迪亞主持會議。 [7] 
11時30分,雷耶斯宣佈大會休會,人們整理手中文件,紛紛走向停車場。同時,一陣激烈的槍聲從大廳門外傳來,隨即M-19武裝份子手持機槍衝進大廳,並朝天花板開槍,大廳裏頓時亂成一團。幾分鐘之後。武裝份子完全控制了這座五層建築。劫持了在場的300多名官員和法官。司法大廈內槍響後,首都市政大廈鄰近的保衞人員及警察立即設下警戒線,封鎖了司法大廈。 [7] 
11點50分,第一批國民警衞隊增援人員趕到。此時司法大廈已經四門緊閉,武裝分子居高臨下,先後有7名警察人員受傷。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12點25分,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總統召集內閣舉行緊急會議討論對策,參加會議的包括國民警衞隊總司令、特種部隊指揮官、內政部長和國家警察局局長等內閣要員。貝坦庫爾總統表示“決不和恐怖分子談判。他們必須無條件釋放人質,接受人民的審判。” 12點55分,國民警衞隊的4輛輕型坦克和2輛裝甲戰鬥車開到了廣場,隨後4架直升機運來了32名特種部隊隊員。 [7] 
下午1點整,軍警向司法大廈發起攻擊。一輛坦克和小型裝甲車衝進了地下停車場,與武裝份子發生交火。與此。同時,一架武裝直升機載着12名特種部隊人員空降在司法大廈頂層。兩輛輕型坦克將炮口對準了司法大廈的大門,兩聲巨響轟開了被歹徒關死的大門。隨後一輛裝甲運兵車衝進了大廈,武裝分子被迫撤向三、四樓。 [7] 
下午3點,關在大廳裏的第一批人質在保安人員的掩護下撤出,被送到陸軍醫院。
在軍警的猛烈進攻面前,武裝武裝份子被迫放棄了三樓。襲擊頭目路易斯·奧德羅命令把最高法院主席帶到電話機旁,向國內各報刊和新聞機構宣佈,如果政府不撤回軍隊,停止進攻,他們將每隔30分鐘處死1名人質,並強迫他向貝坦庫爾總統施加壓力。 [7] 
6日當晚,交火規模逐漸變小。武裝分子點燃了五樓的檔案庫,火光映紅了整個廣場。
7日凌晨,被救出的人質已達300名,只有4人還在歹徒手中。
凌晨1點30分,貝坦庫爾總統發表廣播電視講話,號召全國人民行動起來,保衞民主與和平。市民們給圍攻歹徒的士兵和警察送去了食品、飲料和毛毯。而困在司法大廈內的路易斯·奧德羅等武裝分子卻陷入絕境,沒有食品,飢腸轆轆,口乾舌燥。
黎明時分,3輛輕型坦克衝進大廈庭院,用密集的火力掩護軍警向佔據在四、五樓的武裝分子發起攻擊。特種部隊用火焰噴射器開道,經過激戰,武裝分子被迫龜縮到五樓的最後一個房間裏。軍隊用高音喇叭向武裝分子發出了最後通牒,限令他們在5分鐘內繳械投降,但遭到拒絕。軍警逐漸縮小了對武裝份子的包圍圈,並對殘餘武裝份子進行清剿。 [7] 
11月7日中午13點06分,恐怖份子被擊斃肅清,哥倫比亞司法大廈恐怖襲擊事件就此結束。 [7]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此次事件導致11名最高法院大法官和48名哥倫比亞軍警陣亡,35名M-19恐怖武裝份子被擊斃。M-19極端恐怖份子在劫持發生時聲稱為政治訴求,但後續的調查顯示司法大廈遭襲事件與麥德林販毒集團頭目巴勃羅·埃斯科巴(埃斯科瓦爾)的策劃有關。恐怖份子在6日當晚縱火的檔案庫中包含大量對麥德林販毒集團罪案及證據檔案。這些證據及檔案也都在大火中被燒燬。 [8] 
貝坦庫爾總統下令為在這場衝突中犧牲的人質舉行國葬,全國下半旗致哀。 [7]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經濟政策

貝坦庫爾執政期間,哥倫比亞正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期,工業生產衰退,農業停滯不前,1982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0.9%,是20年來經濟增長的最低點;通貨膨脹率達24%,政府財政赤字和國際收支赤字增加。1982年12月,政府制定了《1983~1986年全國均衡發展計劃》,目標是“理順經濟關係,把恢復生產、整頓財政和促進出口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 [9]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政府根據經濟發展計劃,採取了幾項經濟調整的政策措施:1、獎出限入,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平衡,政府調整了匯率,逐步解決比索定值過高的問題;提高對出口商的税收補貼,鼓勵公共部門和私人合作,增加非傳統產品出口;1983年哥倫比亞加入關貿總協定,年底國民議會頒佈《對外貿易框架法》,取消了税收補貼證,以退税證代之。全國信用基金增加向中小出口企業提供貸款。1984年6月政府頒佈法令,規定出口本國產品的出口商可享受20%的免税優惠;擴大向拉美地區出口的商人,可享受20%~35%的免税優惠,同時禁止680種消費品和國內可以生產的原材料的進口。2、整頓財政,努力減少財政赤字。80年代初,由於對外經濟活動的開展,國際儲備逐漸增加、政府對貨幣控制有所放鬆,財政金融部門出現定期儲蓄多、銀行儲備金額高的情況,私人銀行熱衷於高利貸款,金融投機活動增加。為此,政府決定整頓財政,加強對金融系統的控制,通過貸款把不法私人銀行收歸國有,並同合法銀行家建立“銀行民主基金會”,支持公共部門的投資;同時,決定降低利率,減少銀行儲備金額,給銀行系統更多自主權,增強銀行的支付能力。這一舉措收穫了一定的成果;為扭轉税收下降趨勢,政府在1982年年底宣佈實行税收改改革,1983年頒佈法令,堵塞漏税和逃税現象,擴大所得税基礎基數,恢復貿易特殊賬户,調整銷售税率,減少低收入階層的税收負擔;改革地方税收,允許省級徵收燒酒消費税、印花税、香煙税和汽油税;市級政府可徵收土地税、交通税和廣告税,之後地方的財政有所改善,這一年所得税和附加税的收入比上一年增加了47.7%;當年6月凍結公職人員人數,規定公共部門的工資增長不得超過10%。建立民主銀行基金會,支持公共部門的投資,同時降低利率,減少銀行儲備金額,增強銀行支付能力。1986年初把哥倫比亞銀行和其他三家公司收為國有,在外國貸款減少的情況下,設法增加國內貸款;通過發行國內儲蓄金融券等辦法,增加國內投資。3、放寬對外資限制,刺激生產。1984年頒佈新的《外國投資法》,取消了變外資企業為合資企業的決定,取消了外資在銀行業、保險業以及在波哥大、麥德林卡利三大城市投資的限制;取消了有關外資份額在本國企業中不得超過49%的限制以及對外資企業再投資的限制,國有企業也可以吸收外資,對邊遠地區的外國新投資給予減税50%的優惠待遇;哥倫比亞政府大力支持國內外共同投資的發展項目,積極舉辦“投資者大會”等活動,為外國人員與本國人員之間的接觸提供方便。為協調這些方面的工作,政府通過多種渠道吸收外資,努力完成1984~1987年振興工業生產的計劃,據1986年的統計,在外國對哥倫比亞的直接投資中,美國資本佔66.6%,歐共體國家佔14.9%,歐洲自由貿易協會佔5.9%,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國家佔5.4%,南美洲國家佔3.1%。 [9]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政府積極促進並鼓勵生產,特別強調發展建築業,增加城市基礎設施工程投資,作為短期經濟發展目標,從1982年起,政府實施平民住宅計劃,努力解決城市居民住房問題,1983年~1986年城市建設投資3425.3億比索,其中47%是國家投資,53%是用私人儲蓄的資金(即儲蓄和住宅公司的投資);平民住宅投資431億比索,佔儲蓄和住宅公司總投資的26.8%。制定農業發展計劃,擴大耕地面積,發放農業低息貸款,政府先後建立了17個地區開發公司,積極改善農村交通運輸和排灌措施,幫助落後地區開發當地自然資源,恢復農業生產,這些公司覆蓋面積達30萬平方公里,約佔國土面積的26.3%,人口達1550萬,佔全國人口的58%,政府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鼓勵恢復糧食生產和農牧業產品出口;在政府的支持下,棉花和甘蔗等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有所提升。 [9]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為了刺激生產,振興工業,政府提高進口關税,重新實行進口預先許可證制度,在税收、金融和價格政策等方面鼓勵增加工業投資,允許私人企業用本國貨幣償還部分到期外債,同意銀行以轉讓支付形式,由本國銀行支付美元給外國債權銀行,解決私人企業債務結算的困難,恢復對私人企業貸款,促進私人企業恢復生產,鼓勵工業產品出口,工業生產逐漸得到恢復,1984年製造業增長了6%。之後,政府又實行穩定增長計劃,努力促進生產投資和增加就業,積極發展加工製造業。 [9] 
在社會方面,政府把穩定物價、減輕人民負擔、改善羣眾生活條件和實施一項大眾住房計劃等作為社會目標,列入宏觀經濟發展計劃。1985年4月,對宏觀經濟進一步調整,逐步取消出口補貼,縮短出口基金會放款期限,逐步放開進口,加速貨幣貶值,大力發展能源工業和出口部門,促進生產結構和出口結構多樣化,力求增收節支,減少財政赤字,穩定國際外匯儲備和降低通貨膨脹等。 [9]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發展教育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1982年,貝坦庫爾執政後,實行開放的和全面的教育方針。政府認為,像哥倫比亞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着要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克服國內發展不平衡的艱鉅任務,必須實現“開放的”和“全面的”教育發展方針。所謂“開放的”,是指每一個公民不受年齡、性別、籍貫和社會地位的限制,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還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結合勞動生產、家庭生活和社會組織進行學習,或接受培訓。所謂“全面的”,是指教育是一個全面的、連續不斷的人才成長過程,不但要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要掌握生產勞動技能、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而且要改善居民的衞生條件和娛樂條件、繁榮國家的科學技術、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能力和提高人們的社會責任心等。換言之,要滿足個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要求。 [10] 
“開放的”和“全面的”教育方針包括以下幾項內容:1、保證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加強現有的教育機構,建設更多學校,提高教育服務質量,使無依無靠的窮人均能得到初等基礎教育。2、大力提高教師的素質,增加學校的教學設備,提高教學服務質量。3、教育計劃要符合地區發展的要求,培養更多有知識的人才,推動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4、教育部門應與其他部門特別是郵電通信部門相結合,通過多種渠道,擴大教育服務的覆蓋面,實現全國文化的同一性。5、繁榮現代科學,鼓勵科學研究,提高科研創新能力和全民族的科技水平。6、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鼓勵哥倫比亞人積極參加各種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為貫徹這一教育方針,1982年政府頒佈第181號法令,決定採取教區管理制度,把每個省劃分為若干個教區,各教區從具體情況出發,制定教育發展計劃,調動地方的積極性。 [10]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對外交往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坦庫爾擔任總統後,對外交關係做了較大的調整,奉行獨立自主的務實外交政策,哥倫比亞政府堅持“在絕對擁有主權、獨立和尊嚴的基礎上,在維護本國重大利益的情況下,同所有國家保持友好關係。”貝坦庫爾總統表示:“政府在國際領域的立場將是更加獨立,進一步團結拉美國家,加強與第三世界的聯繫。”哥倫比亞強調不做任何國家的“衞星國”,1983年3月哥倫比亞正式加入不結盟運動,當年還加入了《關税及貿易總協定》。 [11] 
貝坦庫爾總統的對外交往
貝坦庫爾總統的對外交往(10張)
20世紀80年代,中美洲地區動盪不安的局勢引起全世界關注,哥倫比亞積極參與中美洲和平調解工作,反對把中美洲變成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角逐的場所。1982年10月哥倫比亞外長羅德里戈·洛雷達·凱塞多參加討論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形勢的9國聖約瑟會議,要求美國軍事顧問撤離薩爾瓦多,古巴的技術人員和顧問撤離尼加拉瓜。1983年1月哥倫比亞、墨西哥委內瑞拉巴拿馬四國外長在巴拿馬的孔塔多拉島發出“和平解決中美洲衝突”的倡議,表示願意為和平解決中美洲衝突進行斡旋。倡議要求撤走一切外來軍事顧問,停止向中美洲輸送武器;呼籲中美洲5國(危地馬拉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在沒有任何外來干涉的情況下直接談判,通過對話緩和地區緊張局勢。從此,國際上稱哥倫比亞等國參與中美洲和平進程的國家為“孔塔多拉集團”。作為孔塔多拉集團成員國之一,哥倫比亞積極推動這一集團為緩和中美洲局勢做出努力,1983年7月,“孔塔多拉集團”4國政府首腦在墨西哥開會,發表了《坎昆宣言》,確定了中美洲國家之間自覺和不干涉、國家主權平等、合作發展經濟、和平解決爭端、自由表達人民意志等原則,指出了只有結束戰爭狀態、控制軍備、解決邊境衝突、創造政府間和解和直接聯繫的氣氛等,才能實現中美洲和平並達成協議。四國政府還呼籲美國和古巴支持中美洲的和談。9月,“孔塔多拉集團”和中美洲5國(危地馬拉、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外長舉行會議,通過了和平解決中美洲衝突的21點主張《意向文件》,呼籲各國遵守人權和政治多元化原則,促進民族和解。“孔塔多拉集團”的倡議,得到愈來愈多拉丁美洲國家的支持,1985年7月,阿根廷巴西秘魯烏拉圭在秘魯首都利馬成立“利馬集團”,支持“孔塔拉多集團”。經過多年努力,這兩個集團在中美洲的和平斡旋中取得了重要成果。 [12] 
貝坦庫爾政府積極促進拉丁美洲國家團結,貝坦庫爾曾先後出訪13個拉丁美洲國家,包括墨西哥厄瓜多爾巴西阿根廷秘魯委內瑞拉巴拿馬烏拉圭玻利維亞等國, [13]  1983年,貝坦庫爾總統受安第斯集團和拉美經濟體系的委託,到布魯塞爾歐洲經濟共同體會談,爭取其幫助拉美國家克服經濟困難。同年12月貝坦庫爾總統簽署了安第斯集團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第一次經濟合作協定,表示要在平等、合理、進步的基礎上,為建立國際合作新階段做出貢獻。1984年6月,由哥倫比亞等國發起,成立了由11個主要拉美債務國組成的“卡塔赫納集團”,積極主張債務國與債權國共同承擔責任,直接進行政治對話,就解決債務危機達成全面諒解;強調以發展促進外債償還,而不是用消極緊縮經濟、迫使債務國單方面做出犧牲的辦法來解決債務問題,為緩和拉美債務危機協調立場。 [12]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18張)
貝坦庫爾政府努力發展同美國、西歐、日本等國的經濟貿易關係。1982年12月,美國總統羅納德·威爾遜·里根訪問哥倫比亞,貝坦庫爾總統在招待里根訪問的宴會上,公開批評美國孤立尼加拉瓜的中美洲政策,揭露美國對拉丁美洲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限制發展多邊機構以及在馬島危機中對西半球的拋棄,迫使里根總統臨時修改講話稿。之後,哥倫比亞政府多次譴責美國和蘇聯干涉拉美事務,要求里根政府保證選擇外界途徑實現中美洲和平,批評美國與拉美國家之前的不平等貿易關係,反對美國只承認3海里領海權的立場。1983年2月,哥倫比亞批准了哥美兩國和平利用核能合作的建議。1984年哥美簽訂了捕魚、郵電和石油科研合作等協定,1985年4月,貝坦庫爾總統訪問美國。1986年2月,哥倫比亞和美國簽訂了教育協定和航空技術援助協定。哥倫比亞與西歐國家的經貿關係又有新的發展,1983年3月,哥倫比亞與法國和意大利簽訂開發塞薩爾省洛馬煤炭的合作協議,聯邦德國向哥倫比亞提供一筆貸款。同年10月,貝坦庫爾總統受安第斯集團和拉美經濟體系的委託,訪問了布魯塞爾。同歐洲經濟共同體領導人會晤,爭取他們幫助拉美國家克服困難。1984年11月,哥倫比亞同聯邦德國簽署了一項技術合作協定。1985年哥倫比亞外長奧古斯托·拉米雷斯·奧坎波訪問了西班牙意大利,同年10月,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訪問哥倫比亞,簽訂了貿易、經濟、文化和技術等一系列協定。 [12] 
哥倫比亞政府加強同日本的經濟合作,1982年~1984年間,日本為哥倫比亞提供的技術合作有10項,其中包括水力發電、煤炭開採、石油勘探、農業開發、沿海捕魚、海水淡化、公路建設、城市交通等重點建設項目。1985年日本外務大臣安倍晉太郎訪問哥倫比亞,強調要加強兩國的合作關係和貿易往來。 [12]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坦庫爾執政期間,同蘇聯東歐國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也有所發展。哥倫比亞同蘇聯簽訂了經貿、科技、文化合作以及銀行間相互信貸等協定。與東歐國家的經濟合作得到發展,1983年4月南斯拉夫聯邦主席佩塔爾·斯坦鮑利奇訪問哥倫比亞;當年9月哥倫比亞同波蘭簽署技術合作協定。1984年10月,哥倫比亞和捷克斯洛伐克簽署貿易協定書。1985年哥倫比亞外長奧古斯托·拉米雷斯·奧坎波訪問東歐國家,同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討論經濟合作問題,努力同東歐國家發展科學、經濟和文化合作關係;哥倫比亞與中國高層來往日益頻繁,文化交流和經貿往來逐漸增加,1982年11月,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哥倫比亞。簽訂《1983~1984年政府間文化合作交流計劃》,1983年5月哥倫比亞保守黨領袖米薩埃爾·帕斯特拉納·博雷羅訪問中國,當年11月,哥倫比亞議會批准中哥兩國政府簽署的貿易協定和科技合作協定,同時簽訂了聯合開發塔沙黑洛煤礦的合同,1984年6月,哥倫比亞參議院議長卡洛斯·奧爾金·薩爾迪和眾議院議長塞薩爾·加維里亞·特魯希略訪問中國,同年10月,哥中兩國簽署新的文化協定,互派文化、藝術、教育和廣播電視代表團訪問,交換留學生、廣播電視節目和文學書籍,推動兩國的文化交流。1985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訪問哥倫比亞,目的是“加強了解,增進友誼,發展合作,共同維護世界和平”,探索發展中國與哥倫比亞等拉美國家的經濟關係途徑和方式。趙紫陽總理在同貝坦庫爾總統會談時,就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以及發展雙邊關係問題交換了意見,趙紫陽總理介紹了中國改革開放情況和內外政策,重申中國願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拉美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係;提出了中國和拉美國家有8個共同點,這是中國同拉美友好合作關係的堅實基礎。趙紫陽總理高度評價了哥倫比亞人民在維護國家主權和發展民族經濟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哥倫比亞政府在國際事務中奉行獨立和不結盟政策,讚賞哥倫比亞在和平解決中美洲衝突、爭取合理解決拉美債務危機問題、努力促進拉美國家團結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貝坦庫爾總統讚賞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度評價中國在保衞世界和平與穩定、維護發展中國家權益的鬥爭中所起的作用。兩國政府簽訂了經濟合作協定和銀行間互惠信貸協議。1986年6月,哥倫比亞經濟部長古斯塔沃·卡斯特羅·格雷羅率政府代表團訪問中國。 [12]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成就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坦庫爾執政期間,由於政府採取了合理的經濟政策,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經濟形勢有所好轉。1983年~1985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分別為1.9%、3.8%和3.8%,1986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達5.8%,農業生產開始恢復,製造業有了增長,礦業和建築業增長較快,外貿逆差縮小,財政赤字減少,外貿順差16億美元,石油恢復自給,還出口創匯4億多美元,國際儲備恢復到34.78億美元。 [9] 
由於政府積極對建築業的投資,建築業的設備能力得到增強。1983年~1986年新建的住房總面積相當於1972年~1983年的47%,增加就業人數達75.5萬人,建築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 [9] 
政府為增加共和國銀行的黃金儲備,積極鼓勵黃金生產,以高出國際市場的30%的價格收購,1984年~1986年哥倫比亞黃金生產發展迅速,居拉丁美洲國家中居第三位,產量僅次於巴西和智利 [9]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政府加大對未開發地區的開發力度,積極勘探和開發石油等礦產資源,1982年,國家投資的埃爾·塞雷洪中區煤礦正式投產,對加勒比沿岸地區工業和發電用煤起了重要作用;1983年在阿勞卡省的北克沃克發現了卡諾·利蒙油田,查明儲量12.5億桶,並開始開採,這為哥倫比亞恢復石油出口國地位奠定了基礎。之後哥倫比亞原油生產逐漸恢復,能源供應大有好轉,當年建立瓜希拉地區開發公司、塞薩爾地區開發公司,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波帕揚發生強烈地震後,政府建立考卡發展公司,提出重建波帕揚,實施城市工程,建造住房以及道路、管道等基礎設施工程,使這座古老的城市展現了新姿。 [9] 
1984年在塞薩爾省同外資合作開發洛馬煤礦,對解決本地區的能源供應起到了重要作用,當年哥倫比亞原油恢復自給,政府還制定了聖安德烈斯和普羅維登西亞羣島發展計劃,積極發展捕魚業,加快首府聖安德烈斯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並把它建設成國際貿易中心,以進一步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1985年哥倫比亞與外資合作開發的埃爾·塞雷洪北區煤礦部分投產和出口給國內經濟發展開闢了新的前景,同年在阿勞卡地區發現一個新油田,給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 [9] 
1982年~1986年政府通過全國道路基金會,增加對陸路交通投資,大力修建和擴建波哥大、麥德林、巴蘭基亞、卡塔赫納等城市的機場和海港工程,哥倫比亞交通狀況有了較大的改善。 [9] 
貝坦庫爾和加西亞·馬爾克斯 貝坦庫爾和加西亞·馬爾克斯
在貝坦庫爾執政期間,1982年10月2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把世界文學上最為重要的桂冠——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哥倫比亞優秀的小説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當加西亞·馬爾克斯獲獎的消息傳到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時,引起強烈的反映。全城人民喜出望外,所有的廣播電台都中斷了日常的節目而改播這位作家的生平和獲獎的喜訊。哥倫比亞總統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説:“把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是哥倫比亞的巨大光榮。”貝坦庫爾總統親自打電話向馬爾克斯表示祝賀,他説:“全哥倫比亞人民的心都被你征服了!”而得知被授予諾貝爾獎的加西亞·馬爾克斯同樣異常興奮。 [12] 
玻利瓦爾省首府卡塔赫納在1985年8月17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在那裏隆重舉行寫着“卡塔赫納:世界文化自然遺產”的銅牌揭幕儀式。從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負責保護這座歷史城市,使它成為全世界最美麗、最富有歷史價值的名城之一。 [3]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卸任之後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1986年8月7日,貝坦庫爾總統任滿卸任,之後他繼續擔任《星期》雜誌的編輯,併成為《世紀報》董事,卸任後的貝坦庫爾在國際外交事務活動中表現活躍,有着良好的國際聲譽,他積極推動中美洲的和平進程,參與了尼加拉瓜內戰薩爾瓦多內戰危地馬拉內戰的調停工作;貝坦庫爾在1987年成為南美洲和平、安全和民主委員會成員,1992年~1993年擔任薩爾瓦多真相委員會主席,負責調查和收集薩爾瓦多內戰期間該國的軍隊和準軍事部隊所犯下的侵犯人權罪行的證據,1998年他與國際民主和選舉援助研究所展開合作,對危地馬拉內戰結束後的民主化進程進行了建議分析,並寫了相關的報告。 [4] 
貝坦庫爾曾擔任泛美衞生組織主席、伊比利亞美洲桑迪亞娜基金會主席、羅馬俱樂部拉丁美洲分部副主席,他是教廷社會科學院成員、卡特中心和馬德里政治傢俱樂部等組織的創始成員, [4]  2012年8月3日,貝坦庫爾獲得西班牙國籍,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哥倫比亞國籍身份(哥倫比亞允許雙重國籍存在)。2013年4月10日,貝坦庫爾宣佈支持哥倫比亞政府與反政府武裝進行和平談判。 [4]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逝世

2018年12月6日,貝坦庫爾因腎臟疾病發作而被送往波哥大的醫院進行搶救,當天,哥倫比亞副總統瑪爾塔·露西婭·拉米雷斯在其twitter上過早的宣佈貝坦庫爾去世,但隨後拉米雷斯便撤回了這條錯誤的消息。 [4] 
貝坦庫爾總統的葬禮
貝坦庫爾總統的葬禮(3張)
12月7日,哥倫比亞政府發佈官方公告:確認哥倫比亞前總統貝坦庫爾因病於當天14點32分在波哥大逝世,享年95歲。 [4] 
貝坦庫爾去世前,曾表示希望自己的遺體安葬在波哥大的花園紀念公墓,並稱不希望政府為自己舉行國葬,12月8日,貝坦庫爾的葬禮在花園紀念公墓舉行,哥倫比亞總統伊萬·杜克、前總統塞薩爾·加維里亞·特魯希略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卡爾德龍等人蔘加了葬禮,葬禮結束後,貝坦庫爾被正式安葬在花園紀念公墓。 [4]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榮譽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坦庫爾獲得的榮譽包括: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1983年)、西班牙梅嫩德斯佩拉約國際獎(2007年)、他曾獲得美國喬治城大學(1984年)、科羅拉多大學(1989年)、馬尼塞萊斯自治大學(1995年)、西班牙巴倫西亞理工大學(2005年)和秘魯特魯希略大學(2009年)等高等院校的榮譽博士學位,他同西班牙語國家的學術界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和聯繫,是歐洲科學和藝術學院、哥倫比亞語言學院、哥倫比亞法理學院、哥倫比亞歷史學院等高等學府的成員,2011年,貝坦庫爾成為墨西哥語言科學院的榮譽會員。 [5]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家庭成員

貝坦庫爾總統和他的家人 貝坦庫爾總統和他的家人
貝坦庫爾1945年同羅莎·海倫娜·阿爾瓦雷斯(1924~1998)結婚,兩人共有三個子女,分別是:比阿特里斯·貝坦庫爾·阿爾瓦雷斯(律師)、迭戈·貝坦庫爾·阿爾瓦雷斯(1949~,曾任哥倫比亞駐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大使)、瑪麗亞·克萊拉·貝坦庫爾·阿爾瓦雷斯(牙醫)。1998年海倫娜逝世後,貝坦庫爾於2000年同達莉亞·納瓦羅結婚。 [5]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著作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貝坦庫爾著有《面對哥倫比亞》(1961年)、《公路的十字路口》(1963年)、《“旅行者”的地球》(1963年)、《哥倫比亞,表面上的社會變革》(1966年)、《臉上的渴望》(1966年)、《儘管貧窮》(1967年)、《從痛苦到希望:外部援助》(1970年)、《喚醒哥倫比亞的靈魂》(1970年)、《民粹主義》(1970年)、《從另一個角度》(1975年)、《喪失理智的拉丁美洲》(1990年)、《安蒂奧基亞省的語言歷史》(1991年)、《哥倫比亞的鐵路》(1995年)、《流浪者的詩》(2005年)等。 [5]  [4] 
參考資料
  • 1.    Betancur Cuartas, Belisario  .BIBLIOTECA VIRTUAL BIBLIOTECA LUIS ÁNGEL ARANGO[引用日期2016-08-10]
  • 2.    Belisario Betancur  .Biografías y Vidas[引用日期2019-01-14]
  • 3.    徐寶華.《列國志·哥倫比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29-130
  • 4.    Belisario Betancur Cuartas  .CIDOB[引用日期2019-01-16]
  • 5.    徐寶華.《列國志·哥倫比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448
  • 6.    徐寶華.《列國志·哥倫比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30
  • 7.    連載:哥倫比亞“四·一九運動”襲擊司法大廈  .新浪軍事.2004-03-09[引用日期2016-09-06]
  • 8.    哥倫比亞法官:用鮮血澆灌禁毒的正義之花  .中國戒毒網.2010-09-02[引用日期2016-09-06]
  • 9.    徐寶華.《列國志·哥倫比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30-132
  • 10.    徐寶華.《列國志·哥倫比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337-338
  • 11.    徐寶華.《列國志·哥倫比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405
  • 12.    徐寶華.《列國志·哥倫比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425 428-433
  • 13.    徐寶華.《列國志·哥倫比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4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