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九文化區

鎖定
香港西九文化區(英文: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坐落於中國香港九龍維多利亞港邊,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願景是在佔地40公頃的填海土地上,創造一個多姿多彩的新文化地帶。文化區內設有製作及舉辦世界級展覽、表演節目和文化藝術活動的各類劇場、演出空間和博物館;並將提供23公頃的公共空間,包括長達兩公里的海濱長廊。 [5] 
文化區的核心建設包括戲曲中心、藝術公園、自由空間、M+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多項文化藝術設施。 [4] 
西九文化區東部毗鄰香港西九龍高鐵站,文化區與高鐵站之間建設有高架平台無縫銜接,遊客可以步行往來於兩地。
中文名
西九文化區
外文名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所屬地區
香港西九龍填海區南端
著名景點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戲曲中心
M+
火車站
香港西九龍站

西九文化區歷史沿革

西九文化區是1998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宣佈的大型發展計劃,包括於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興建一系列世界級的文化設施。
示意圖 示意圖
2004年,時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以:“創地標,顯文化,添悠閒”為計劃口號,規定計劃必須建造一塊巨大天棚為條件,然而計劃引起了不少爭議,包括被指成本過高及將會淪為地產項目。2005年,計劃被修改,計劃中的地產及文化設施項目分開。2006年2月,在香港社會各界的不同意見下,香港政府宣佈放棄原有發展的框架,不再堅持興建天篷,計劃被推倒重來。文化區由公佈至落實擾攘有十多年,不小批評認為決策者猶豫不決、奢華的巨型天幕、單一招標、諮詢不足等原因引起爭拗,令這個被納入十大建設計劃的工程,長年被擱置着。2011年3月,西九管理局公佈新的概念設計,經過諮詢後,發展大綱於2011年12月呈交予城市規劃委員會。2012年3月30日,城市規劃委員會公佈西九文化區的發展圖則草圖,發展圖則涵蓋總面積約為40.91公頃、位於柯士甸道西和西區海底隧道繳費廣場以南的土地。預計第一階段建設會於2020年或以前竣工,第二階段建設會於2030年或以前竣工。
起源
早期為配合西九龍填海區發展項目的需求,政府將西九龍一幅填海土地稱為“西九龍填海計劃”,以配合西九龍未來發展項目的需求。 1996年,香港旅遊協會進行了一次訪港旅客調查,並在1998年向立法會建議,興建一個新的文化表演場地。在1998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董建華宣佈於西九龍興建文娛藝術區的構思,希望把香港發展成亞洲的文化藝術中心。
政府打算借鑑世界其他地方的知名文娛藝術設施,例如英國倫敦南岸(South Bank)和西區、西班牙畢爾包等,希望把藝術、文娛及消閒設施匯聚一起,吸引人流和匯聚藝術人才,令整個計劃成功之餘亦能具有經濟效益。
背景
香港政府於2006年4月成立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核心文化藝術設施諮詢委員會和轄下三個小組,負責重新審視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內的核心文化藝術設施的需要,以及發展和營運設施的財務要求。經過15個月的深入討論,和廣泛諮詢香港藝術界和相關團體後,諮詢委員會建議興建15個表演藝術場地和提供最少3公頃的廣場,設立一所具博物館功能、聚焦於20至21世紀視覺文化的文化機構 (暫時名為M+),以及一個專門推廣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的展覽中心。諮詢委員會同時建議以低密度方式發展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提供充裕的休憩用地和海旁供公眾享受使用,並且使到該區與毗鄰的社區緊密連接。
2007年9月中至12月中,政府舉行了為期3個月的公眾活動,向公眾解釋諮詢委員會的建議,並且蒐集了公眾對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的意見。行政長官亦在2007年度的《施政報告》把西九龍文化區項目列為致力推動的十大建設計劃之一。政府接納了諮詢委員會的建議,於2008年2月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以成立法定機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負責推展西九計劃。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在2008年7月11日由立法會制定。同時,立法會通過一筆過撥款216億港元予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以發展西九龍文化區。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在2008年10月23日成立,行政長官公佈委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成員,任期兩年。
設計
最初設計概念
2001年特區政府舉辦《西九龍填海區概念規劃比賽》,比賽於2001年4月6日正式展開,並於9月29日截止遞交作品。由主席 Lord Rothschild 及來自本港及外地等十人組成的評審團負責評審,成員包括國際和香港知名人士及著名建築界人士。評審團於2002年2月28日公佈得獎名單。2002年初,評審團從160多個本地及海外參賽作品中,選出香港國際機場建築師諾曼·福斯特(Foster & Partners),以流線型天幕作為標誌,覆蓋和連接各建築羣的設計,成為未來設計的藍本。根據政府的解釋,天幕有多個優點,包括可遮風擋雨、降低區內舉行活動所引起的聲浪、減輕建築物的冷氣負荷、在炎夏時降温等,部分天幕也能作太陽能發電及製造獨特的視覺效果。
根據早期政府規定,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將提供多項重點設施,包括:
巨大天篷,覆蓋發展區範圍55%以上
劇院3個,分別容納最少2,000、800和400人
演藝場館1個,可容納最少10,000人
博物館4個,面積最少共75,000平方米
藝展中心1個,面積最少10,000平方米
海天劇場1個
廣場最少4個
2004年發展建議書
2003年9月,特區政府發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建議邀請書,公開邀請世界各地企業及文化藝術團體參與。招標於2004年6月19日截止。政府一共收到五份發展建議書,評審委員會就這些建議書展開了評審。政府收到的五份建議書分別為活力星國際有限公司、香港薈萃有限公司、藝林國際有限公司(初期名為“生利發展有限公司”)、太古地產有限公司及林思達提交的建議書在第一階段評審已落敗。 [2] 
2005年計劃修改
2005年,曾蔭權上任行政長官後,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改由當時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及後來的唐英年負責,迫於輿論壓力改變了單一招標的形式,並建立委員會重新檢討項目的發展方法,對整個計劃作出修改,於2005年10月7日提出新建議,包括將計劃中的地產及文化項目分開,中標地產商須分出一半商住項目的發展權,但有權決定分拆那些地皮予其他發展商。住宅項目的地積比率亦限制在1.81倍,佔整個項目不得多於兩成,文化設施面積最少要有18萬5千平方米。中標地產商亦需注資300億港元,政府將成立法定機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處理及維修未來的文化項目。
2006年2月21日,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於立法會宣佈,由於沒有發展商承諾參與,即三個財團未能接納政府提出的修訂模式,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邀請發展程序結束,政府唯有放棄原有發展框架,不再堅持建天篷,重新上馬,併成立諮詢小組再研究西九問題並審視核心文化項目,這標誌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正式“推倒重來”。
2007年5月14日,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諮詢委員會轄下的小組,就西九發展模式提出建議,決定採納立法會早前的提議,將項目內的商業及住宅用地先進行拍賣,再成立西九管理局發展項目中的文娛藝術設施,政府會注資近200億予管理局,負責建造和營運有關設施。建議中所須的經費少於過去入圍發展商提出的300億元。
2008年7月5日,立法會財務委員會7月3日通過一筆過鉅額申請,撥出216億港元用於建設西九龍文化區。會上多名議員質疑西九管理局成員全部由政府委任,猶如是一獨立王國,他們擔心會造成私相授受及利益輸送的問題。最後財委會以32票支持、10票反對及3票棄權,通過有關撥款。
2010年後新發展概念
立法會議員及西九管理局成員聆聽代表所介紹的“文化新尺度”方案
西九管理局動用1.5億元委託三間顧問公司研究的概念設計方案。並由2010年8月20日起在香港多處地點舉行展覽,公眾諮詢為期三個月,收集市民意見,再歸納各方意見挑選主體方案,三家建築顧問的概念都強調綠化與節能,及自誇設計融入香港本土文化。
進展
西九文化區總體規劃
西九文化區總體規劃(3張)
2011年年底,西九管理局公佈,計劃於2013年開始建造工程,小型展覽館及西九中央公園部分地方可於2014至2015年完成,稍後落成的包括一個名為“M+”的文化的博物館、及演藝劇場、中型劇場 I、音樂中心、大型表演場地、展覽中心,以及音樂劇院等。其他創意教育設施及多個為視覺藝術展覽館,亦會相繼在此階段興建。第二期落成的場地包括大劇院、戲曲中心的小型劇場、中型劇院II及M+第二期。
2017年6月29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政務司司長兼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張建宗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的陪同下視察西九文化區。 [1] 

西九文化區文化設施

戲曲中心
戲曲中心
戲曲中心(4張)
戲曲中心座落在西九文化區東側,位處廣東道柯士甸道交界,連接香港西九龍高鐵總站出口、中港城,中心大門仿如舞台的帷幕,步入其中猶如踏上台板,將盡覽承載了千年文化的戲曲藝術。在整個項目的早期階段,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與福斯特建築事務所合作進行了總體規劃;並與Revery Architecture一起為戲曲中心擔任設計建築師。 [6]  外觀別樹一格,以一盞傳統中國彩燈為概念,糅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為戲曲打造了富時代感的新形象。 中心樓高8層的空間,佔地28,164 平方米。主要設施包括一個可容納1,075個座位的大劇院、最多容納200個座位的茶館劇場、8間專業排演室、演講廳等,照顧各類型戲曲活動所需。每個場地的設計細節、功能和配套,都因應戲曲而生,務求把戲曲藝術的精粹傳遞給來賓。中心的設計更特意將大劇院升至頂層,為地下的中庭騰出開放空間,以供舉辦展覽、市集、戲曲示範或講解等活動之用,讓大眾能夠前來,感受戲曲文化之美。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4張)
位於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計劃於2022年對外開放,以展示故宮博物院的珍藏為主,並透過香港角度,結合環球視野,以跨學科的策展方式為公眾提供豐富新穎的展覽及教育活動。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除展出故宮博物院的館藏外,亦會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精彩藝術展覽。博物館大樓的設計靈感源自中國傳統藝術和建築文化,以及當代香港都市文化,建築師以嶄新的手法重新演繹中國傳統視覺與空間美學。博物館佔地約10,000平方米,建築樓面面積約30,000平方米,其中7,800平方米用作展覽用途,分為九個展覽廳,其中七個為專題展廳,另外兩個展廳用作特別展覽。館內外均設有公共空間,供公眾休憩,同時設有演講廳、中庭、教育活動室、紀念品店和餐飲等設施。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故宮博物院的合作項目,並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建設費用。
M+視覺文化博物館
M+視覺文化博物館
M+視覺文化博物館(4張)
M+是香港嶄新的視覺文化博物館,收藏及展示20及21世紀來自本港、內地、亞洲以至全世界的視覺藝術、設計與建築及流動影像。 M+是全球最大的現代與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之一。 M+大樓的外觀設計簡約,內部格局安排卻極之複雜,充分運用空間使設施發揮最大功能。博物館有多個出入口,橫向板樓內有17,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三間影院、演講廳、學習中心、博物館商店、表演空間、咖啡室、媒體中心,以及可以飽覽維港及對岸景色的天台花園。橫向板樓之上聳立着豎向板樓,設有圖書館、資料庫、學習中心、會員設施、博物館辦公室和餐廳等,其LED外牆更可用作展出藝術家的流動影像作品。 M+大樓坐落在地下鐵路之上,該用地被地下鐵路的隧道分割成兩邊,對建築設計而言無疑是一項極大挑戰。 M+大樓採取了大膽創新的設計,不僅沒有隱藏或遮蓋隧道,反而巧妙地在鐵路隧道旁開闢出寬敞的大型地下展區,並以此連結西九與這幅土地上少有的原建設施。
自由空間
自由空間 自由空間
坐落於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正中央的自由空間是香港當代表演藝術新樞紐,致力呈獻各種類型的演出節目、促進跨界別合作、締造嶄新藝術體驗。自由空間與來自本地及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合作,鼓勵並呈獻挑戰常規的多元化作品,突破二十一世紀表演藝術新界限。
演藝綜合劇場
演藝綜合劇場
演藝綜合劇場(4張)
演藝綜合劇場是一個上演香港和國際優秀舞蹈和戲劇製作的頂級表演藝術場地,設有可容納1,450個座位的演藝劇場、600個座位的中型劇場和270多個座位的小劇場;大樓內亦設有多個排練場地和一個駐區藝團中心,藉以匯聚香港的舞蹈團體和藝術家,共同發展舞蹈藝術及開拓跨領域合作。 演藝綜合劇場南面面向海濱,北面面向藝術廣場,大樓的設計充分善用此位置,讓遊人可透過大型玻璃窗户,飽覽兩邊的迷人景緻。 演藝綜合劇場設有八間舞蹈和排練室、一間大型排練廳、駐區藝團辦公室、詢問及售票處、餐廳、天台花園,以貫穿海旁和藝術廣場的通道, 無論是表演者或公眾,都會充分感受到這個創意空間不分晝夜的活力。 演藝綜合劇場預計於2023年落成。

西九文化區交通指引

西九文化區毗鄰香港西九龍站,文化區和高鐵站之間建設有高架平台無縫對接。乘坐高鐵出行的遊客遊覽西九文化區非常方便。
地鐵
高鐵
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西九龍站

西九文化區意義

“我們常常説,一個城市需要一個文化名片。香港長久以來都有一個經濟名片,我們有很多高樓大廈,全世界不同的銀行、不同的投資機構在這裏都有他們的業務。但是我希望西九文化區建成以後,人家想到香港時不僅僅是隻有經濟,還有香港的文化。”——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
香港迴歸祖國20週年舉辦慶祝大會時,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臨香港,首天的活動行程,便是到香港西九文化區視察。經過一年多的建設,這張獨特的文化名片,讓香港呈現出嶄新的活力。黃金地段西九文化區坐落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九龍尖沙咀核心地帶,香港媒體曾以“得西九,得天下”來形容這裏地段之金貴。這片40公頃的土地是1994年填海所得,它也是維多利亞港最後一塊人工填海區,瀕臨海港,水域遼闊,景色瑰麗,各方垂涎,炙手可熱。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香港特區政府將這片黃金地段全面交給了“文化”。1998年,時任香港特首董建華在當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在位於西九龍的填海區興建一系列世界級文化設施,希望藉此提高香港的文化水平與世界地位。隨後,歷經三任特首,民間團體、藝術家等各方長時間的討論,在公眾達成共識和參與下,西九文化區終於在2013年破土動工,首筆獲得216億港元的撥款支持,戲曲中心、展覽中心、M+博物館、香港故宮博物館等17項文藝設施將分三期建設落成。最早開幕的,就是2019年1月20日開始運營的戲曲中心了。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已經通車,旅客們走出車站,不僅可以領略到維多利亞港的美景,更可以在西九文化區裏欣賞到全年無休的世界級展覽、演出及戲曲盛會。”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望着即將開幕的戲曲中心大樓,向記者吐露心底願景:“這裏是為每一個香港人而建的,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也將是香港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除了這些設計別具一格的文藝設施,西九文化區內剩下近一半面積歸屬於中央公園,更多的綠草地、林蔭道,創造出更多適合人們漫遊、欣賞藝術展演的公共空間與活動,打破藝術與普通民眾之間的隔閡感。茹國烈認為,只有當藝術與生活相結合,才能使劇場成為更多民眾想要走進的地方。在戲曲中心大樓記者看到,一層偌大的中庭不設大門,頗具中華古韻的涼亭、走廊等空間,開放給市民行人盡情享用。二層設有餐飲、會友聽戲的小劇場、文創產品商店,三層是教學和排練場所,最專業的大劇場則設在了建築物的最頂層。這樣的設計,就是為了讓藝術儘可能接地氣,降低普通人接受藝術薰陶的門檻。“一座專業的劇場,不但為表演藝術工作者提供一展長才的舞台,同時也是全民共享的文化園區。當香港的年輕人為了買一套房子、賺第一桶金而備感壓力時,他們仍然可以知道,在文化和精神層面,還是有發展的空間,有他們釋放壓力的樂園。”激發活力藝術文化場館的活絡,已經開始讓香港呈現出嶄新的活力。茹國烈向記者介紹,自從西九文化區開始投入建設後,香港的大學、藝術院校招生情況都更好了。過去家長擔心孩子學藝術不如學經濟來得實際,現知道特區政府有這麼大的投入,都放心讓孩子去學藝術。在戲曲中心開幕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將於2022年建成。屆時,來自故宮的國寶將會到這裏展出,金器、銅器、玉器、書畫、陶瓷、宮廷文物……遊客將獲得豐富的文化體驗。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認為,這也有益於開拓年輕人的視野、啓發年輕人的智慧,幫助他們瞭解中國歷史文化,對培育下一代有重要的意義。實際上,在2017年,“八代帝居——故宮養心殿文物展”“萬壽載德——清宮帝后誕辰慶典”等展覽在香港展出時,每次都吸引了數十萬香港市民和遊客參觀。西九文化區的藍圖正徐徐展開,它像一顆正在打磨中的鑽石,不斷釋放出華彩和魅力。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