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裏辛鎮

鎖定
萊蕪鋼城區裏辛鎮位於濟南市萊蕪鋼城區中部,距萊蕪城區25公里,西南臨近風景秀麗的山東濟南蓮花聖境國家森林公園(萊蕪蓮花山)。地理座標東經117°48'33",北緯36°04'25",北與萊蕪辛莊鎮接壤,西與萊蕪顏莊鎮毗鄰,東與沂源徐家莊鎮毗鄰,南與萊蕪艾山街道辦事處相鄰。鎮政府駐裏辛,電話區號0634,郵編,271133。
裏辛歷史悠久,據哪吒廟碑記載,明洪武二年、魏、韓、董四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分建三村。西村名纖紡,東村名坡莊子,中村名李信。李信系名人,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李信、明朝成化年間,任廣信府照磨。後人丁繁衍,村落擴大,合為一村定名為李信。揩音成裏辛。1985年10月,撤處並鄉.,裏辛為政府駐地,故名裏辛鎮。
中文名稱
裏辛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省萊蕪市
人    口
60819 人(2011年)
氣候條件
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裏辛鎮政區沿革

萊蕪裏辛鎮是萊蕪地區祖先生息繁衍較早的地區之一。境內范家橋、范家廟、范家樓是大汶口文化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再現了殷商時期先民的生產和生活風貌。從遺址來看,轄區內人類活動可推到五千年之前。早在夏朝時期,大禹根據高山大川劃定疆界,把全國分為九州。海、岱、淮歸徐州,裏辛古地化屬徐州。到了周朝,周武王駕崩後,其子姬誦繼位,是為成王。成王年幼,周公旦攝政,其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不服,勾結商紂與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出師東征,殺死武庚及管叔,流放蔡叔、霍叔。平定叛亂後,周公旦將長子伯禽封到了魯國,次子子爵封到牟國。牟國都城設在牟城莊(今萊城區辛莊鎮趙家泉村)。據有關資料考證,當時以蓮花山為界山,南屬魯,北屬齊,東屬牟。春秋時牟國淪為魯國附屬國。周王朝沒落。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烽起爭雄,在公元前249年(楚考烈王十四年),楚國滅掉魯國,後又滅牟國,裏辛境地隨之歸屬楚國。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後,詔令全國,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此時裏辛轄區歸屬濟北郡。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置萊蕪縣,裏辛轄地歸屬萊蕪縣。公元420—479年(南北朝劉宋時期)撤銷萊蕪縣劃分為贏、貝丘、牟縣,裏辛轄地屬牟縣。公元551—557年(南北朝北齊時期)將牟縣疆土全部併入博城縣,裏辛轄地隨之劃歸博城縣。公元596年,牟縣疆土又從博城劃出,與贏縣同屬兗州魯郡。公元605年(隋煬帝大業初年)又撤銷牟縣將其併入贏縣。公元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撤贏縣併入博城,屬河南道。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撤贏縣置萊蕪縣,此後再不見贏、牟之説。公元822年(唐憲宗元和十七年),撤銷萊蕪縣併入乾封縣,裏辛轄區歸屬乾封縣。五代時期的後周太祖顯德元年(954年)設萊蕪監,裏辛歸屬萊蕪監,轄地不變。
宋、元、明、清時,萊蕪名稱基本穩定,裏辛歸屬也相對穩定。宋初,萊蕪縣屬兗州,不久改屬京東西路襲慶府。金時,萊蕪屬山東西路泰山州。元初,萊蕪縣屬泰安州。明時,萊蕪歸屬山東布政司濟南府泰安州。清時,萊蕪歸屬泰安府。儘管萊蕪歸屬幾經變更,但裏辛轄地歸屬萊蕪一直沒有變。清末民初,萊蕪縣化為十區,裏辛屬四區所轄。1939年8月,萊蕪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沿襲舊制,境地仍屬四區管轄。1941年春,萊蕪分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四區屬新甫縣,1944年7月至9月,境地三岔河、玥莊、裏辛、石家嶺、趙家峪及陶家嶺(艾山)、桑梓峪(顏莊)一帶劃歸新泰縣,10月復歸新甫縣,1945年10月迴歸萊蕪縣,裏辛歸屬顏莊區管轄。1951年3月改稱第七區,1955年10月由數字區改為地名區,稱顏莊區。1958年3月撤區並鄉,顏莊區劃分為鄭王莊鄉和顏莊鄉。同年10月顏莊鄉、鄭王莊鄉改為人民公社。1959年2月鄭王莊、顏莊兩個公社併為顏莊人民公社。1984年4月顏莊公社改稱辦事處,境內設裏辛、鄭王莊、棋山3鄉合併,設立裏辛鄉。鄉人民政府駐裏辛村,隸屬於萊蕪市人民政府。1992年11月萊蕪升格為地級市,設立萊城、鋼城兩個縣級區,裏辛鄉隸屬鋼城區人民政府。1995年10月13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裏辛撤鄉改鎮,其區域面積、所轄44個行政村(居)及政府駐地不變。2007年5月年轄區的鄭王莊、石頭灣、小廟、東田莊、西田莊、北田莊、雙口峪7個行政村劃為鋼城經濟開發區。現轄37個行政村。

裏辛鎮政區劃分

2011年末37個行政村。 所轄行政村有:裏辛村黃金籃村雙龍峪村、東峪村、黃崖村孫家嶺村桃行村、陳家山村、潘家莊村、小官莊村、大廟村前朱山村、後朱山村、高家莊村穆家寨村東馬泉村西馬泉村中馬泉村黃家窪村、高家嶺村、焦家莊村、碁山觀村、楊家樓村、圈裏村、白冶子村、石家嶺村、南趙家峪居委會、北趙家峪居委會、張家嶺村玥莊村銀山子村馮家莊村三岔河村南朱家莊村茶峪子社區鳳凰峪村、澇窪村。

裏辛鎮人口面積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 60819 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 27080 人,城鎮比率 44.5% ,另有流動人口320 人,總人口中:男性 30041人,佔 50.1%,女性 30409 人,佔 49%,14歲以下1051 人,佔 20% ,15—64歲 31200 人,佔 55% ,65歲以上 19108 人,佔25% 。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 60819 人,佔 99.9%,少數民族 12 人,佔 0.1% 。2011年出生率 10.6%,死亡率 6% ,人口自然增長率 4.6% 。  轄區西起黃羊山東止裂皮山,東西跨距20公里,南起銀山,北至王子山跨距5公里,總面積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18945 畝,佔 16%,山嶺 3 萬畝,佔 84% ,人口密度為每平方米 608.2 人。

裏辛鎮自然條件

【地形】 裏辛的地形是東高西底,東部為山區,中部為丘陵,西部為平原。棋山河由東向西橫貫全鎮。海拔最高 633 米,最低210 米。山地 3 萬公頃,佔 20 %,丘陵約 6 萬公頃,佔 40 %,其餘為平原。具體分為:低山嶺坡、嶺坡梯田、近山階地、山前傾斜盆地、河谷平原地貌類型。
【氣候】屬暖温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內年平均氣温在11~13℃之間,降水量760.9毫米,無霜期204天。年平均最高氣温為18.6℃,7月份最高為30.9℃,極端最高為39.2℃;1月份最低為8.1℃,極端最低為-22.5℃。降水量多年平均760.9毫米,1964年最多,為1369.6毫米;1981年最少,為442毫米。 日降水量最大為168.8毫米,出現於1975年9月1日。日照多年平均2629.2小時,日照率59%,5月份最多,平均274.4小時;12月份最少,平均181.9小時。平均每天光照7.2小時,最長13.8小時。鎮內屬半濕潤地區,在一年中7月和8月屬濕潤期,9月為半濕潤期,其它月份為乾旱、半乾旱期。初霜一般在10月21日,終霜多在翌年4月7日,無霜期平均196天。氣候特點是氣温偏高,降水偏少,乾旱、風災嚴重。災害性氣候:主要是旱、澇,風、雹、蟲災次之。裏辛有“十年九春旱”之説,大旱12年一遇,偏旱8年一遇,季節旱發生頻繁,春旱機率最高。旱災一般面積大,範圍廣,災情重,特別是山區災情更重。水災,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尤以7月最多。春季暴雨多出現在4月上旬和5月中旬。秋季暴雨比春季多,主要集中在9月上、中旬。大澇24年一遇,發生頻率為4%,偏澇6年一遇,發生頻率為17%,夏澇機率最高。
【水文】境內的主要河流為棋山河和潘田河。棋山河源於棋山北麓的幹流及發源地裂皮山的鄭王莊河、月莊河2條支流匯合而成,最寬處達250米,由於萊鋼大型佔地,河道縮道十幾米,河水流至顏莊瞳裏村出境,有顏莊鎮東泉匯入牟汶河,全長15.6公里,流域面積70.9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0%.潘田河[原名叫閻王河]發源於辛莊鎮東宋村,境內長3.2公里,流域面積18平方公里,平均比8%,河水於潘家莊村西出境匯入牟汶河。
【礦產及其他自然資源】境內礦藏資源主要有鐵、銅、金、鉛、鋅、鋁土、煤、石灰岩、石英、蛙石、磷、花崗石、燕子石、河沙等。生物資源野生動物有野兔、黃鼬、狐狸、獾、啄木鳥、灰喜鵲等,有益昆蟲有3綱9目26科118種;野生中藥材有汶香附、柏子仁、酸棗仁、丹蔘、遠志、黃芩、柴胡、全蠍等450多種,年採集近200種;野生魚類有鰍魚、馬口魚等;水生植物有葦、蒲、荻等。 土壤:分為兩個大類、七個亞類。按亞類分:棕壤、潮棕壤,佔可利用面積的13%,土層深厚,宜於耕種;棕壤性土,佔31.7%;褐土性土,佔17%,土層淺薄,宜發展林牧業;淋溶褐土,佔15%,土層深厚,宜於耕種。褐土、潮褐土,佔23%,宜於耕種。 植被:原屬暖温帶落葉闊葉林帶。自然植被率很小,且具有明顯的次生性質,除個別山地丘陵和溝谷中可見零星次生落葉、闊葉雜林外,主要是抗旱耐瘠的針葉樹種。大面積的是人工植被。
【農業】耕地面積18945畝,人均 0.7畝,全部水澆地,以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達 1.46 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 5.78 %。  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花生、蔬菜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產量 7386 噸,人均 7386 公斤,其中小麥3380 噸,玉米 2377 噸, 花生 2729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 7772 畝, 產量 35070 噸,主要品種有旱地西紅柿、大白菜、籮卜、黃瓜、茄子等。  畜牧業以養豬、羊、雞等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13731 頭,年存欄 9167頭,羊飼養量 7136 只,年末存欄 11473 只,雞等家禽飼養量173755 只。
【工業】以鍛造、機械加工等鋼鐵為主,其中温嶺鍛造、金雷風電、中興汽配等企業都是山東省的知名企業,2011年全鎮工業總產值 12.53億 元,佔國內生產總值66 %。
【商業外貿】2011年共有商業網點188家,社會零售後服務22萬元,比上年增加收入20%,集貿市場4個,成交額8千萬元。
【財政金融】界2011年財政收入水平 7435萬 元,比上年增加 23.4 %,從各種主要税源來看,完成營業税3597.88萬元,增值税額 1780.1萬 元,企業所得税額 2316萬 元,人均財政收入水平 60.38 元,比上年增加 40 %。  截止2011年末,境內共有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萊蕪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4家金融機構開社了分行和辦事處,各類存款餘額 10.8億 元,比上年增加 39%,各項貸款餘額定 12.5億 元,比上年增加40 % 。

裏辛鎮社會發展

【文化藝術】 2011底,有文化站和電視閉路站各一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30處,各類圖書室34個,藏書80萬冊,文學創作豐收。建鎮以來,全鎮有26名業餘文學愛好者在市級以上報刊雜誌發表小説、詩歌、散文達1600多篇,當代作家田茂泉撰寫的民間故事[棋山傳説]在2001年萊蕪市“税研杯”民間故事大賽上榮獲一等獎,長篇小説[鐵城血案],榮獲省“黃河杯”文學創作二等獎。2009年、2010年分別在棋山舉辦了“全國圍棋甲級聯賽”及“山東省炒雞美食大賽”活動,活躍了羣眾的文化生活。
【教育】2011年末,有幼兒園 14 所,在園幼兒教育 940 人,專任教師隊伍 57人,小學 6 所,在校學生1317 人,專任教師隊伍 13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初中 2 所,在校生 2160 人,專任教師 215 人,適齡兒童入學率 100%,小學升初中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 371萬 元,比上年增加 13 %,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附加費]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7.37 %,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科技】2011年末,有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3個,其中:金雷風電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全鎮各類科技人才360名,承擔市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6個。
【醫療衞生】2011年末,鏡內有衞生院1處,門診 1個,37個村全部實行了合作醫療,參保率達100%。鎮衞生院擁有牀位 30個,固定資產 2800萬 元,專業衞生人員 47 名,其中:執業醫師 22人,執業助理醫師 4 人,註冊護士9 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 25000人次。
【體育】 截止2011年底先後建成學校體育場 8 個, 16 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活動人員佔常住人口的30%。
【廣播電視】到2011年底,電視村村通覆蓋全鎮,閉路電視入户率達到100%。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 67 户,人數 123 人,支出 231000 元,比上年增長 6.94 %,月人均 156.5元,比上年增長 4.23 %,醫療救助 46人次。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 675 户,人數 1084 人,支出 1015200 元,比上年增長 52.40 %,月人均 80.31 元,比上年增長 29.18%。  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 270 人,撫卹事業費支出 1065922 元,比上年增長 6 %。  社會福利費 220萬· 元,比上年增長 17%,敬老院牀位120 張,收養農村五保老人 86 人。  五項社會保險[不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人合計 138萬 元,比上年增長 23 %,基金合計支出 138萬元,比上年增長 23 %,2011年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2。9萬人,參保率 98 %。

裏辛鎮基礎建設

【交通運輸】 境內萊韓路貫穿東西,與205國道、803省道相接,萊鋼大道貫穿南北,與濟萊青高速相接。  【郵政電信網通移動】2011年末,轄區內有郵政局2處,村級代辦所37處,郵政業務總量600萬元,其中計費300萬元。報刊雜誌累計期發1.2萬份。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0個。網通企業3個,服務網點13個,移動企業2個,服務網點21個,固定電話用户1.3萬户,電話普及率96%,電信用户9000户,網通用户8000户,移動用户1.8萬户,互聯網用户1.9萬户,業務總收入1300萬元。

裏辛鎮市政建設

【公共交通】2011在裏辛原交管所舊址的基礎上,改建成裏辛公交客運站,日發客72班次,日容量1400多人次。
【給排水】鎮區主要道路兩側分別建設地下排水道5000米,使污水能排入淨化池,雨水排入裏辛河。使汛期來臨能防洪,乾旱來年能抗旱。
【供電】 境內建 供電站4處,37個行政村中,設供電組34個,服務人員57人。
【供水】 1985年在裏辛東嶺建自來水站一處,年供水3萬立方米。
【園林綠化】2011年末,鎮駐地綠化面積0,8平方公里,有綠地1萬平方米。

裏辛鎮歷任黨委書記

李心福 劉訓德 孫豐德 陳 峯 鄭德慶 刁興軍 孫曉河 秦 蕾 李秋超 畢泗柏

裏辛鎮示範基地

棋山花卉科技示範基地
棋山花卉科技示範基地位於省道韓萊路以北,棋山腳下,是鋼城去規模較大,集花卉、新品種開發、花卉銷售、服務於—體的花卉基地。該基地佔地1200平方米,建有兩鋼筋骨架式花卉大棚,擁有固定資產20多萬元,從業人員20人。花卉品種主要以西洋杜鵑為主,還有形態各異的果樹盆景等,年創收益5萬多元。該基地自成立以來,高薪聘請了萊蕪組培中心花卉專家擔任長期技術顧問,並定期舉辦花卉培訓班,解決當前羣眾的養花中遇到的難題。培訓班已舉辦30多期,培訓花技術人員200多人,有4户農民分別投資5萬元建成了標準式花卉大棚,在自己增加收入的同時,解決了30多人的就業問題。隨着花卉規模不斷壯,效益不斷提高。
裏辛村蘆薈科技示範基地
裏辛村蘆薈科技示範基地位於省道韓萊路以南,建成於2001年,是裏辛規模較大,集蘆薈種植、參觀、培訓。銷售、服務於一體的蘆薈基地。該基地佔地3萬千方米,建有大
裏辛鎮 裏辛鎮
棚40個,栽植蘆薈6萬餘棵,擁有固定資產60多萬元,蘆薈種植人員40人。品種主要為庫拉索,年創收益180多萬元,該基地是2001年,村裏組織黨員、羣眾代表到文登參觀學習引進來的,由村主任利成增帶頭,建起大棚3個,成立以來,高薪聘請了專家擔任長期技術顧問,並定期舉辦花卉培訓班,特別是2007年開展“五個一”工程以來,已舉辦培訓班20多期,培訓花卉技術人員200多人。在他的帶動下,有37户農民分別投資1.3萬元建成了標準式花卉大棚,在自己增加收入的同時,解決了40多人的就業問題。隨着花卉規模不斷壯大、效益不斷提高,羣眾種植蘆薈的熱情也非常高漲,準備新規劃大棚10個,以滿足村民的需求、增加村民的收入。

裏辛鎮旅遊資源

裏辛鎮抗匪烈士碑

抗匪烈士碑,與棋山抗日陣亡烈士紀念碑相鄰,為紀念鴻福山慘案而建。碑身高1.56米,寬0.65米,厚0.25米。鴻福山,位於裏辛鎮後朱山村東,海拔450米,山頂有山寨,寨南北長約200米,寬約100米,現殘存寨牆和寨內多處房石牆基。1927年4月22日,棋山周圍20餘村人在山寨避難,憑險據守,土匪劉黑七部連攻數日不下,27日拂曉,一守寨炮手不慎將點炮香火掉進火藥罐,炸藥被引爆,炸坍了山寨西南角樓,匪徒蜂擁而入,慘殺398人,傷153人,擄走70人。為紀念這一慘案,後將山名改為紅山。

裏辛鎮烈士紀念碑

抗日陣亡烈士紀念碑,1941年7月7日,由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一旅在棋山觀村立,徐向前題寫碑名。碑呈亭狀,高3.35米,碑身正四稜柱形,高1.97米,每面寬0.76米;碑帽為石刻的
裏辛鎮 裏辛鎮
重檐亭形,高1.27米,四檐角呈飛翹狀;角梁端部有龍頭,面飾瓦紋,頂浮雕着四個左右相接且兩相對的五角星;長方體碑座,橫距3米,縱距3.5米,高0.8米。碑四面刻字密度大,碑陽有徐向前同志題詞“抗日陣亡烈士紀念碑”九個楷書大字,上款:陸軍第十八集團軍山東縱隊第一旅;下款:中華民國三十七年七月七日。上眉是“精神不死”四個篆字。碑陰有山東縱隊第一旅司令部的撰文。碑左右兩面有縱隊政委黎玉的題詞和烈士姓名,楷書,陰刻。其中有洪濤、鹿省三等旅團級幹部6名,營級幹部11名,連排級幹部148名。為萊蕪市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

裏辛鎮棋山後宮

棋山後宮廟,位於裏辛鎮棋山觀村東南棋山山陰,佔地南北長50米,寬22米,原有三部分建築,棋山殿居中,老母殿在南,閻君廟在北,現有泰山殿3楹,東西長10.86米、寬6.75米、高7.55米,四梁八柱,磚石牆,硬山頂,小黑瓦,面北廈門匾為“慈航普渡”四個行書大字,門聯的上聯是“門口通天仰觀碧落星辰近”下聯“路承絕頂俯瞰翠微巒嶼低”。院內修廟碑四塊。始建於清初,四次重修。建國後被毀,1999年仿古新修後,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裏辛鎮佛洞子

佛洞子,位於裏辛鎮焦家莊村南嶺上,東鄰棋山,石窟和古建築形式相結合,佔地東西長約100米,寬約50米,分南北兩石窟。南石窟,在院南岩石帶上,分東西兩處。西處有兩個神龕,其一面北,高1.1米,寬0.83米,進深1.35米,佛台高0.2米;其二面東,高1米,寬0.90米,進深0.38米,原分別置觀音菩薩和百衣奶奶泥塑像,東石龕1個,面北,原置觀音菩薩像高1.25米,寬1.2米,進深2.5米。北石窟,有東西兩個石龕。東石龕門口高1.5米,寬0.8米,龕進深2.2米,高1.8米,寬1.5米,龕北面有佛台,高0.45米,內東牆上有一小龕,高0.46米,寬0.65米,進深0.2米,龕門外上方刻有水槽,水槽上陰刻着“大小”兩個楷書小字,西面龕門高1.2米,寬1米,龕進深3.2米,高1.9米,寬1.7米,北牆處佛台高0.5米,東牆有一小龕,高1米,寬6.5米,進深0.36米,佛台沿上有“屍之八經”字樣,北牆上刻有“大觀三年八月二十一日下壬十二月三十日畢”字樣,楷書,陰刻。西石龕門外左側有兩處石刻,一處高1米,寬0.6米,刻有“聖宋八軍守門,大觀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字樣;一處高0.5米,寬0.3米,有“土石匠潘巡”等字樣,均為行楷,陰刻,字不規整。東西石龕之間原有三間廟,院東、西、南三面均有廟房,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全被毀壞,2005年重建。

裏辛鎮雪蓑碑

“玄之又玄”碑(雪蓑碑),位於棋山北麓棋山觀村西,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建立,碑亭為四柱形,高3.13米,寬1.18米,厚0.42米,碑文“玄之又玄”系雪蓑子所書,為陰刻,“之”字上部提到首位,為龍頭狀,一捺垂延至下端,如神龍掉尾,長2.62米,“玄又玄”三字在捺左,如蛟龍騰空,氣勢磅礴,佈局豪放,別具一格。
大字之隙刻有草書小字,碑文有石匠和立碑人姓名等,因年久日遠,字跡殘缺不清。1947年國民黨軍隊飛機將碑身炸出幾條裂紋,現保存良好。

裏辛鎮棋山風景區

棋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鋼城區裏辛鎮東部,海拔596米,面積12平方公里,緊靠韓萊路,交通便利,自然風光優美。2003年3月,被山東省林業廳審批為“棋山省級森林公園”,4月7日(古歷三月三)原萊蕪市人大副主任何心振、原鋼城區委書記張柏成、萊鋼總廠副廠長劉新芝、原裏辛鎮黨委書記鄭德慶、鎮長李智篤,為“棋山省級森林公園”、“棋山管委會”掛牌。棋山風景區遠近聞名,整個景區被各類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所覆蓋,自然風光、人文景觀、農業生態,各具特色,是遊人觀光、休閒、旅遊的好去處,每年接待遊客38萬人次。景區地理位置優越,自然風光秀美,有棋山柯爛、一線天、石棋子、天生橋、望海石、雙猴山、老鷹石、雪蓑洞等自然景觀,以石奇、水秀著稱。春天,山花爛漫,青山如黛;夏天,翠綠如滴,溪水潺潺;秋天,也果飄香;冬天,白雪皚皚,一派北國風光。棋山文化歷史悠久,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藴。宋末之初的三清殿建築羣遺址、宋徽宗大觀三年的佛洞子、始建於明正德八年的棋山後宮、明代書法家雪蓑道人的墨寶,玄之又玄碑、民國時期的抗匪英雄碑、抗日戰爭年代徐向前元帥親筆題詞的抗日陣亡烈士紀念碑等人文景觀。棋山飲食文化頗具吸引力,已形成了一種品牌。經營户發展到120多家,其中,炒雞專業户92家,酒水批發部6家,棋山水經營户20多家。遊客山上吃雞、水邊吃魚,賞着自然風光,聽着神話故事,品着美味佳餚,親朋好友相聚,有着無比的愜意。裏辛鎮黨委政府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修通了環山路15.5公里,步遊登山台階2800米,建設了辦公設施和6000平方米的上下廣場,完成了景點“棋山柯爛”的雕塑羣,修建了仿古石門、涼亭、觀棋台10座,配套了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休閒娛樂設施。棋山風景區形成了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飲食文化三位一體的獨特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