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敬梓

(清代文學家)

鎖定
吳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軒,號粒民 [33]  ,晚號文木老人,別署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祖籍浙江温州 [30]  贛榆縣學教諭吳霖起之子,中國清代小説家。 [29] 
吳敬梓出身世宦之家,14歲時過繼給伯父吳霖起,此後一直隨嗣父生活。成年後,吳敬梓遭遇喪妻和科場不利的煩惱,又因生父、嗣父相繼去世而遭遇覬覦、爭奪遺產的家族紛爭,傷心憤懣,以任性揮霍發泄苦悶,遂“田廬盡賣,鄉里傳為子弟戒”,受盡鄙視。雍正十一年(1733年),吳敬梓因不能忍受家鄉的處境,移家江蘇南京。其為人誠懸豪爽,又富見識才學,在南京得與程廷祚等文人學士廣有交往。乾隆元年(1736年),薦博學鴻詞科試,但督院考試時因病未終卷而退場,未能參加北京廷試,從此絕意仕途。後吳敬梓積極參與修復南京雨花台先賢祠,資產耗盡,又出售故鄉老屋,從此一貧如洗,幸賴姻親、友人相助得以存活。移家南京後,常往返於揚州真州淮安間,與友朋詩酒酬唱,詩名鼎盛。乾隆十九年(1754年),吳敬梓偕妻與幼子游揚州,在揚州客寓逝世,由友人買棺歸葬於南京。 [31] 
吳敬梓40歲前的詩詞文賦由其長子編為《文木山房集》,今存4卷本。其後的詩文未結集。吳敬梓曾研究《詩經》,編有《詩説》一書。而最著名的則是著於南京的長篇小説《儒林外史》,該長篇小説是中國小説史上一部帶有開創意義的傑作,該書奠定了中國諷刺小説的基石,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巨大而深遠。 [32] 
敏軒
粒民、文木老人、秦淮寓客
所處時代
清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安徽全椒
出生日期
1701年
逝世日期
1754年12月11日
主要成就
創作《儒林外史》
詩詞文賦創作
主要作品
《儒林外史》
《文木山房詩文集》
本    名
吳敬梓

吳敬梓人物生平

吳敬梓門第出身 長房嗣子

康熙四十年(1701年),吳敬梓出生在安徽全椒一個“科第仕宦多顯者”的官僚家庭(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序》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祖籍浙江温州 [2]  [3] 
吳敬梓是吳雯延之子,後出嗣給長房吳霖起為嗣子。因出嗣能繼承更多遺產,獲得更多利益,吳敬梓招致族人的怨恨和攻訐,童年時期就被捲進家族糾紛的漩渦中。
吳霖起對他的教育十分嚴格,吳敬梓不得不終日鑽研四書五經八股制藝。吳敬梓對八股制藝非常厭倦,卻自幼喜愛能陶冶感情的詩、詞、曲,甚至向人學拍曲。
然而,科舉世家出身的吳霖起一直教育自己的兒子:惟有通過科考謀取功名才能求得出路。幼小的吳敬梓在嗣父不斷地灌輸下,也產生了以科舉功名為出路的思想。 [5] 

吳敬梓博覽羣書 八股制藝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吳敬梓十三歲時,母親病故。
家族中的各種矛盾再次向他襲來,吳敬梓從此變得鬱鬱寡歡,經常獨自一人躲在書房中,整日閲讀他所喜愛的詩詞、小説和戲曲等各種書籍。不管是經史子集、還是“小説淫詞”,只要能夠到手,他都加以瀏覽。
廣泛的閲讀開拓了他的眼界,增加了他的知識,也讓他積累了很多資料,這對於他後來的創作有着巨大的影響。 [5]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吳霖起被選任為江蘇贛榆縣縣學教諭,攜吳敬梓前往贛榆任所。贛榆地處海濱,吳敬梓經常登山臨水,四處遊玩。
在贛榆,吳霖起對吳敬梓進行了系統的科舉教育,在長期灌輸和反覆強調下,吳敬梓打下了寫作八股制藝的比較紮實的基礎,得到周圍人的推許。 [4]  [26] 

吳敬梓回鄉成婚 父親病故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前後,吳敬梓回故鄉全椒和陶欽李的次女結婚。在婚後留居全椒的一段時期內,沒有了嗣父的管教,吳敬梓又開始廣泛瀏覽起小説、戲曲等作品,他追求自由的個性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不久,吳敬梓隻身前往南京探望生病的生父吳雯延,並在期間趕往滁州去參加歲考,考完後送生父回全椒。不久生父去世,同時傳來吳敬梓考中秀才的消息。
吳雯延去世後,親屬之間為爭奪遺產而發生的一些糾葛,吳敬梓對此十分反感,離開故鄉回到贛榆吳霖起處。 [5] 

吳敬梓生子還鄉 家庭鉅變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吳敬梓十九歲時,陶氏生下了長子吳烺
吳霖起在教諭任上要求自己極為嚴格,不隨世俗浮沉,方正不阿,為惡濁的封建官場所不容,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被罷除縣學教諭,從江蘇贛榆回到安徽全椒老家。 [4]  [5]  [26]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吳敬梓陪送父親從贛榆返回故里,吳霖起最終一病不起。
從此吳敬梓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族人們倚仗人多勢眾,提出了分家的要求。在一場爭奪遺產的內戰中,吳敬梓終以失敗告終,留給他的資財寥寥無幾。
分家之後,吳敬梓的病弱的妻子陶氏也因不甘忍受族人的欺凌,飲恨而死。他對人生、社會的看法也由此發生了變化。 [5] 

吳敬梓喪妻病痛 性情狂放

愛妻陶氏病逝後,因為攻讀生活孤獨寂寞,心情十分壓抑,吳敬梓的身體本已患病,再加上妻子去世的悲痛,家產爭奪的糾纏,他的病情也日漸加重起來。
吳敬梓早年就養成了狂放不羈的性格,再加上在科舉歲考中成績不佳,被人輕視,他非常憤慨,不顧親友的嘲諷和故鄉土人的輿論,沉醉於歌舞聲色之中。
他視錢財如草芥,大肆變賣自家的財物。不久,由於“田廬盡賣”,以至“奴逃僕散”,他受到全椒士紳和族人嚴厲的責難,甚至被“鄉里傳為子弟戒”。從這以後,他在故鄉的處境越發艱難。 [5] 

吳敬梓鄉試落地 受人冷落

雍正七年(1729年),吳敬梓前去滁州參加科考。
他的一些牢騷的言論和以前在家鄉的一些被人視為乖僻的行徑被傳播張揚,雖得到學使李鳳翥賞識而破格錄取為第一名,但在己酉科鄉試中卻落第了。一向以才情自負的吳敬梓感到無顏在故鄉全椒的社會中露面,在參加鄉試失敗後不久,他又前往南京住了一段時間。
後來回到故鄉,吳敬梓受到了鄉人的冷遇,即使以前的朋友相遇於途也都視而不見。甚至當他去拜親訪友之時竟遭到“竟有造請而不報,或至對賓而杖僕”的無禮對待。 [5] 

吳敬梓續結姻緣 恃才傲物

吳敬梓雖然受到了全椒士紳和族人的冷落,卻有一位儒醫葉草窗極其欣賞他的才情佩服他的為人,將自己鍾愛的女兒嫁給他為續絃。締結了這一樁婚事,吳敬梓非常感激寫下了“愛女適狂生,時人嘆高義”的詩句。這樁婚事,使得吳敬梓再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但他的恃才傲物的性格在此時不僅沒有收斂,還有所發展。
家道的敗落使他的心理變得分外敏感,更加不能忍受士紳和吳氏族人的冷遇,與他們的關係已經發展到彼此難以共處的地步。因此,吳敬梓在三十二歲前後,終於下定決心離開全椒,移家南京。 [5] 

吳敬梓拒絕科考 潛心著書

雍正十一年(1733年),吳敬梓變賣了全椒家產,與續絃葉氏遷來南京,移家金陵秦淮水亭,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橋西,開始賣文生活。從此,吳敬梓在南京定居下來。
此時他三十三歲,不名一文,到了“白門三日雨,灶冷囊無錢”的地步,但仍拒不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仍好交友,“四方文酒之士,推為盟主”。當“長老苦口譏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時,他“叉手謝長老,兩眉如戟聲如虎”。他的“痴憨”“顛憨”“隱括”終一生而不變。 [4]  [5] 
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巡撫趙國麟、江寧巡導唐時琳和學台鄭江力薦吳敬梓前去參加博學鴻詞科廷試,他因消渴加劇拒絕,堂兄吳檠、友人程廷祚則落選而歸。此年前後,吳敬梓開始創作《儒林外史》。 [5]  [22] 

吳敬梓晚年困頓 生活窘迫

吳敬梓晚年生活困頓,要靠賣文和朋友接濟度日,“囊無一錢守,腹作千雷鳴”,以至以書易米。每年一到冬天,氣温苦寒,與朋友在晚上到城外繞行,歌吟嘯呼,稱之為“暖足”。 [6] 
吳敬梓在真州曾投靠革職回鄉的官紳楊凱,由於生活困窘,他有《雨》詩曰“明晨銜泥問楊子,妻兒待米何時還”,表示希望楊凱資助其生活。 [5] 
乾隆十五年(1750年),吳敬梓用了十多年時間創作的長篇諷刺小説《儒林外史》大體完成,但尚未完成脱稿。 [22] 

吳敬梓醉酒辭世 友人安葬

乾隆十九年(1754年),吳敬梓到江蘇揚州訪友痛飲,微醉之中,反覆朗誦唐人張祜的《縱遊淮南》一詩。在座友人聽到吳敬梓朗讀此詩都有些詫異。
沒過幾天,即乾隆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1754年12月11日),吳烺的同年、詩人王又曾從北京南下,舟停揚州,上岸拜會了他欽遲已久的吳敬梓。
當天黃昏,吳敬梓又去舟中回拜,兩人暢談,極為相得。歸來之後,酒酣耳熱,痰湧氣促,救治不及,頃刻辭世。當時守在牀邊的只有幼子吳鏊。 [5] 
住在附近的友人金兆燕王又曾聞訊趕來,協助料理喪事。但檢其行囊,“可憐猶剩典衣錢”(程晉芳《哭吳敏軒》)。治喪費用無從籌措,王又曾就出面向兩淮鹽運使盧見曾請求幫助,盧見曾慨然承擔一切喪葬費用,並由金兆燕將他的棺木從水路運到南京,安葬在南京清涼山腳下(一説葬在鳳台門)。 [5]  [21] 

吳敬梓主要影響

吳敬梓小説創作

  • 思想內容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吳敬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主要緣於長篇諷刺小説《儒林外史》的創作。《儒林外史》內容博大深厚,閃爍着民主進步的思想光芒。作者以犀利的筆觸無情鞭撻了封建科舉制度腐朽的本質和其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一系列深受科舉毒害的迂腐的讀書人、虛偽的假名士,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雖然假託明代,卻是封建社會一幅真實的生活畫卷。 [7-8] 
吳敬梓一生經歷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當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社會呈現了某種程度的繁榮,但這也不過是即將崩潰的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絲希望,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大廈將傾的事實。雍正、乾隆年間,清朝統治者在逐漸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就採用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為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為愚昧無知卑鄙無恥市儈。吳敬梓看透了這種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會風氣,所以他反對八股文,反對科舉制,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裏。他以諷刺的手法,對這些醜惡的事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顯示出他的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 [8] 
《儒林外史》是中國小説史上的一部帶有開創意義的傑作。在它之前中國文學中就已經有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白話章回體長篇小説。而《儒林外史》的開創性意義在於:以現實主義作為底色,以諷刺作為自己的美學追求。它與稍後出現的《紅樓夢》一起,構成中國古代小説的又一高峯,在中國小説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儒林外史》奠定了中國諷刺小説的基石,對後來的文學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清代出現了以《儒林外史》為發端的一大批譴責小説,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等,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會的潮流,這股潮流一直影響到五四運動以後的新文學。 [8]  [9]  [10] 
《儒林外史》在當時小説界也是別具一格,使人耳目一新。吳敬梓在小説中,強勁地呼喚人們在民族文化的汲取中覓取活力不斷的源頭,即通過知識分子羣體的、批判等自我意識,來掌握和發場民傳統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把沉澱於中國知識界的文化——心理結構中沒有任何生命力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形態ー—八股制藝和舉業至上主義ー—特別是那些在下意識層還起作用的價值觀念加以揚棄,從而笑着和過去告別。《儒林外史》已經從功利的、政治文化的外顯層次,發展到宏觀的民族文化的深隱層次。從小説觀念的更新的角度看,吳敬梓注意到了社會的演進和轉變而牽動的知識分子的心理、倫理、風習等多種生活層次的文化衝突,並以此透出知識分子的心靈軌跡,傳導出時代變革的動律。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對形形色色知識分子的悲喜劇,實質上是做了一次哲學巡禮。《儒林外史》在寫實的嚴謹與寫意的空靈交織成的優美文字裏,隱匿着種深厚的意藴。作者熔人生的豐富經驗、對社會的自覺責任感與對未來美好的期望於一爐,鍛鍊而成的整體觀念,以及由此產生的審美態度,既逼真地刻劃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又始終與他們保持着根本的審美距離。細緻的觀察與冷靜的描述以及含蓄的語氣都體現着傳統美學中靜觀的審美態度。 [27] 
  • 藝術特色
《儒林外史》在藝術上的顯著特色是其諷刺性。對所嘲諷的對象,作者通常不直接貶斥,而是以簡潔的描述狀貌傳神,繪聲繪影,使之栩然於讀者之前。這部作品不僅以諷刺作為主要的藝術手段,而且在結構上與通常的長篇小説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來結構故事的方式不同,以連綴的故事、相互銜接的人物,既獨立又前後呼應地結成藝術整體。其結構藝術不同於其前產生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也不同於幾乎同時創作的《歧路燈》《紅樓夢》。這部小説塑造了許多性格不同的人物,描寫了許多情節各異的故事,但卻同一地反映了科舉制度下的士子生活,表現了同一主題。在《儒林外史》中,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人、馬二遊西湖、匡二自稱“先儒”、牛浦郎冒充牛布衣等令人發噱的情節和栩栩如生的人物,似乎“各自成篇”,其實它們都是整部小説“不能缺少”的有機組合部分,有着“共同性”。正因為有了這些情節和人物,才使得整部《儒林外史》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所表露的社會理想,令人信服、驚服和歎服。 [8]  [9]  [10]  [23] 
吳敬梓生長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時間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揚州兩地,官僚豪紳、膏粱子弟、舉業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見慣了的。他在這些“上層人士”的生活中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紳的武斷鄉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聵,舉業中人的利慾薰心,名士的附庸風雅和清客的招搖撞騙。加上他個人生活由富而貧,那批“上層人士”的翻雲覆雨的嘴臉,就很容易察覺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對這種類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徹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鑄九鼎,神妙無循形”(旅雲《缽山志》卷四)。更由於生動的藝術形象的塑造,合理的誇張和辛辣的諷刺,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8]  [9] 
吳敬梓把《詩經》時代以來的中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注入到小説藝術中,並以極大的勇氣用諷刺鞭撻的手法來加以表現。他所開創的文學傳統在清末文壇被廣為推崇,對重要文學流派譴責小説產生明顯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大師魯迅對吳敬梓非常推崇。魯迅小説中貫穿着現實主義精神、閃爍着批判的鋒芒,他對國民性深切剖析,無疑是從吳敬梓的思想和藝術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8]  [9]  [10] 
吳敬梓對近現代小説產生深遠影響。《官場現形記》就完全仿照了《儒林外史》外部情節結構形態,沒有佈局,沒有獨立的情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説連級起來,裏面的故事可以獨立成篇。這類小説在某種程度上與《儒林外史》中描寫眾多士人、儒士有一定的影響。以《官場現形記》為代表的晚清譴責小説為了實現故事更深層次的統一,採用了兩種方法:一是在主題上共同揭露官場,二是在一定的形式上採用了一種譴責的基調。從這個層次來説,這類小説與《儒林外史》一樣,文章表面看起來鬆散,然而有一條更深層次的主線在緊密的聯繫着這各個故事組。第二類是主人公採用到處遊歷再加上輪流敍述故事的方式,把各個不同種類的故事串聯起來,從而獲得了一種表面上的整體感,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其次,受晚清黑暗社會現實的影響,以官場為代表的晚清譴責小説極為火爆。這種類型的小説在一定程度上與《儒林外史》描寫人生百態有一定的吻合性。民國初年小説的書面化傾向日趨加強,晚清小説從注重情節的傳統中解脱,出現了一大批弱化故事情節的小説,表現在作品中,即沒有貫穿全文的中心人物。“連環短篇”結構形式勃然興起。再次,近代以來,隨着文學報刊的發展,報刊成為傳播的主要媒介,這一重大轉變,使作家不得不對小説技巧做出調整:自我完整的同時忽略了整體性。於是長篇小説很容易變成短篇小説。吳敬梓有意識地探索一種新的結構模式,並通過它來晶示小説的結構意識。從這一點來講,與現代小説作家的創作觀念非常接近。 [28] 

吳敬梓詩歌創作

吳敬梓的詩歌從思想內容上説,主要有四方面:一、嗟窮嘆愁,反映窘迫多病的生存狀態;二、酬唱贈答,謳歌真誠深摯的親友交誼;三、吟詠景物,讚美南京、揚州等地的勝景佳物;四、剖析內心,揭示叛逆思想產生、發展的心路歷程。從藝術成就上説,主要有三方面:一、善用典故;二、眾體兼備,各有特色;三、表達方式多樣化。 [5] 
吳敬梓友人嚴長明所輯《八表停雲錄》中有吳敬梓《後新樂府》六首,這些詩歌與《儒林外史》的主題、情節及人物原型之間有密切關係。這些詩作以“後新樂府”為標題,內容指向“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表明吳敬梓寫的這些樂府詩乃是繼承了唐代元稹白居易開創的“新樂府”關注現實的精神,即如白居易所主張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新樂府序》),將詩歌的功能從個人的抒情言志提升到承擔社會責任的高度。《後新樂府》小序交代,因為耳目之間有不合於禮義者,故而有此作。所謂“有美有刺”,也是源自先秦的“美刺”文學傳統。美者,讚美、肯定也;刺者,批評、糾察也。所謂“元和詩人”,正是指唐代元和年間的白居易、元稹等倡導“新樂府運動”的詩人。所謂“軒輶”,本指古代使臣所乘的車子,後指訪查民情的使臣。吳敬梓在小序中説明,自己寫的這組《後新樂府》,就是對一些不合禮義的現象提出批評,繼承的是古代的“美刺”傳統,雖然比不上元、白的“新樂府”,可以提供給訪查民意社情的官員瞭解情況,但仍然可以讓“聞之者足以戒”。 [11] 
吳敬梓還有《金陵景物圖詩》二十三首。這組詩作從類型上當歸於題畫詩,所題景物分別為冶城杏花村燕子磯謝公墩鳳凰台莫愁湖、憑虛閣、青溪雨花台、琉璃塔、靈谷寺桃葉渡天印山、觀音山、幕府山烏衣巷、東山、雞籠山、太平堤、長橋、三宿巖、龍江關、鐘山,凡二十三處。在寫法上,吳敬梓不限於吟詠圖畫中的景物,而是對畫中所繪景點的歷史、所涉及的人物、當下的景物都以小序的形式加以説明,然後題詠。如《杏花村》,先交代了金陵杏花村所在的地點——鳳凰台下,其名之由來乃在“昔亦曾種杏百株”,並以散文筆法描繪景色:“居民叢集,煙火萬家,機杼之聲相聞,染練之砧不斷。錦繡成坊,足勝杏林春色。”再用詩筆描寫。“紅雪籠花塢,青煙撲酒帘”,一“紅”一“青”,視覺鮮活;“茅屋四五家,新蒭懸步檐”,一派農家生活氣息和生機;“清曠屏氛雜,稔知非閭閻”,這裏的“清曠”屏去了城市的嘈雜紛亂;“但見春駘蕩,不見雨鬑籤”,雖然沒有雨,但在這裏能夠感受到春風的駘蕩。儘管吳敬梓是給《金陵景物圖》題詩,但這樣的詩筆無疑出自他遊覽杏花村的體驗,表達的是他對“如此江山”的喜愛之情。 [11] 

吳敬梓文賦創作

吳敬梓在古文辭賦等方面也有不少著述,現存的都是四十歲以前的作品,被收錄在《文木山房集》中,有賦四篇:《移家賦》《擬獻朝會賦》《正聲感人賦》《繼明照四方賦》。後來又發現了他的幾篇佚文,其中有駢體文三篇:《石腥詩集序》《玉巢詩草序》《修潔堂集略序》;古文兩篇:《玉劍緣傳奇序》《尚書私學序》。 [5] 
吳敬梓不僅詩作“如出水芙蕖,媚秀欲滴”,詞作“婉而多風”,賦作也是“力追漢唐”。吳敬梓有四篇賦傳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移家賦》。《移家賦》從內容來看,是瞭解到吳敬梓的家世生平、思想感情變化的一篇極為重要的資料;從藝術表現來看,也是篇可臻上品的佳作。這篇賦以敍事體的長篇結構,敍述了吳敬梓的家世和他前半生的經歷。藝術上最鮮明的特色是大量用典,在繁密的典故中敍事、抒情,委婉曲折表達自己複雜思想感情。許多典故不但貼切精當、富於變化,還能與比喻、情景融為一體。《移家賦》對仗工穩、鋪採摘文、詞采精美、聲調和諧、格律嚴整間有疏放的筆致,音調哀婉透出蒼涼的氣息,大量使用偏僻之字,形成了“邇年詩律倍綺密,僻書奇字來稽參”的文章風格。 [5] 
吳敬梓流傳下來的駢文有《石腥詩集序》《玉巢詩草序》《修潔堂集略序》三篇序文。沈宗淳對他的駢體文非常讚賞,説他是“夙擅文雄,尤工駢體”。這三篇序文,藝術成就頗高,都是絕好的駢文,對仗工穩,用典貼切,句調整齊節鏗鏘,如“兄為靈運,感新句於西堂;弟是少遊,寄閒情於下澤”;又如“水國斜陽,影亂鴨頭之舫;板橋明月,香霏鵲尾之爐”;再如“羈愁旅鬢,何妨重補四愁;孤影窮途,直欲高吟五嗜”等等,的確是屬對精工,運古如新。吳敬梓的古文語句有駢有散,駢散結合,語氣自然流暢,節奏感強烈,有較強的説服力和表現力。 [5] 

吳敬梓歷史評價

王又曾:“國初以來重科第,鼎盛最數全椒吳。”(《書吳徵君敏軒先生文木山房詩集後有序》) [12] 
程晉芳:“餘生平交友,莫貧于敏軒。抵淮訪餘,檢其橐,筆硯都無。餘曰:“此吾輩所倚以生,可暫離耶?”敏軒笑曰:“吾胸中自有筆墨,不煩是也。”其流風餘韻,足以掩映一時。窒其躬,傳其學,天之於敏軒,倘意別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測之也。”(《文木先生傳》) [13] 
魯迅:“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説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中國小説史略》) [14] 
胡適:“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劉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吳敬梓。”(《吳敬梓傳》) [15] 

吳敬梓人物關係

人物親屬關係
關係
姓名
備註
遠祖
吳聰
浙江温州人,因參與靖難之役,在明代永樂年間被封為驍騎尉,受邑江蘇六合 [2]  [3]  [20] 
高祖
字海若,為人耿介正直,寧貧居度日,不攀附權貴;博學多才,能文善詩,工書法 [5]  [16] 
曾祖
順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一甲三名進士 [5]  [16] 
祖父
吳旦
[16] 
伯祖
吳晟
[16] 
叔祖
吳昺
[16] 
生父
吳雯延
[17] 
生母
金氏
[5] 
嗣父
吳霖起
康熙丙寅(1686年)年的拔貢,於康熙甲午(1714年)年任贛榆縣教諭 [5]  [17] 
堂兄
吳檠
乾隆十年(1745年)進士,官刑部主事 [5] 
妻子
陶氏
陶欽李次女 [5] 
妻子
葉氏
續絃 [5] 
長子
吳烺
字荀叔,如試舉人,官中書舍人,寧武府同知;能文,通古算,精音韻,有《杉亭集》 [5] 
次子
吳藜叔
號珠朗,在吳敬梓四十八前亡故 [5] 
三子
吳蘅叔
一字文熊,號渭川,癸西舉人,官司普寧知縣,工詩 [5] 
幼子
吳鏊
[5]  [16]  [17]  [20] 

吳敬梓主要作品

吳敬梓作品,除了長篇小説《儒林外史》外,還有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文木山房集》今存乾隆刻本,共收錄137首詩、47首詞、4篇賦。李漢秋、項東昇的《吳敬梓集系年校注》,還補充了包括《金陵景物圖》在內的集外詩文11篇,並收入吳敬梓的《文木山房詩説》。 [5]  [8] 
吳敬梓主要作品
體裁
題名
備註
長篇小説
《儒林外史》
[8] 
詩詞古文
《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玉劍緣傳奇序》、《尚書私學序》
文木山房集今存四卷 [5]  [25] 
學術著作
《文木山房詩説》七卷
今存四十三則 [24] 
駢文辭賦
《移家賦》《擬獻朝會賦》《正聲感人賦》《繼明照四方賦》《石腥詩集序》《玉巢詩草序》《修潔堂集略序》
[5]  [8] 

吳敬梓後世紀念

吳敬梓吳敬梓紀念館

吳敬梓紀念館 吳敬梓紀念館
吳敬梓紀念館位於滁州全椒縣城北郊走馬崗,隔着襄河與吳敬梓故居“探花地”舊址相望。該館於1986年建成對外開放,建築仿明清風格,雕樑畫棟,曲檻迴廊。館內珍藏眾多吳氏家珍,名家著述和名人字畫,是全國吳學研究重要基地。 [1] 

吳敬梓吳敬梓故居

  • 南京吳敬梓故居
南京吳敬梓故居坐落於青溪和秦淮河交匯處,於1997年復建而成。該故居與桃葉渡相連,佔地八百平方米,呈長方形,極具江南園林藝術特色。南半部分為古桃葉渡,其後是一座精美的石牌坊。北半部分是吳敬梓故居建築羣,洗硯池後為文木亭,文木亭以北為碑廊,展現吳敬梓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斷的名家繪畫。碑廊前,豎有一尊用花崗石雕刻的吳敬梓立像。 [19] 
  • 全椒吳敬梓故居
全椒吳敬梓故居位於全椒縣襄河鎮河灣社區,於2011年開始復建,2015年2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該故居佔地面積7190平方米,建築面積2850平方米,分主體建築、花園景觀、輔助用房三大區域。 [18] 
參考資料
  • 1.    全椒吳敬梓紀念館  .鳳凰網.2020-03-03[引用日期2020-07-13]
  • 2.    吳敬梓《移家賦》:“我之宗周貴裔,久發軔於東浙。有明靖難,用宣力於南都(遠祖以永樂時從龍),賜千户之實封,邑六合而剖符。”
  • 3.    吳國龍《清禮科掌印給事中吳公墓表》:“公諱國龍,先世居東甌(今浙江温州)。高祖吳聰遷江寧之六合。又遷全椒,遂為全椒人。曾祖鳳,祖謙,父沛。”
  • 4.    周揚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第Ⅰ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666-668
  • 5.    徐海東.吳敬梓詩文研究[D].濟南:山東師範大學,2010:8-34
  • 6.    程晉芳《文木先生傳》:“出城南門,繞城堞行數十里,歌吟嘯呼,相與應和,逮明,入水西門,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謂之暖足。”
  • 7.    吳敬梓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0-03-23]
  • 8.    遊國恩 等.中國文學史(四)[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288-301
  • 9.    黃嶽洲.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下卷)[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1338-1342
  • 10.    舒靜廬.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欣賞[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48-49
  • 11.    朱萬曙.詩人吳敬梓文藝研究[J].2019(06):38-47
  • 12.    劉維俊.《儒林外史》新釋[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04):35-42
  • 13.    齊克琛 耿清珩.中國曆代文學家傳[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2:268-269
  • 14.    魯 迅.中國小説史略[M].北京:中華書局,2014:195
  • 15.    胡 適.胡適文存(卷四)吳敬梓傳[M].上海:上海亞東圖書館,1926:225
  • 16.    陳美林.吳敬梓家世雜考[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2):95-98
  • 17.    孟醒仁 孟凡經.吳敬梓具有生父與嗣父的新證[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01):72-76
  • 18.    全椒縣吳敬梓故居建成開放  .新華網.2015-02-18[引用日期2021-10-28]
  • 19.    吳 鳴.桃葉渡與吳敬梓故居[J].中國地名,2004(03):16
  • 20.    孟醒仁.吳敬梓家世、生平補正——讀吳烺手鈔本《杉亭集》札記[J].江淮論壇,1981(2):92-95
  • 21.    李鼎芳.孟著《吳敬梓年譜》評介[J].河北大學學報,1983(1):123-125
  • 22.    談鳳梁.《儒林外史》創作時間、過程新探[J].江海學刊,1984(1):78-85
  • 23.    張岱年主編.中國文史百科(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963-964
  • 24.    傅文炎.吳敬梓《文木山房詩説》研究述評[J].古典文學知識,2002(6):116-120
  • 25.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36-355
  • 26.    陳美林.吳敬梓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93-97
  • 27.    寧宗一.吳敬梓對中國小説美學的貢獻[J].天津社會科學,1986(6):66-72
  • 28.    楊蓓蕾.《儒林外史》與晚清譴責小説[D].濟南:濟南大學, 2013:35-36
  • 29.    吳敬梓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30.    吳波主編;向彪副主編.與中國傳統文化[M].合肥:黃山書社,2019.05.
  • 31.    宋林飛主編.江蘇歷代名人詞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09.第212-213頁
  • 32.    雲根著.中國曆代文化名人詩傳[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05.第247頁
  • 33.    安徽歷史名人——吳敬梓  .安徽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1-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