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補服

(明清時代官服)

鎖定
補服,又稱補褂,外褂,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用以區別官職差別,是從我國的明朝開始出現,並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時逐漸退出歷史的舞台。補子用飛禽代表文官,如一品文官用仙鶴補;用猛獸代表武官,如一品武官用麒麟補。 [1] 
中文名
補服
拼    音
bǔ fú
詞    性
名詞
別    名
補褂,外褂、補子
用    途
區別官職

補服引證解釋

清代官服補子 清代官服補子
1、明清時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後背綴有用金線和彩絲繡成的補子,故稱。通常文官繡鳥,武官繡獸。各品補子紋樣,均有規定。如明洪武二十四年定,公、侯、駙馬、伯用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麒麟,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其後補紋亦有所改易。清 代規定,命婦受封,亦得用補服,補子各從其父之品以分等級。
清昭連《嘯亭雜錄·用傅文忠》:“故特命晚間獨對,復賞給黃帶、四團龍補服、寶石頂雙眼花翎以示尊寵。”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他是個誥命夫人,到家請會畫的替他追個像,把鳳冠補服畫起來,逢時遇節,供在家裏,叫小女兒燒香,他的魂靈也歡喜。
補服 補服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你做官到任,除了不打金鳳冠與我戴,不做大紅補服與我穿,我做太太的人,自己戴了一個紙鳳冠,不怕人笑也罷了,你還叫我去掉了是怎的?”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後頭送出來的主人,卻是穿的棗紅寧綢箭衣天青緞子外褂,褂上還綴着上品的錦雞補服。”
秦牧《長街燈語·逛東陵》:“那個文臣的補服上面,作為‘一品官’標誌的仙鶴,就顯得十分清晰。”參閲《明史·輿服志三》、《清通典·禮四》。
2.明清時於品服之外,綴有隨時依景而制的補子的衣服。
阿英《女兒節的故事》:“內廷宮嬪,舊例從初一起,就要衣鵲橋補服。” [2] 

補服明清時的官服

明 青地織金麒麟補 明 青地織金麒麟補
但其源似與武則天以袍紋定品級有關。《太平御覽》卷六九二引《唐書》:“武后出緋紫單羅銘襟背袍,以賜文武臣,其袍文各有恦。 ……宰相飾以風池,尚書飾以對雁,左右衞將軍飾麒麟,左右武衞飾以對虎。”明代君主專制加強,因此,對服色及服裝圖案有具體嚴格規定。因其前胸及後背綴有用金線和彩絲繡成的補子,故稱。通常文官繡鳥,武官繡獸。各品補子紋樣,均有規定。
明代官員補子 明代官員補子
明清時於品服之外,綴有隨時依景而制的補子的衣服。 阿英 《女兒節的故事》:“內廷宮嬪,舊例從初一起,就要衣鵲橋補服。” 綴有“補子”的中國古代官服。明代補服的補子是一塊約40-50釐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 ,胸背各一 ,表示品級 。文官的補子用鳥 ,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繡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繡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一些舞、樂、工、吏雜職人員也可用雜禽、雜花補子,如正月十五的"燈景"補子,五月的"五毒艾虎"補子等。明代逢上元燈節內臣宮眷皆須穿戴燈景補子蟒衣,以應節令。劉若愚明宮史》稱: “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霄”,內臣內眷,皆穿燈景補子蟒衣。”
清代補子 清代補子
清與明大同小異,略有不同。

補服歷史介紹

在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級制度的,要數文武百官的官服了。各級的官員按照文武品級的不同,裝飾在官服上的圖案紋樣也各不相同。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花紋圖案,我們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級制度的縮影。它是從明清時期開始出現的。明清時期的官員所用的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明代的官補尺寸較大,製作精良,以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面用金線盤成各種圖案。其文官補子繡有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補子則繡單獸,或立或蹲。與明代的補子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文官繡單禽,武官繡猛獸;補子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明清時期的補子是隨着官職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由此它有着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

補服文官補服圖案

一品:仙鶴
一品:仙鶴 一品:仙鶴
仙鶴美麗超逸,高雅聖潔,而且長壽,可達六七十歲,在古代成為仙風道骨和長壽的象徵。在吉祥鳥中,其地位僅次於鳳凰而居第二。鳳成為皇后的象徵, 而仙鶴則官居一品。《相鶴經》雲:“鶴,壽不可量。”《詩經?小雅》雲:“鶴鳴九皋,聲聞於天”,官員補子一品採用仙鶴的圖案,取其奏對天子之意。 [3] 
二品:錦雞
二品:錦雞 二品:錦雞
錦雞亦稱“金雞”、“玉雞”、“碧雞”,是吉祥的象徵。錦雞有一呼百應的王者風範。其羽毛色彩豔麗,傳説還能驅鬼避邪,古人十分喜愛用來作為服裝的裝飾,如插在武將的衣背頭冠上,繡在帝王的禮服上,也叫做“華蟲”,表示威儀和顯貴。 [3] 
三品:孔雀
三品:孔雀 三品:孔雀
孔雀不僅羽毛美麗,而且有品性。《增益經》稱孔雀有“九德”,其文如下:“一顏貌端正,二聲音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時而行,五飲食知節,六常念 知足,七不分散,八品端正,九知反覆。”在古人看來,孔雀是一種大德大賢、具有文明品質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貴的象徵。 [3] 
四品:鴛鴦 四品:鴛鴦
古稱“匹鳥”,據説鴛鴦成對,鴛鳴鴦和,左雄右雌,雙雙飛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頸而眠。若其偶失,從不再配。《詩經?小雅》載:“鴛鴦于飛,畢之 羅之。君子萬年,福壽宜之”,體現了古代“五倫”中夫妻美好的關係,是一種吉祥的瑞鳥。其作為官員的補子,是取其羽毛上聳,象徵堅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 喻其兢兢業業。 [3] 
五品:白鷳
五品:白鷳 五品:白鷳
白鷳形體很像野雉,羽毛白色,有細黑紋,面頰赤紅,脖子有青毛如絲,尾羽很長。白鷳產於南方,自古以來一直被視為吉祥物。白鷳還是一種忠誠的 “義鳥”。傳説宋朝少帝趙昺在崖山時,人送白鷳一隻,他親自餵養在舟中。少帝投海殉國後,白鷳在籠中悲鳴奮躍不止,終與鳥籠一同墜入海中。後人稱白鷳為 “義鳥”。所以,白鷳鳥的形象作為五品官員補子,取其行止閒雅,為官不急不躁,並且吉祥忠誠。 [3] 
六品:鷺鷥
六品:鷺鷥 六品:鷺鷥
鷺鷥亦稱白鳥,陸機《詩疏》雲:“鷺,水鳥也,好而潔白,故謂之白鳥。”鷺鷥是吉祥之鳥。《魏書官氏志》:“以侍察者官”,取其延頸遠望。另,因鷺飛有序,以喻百官班次。如《禽經》:“寮窠雍雍,鴻儀鷺序”。《元詩選》:“玉筍曉班聯鷺序,紫檀春殿對龍顏”。 [3] 
七品:鸂鶒
七品:鸂鶒 七品:鸂鶒
唐?温庭筠《開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韻》:“溟渚藏鸂鶒,幽屏卧鷓鴣。”顧嗣立補註:“《臨海異物志》:鸂鶒,水鳥,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中溪中無毒氣。” [3] 
八品:鵪鶉
八品:鵪鶉 八品:鵪鶉
在古代“鵪”和“鶉”本是兩種鳥。據《本草綱目》記述:“鵪與鶉兩物也,形狀相似,但無斑者為鵪也。”後經語言演化,將二者合稱為一物。鵪鶉之 “安”是安全之“安”的諧音,因此又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樂業”的象徵意義。用鵪鶉表示官員的等級,除了上述意義外,據《山海經》雲:“其鳥羽司帝之 百服”,比喻百官是皇帝的服飾,意思是説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體現皇帝的規矩和威儀。 [3] 
九品:藍雀
九品:藍雀 九品:藍雀
藍雀亦稱練鵲、綬帶鳥。綬帶是古代帝王、百官禮服的佩飾,是用彩色絲絛織成片狀的長條。綬帶的顏色和長度隨官員品級的變化而不同。因此各種綬帶 成為權力和富貴的象徵。而藍雀的尾羽與之相似,故有綬帶鳥名。綬帶鳥也因而具有了上述的象徵意義。另外,《韻會》雲:“謂之性喜”,喻綬帶鳥能報喜,而用 作官員補子。 [3] 

補服武官補服圖案

一品:麒麟
一品:麒麟 一品:麒麟
麒麟是古代傳説中的神獸。《大戴禮》説:“毛蟲三百六十,以麟為長。”是龍、鳳、麟、龜四靈之一。麒麟出現是“聖王之嘉瑞”。《説文》的解釋是: “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 “麒麟設武備而不為害”。“有足者宜踢,有額者宜頂,有角者宜觸,為麟不然,是仁也”。所以,以麒麟為一品武官的官階形象,既象徵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徵皇 帝“武備而不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 [3] 
二品:狻猊
二品:狻猊 二品:狻猊
狻猊是像獅子的一種神獸,晉代郭璞直接解釋為獅子。《爾雅?釋獸》曰:“可伏虎犳”。據明代楊慎升庵外集》第九卷記述:“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八曰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於香爐。”可見,狻猊是龍子之一。既然“可伏虎犳”,當是取其勇猛之意。 [3] 
三品:豹
三品:豹 三品:豹
《説文》的解釋:“豹,似圓文。” 《山海經?南山經》記述:“南山獸多猛豹。”《詩經?鄭風》言:“孔武有力”。武官補子排序,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可見古代豹的神獸地位高於老虎而低於狻猊,亦是取其勇猛。 [3] 
四品:虎
四品:虎 四品:虎
《説文》曰:“山獸之君”,以喻威猛。《宋書?符瑞志》説:“白虎,王者不暴虐,則白虎仁,不害物。”所以,老虎為百獸之王,有王者的智慧,具有 “仁、智、信”之範。因此人們視之為吉祥的神獸。能守誠信,驅邪氣,納祥瑞。古代天子的兵權象徵即為“虎符”。天子和諸侯的大門上要畫老虎,故稱“虎 門”。由於虎威武勇猛,所以古來頗受將帥崇拜。將軍的營帳稱“虎帳”。勇猛之士稱“虎賁”、“虎夫”、“虎士”等。清代武科進士榜為“虎榜”。 [3] 
五品:熊
五品:熊 五品:熊
《説文》的解釋:“熊獸似豕,山居各蟄。”熊虎醜,其子狗。《爾雅》的解釋:“又羆如熊,黃白文。”可見,古代記述了兩種熊:一是狗熊,一是人 熊。據《國語?晉語》記載:“黃能入於寢門。”“黃能”即“黃熊”,比狗熊體形大而且勇猛。作為武官官階的形象,正如《詩經?小雅》所説:“唯熊唯羆,男 子之樣”,取其陽剛之意。 [3] 
六品:彪
六品:彪 六品:彪
《揚子法言》曰:“彪靜成文,動成德,以其弸中而彪外也。”宋代周密《癸辛雜識》記述:“諺雲: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獷惡,能食虎子也。可見,彪與仁德智慧的虎不同,是一種兇悍殘暴的動物。作為武官官階形象,是取其對敵兇狠殘暴之意。 [3] 
七品、八品:犀牛
七品、八品:犀牛 七品、八品:犀牛
《説文》的解釋: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頂,似豕,從牛,尾聲。犀牛的皮可以做鎧甲,但只有水犀牛的皮可以做,故《國語?越語》稱“水犀之 甲”。其書的註解説:“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則無。”用犀牛做武官官階的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 [3] 
九品:海馬
九品:海馬 九品:海馬
此處的海馬,並不是大海中頭部似馬、單條尾巴向後上方捲曲、體長十幾釐米的海洋動物,而是和陸地吃草的馬模樣相同、背上長出兩隻翅膀的神話中的海 獸。既能在天空飛翔,也能在洶湧的波濤中穿行。海馬的身世頗為神秘,沒有介紹其詳細情況和象徵意義的資料,只是在解釋補子時極為簡單的寥寥數語:“水獸, 似馬,水陸雙行,喻水陸皆可攻殺固守。”其文雖短,但意義明確。原來,古代對最下層的軍官要求頗高,既能指揮步兵陸戰,又可指揮海軍水戰。有這樣驍勇善戰 的軍官,軍隊的戰鬥力肯定極強,有了這樣的軍隊,國家的江山就一定會穩固。皇帝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