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然遺產

鎖定
自然遺產,是人類遺產的一部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natural heritage),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年來積極開展的一項國際合作活動。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舉行的第17屆大會上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自然界的特有景觀和生物。
中文名
自然遺產
外文名
natural heritage
類別1
世界自然遺產
類別2
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
類別3
世界自然景觀

自然遺產定義標準

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和文化景觀。世界遺產具有明確的定義和供會員國提名及遺產委員會審批遵循的標準。

自然遺產基本內容

“自然遺產”代表地球演化歷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突出例證;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地域。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公約),自然遺產包括以下內容: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為瀕危動植物生存區。
▲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羣組成的自然面貌。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
▲標準:
(1)構成代表地球現代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突出例證。
(3)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自然遺產主要範圍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必須符合下列情形一項或多項
自然遺產
自然遺產(5張)
▲代表地球演化歷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突出例證;
▲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地域;
▲尚存的珍稀瀕危動植物棲息地。
世界自然遺產
湖南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四川黃龍風景名勝區、四川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國南方喀斯特(雲南昆明石林、重慶武隆、貴州黔東南州荔波)、三清山風景名勝區中國丹霞(貴州遵義赤水、福建三明泰寧、湖南邵陽崀山、韶關丹霞山、江西鷹潭龍虎山、江西上饒龜峯、浙江衢州江郎山)、澄江帽天山化石地
世界自然景觀
“三江並流”自然景觀
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
江西龍虎山·老年丹霞代表 江西龍虎山·老年丹霞代表
泰山風景名勝區、黃山風景名勝區、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武夷山風景名勝區

自然遺產主要任務

世界自然遺產風光 世界自然遺產風光
它主要有三大任務:
一、將全世界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蹟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二、管理“世界遺產基金”,審定各國提出的技術和財政援助方面的申請。
三、對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項目的保護及管理狀況進行監測,以促進其保護和管理水平的改善與提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設立了世界遺產中心,作為世界遺產委員會的秘書處,負責處理《公約》實施中的日常事務。

自然遺產文化遺產

自然遺產文物

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自然遺產建築羣

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繫的建築羣。

自然遺產遺址

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自然遺產標準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羣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6)與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和實質的聯繫(委員會認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準與其他標準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名錄》的理由)。

自然遺產文化景觀

人文景觀
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他概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羣有聯繫。
有機進化的景觀
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繫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次類別:一是殘遺物(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就在於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二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地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繫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世界遺產公約》的新意在於把人們迄今為止幾乎一直認為互不相干的自然保護和文化保護聯繫了起來。世界上的一切,概括起來不外乎自然的和人工的兩個方面。長期以來,自然與文化兩者一直被認為是互相對立的兩種因素。然而自然的存在與人工的創造兩者具有不同的性質,但它們之間又有其不可分割的聯繫、是相輔相成的。人類創造的最美的工程,往往是由於它們和自然環境有和諧的統一,而某些最為壯觀的自然景觀往往也帶有人類活動的深深印記。

自然遺產公約

世界自然遺產風光 世界自然遺產風光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對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標準作了明確規定,同時還確定了實施《公約》的指導方針。這個《公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範圍內製定和實施的一項具有廣泛和深遠影響的國際準則和文件。《公約》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確定世界範圍內的文化與自然遺產,以便國際社會將其作為人類共同遺產加以保護。《公約》的宗旨在於促進各國和各民族人民之間的合作與相互支持,為保護人類共同的遺產作出積極的貢獻。
為了落實《公約》的各項規定,1976年教科文組織成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這是一個政府間的國際合作機構。該委員會由公約締約國大會選舉的21個國家組成,每年舉行一次會議。

自然遺產資金來源

世界遺產基金專門為實施《公約》而設立,旨在為保護列入《名錄》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提供必要的幫助。
世界遺產基金的資金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公約締約國固定繳納的金額,按規定各國應繳納其向教科文組織繳納會費的1%。
二、各締約國的自願捐款,其他機構或個人的贈款,以及通過各國或國際專門銷售活動所得的款項。
基金主要用於各種方式的援助和技術合作,包括為確定或消除遺產受破壞的原因以及為採取保護措施而進行的研究、專家諮詢服務,培訓保護或修復技術方面專業人員,提供設備等。儘管基金的規模和數量與需要相比仍顯得微不足道,但它對保護遺產的某些重要項目起到了一定的支持和輔助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為了提高保護、評審、監測、技術援助等工作的水平,還特別約請了三個國際上有權威的專業機構,作為其專業諮詢機構。凡遺產的考察、評審、監測、技術培訓、財政與技術援助等均由這幾個機構派出專家予以幫助。這三個機構是: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主要負責文化遺產方面的工作。該組織成立於1965年,總部設在法國巴黎,是國際上唯一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方法、科學技巧的運用和推廣的非政府國際機構。
世界保護聯盟(IUCN,原來稱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主要負責自然遺產方面的工作。該組織成立於1948年,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主要任務是促進和鼓勵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與永續利用。
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主要負責文化遺產方面的技術培訓、研究、宣傳和為專家服務的工作。該組織成立於1959年,總部設在意大利羅馬,是國際上文化遺產領域從事培訓、專家服務、文獻資料與研究的專門機構。
(截至1999年12月),全世界共有149個國家成為《公約》締約國,已有631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481處,自然遺產128處,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22處。這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世界遺產是人類罕見的,且無法替代的財產,其價值具有真實性和唯一性。一旦列入,就表明它們為全人類所有,將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有成員的共同保護和集體援助。即使在戰爭中也不能作為軍事攻擊的目標。

自然遺產申報評定

世界遺產的申報和評定,大致有三個程序:
首先
申請國必須是已加入世界遺產公約的締約國。申請國要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預備清單。在當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全會上討論的項目必須在前一年的上半年提交一份詳細的提名材料,包括英文的申報文本、圖紙、圖片、幻燈片、錄像帶等。中國的文化遺產一般由國家文物局負責推出,自然遺產由建設部負責推出,歷史文化名城由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推出。上報國務院批准後,再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向教科文總部申報。
其次
當年5月,世界遺產委員會派出經《公約》所確認的專家來申請國遺產所在地進行實地考察。考察主要由世界遺產委員會會同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和世界保護聯盟(IUCN)組織專家進行。考察後要向委員會提交評價報告。
第三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對提名作為世界遺產地的申報文件和專家組的報告進行認真負責的處理。然後於當年11月或12月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全委會上進行審議。審議採取協商的辦法,決定可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申報到批准一般需要兩年時間,這裏還不包括國內的準備與改進的時間。

自然遺產中國加入

中國於1985年11月22日正式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一個國家一經簽署公約,即須保證保護好該國領土上被公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古蹟和遺址。從某種意義上説,這些國家向世界提供了它們擁有的、並應完好無損地留給後人的最大財富,為了保護這些遺產,可以得到國際上的援助。
從1986年起,中國就開始世界遺產的申報及保護管理工作。截至1999年底,已先後向世界遺產委員會申報世界遺產項目30個,其中已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3處。已批准的23處中,文化遺產的16處,自然遺產的3處,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的4處(見表)。23處世界文化遺產,在全世界現有500餘處遺產名錄中僅佔4%,對中國這樣一個有5000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來説是很不相稱的。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上的中國名字日益增加,截至今年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中國一共擁有50項世界文化、景觀和自然遺產,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擁有51項世界遺產的意大利。北京是中國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城市,共有長城、大運河、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故宮、頤和園、天壇、明十三陵7項世界遺產。 [1] 

自然遺產自然遺產

九寨溝
位於四川省北部,綿延超過72000公頃,曲折狹長的九寨溝山谷海拔超過4800米,因而形成了一系列形態不同的森林生態系。它壯麗的景色因一系列狹長的圓錐狀科斯特溶岩地貌和壯觀的瀑布而更加充滿生趣。溝中現存140多種鳥類,還有許多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包括大熊貓和四川扭角羚。
◎概 況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阿壩縣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縣。因為九個藏族村寨坐落在這片高山湖泊羣中,因而被稱為“九寨溝”。全區面積約720平方公里,大部分為森林所覆蓋。
九寨溝地處岷山山脈南段尕爾納峯北麓,是長江水系嘉陵江源頭的一條支溝,也是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過渡的地帶,地質結構複雜。這裏高差懸殊、氣候多樣、山明水秀。
九寨溝主溝呈“Y”字形,總長50餘公里。溝中分佈有多處湖泊、瀑布羣和鈣華灘流等。水是九寨溝景觀的主角。碧綠晶瑩的溪水好似項鍊般穿插於森林與淺灘之間。色彩斑斕的湖泊和氣勢宏偉的瀑布令人目不暇接。
原始森林覆蓋了九寨溝一半以上的面積。林中植物種類繁多,現有天然森林近3萬公頃,植物2000餘種。多種野生動物繁衍棲息於此,其中包括脊椎動物170種、鳥類141種,屬國家保護的有17種。林地上積滿厚厚的苔蘚,散落着鳥獸的羽毛,充滿原始森林的風貌,使人彷彿置身於美妙的世外天地。
◎自然遺產
奇特的水體景觀
九寨溝以高原鈣華湖羣、鈣華瀑羣和鈣華灘流等水景為主體的奇特風貌,其水景規模之巨,景型之多,數量之眾,形態之美,表局之精和環境之佳等指標綜合鑑定,位居中國風景名勝區水景之冠。
優美的綜合環境
九寨溝以明朗的高原風光為基調,融翠湖、疊瀑、秋林、雪峯於一體。號稱“人間仙境” 九寨溝歷來被當地藏民視為“神山聖水”。溝內山、水、林、石均為藏民所崇拜和保護的對象。風景名勝區對外開放後,東方人稱九寨溝為“人間仙境”,西方人把它譽為“童話世界”。
類型多樣的地貌景觀
九寨溝地處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地質背景複雜,碳酸鹽分佈廣泛,褶皺斷裂發育,新構造運動強烈,地殼抬升幅度大,多種營力交錯複合,造就了多種多樣的地貌,發育了大規模喀斯特作用的鈣華沉積,以植物喀斯特鈣華沉積為主導,形成九寨溝豔麗典雅的羣湖,奔瀉湍急的溪流,飛珠濺玉的瀑羣,古穆幽深的林莽,連綿起伏的雪峯,這些地貌景觀的和諧組合,構成獨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區。
保存完好的冰川遺蹟
九寨溝角峯崢嶸,刃脊崔嵬,冰斗、U字谷十分典型,懸谷、槽谷獨具風韻。槽谷伸至海拔2800米的地方。谷地古冰川側磕、終債壟發育,成為中國第四紀冰川保存良好的地方之一。
生物種質資源的基因庫
九寨溝為多種自然要素交匯地區,山地切割較深,高差懸殊,植物垂直帶譜明顯,植物資源豐富,有高等植物2576種,其中國家保護植物24種;低等植物400餘種,其中藻類植物212種,首次在九寨溝發現的藻類達40餘種。植被類型多樣,隱藏着不同氣候帶地帶性植被類型。植物區系成分十分豐富,幾乎包括了所有大的世界分區。許多古老、孑遺植物保存良好,單型屬、少型屬分別佔植物總數的3.3%及13.73%。形態上原始的領春木連香樹金連花獨葉草等對於研究植物系統演化及植物區系的演變均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九寨溝野生珍稀動物資源共有17種。其中一類保護動物有大熊貓、牛羚金絲猴等;二類保護動物有毛冠鹿白唇鹿小熊貓獼猴、林爵、紅腹角雉、綠尾紅雉、大天鵝等;三類保護動物有鬃羚、斑羚、碉羊、藍馬雞血雉等。
◎美學價值
九寨溝是大自然的傑作。山青葱嫵媚,水澄清續紛;山偎水,水繞山,樹在水邊長,水在林中流,山水相映,林水相親,景色秀美,環境清新,集色美、形美、聲美於一體的綜合美、原始美的和諧統一,是人類風景美學法則的最高境界。
綜合美是形象
九寨溝四周峯簇崢嶸、雪峯高聳,在青山環抱的“Y”字形山溝內,分佈着114個梯級湖泊,由許多湍流、灘流和瀑布羣相聯,珠聯玉串,逶迤50餘千米,湖水清澈豔麗,飛瀑多姿多彩,急湍洶湧澎湃,林木青葱婆婆,雪峯潔白晶瑩,藍色的天空,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和點綴其間的古老原始的村寨、棧橋、磨房,組成了一個內涵豐富和諧統一的美的環境,體現了高度的綜合美。
山水相依,湖瀑孿生,水樹交融,動靜有致:九寨溝山清水秀,湖、瀑一體,山、林、雲、天倒映水中,更添水中景色。水色使山林更加青葱,山林使水色更加姣妍。梯湖水從樹叢中層層跌落,形成林中瀑布,湖下有瀑,瀑瀉入湖,湖瀑孿生,層層疊疊,相銜相依。寧靜翠藍的湖泊和潔白飛瀉的瀑布構成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藍白相間的奇景。樹在水邊長,水在林中流,水樹交融的特殊的生態環境,構成具有高度美學價值的書畫,使九寨溝增添了無限生機。
景觀排列有序:九寨溝口海拔2000米,至主溝頂部長湖和草湖海拔逐漸升高到3000米左右,景觀也在不斷地變化,由低到高,由簡到繁,由序幕到高潮,步步引人入勝。九寨溝的景觀序列似一部氣勢磅礴的交響樂,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美的感受。
色彩美是靈魂
九寨溝的色彩,美在續紛、奇特和變幻無窮。九寨溝的湖泊緊傍森林,水質清麗晶瑩,天光、雲影、雪峯、彩林倒映湖中,鏡像清晰,倒影和湖水融合,使湖水更加豔麗,隨朝夕變化和春夏秋冬,陰晴雨雪之變化,湖水也隨之變成黛綠、深藍、翠藍等多種顏色。更為奇特的是,五花湖底的鈣華沉積和各種色澤豔麗的藻類,以及沉水植物的分佈差異,一湖之中分成許多色塊,寶藍、翠綠、橙黃、淺紅,似無數寶石鑲嵌成的巨形佩飾,珠光寶氣,雍容華貴。當金秋來臨時,湖畔五彩繽紛的彩林倒映湖中,與湖底色彩混交成一個異彩紛呈的彩色世界。其色彩之豐富,超出了畫家的想象力。黃昏時分,火紅的晚霞,映入水中,湖水似團團火焰,金星飛進,彩波粼粼,綺麗無比。
莽莽林海,隨季節變化,呈現出瑰麗色彩。初春山山叢林,紅、黃、紫、白各色杜鵑點綴其間,其後,山桃花、野梨花相繼吐豔,夾雜着嫩綠的樹木新葉,整個林海繁花似錦。盛夏是綠色的海洋,新綠、翠綠、濃綠、黛綠,綠得那樣青翠,顯出旺盛的生命力。深秋,深橙色的黃櫨,淺黃色的椴葉,絳紅色的楓葉,殷紅色的野果,深淺相間,錯落有致,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似一幅獨具匠心的巨幅油畫。在暖色調的襯托下,湖水更藍。藍天、白雲、雪峯、彩林倒映於湖中,呈現出光怪陸離的水景。入冬,白雪皚皚,冰瀑、冰幔晶瑩潔白;莽莽林海,似玉樹瓊花。銀裝素裹的九寨溝顯得潔白、高雅,像置於白色瓷盤中的藍寶石,更加璀璨。
形態美是主體
九寨溝的景觀,類多景異,湖、瀑、灘、泉,一應俱全,異彩紛呈。湖有孤處,有羣置,或浩蕩,或娟秀,有以倒影取勝,有以色彩稱雄;瀑寬者300餘米,高者近80米,氣勢恢宏的,有如銀河天落,輕柔飄逸的,有如天女散花;灘,有的如盆景列表,有的如珍珠飛濺;條條激流,股股飛泉,層層煙霧,陣陣濤聲,不絕於耳。九寨溝集水形、水色、水姿、水聲於一體,收盡天下水景之美態。
九寨溝的水景形態極美,比例恰當,構圖巧妙,線條勻稱,節奏明快,不論從哪個視點和角度,都能看到極為美麗的畫面。加之周圍的山巒、林木、藏情等造景因素的融合,使九寨溝成了畫家、文學家和攝影家最理想的創作源泉,成為中國電影、電視創作的題材。
九寨溝的奇山異水,立體交叉,四維滲透,融色美、形美、聲美於一體,構成了一幅多層次、多方位的天然畫卷。其總體之美可謂“自然的美、美的自然”。徜徉九寨溝,使人在視覺、聽覺、感覺協調一體的幻意中,陶醉在最高的美的享受裏。
九寨溝“五花海
九寨溝“五花海” 九寨溝“五花海”
溝口至荷葉壩7000米處為九寨溝的序幕,林木葱蘢,溪流歡唱,蘆葦叢生,鳥語花香。
荷葉壩到樹正景區,空間頓開,奏起了景觀序列中的第一樂章。金光燦燦的火花湖,多姿多彩的盆景灘,神奇詭秘的卧龍湖,大小19個碧樹相繞、羣瀑飛瀉的樹正羣湖和樹正羣瀑,以及原始水磨和小木橋點綴其間的樹正灘流和高25米、寬82米,似匹練空落的樹正瀑布,呈現在眼前,使人目不暇接,驚歎大自然造景之神奇。
從樹正景區上行為清澈透明、水面寬闊的犀牛湖,給人以美麗而寧靜的感受。過了犀牛湖,寬闊的諾日朗瀑布似懸掛於綠色樹林中的白色幕簾,展開了樂曲的精華彩段。諾日朗以上的景點各具特色,是九寨溝景觀之高潮。這個區域內集中了長湖、鏡湖、五花湖、五彩池、熊貓湖、天鵝湖、草湖等主要湖泊和三個最大的瀑布,最寬闊的鈣華流灘,茂密的天然森林。長湖海拔3060米,面積1.5平方千米,四周羣山環抱,雪峯皚皚,森林茂密,壯觀奇麗。鏡湖水平如鏡,藍天、雪峯、遠山、近樹盡納湖中,景色奇幻。五花湖的湖水最為豔麗,五彩斑讕,似色彩鮮豔、變幻莫測的萬花筒。五彩池池水翠藍,猶似鑲嵌於墨綠色森林中的瑰麗寶石。天鵝湖和草湖的碧水、清溪、草灘、鮮花在巖壁和森林的映襯下,更顯得原始、自然、幽深寧靜,置身其中,如入“仙境”。瀑寬320米的諾日朗瀑布為中國最寬的瀑布,位於九寨溝中部,為九寨溝的象徵。寬310米、高28米的珍珠灘瀑布和珍珠灘相連,瀑面呈新月形,寬闊的水簾似拉開的巨大環形銀幕,瀑聲雷鳴,飛珠濺玉,氣勢磅礴。高78米、寬50米的熊貓湖瀑布,為九寨溝落差最大的瀑布,冬季冰凍,理璨耀眼的冰晶世界,蔚為奇觀,巨大的鈣華流灘——珍珠灘,灘面湍急的水流激起無數浪花,在陽光照射下,宛若無數滾動的珍珠。而在長湖日則溝的天然森林內,古木參天,苔蘚遍地,神秘之感油然而生。這些景點都是九寨溝最為突出的景點,每一個景點都給人以強烈的美的感受,使人激動不已。九寨溝景點排列有序,高低錯落,抑揚頓挫,轉接自然,如詩如畫,更增添了綜合美感。九寨溝數十平方千米遊覽區內,景點之多,景觀之美,觀光內容之豐富,實屬罕見。
黃龍
位於四川省西北部,是由眾多雪峯和中國最東部的冰川組成的山谷。在這裏人們可以找到高山景觀和各種不同的森林生態系,以及壯觀的石灰岩構造、瀑布和温泉。這一地區還生存着許多瀕臨滅絕的動物,包括大熊貓和四川疣鼻金絲猴
◎概 況
黃龍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境內,與九寨溝毗鄰。黃龍風景名勝區處於三大地質構造單元的結合部,地理狀況特別複雜。整個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340平方公里,區內雪峯林立,海拔5000米以上的就有7座。
岷山主峯雪寶頂海拔5588米,從頂峯流下的雪水匯聚成溪,沿石鐘乳山坡傾瀉而下,跌宕起伏,形成眾多的瀑布懸流,這些瀑布瀉落至山腰處,便散落聚積,從而在黃龍溝內形成了3000餘個碧透斑斕的彩池,大者千餘平方米,小者僅幾平方米,千姿萬態。池水清淨,深淺不一,有的地方色彩鮮豔,彷彿彩錦。這一奇特壯觀的梯狀彩池羣,正象人間想象中的瑤池仙境一般。
著名的黃龍溝背倚岷山主峯雪寶頂,下臨涪江源流——涪源橋,是一條長7.5公里、寬1.5公里的緩坡溝谷。溝內佈滿乳黃色岩石,遠望好似婉蜒於密林幽谷中的黃龍,黃龍溝名即來源於此。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在此修建了黃龍寺,用以奉祀黃龍。黃龍溝以它“奇、絕、秀、幽”的自然景觀而蜚聲中外。
黃龍風景名勝區還有珍貴的動植物資源。這裏的1500餘種高等植物,多為中國所特有,其中屬國家一至三級保護植物的有11種。珍稀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牛羚雲豹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自然遺產
巨型的地表鈣華景觀
黃龍以規模宏大、類型繁多、結構奇巧、色彩豐豔的地表鈣華景觀為主景(表1),在中國風景名勝區中獨樹一幟,成為中國一絕。綜合景觀出類拔萃 黃龍是以絢麗的高原風光和特異的民族風情為綜合景觀的基調。高山摩天、峽谷縱橫、莽林蒼蒼、碧水蕩蕩,其間鑲嵌着精巧的池、湖、灘、瀑、泉、洞等各類鈣華景觀,點綴着神秘的寨、寺、耕、牧、歌、舞等各族鄉土風情。它們景類齊全、景形特異,但又組合有機,整體和諧,在高原特有的藍天白雲、豔陽驟雨和晨昏季相的烘染下,呈現出一派時時處處皆景,動態神奇無窮的天然畫境。
號稱“人間瑤池
主景區黃龍溝,似中國人心目中“龍”的形象,因而歷來被喻為“人間瑤池”、“中華象徵”。在當地更為各族鄉民所尊崇,藏民稱之為“東日·瑟爾峻”,意為東方的海螺山(指雪寶山)、金色的海子(指黃龍溝),並沿襲着一年一度盛況煊赫、波及西北各省區各族民眾參加的轉山廟會。
過渡狀態的地理結構
黃龍在空間位置上處於單元間的交接部位。構造上它處在揚子準台地、松潘一甘孜褶皺系秦嶺地槽招皺系三個大地構造單元的結合部;地貌上屬中國第二地貌階梯坎前位,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與四川盆地西部山區交接帶;水文上為涪江、眠江、嘉陵江三江源頭分水嶺;氣候上處於北亞熱帶濕潤區與青藏高原一川西濕潤區界邊緣;植被上處於中國東部濕潤森林區向青藏高寒高原亞高山針葉林草甸草原灌叢區過渡帶;動物亦處南北區系混雜區。風景區內,又為東西向雪山斷裂,虎牙斷裂和南北向岷山斷裂,扎尕山斷裂,交叉切錯,而且黃龍本部與牟尼溝景區在巖性、層序、沉積等古地理條件和地層構造、構造形跡上均有較大差異。這種空間位置的過渡狀態,造成自然環境上的複雜性,藴涵着不少未解之謎,為各學科提供了探索自然奧秘的廣闊天地。
世界罕見的鈣華景觀
黃龍鈣華景觀,類型齊全,鈣華邊石壩彩池、鈣華灘、鈣華扇、鈣華湖、鈣華塌陷湖、坑,以及鈣華瀑布、鈣華洞穴、鈣華泉、鈣華台、鈣華盆景等一應俱全,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天然鈣華博物館。它規模巨大:黃龍溝連綿分佈鈣華段長達3600米,最長鈣華灘長1300米,最寬170米;彩池數多達3400餘個;邊石壩最高達7.2米;扎尕鈣華瀑布高達93.2米。這些都屬中國之最,世界無雙。它分佈集中:在全區廣闊的碳酸鹽地層上,鈣華奇觀僅集中分佈在黃龍溝、扎尕溝、二道海等四條溝谷中,海拔3000~3600米高程段。它過程完整:區內黃龍溝、二道海、扎尕溝分別處於鈣華的現代形成期、衰退期和蜕化後期,給鈣華演替過程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現場。它組合精巧:在黃龍溝3600米區段內,同時組接着幾乎所有鈣華類型,並巧妙地構成一條金色“巨龍”,騰翻於雪山林海之中,實為自然奇觀。
中國最東的冰川遺存
黃龍地區海拔3000米以上,廣泛發育着清晰的第四紀冰川遺蹟,其中以岷山主峯雪寶鼎地區最為典型。其特點是類型全面,分佈密集,最靠東部。此區山高範圍廣,峯叢林立,單5000米以上高峯就達7座,其中發育着雪寶鼎(5588米)、雪欄山(5440米)和門洞峯(5058米)三條現代冰川,使此區域成為中國最東部的現代冰川保存區。主要冰蝕遺蹟有角峯(分佈於海拔4000米以上)、刃脊(3800米以上)、冰蝕堰塞湖(3900米以上)等;主要冰磧地貌有終質、中磧側磧底磧等;分佈於各冰川穀中,其中終債主要分佈高程為3000~3100米、3550~3650米、3750~3850米。現代冰川和古冰川遺蹟及其與鈣華之間的關係等,均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典型而完整的高山峽谷江源地貌
黃龍地區地貌總體特徵是山雄峽峻。其特點是,角峯如林,刃脊縱橫;峽谷深切,崖壁陡峭;枝狀江源,南直北曲。黃龍高程範圍在海拔1700~5588米,一般峯谷相對高差千米以上,3700~4000米以上多為冰蝕地貌,氣勢磅礴,雄偉壯觀。黃龍多喀斯特峽谷,空間多變,崖峯峻峭,水景豐富,植被繁茂。依谷底形態分,有丹雲喀斯特溪峽,扎尕鈣華森林峽和二道海鈣華疊湖峽等數種。黃龍境內涪江江源為一主幹東西樹枝狀水系,上游河牀寬平,下游峽谷深曲,南側支流平直排列,北側支流陡曲排列,形成上寬下深、南直北曲的獨特江源風貌。
生物種質資源寶庫
黃龍是天然植物種質資源的綠色寶庫。區內有高等植物1500餘種,大部分為中國特有種,屬國家一至三類保護的植物有四川落葉松、眠山冷杉獨葉草星葉草等11種。許多植物具有重要的科研、藥用和經濟價值。
黃龍所處地理位置特殊,使之成為大熊貓等野生動物棲息和繁衍的理想地區,特點是珍稀動物品種多,南北動物混雜現象突出,還有當地特有種。其中有獸類59種,鳥類l55種,屬國家一至三類保護的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牛羚雲豹白唇鹿、紅腹角難等近百種。南北動物混雜現象以山星鳥為突出,胸腺齒突贍等為當地特有種。對於“活化石”大熊貓生態的研究,有助於揭示自然生態的深層奧秘。
優質的礦泉水和温泉
黃龍礦泉水出露於牟尼溝景區。流量0.58升/秒,水温9.5~9.8℃,pH值6.3,礦化度1 159毫克/升。經國家有關部門鑑定,為鍶、二氧化碳優質天然飲用礦泉水。此外,牟尼溝景區二道海溝,還出露一温泉羣,水温22℃左右,大泉噴出水柱高達30釐米以上,含硫(H2S)0.16毫升/升。
武陵源
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境內,連綿26000多公頃,景區內最獨特的景觀是3000餘座尖細的砂岩柱和砂岩峯,大部分都有200餘米高。在峯巒之間,溝壑、峽谷縱橫,溪流、池塘和瀑布隨處可見,景區內還有40多個石洞和兩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橋。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觀,該地區還因庇護着大量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而引人注目。
◎概況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天子山自然保護區楊家界四大部分組合而成,風景遊覽區面積369平方公里,是中國首批入選的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張家界永定區的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於2007年被評為4A級旅遊景區。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是20世紀80年代初新發現的山水名勝。這裏的風景沒有經過任何的人工雕鑿,到處是石柱石峯、斷崖絕壁、古樹名木、雲氣煙霧、流泉飛瀑、珍禽異獸。置身其間,猶如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藝術山水長廊。
武陵源獨特的石英砂岩峯林在均屬國內外罕見,在36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中,所知有山峯3000多座,這些突兀的巖壁峯石,連綿萬頃,層巒疊嶂。每當雨過天晴或陰雨連綿天氣,山谷中生出的雲霧繚繞在層巒疊嶂之間,雲海時濃時淡,石峯若隱若現,景象變幻萬千。
武陵源水繞山轉,據稱僅張家界就有“秀水八百”,眾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條十餘公里長的溪流,從張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兩岸峽谷對峙,山水倒映溪間,別具風味。
武陵源的溶洞數量多、規模大,極富特色,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黃龍洞”。黃龍洞全長7.5公里,洞內分為四層,景觀奇異,是武陵源最為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
◎自然遺產
具有突出價值的地質地貌
武陵源在區域構造體系中,處於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內,大致經歷了武陵一雪峯、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武陵—雪峯運動奠定了本區基底構造。印支運動塑造了本區的基本構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峯林地貌景觀的最基本的內在因素之一。
構成砂岩峯林地貌的地層主要由遠古生界中、上泥盆統雲台觀組和黃家墩組構成,地層顯示濱海相碎屑岩類特點。岩石質純、層厚,底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岩石出露於向斜輪廓,反映出砂岩峯林地貌景觀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環境和基本條件。而外力地質活動作用的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風化作用,則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由於內外地質重力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
奇特多姿的地貌景觀
張家界黃龍洞中的“中國火箭基地”(中冠名為“神舟”五號)。“神舟”五號的成功啓發了黃龍洞的導遊人員,把這個奇特的洞中地貌形成酷似火箭的鐘乳石造型羣雕新冠名為“中國火箭基地”,許多鐘乳石都有了中國火箭的稱號。
石英砂岩峯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峯3103座,峯體分佈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幾十米至400米不等。峯林造型景體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獸、若物,變化萬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峯林地貌的特點是:質純、石厚,石英含量為75%~95%,岩層厚520餘米。具間層狀層組結構,即厚層石英砂岩夾薄層、極薄層雲母粉砂岩或頁岩,這一層組結構有利於自然造型雕塑,增強形象感。岩層裸露於向斜輪廓產狀平緩(5°~8°,局部最大達20°),增加了岩石的穩定性,為峯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決條件。岩層垂直節理發育,顯示等距性特點,間距一般15至20餘米,為塑造千姿百態的峯林地貌形態和幽深峽谷提供了條件。
基於上述因素,加之在區域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抬升、傾斜,流水侵蝕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風化作用、生物化學及根劈等多種外營力的作用下,山體則按複雜的自然演化過程形成峯林,顯示出高峻、頂平、壁陡等特點。
構造溶蝕地貌:武陵源構造溶蝕地貌,主要出露於二疊系三疊系碳酸鹽分佈地區,面積達30.6平方千米,可劃分為五亞類,堪稱為“湘西型”岩溶景觀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態有溶紋、溶痕、溶窩、溶鬥、溶溝、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窪地、石膜、漏斗、落水洞豎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於索溪峪河谷北側及天子山東南緣,總數達數十個。以黃龍洞最為典型,被稱為“洞穴學研究的寶庫”,在洞穴學上具有遊覽和探險方面特殊的價值。
剝蝕構造地貌:分佈於志留系碎屑地區,見及三亞類:碎屑岩中山單面山地貌,分佈於石英砂巖峯林景觀外圍的馬頸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觀至大尖一帶;鯉魚脊Ⅴ谷中山地貌,分佈於湖坪、石家峪、黃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佈於中山外緣,山坡較緩,河谷呈開闊的Ⅴ型。
河谷侵蝕堆積地貌:本類型可分為山前衝洪扇、階地和高漫灘。前者分佈於沙坪村,發育於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帶;索溪兩岸發育兩級階地,二級為基座階地,高出河面3—10米;軍地坪—喻家嘴一線高漫灘發育,面積達4~5平方千米。
完整的生態系統
武陵源位於西部高原亞區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的邊緣,東北接湖北,西部直達神農架等地,西南聯於黔東梵淨山。各地生物相互滲透,物種豐富,特別是這裏地形複雜,坡陡溝深,加上氣候温和,雨量豐富,森林發育茂盛,給眾多物種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加之武陵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為干擾較少,從而保存了豐富的生物資源,成為中國眾多孑遺植物和珍稀動植物集中分佈地區。據考證,千百年來武陵源從未發生過較大的氣候異常、水土流失、巖體崩塌或森林病蟲害大發生等現象,證明武陵源保持了一個結構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態系統,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
武陵源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在眾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佈最廣,數量最多,形態最奇,有“武陵源裏三千峯,峯有十萬八千松”之譽。
古樹是自然遺產中的“活文物”。武陵源的古樹名木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點。神堂灣、黑樅腦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森林。張家界村一株銀杏古樹高達44米,胸徑為1.59米,被稱為自然遺產中的活化石。生長於腰子寨珙桐,是國家一級保護珍貴樹木。這些植物種質資源,有着極高的科研價值,它們的生存環境、林相結構及其保護、保存等都是重大的研究課題。
寶貴的野生珍稀動物:武陵源在動物地理分佈上屬於東洋界華中區,位於西部山地高原亞區與東區部丘陵平原亞區的交界線邊緣。這裏地形複雜,氣候温和,雨量豐富,經過長期的侵蝕風化,石英砂岩構成巨大的奇峯異石,坡陡溝深,加之森林茂密,給動物生活、繁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經初步調查,陸生脊椎動物共有50科116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單》中的一級保護動物3種,二級保護動物10種。武陵源動物世界中,較多的是獼猴,據初步觀察統計為300只以上。當地人叫做“娃娃魚”的大鰓,則遍見於溪流、泉、潭中。研究動物生態在武陵源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及兩者的關係,對於保護動物和維護生態平衡有着重要的科學價值。
珍奇的地質遺蹟景觀
武陵源迴音壁上泥盆系地層中砂紋和跳魚潭邊巖畫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質遺蹟,不僅可供參觀,而且是研究古環境和海陸變遷的證據。分佈在天子山二疊系地層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龜背花紋,故稱“龜紋石”,是雕塑各種工藝品的上好材料。
多姿多彩的氣候景觀
武陵源的春、夏、秋、冬,陰、晴、朝、暮,氣候萬千。雲霧是武陵源最多見的氣象奇觀,有云霧、雲海、雲濤、雲瀑和雲彩五種形態。雨後初霽,先是朦朧大霧,繼而化為白雲,縹緲沉浮,羣峯在無邊無際的雲海中時隱時現,如蓬萊仙島,玉宇瓊樓,置身其間,飄飄欲仙,有時雲海漲過峯頂,然後以鋪天蓋地之勢,飛滾直瀉,化為雲瀑,蔚為壯觀。
澄江動物化石羣
位於澄江縣城以東5公里的帽天山,這一化石羣的發現,轟動了國際科學界,被譽為“世界近代古生物研究史上所罕見”、“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堪稱國寶,是雲南乃至全國的寶貴財富,是揭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奧秘的金鑰匙。2011年1月14日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申報材料,標誌着澄江化石地正式成為中國2012年世界遺產申報項目。2012年7月1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召開的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宣佈,將中國澄江化石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古生物聖地”帽天山“二十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帽天山在澄江縣境內,撫仙湖的東岸,距撫仙湖約5公里。1984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澄江帽天山發現了距今5.3億年前的動物化石羣,共發現200餘種早寒武紀珍稀動植物和遺蹟化石,其中80%屬於新種,被稱為“二十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在國際科學界被譽為“古生物聖地”、“古生物化石模式標本產地”和“世界級的化石寶庫”。澄江化石地獨特的科學價值受到了國際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極高評價。學術界20多年的研究表明,澄江化石地是迄今為止地球上發現的分佈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種類最豐富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例證,是地球演化歷史的傑出範例。1992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地質遺址名錄》;1997年雲南省政府將帽天山及其周邊18平方公里列為自然保護區;2001年帽天山被批准為國家首批地質公園;2006年,澄江化石地保護地被列為首批國家自然遺產預備名錄。2009年被列為新中國成立以來60項重大科技成果之一。如今,在國內外發表的關於澄江動物羣的學術論文達230多篇,其中刊登在世界頂尖學術刊物美國《科學》和英國《自然》雜誌上就有15篇。若申遺成功,將填補中國化石類自然遺產的空白,開創國內古生物遺址的先河,豐富中國作為世界遺產大國的內涵,成為推動雲南省旅遊二次創業,助推撫仙湖-星雲湖生態建設和旅遊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打造世界頂級旅遊品牌的一張靚麗名片。同時,通過品牌效應,促成生態文化旅遊與科考旅遊有機結合,促進玉溪旅遊文化產業提檔升級,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寒武紀”——古生物學和地質學一大懸案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被稱為古生物學和地質學上的一大懸案,自達爾文以來就一直困擾着進化論等學術界,至今仍被國際學術界列為“十大科學難題”之一。
大約6億年前,在地質學上稱做寒武紀的開始,絕大多數無脊椎動物門在幾百萬年的很短時間內出現了。這種幾乎是“同時”地、“突然”地出現在寒武紀地層中門類眾多的無脊椎動物化石(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環節動物等),而在寒武紀之前更為古老的地層中長期以來卻找不到動物化石的現象,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自然遺產經驗教訓

中國10多年的申報工作中,有着不少經驗和教訓,從申報過程分析,影響成敗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這些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自身獨特的價值。一般來説這些項目在申報過程中經過多次審查,但是有時一些項目雖然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可是拿到世界去比較就相形見絀,因而落選。譬如黃果樹大瀑布就屬這種情況。
二、是這些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水平和管理工作情況。有些項目本身就是國家級保護單位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或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人們往往認為保護工作已經無可挑剔,但實際上離世界遺產的要求還差一大截。這説明了我們觀念上的落後。那些文物古蹟周圍高高的煙囱、刺目的鋁合金、耀眼的玻璃幕牆、一根根搶眼的水泥電線杆以及蜘蛛網般的電線和遺產項目凝重肅穆的氣氛極不協調。風景名勝區的“城市化”、“商業化”、“街道化”,到處建商店、開餐館,還有管理工作的落後,往往也使一些文化價值已經足夠的項目與“世界遺產名錄”失之交臂。因為按照《公約》規定,同一項目只有一次申報機會,不得複議,從而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為此,申報單位都把申報過程作為提高文物保護意識、改進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機會,認真做好“整容”工作。有些單位頗為感慨地説:“申報工作歸結到了一個字,就是‘拆’。”他們嚴格按照《公約》的規定,拆除項目周圍的人造景點和與項目不協調的違章建築物,整治環境衞生,甚至不惜用定向爆破,清理“硬骨頭”。
三、是這些文化與自然遺產的申報準備工作情況。例如有的項目在申報時對項目的文化價值研究不夠,準備不充分,因而沒有對專家們在考察中提出的問題給予滿意的解釋和回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還很重視申報工作中的羣眾參與,有時在考察中還會向羣眾提出一些問題,瞭解羣眾對申報工作的態度,所以在申報工作中,還應通過各種方式積極發動羣眾,讓他們來關心申報工作。

自然遺產發展

我國“申遺熱”不斷升温,可提高全民的遺產保護意識。而且在申報世界遺產的過程巾將不斷對申報地進行自身梳理、完善,這也是一個自覺接受國際規則的規範和制約的過程。但我國申報工作還缺乏全國整體的規劃,多頭負責申報問題突出。在世界遺產管理方面,缺乏管理世界遺產的專門法律和國家級的統一管理機構,受經濟利益驅使,“重利用、輕保護”現象屢見不鮮。
申報登錄《世界遺產名錄》,不是世界遺產工作的最終目的。《世界遺產公約》的宗旨是“建立一個依據現代科學方法制定的永久有效的制度,共同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其根本目的在於選取人類歷史和A然環境中那些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代表物和信息及美的載體列入全人類共同關注的視野,“於子孫孫永葆利用”,申報只是它的開始。因此,申報時所明確的價值是永遠不得侵害的,已有的保護狀況只能按國際公認的準則予以進一步改善,而不能削弱。古今中外的實踐表明,只有切實保護、保存好自然文化遺產的真正價值,才能使其代代傳最,永續利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