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民粹主義

鎖定
民粹主義萌芽於19世紀四五十年代,意指平民論者所擁護的政治與經濟理念,該理念擁護平民掌控政治,反對精英或貴族主導政治。民粹主義主張直接民主,不僅僅是一種思潮,也可能形成運動,甚至具有長期的政治後果。 [3] 
中文名
民粹主義
外文名
populism
興起時間
19世紀
主義特點
民粹主義是一種政治與經濟理念
基本原則
反對精英主義與貴族政治

民粹主義產生背景

民粹主義萌芽於19世紀40—50年代的俄國。19世紀下半葉,幾乎在北美和東歐同時興起。19世紀末,美國西南部農民試圖控制當地政府的激進主義行為,俄國知識分子和東歐農民對平均地權的強烈要求被認為是第一代民粹主義。 [1]  當時,沙皇俄國已經腐朽不堪,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而西歐資本主義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內在矛盾。民粹派的思想先驅們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尋找俄國的出路,提出了落後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他們肯定平民大眾的精神,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同時又把俄國存在的村社制度和農民理想化,遭到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社會民主黨人的深刻批判。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着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傳播,民粹主義的思潮已經成為強弩之末。
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民粹主義再度在東西兩半球,尤其在東歐和北美,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從而形成民粹主義的第三次高潮。 [1] 

民粹主義理論內容

民粹主義(Populism)可譯為平民主義,是在19世紀的俄國興起的一股社會思潮。
民粹主義的基本理論包括:極端強調平民羣眾的價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眾化作為所有政治運動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終來源;依靠平民大眾對社會進行激進改革,並把普通羣眾當作政治改革的唯一決定性力量;通過強調諸如平民的統一、全民公決、人民的創制權等民粹主義價值,對平民大眾從整體上實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縱。 [3] 

民粹主義本質特徵

民粹主義是一種抗議政治

作為思維意識的社會思潮與社會矛盾密不可分,前者是後者的必然反映,後者是前者產生的現實土壤。社會矛盾是社會存在的一種表現形式,民粹主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矛盾,具有必然性,社會矛盾激化將導致民粹主義情緒迅速高漲。恩格斯曾指出,“任何地方發生革命動盪,其背後必然有某種社會要求”。
“當社會矛盾叢生、危機四伏時,民粹主義表現出革命性,因而備受羣眾擁護。”]如果民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需求均能得到滿足,則民粹主義出現的概率很低。相反,當底層民眾在社會比較中產生相對剝奪感時,一旦有外部因素介入,這種相對剝奪感將對民眾的政治認同和政治態度造成影響,就可能爆發兼具道義性和政治性的民粹主義運動。“只要存在相當數量的公民對現實政治的不信任和對政府的失望,民粹主義便獲得了生長的必要條件。”

民粹主義沒有建設的政治

在“集體潛意識”機制作用下,民粹主義者通過“貼標籤”“扣帽子”式的語言,批判和否定一切,但卻拿不出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有效方案,從某種程度上説對社會徒勞無益。民粹主義者將所有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均歸結為體制問題,認為體制內的既得利益者侵佔了本應屬於他們的資源,因而將體制視為其破壞對象。
民粹主義者的言論和行為表現出極強的抗爭性卻缺乏理性,他們觀察和處理問題時常常從經驗和情感出發,以激烈的言辭吸引關注,以抽象的認識取代客觀的實踐,因而總是停留在問題的表象,難以對事件或現象的本質作出正確判斷,也很難找到解決問題的真正辦法。

民粹主義多數主義的絕對化

民粹主義以“人多即合理”的主觀原則取代科學的實踐論證,將“民”在數量上的優勢視作一切權力的合法來源和價值評判標準,而忽視了多數人的意見是否真正合理、是否真正科學,忽視了法治與程序正義。
囿於羣體思維和羣體能力的侷限性,民眾也很難將這種自發情緒提升到自覺意識水平,無法形成具體的政治訴求。精英卻具有這種決定性的動機與能力,他們能夠從民眾的情緒中提煉出明確的觀點和訴求,從而成為民粹主義的話語建構主體。
民粹主義奉多數為至上的背後是少數精英的設計和動員。儘管民粹主義與精英主義在價值理念和政治訴求上呈現鮮明的對立,但實質上二者卻是矛盾統一體且存在相互疊加的部分。一定意義上講,部分民粹主義觀點是由個別精英總結提煉的,民粹主義行動也是由個別精英點燃和推動的。

民粹主義反對多元價值

民粹主義者宣稱,只有他們才能代表“真正的人民”,從而剝奪了持不同意見的人的“人民”資格。民粹主義者的核心任務是構建一個“中心地帶”(Heartland),將“人民”視為中心地帶的核心,將非民粹主義者視為中心地帶以外的人,甚至將政治對手視為“人民的敵人”,同時尋求將他們完全排斥在外。民粹主義者對“人民”代表性的壟斷,意味着其對社會多元性的否定,也導致其必然排斥部分民眾的意志和利益。因此,民粹主義是某種形式上的排他性身份政治。 [4] 

民粹主義主要類型

當代民粹主義可以劃分為四大類:政治左翼、政治右翼、經濟左翼、經濟右翼。

民粹主義政治左翼

政治左翼的民粹主義,與傳統的民族主義有親和力,其政策主張有較強烈的劃分敵友意味。具體而言,他們在外,是以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全球化為鬥爭對象;在內,是以掌控了社會絕大部分資源的權貴階級為敵。一般利用底層選民在數量上的優勢,激發他們對權貴階層的憤恨,轉而投票支持民粹主義者上台執政。這種民粹主義的基本盤是基層羣眾,它必然要提高貧困階層的政治地位,保障和鼓勵他們行使選舉權、公民投票等民主權利,反對現有社會的權力和利益分配體制,用政權力量重塑社會秩序。
政治左翼民粹主義還可能活躍於一些威權國家或地區向民主社會轉型的過渡期。由於政治權威開始衰落解體,有些政客就利用威權社會下人民對強有力領袖的依賴,充分利用社會原有矛盾反對當前政權,爭奪政治主導權,並表現出對直接民主的偏好。

民粹主義政治右翼

右翼和左翼民粹主義都跟民族主義有勾連,但彼此的落腳點不同。左翼的表徵主要是愛國主義,高舉反對外來勢力侵略干涉、殖民滲透的旗幟。右翼的主張則側重於反對外來移民,強化本土認同和種族認同。他們往往放大外來移民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激發社會的排外心理。
政治右翼民粹主義就容易與極端民族主義結合,演變成為分裂主義,轉而追求主權獨立。政治右翼民粹主義搞分離的主要方式,包括髮動全民公投、公民抗命、軍事政變和暴力抗爭等。

民粹主義經濟左翼

與政治民粹主義過多涉及意識形態紛爭不同,經濟民粹主義主要體現在如何通過經濟政策向民眾傾斜利益。
經濟左翼民粹主義一般推行福利主義,採取高税收、高支出的財税政策,打擊富豪寡頭,通過二次分配降低貧富懸殊,其目標是建立一個最終達至涵蓋大多數羣眾的福利社會。如果國家的經濟基礎較好,擁有較豐富的自然資源;在政治上較為中立,不需負荷過重的國防費用;人民的素質較高、理性節制,實行左翼的福利主義政策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能夠符合廣大選民的利益。
但是,也有一些還處於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進程中的國家,為了吸引選民支持而不顧自身實際,盲目提出違背經濟規律、不可持續發展的政策主張。短期內,國家可能實現繁榮發展、人民福利水平提升,但很快就會被財政危機、通貨膨脹所吞噬,社會有陷入動盪的危險。

民粹主義經濟右翼

與左翼民粹主義試圖通過運用政府行政權力積極干預經濟、打造政績相反,右翼民粹主義立場非常保守,它既不信任政府,認為政府只會亂花錢,因而傾向財政緊縮政策;也不信任自由貿易的經濟發展規律,認為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只會讓跨國寡頭獲益,對國內競爭力不強的行業造成較大沖擊,因而傾向反對自由貿易和全球化,鼓吹設置限制、管制、補貼等貿易壁壘政策。
跟政治右翼民粹主義類似,經濟右翼民粹主義對來自外國的移民、勞動力有較強的敵意,認為他們憑藉高素質、低薪水擠佔他們的就業機會,最終獲利的只是大大減輕人力成本的資本家。雖然這些政策主張長遠來説不利於提高國家或地區自身競爭力,從而不利於選民的長遠利益,但主張經濟右翼民粹主義的政客往往得到基層勞工和青年學生的支持,後者是對就業狀況最敏感的羣體。 [5] 

民粹主義當代影響

民粹主義推崇人民直接統治,強調廣泛政治權利,帶有強烈的道德理想主義色彩,這形成了民粹主義最初的“人民至上”、反對精英政治等標誌性特徵,但民粹主義把“人民至上”異化為可以以人民的名義對任何事物進行整治和道德雙重審判,這使其成為一些精英為達到某種個人目的而採取的政治修辭和動員手段,甚至是被利用來操縱大眾的政治噱頭,導致民粹主義成為異化和危險的政治思潮。

民粹主義加劇社會分裂與對立

民粹主義的發展會導致普通民眾與社會精英之間對立。民粹主義反建制、反精英,“佔領華爾街”運動通過直接訴諸於人民來反抗資本精英,以此改變社會,這是一場左翼民粹主義運動,在貧富差距日益加大的美國,民粹主義利用激進民主,試圖改變不公正、貧富懸殊的現狀,這對於解決貧富差距過大收效甚微,同時加劇了民眾之間的相互對立。

民粹主義政策選擇的不確定性增加

在原有的選舉中,為了爭取中間選民,保守或激進黨派會盡力淡化自身的意識形態,以謀求更多的選票,然而當今西方國家,“政治正確”愈發受到懷疑,大量的中間選民逐漸消失,社會羣體之間矛盾分歧眾多,各羣體將贏得政治權力作為實現自身主張的基本途徑,逐步顯現出對立的趨勢,穩定共識的取得更為艱難,這種趨勢促使各黨派為了爭取選票,開始應對社會中的非理性訴求,在選舉承諾與政策主張方面更為極端,民粹主義思潮最終極大地提升了西方各國當選政府在政策選擇的不確定性。

民粹主義不利於社會長期發展

民眾希望自己的訴求能夠迅速、有效、免於付出地得到滿足,民粹主義所提出的貿易保護、孤立主義在短期內會有一定效果,長期來看無助於發展,改變現有的體制需要長期、深刻的過程,而且難度會非常大,漸進式改革需要逐步探索。根據歷史經驗,長期實行民粹主義政策將會導致經濟的停滯,造成社會的動盪,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導致跨國貿易和投資活動萎縮,長此以往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率。縮小貧富差距的手段過於簡單,容易引發資本外流,國家吸引投資的能力降低。在對外政策上,民粹主義拒絕多邊主義,傾向於單邊主義和孤立主義,長此以往降低全球勞動生產率,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推廣極為不利的,貿易和投資的倒退只能加劇全球經濟停滯不前的局面。 [6] 

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結合負面效應

帶有民粹主義色彩的民族主義在西方發達國家抬頭,產生了很大的負面效應。
近年來,德國右翼分子製造的暴力案件不斷增加,德國司法部稱其互聯網上種族主義和排外的煽動性言論氾濫成災;部分中東歐國家由於諸多經濟和社會問題無法得到妥善解決,以種族主義、排外主義為特徵的極右思潮在普通民眾特別是年輕人中得到越來越多的呼應。帶有民粹主義色彩的民族主義以維護民族、國家利益為招牌,打着“愛國家、愛人民”的旗號,很容易得到公眾的認同,反對者往往顧忌被扣上賣國的大帽子而不得不保持沉默;政府在管控民粹主義者非理性行為時也更加謹慎,甚至不敢作為。帶有民粹主義色彩的民族主義極具傳染性,容易在全世界擴散開來。
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形勢錯綜複雜,各國之間尤其是大國之間的競爭和博弈日趨激烈。同時,我國正處在由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的關鍵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轉型,收入差距拉大、反腐敗鬥爭形勢嚴峻等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問題日益凸顯。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一定要警惕民粹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合流,努力避免其干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大局;尤其要着力解決好民生問題,剷除民粹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合流的社會土壤。

民粹主義典型案例

1929年爆發於美國的經濟危機蔓延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導致了1929—1933年史稱“經濟大蕭條”的全球性經濟大衰退。經濟大蕭條加重了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和制度危機。經濟大蕭條重創了德國經濟,這使得揹負《凡爾賽條約》規定的鉅額戰爭賠款的德國雪上加霜,人民生活水平大大下降,國內的社會矛盾急劇上升,催生了以民族主義和極權主義為特徵的民粹主義的流行。希特勒充分利用民眾的民粹主義心理,調動民眾情緒並通過合法選舉手段登上政治舞台,進而利用民粹主義打出法西斯主義並在全社會進行廣泛的政治動員。希特勒利用民粹主義開展蠱惑人心的宣傳鼓動,在德國社會形成了“反猶”等一系列的非理性和情緒性的浪潮,最終在全民支持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同一時期,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軍國主義勢力也是藉助民粹主義的掩護,通過政變等手段上台執政,進而操縱民意,走上對外擴張侵略的道路。這是民粹主義給歐洲和世界帶來深重災難和重創的典型案例。 [7] 

民粹主義警惕危害

重視民粹主義傾向對國家和社會的消極影響,警惕“未民主先民粹”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民粹主義不只像其通常所表現的那樣,只是面對國際爭端時的極端現象和過激行為。更重要的是,民粹主義是一面鏡子,能夠反映出政治生活和社會政策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針對這些矛盾和問題尋找解決之道,不僅有助於消解民粹情緒,而且有助於提高政治、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另一方面,人們經常單純地把民粹主義看成一種追求民主的思潮。但事實上,即使民粹主義與民主政治不是相互對立的,前者的內涵也要比後者貧乏得多。真正的民主建立在完善的政治制度、明確的權利與義務、充足的社會資本等基礎之上。而民粹主義幻境中的民主,是一種只可能存在於理想化世界裏的純樸而美好的絕對平等狀態,帶有濃厚的反精英、去政治化色彩。因此,避免公眾民粹化,儘量降低民粹化現象帶來的危害,就成了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轉型時期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
——人民網
警惕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
有兩股思潮特別需要注意:一股是民族主義,一股是民粹主義。這兩股思潮的泛濫不侷限在某一個國家,而是在全球範圍都有。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思潮結合起來非常危險。民粹主義會導致從政者被民族主義劫持,就是他們明明知道有些觀點和做法不對,但為了博得公眾的支持,他們也會那麼幹。 [2] 
——新浪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