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前朱山村

鎖定
前朱山村隸屬鋼城區裏辛街道,位於裏辛街道東4公里處,地處山區。西鄰大廟村,南與黃家窪村、焦家莊村相接,東接楊家樓村,北靠雙泉山。全村165户,均系漢族。 [1] 
中文名
前朱山村
外文名
Qian ZhuShan Cun
位    置
萊城東南20公里
人口數量
501人
景    點
龍嘴山
耕地面積
609畝

前朱山村沿革歷史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説,周代朱姓建村,因址在雙泉山南麓,故名前朱山。還有一種説法,傳説村後山半腰有一金豬洞,裏面住着兩頭金豬,是兩顆金寶珠變成的,所以名曰前珠山村,後人演繹成前朱山村。
據雙泉山觀音廟裏的碑文記載,在周朝末年,一朱姓人氏在此定居,歷代單傳,人煙不旺,也未形成村落。後來李姓、段姓、張姓、譚姓、郝姓、高姓相繼遷此定居,人口逐漸多起來,朱氏就搶先佔了金豬洞下的風水寶地建墓地,朱家隨後人口旺盛,成了村中的大户。其後代有人官至揚州通判,所以人們更加相信金豬洞的傳説,後人把金豬洞改為朱家洞。朱家林佔地約10畝,林木茂密,古樹參天,通判的一座墳墓最大,佔地約半畝。棋山觀村朱氏後代在清朝末年還葬於此地。在國民黨進攻時,樹木被砍伐一光;在“文革”期間,挖墳造地,掘墓造田,碑已破壞,無從考究。現整個朱家林已成為果園。
據作家田茂泉考證,明朝末年秦姓由秦家窪遷來,不久趙姓遷聚;清朝中期劉姓由孝義搬來居住;民國年間石姓由大官莊遷至;解放初牛姓遷來(現牛姓已遷走)。建村之初的朱姓早已遷走,譚姓、郝姓、高姓後代不知所終,如今全村共七姓,其中秦、劉兩姓人口最多。族姓之間從不分眾寡、貧富、強弱,團結友善、和睦相處。
據《萊蕪縣誌》載,前朱山村清末屬棋山保;民國初年屬第四區(顏莊區)棋山鄉;1939年至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和新甫三縣,前朱山村屬新甫縣第四區棋山小金鄉合為棋山鄉;1958年3月併為王莊鄉,同年10月成立鄭王莊人區;1950年棋山區更名學玉鄉後屬學玉鄉;1956年11月學玉鄉、黃民公社;1959年2月鄭王莊、顏莊兩個公社合併為顏莊人民公社;1962年建立管理區屬棋山管理區;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屬顏莊辦事處棋山鄉;1985年小鄉並大鄉(裏辛、王莊、棋山三鄉合一)屬裏辛鄉;後鄉改鎮,2012年11月撤鎮改街道辦事處。屬裏辛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前朱山村人有着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秦寶建、劉訓良、李豐發、秦寶貴、秦光恆、趙興信、秦光利、劉訓仁、段登元等9位烈士為國捐軀,其中著名的棋山5烈士前朱山村就有秦光利、劉訓仁兩位。他們的英雄事蹟,激勵着後人奮鬥不息。
春去秋來,歷經滄桑,前朱山村人在新中國成立後才安居樂業。1954年冬成立初級社;1956年冬,全村進入鄭王莊高級農業合作社;1957年底劃分聯社,大廟村、小廟村、前朱山村、黃家窪村、焦家莊村等五村為一聯社;1958年10月加入鄭王莊人民公社,書記劉訓發、大隊長劉訓木,全村吃大鍋飯,吃食堂,大鍊鋼鐵。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劉訓發、趙興富、劉訓木、趙興龍、李豐遷等立足本村實際,發展林業,綠化荒山。同時還利用石姓家族傳統手藝——染布,辦起了集體小作坊——染坊,先後由石雲亭、秦光松、趙興讓、石法亭、劉訓典、劉訓木等人經營,趕集下鄉,買賣異常紅火。1965年至1977年8月,在劉訓發、劉訓木、段明利等村領導帶領下,全村勞力齊上陣,先後修了4座小水庫,擴大了水澆面積,糧食產量逐年提高,村民開始豐衣足食。1971年前朱山村村民開山劈石壘梯田,平墳填溝造新地。1977年冬顏莊人民公社在前朱山村東、楊家樓村西和村南搞“農業學大寨”大會戰,使小地變成了大田,荒嶺變成了良田。1981年前朱山人實行了按勞力承包土地,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徹底改變了吃大鍋飯的狀況,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糧食產量迅速提高,徹底解決了村民的温飽問題。1986年全村用上了電,結束了煤油燈照明歷史。同年,男女老少齊上陣,投資3萬元,修建了黃家窪二級提水揚水站工程,擴大了水澆面積近200畝。1995年前朱山村民羣策羣力,自力更生,用上了自來水。1999年響應政府號召,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植桑養蠶,人均增收600多元。2000年冬在黨支部書記劉加廷、村主任劉加玉帶領下,多種渠道籌措資金25萬餘元,修建小二型水庫一座,蓄水22萬立方,用水有了保障。
重視文化教育是前朱山村的優良傳統。早在明朝末年朱姓就有一人中了進士,後升至楊州知府通判。解放前,前朱山人辦不起學堂,吃盡了不識字的苦頭。解放後,與大廟村合辦小學一處,前朱山村入學兒童每年都在30人左右。1968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前朱山村自辦小學一處,從此前朱山村教育逐步發展起來。70年代末,基本普及了小學教育。至1985年併入大廟聯小由五個村聯辦小學,結束了黑屋子、土台子分散辦學的歷史,辦學條件、教育水平上了一個大台階。1994年全國範圍的實施“兩基”達標工程,與4個村攜手,使大廟聯小雙基驗收順利達標,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質量迅速提高。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前朱山村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30人。第一個大專生是秦保法,現任鋼城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第一個本科生是秦富吉,現任萊蕪鋼鐵集團公司總醫院副院長。
演唱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是前朱山村的藝術傳統。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村劇團最活躍的時期,除在本村和鄰村演出外,還應邀到萊蕪、新泰、沂源的部分村莊演出,尤其是演出的現代戲《紅燈記》、《沙家濱》、《智取威虎山》等得到了各地觀眾的交口稱讚。1976年曾赴縣城參加會演。近幾年來以劉加美為團長的小劇團,經常活躍在裏辛鎮、鋼城區,每年都自編自演節目,弘揚時代精神,宣傳黨的政策,受到了區政府、鎮政府的表彰。
解放前,前朱山人缺醫少藥,人們的健康水平得不到保障。1943年瘟疫流行,死亡幾十人。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培養了村醫,於1952年辦起村診所,70年代實行了合作醫療。1985年裏辛建鄉後,建立了鄉鎮衞生院,在其輻射、管理指導下,村辦衞生室醫療設施、醫療水平得到了進一步規範和提高。前朱山人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鎮,衞生防疫、傳染病防治、婦幼保健等醫務工作均得到很好的落實。
前朱山村人心靈手巧,能工巧匠輩出。石匠秦光春、劉訓明在20世紀初期建房子、造壽墳,是一方能人。尤其是刻碑文、刻浮雕堪稱一絕,附近村莊的碑文都是他們刻的。木匠劉訓教、秦孝冉,鐵匠劉訓告、劉訓師在周圍一帶也小有名氣。
改革開放以來,手藝成了村民增加經濟收入的主要手段。僅500口人的村莊,從事建築業的就有80餘人,木工30餘人,電工油漆工10餘人。他們常年在萊蕪鋼鐵廠和萊城從事房屋建築、室內裝修等業務,經濟收入很是可觀,平均每人每年收入7000元以上。生活條件變好了,前朱山人草房換瓦房,有些率先致富的個體經商户,蓋上了前後出廈的華麗住宅。50%以上的户看上了大彩電。如今村裏有轎車3輛,大汽車8輛,摩托車50餘輛,移動電話30多部,成了名副其實的電話村。
前朱山村黨支部、村委會領導是村民致富的帶頭人,深得村民的信賴,多次榮獲市、區、鎮各級黨委、政府的表彰,他們正團結帶領500村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去描繪前朱山村的錦繡藍圖。

前朱山村人文自然

前朱山村北面是一青石山——雙泉山,山前山後各有一眼泉水,水流不大,但常年不竭,故名雙泉山。雙泉山位於裏辛東北5.5公里,東傍城子山,北接紅山,呈東西偏北走向,主峯海拔442.5米,盤踞面積1.5平方公里,該山古木秀株,枝葉參天,槐樹茂密,虯枝擁翠,置身此地,山風拂面,槐花飄香,沁人心脾。在山的東半部建有一座小觀音廟(村民稱觀音堂),殿房三間,廟門朝西。廟西50米處有一泉水,又名觀音泉子,泉邊人工砌一米見方小池,池水清澈。“文化大革命”中觀音廟被拆毀,遺址尚在。
在雙泉山西端,早年為防匪患,建有高3米、寬1米、長約近2華里的山寨。20世紀20年代,軍閥割據,土匪橫行,民不聊生。在雙泉山、紅山一帶,土匪頭子劉黑七所率土匪經常入境殺人放火,搶掠財物。為防匪患,大村築圍,高山修寨,雙泉山山寨就是這時由前朱山村、大廟村、小廟村等出工出錢修建的。山寨建築在雙泉山山頂端,分南北兩寨,南寨主要有前朱山村、大廟村的人和少部分黃家窪村的人居住,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40米,面積約2.8萬平方米。寨牆全部用石頭砌成,外高3米,底寬1.5米,頂寬1米,西南兩面山勢陡峭,易守難攻。寨內按村劃片,户户蓋簡易小石屋居住。推選大廟村王姓祖人為寨主,青壯年男性寨民日夜輪流值班防守。自建起山寨,靠着有利地形,少數土匪也難以靠近,寨民還算過了兩年安穩日子。1927年4月22日(農曆3月21日)土匪頭子劉黑七、李長綱率領5000餘名匪徒,佔據了裏辛東部棋山一帶20餘個村莊,由於缺少武器,寡不敵眾,山寨很快被攻破,村民傷亡慘重,如今山寨變成了樹林,小石屋的痕跡尚存。
金豬洞的傳説
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雙泉山的半山腰有一個山洞,洞很深,裏面住着兩頭豬,白天在洞裏休息,晚上夜深人靜時出來尋找食物。一般是從山洞出來往南走1公里到姜蒡窪吃薑蒡,再往東南走1公里到糠山子、米山子吃糠吃米,然後往東北走1公里到飲豬盆去喝水,最後返回洞裏休息。
有一年,一位南方風水先生雲遊此地,經過細緻觀察,發現這兩頭豬是一對金寶珠變的,於是就想把寶物佔為己有。為了得到寶珠,他絞盡了腦汁,費盡了口舌,讓人們把姜蒡窪改為“黃家窪”(取“黃”的“不利”之意),把糠山子改為“支鍋山”(意為架鍋屠豬),把米山子改為“梃杆嶺”(意為殺豬),把飲豬盆改為“欺豬盆”(意為宰豬)。這樣一來,這對金豬不敢出門了,變回了金光閃閃的寶珠。南方人把金寶珠取走,剩下兩頭石豬留在了洞內,據説有人進洞親眼看到過石豬的模樣。現進洞口不到2米,已被大石塊封住,人不能進,無從考究。因此,山前村莊曾取名前珠山村,山後村莊取名後珠山村。

前朱山村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秦寶建 1922年7月出生,1939年7月參加革命,1940年在沂源戰鬥中犧牲。
劉訓良 1920年5月出生,1939年7月參加革命,1941年在萊蕪清泥溝戰鬥中犧牲,時任山東縱隊四支隊某連指導員。
李豐發 1914年12月出生,1939年8月參加革命,1941萊蕪柳橋峪戰鬥中犧牲,時任萊蕪縣縣大隊班長。
秦保貴 1922年9月出生,1939年5月參加革命,1942年萊蕪吉山戰鬥中犧牲。
秦光恆 1920年4月出生,1942年7月參加革命,1946年博山戰鬥中犧牲,時任魯中軍區警備旅某排排長。
趙興信 1914年10月出生,1945年2月參加革命,1947年2月在新泰戰鬥中犧牲。
秦光利 1921年8月出生,1945年2月參加革命,1947年8月在萊蕪前來山村被敵人殺害,當時系顏莊區區中隊戰士。
劉訓仁 1924年1月,1945年2月參加工作,1947年8月在萊蕪前朱山村被敵人殺害,時系顏莊區區中隊戰士。
段登元 1910年2月出生。1945年8月參加革命,1949年4月在渡江戰役中犧牲,時系二十五軍七十四師戰士。
二、歷任村支書
1940年-1942年 秦孝增
1946年-1947年 劉訓發
1948年-1951年 李豐隨
1952年1-1952年12月 趙興富
1953年-1955年 李豐隨
1956年-1978年 劉訓發
1979年-1980年 段明利
1981年-1982年 劉訓發
1983年-1992年 秦增吉
1993年-1996年 劉祥生
1997年- 劉加廷
三、歷任村主任
1939年-1940年 秦孝田
1941年-1942年 劉成孔
1946年-1947年 趙興富
1948年-1951年 劉訓發
1952年1-1952年12月 李豐隨
1953年-1954年 劉訓木
1955年1-1957年12月 李豐隨
1956年1月-1957年12月劉訓才
1962年1月-1962年12月趙興富
1963年-1965年 劉訓木
1966年-1970年 趙興禮
1971年-1978年 段明利
1979年-1080年 劉訓法
1982年-1990年12月 段明利
1991年-1992年 劉祥生
1993年-1995年 秦孝堂
1996年1月-1996年12月劉加亭
1997年- 劉加玉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趙榮華 曾任青海石油鑽井隊某隊黨委書記,已故
秦富吉 任萊蕪鋼鐵集團醫院副院長副處級
劉加賓 濰坊車務段黨委書記,正處級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秦寶文 中學高級教師
六、棋山五烈士
1947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六、七月間,萊蕪、沂源兩縣邊界的棋山、鄭王莊、黃莊一帶的重要村鎮被敵人佔領。為了打擊敵人保護羣眾,區委派武裝幹事李學玉帶領秦光利、劉訓仁、吳式喬、邵懷啓、劉訓詩等十幾名武工隊員就地堅持鬥爭,以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狠狠地打擊了敵人,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羣眾。敵人對此恨之入骨。
早飯後,李學玉帶領五名武工隊員在裏辛的西馬泉村西李家林地休息,突然被國民黨部隊包圍。李學玉見敵人從四面八方壓過來,形勢非常緊張,當即率邵懷啓、秦光利準備戰鬥,以便吸引敵人,掩護劉訓仁、吳式喬、劉訓詩疏散轉移。此時敵人以密集的火力射擊,李學玉及邵懷啓不幸中彈犧牲,秦光利也負了重傷。吳式喬、劉訓仁、劉訓詩三人見漫山遍野都是敵人,轉移已不可能,為了保存實力,便決定藏起槍支彈藥,偽裝成老百姓。他們剛剛藏好武器,敵人就衝到了面前,四人一塊被俘。
敵人為了炫耀勝利,恐嚇羣眾,將李學玉、邵懷啓烈士的頭顱砍下來,強令西馬泉村村民李志成擔到圈裏村,又分別掛在劉訓仁、劉訓詩的脖頸上帶回黃莊村。翌日,敵人將秦光利等4人帶到前朱山村,把棋山附近村莊的羣眾也都趕來,在村南的打穀場上安下鍘刀,佈下刑場,威逼秦光利等人説出誰是共產黨員,誰是武工隊員。秦光利毫無懼色,大義凜然地説:“我是共產黨員,要殺要砍隨你們的便!”劉訓仁、吳式喬當時都身穿繳獲的國民黨軍裝,敵人也知道我武工隊員經常穿國民黨軍裝活動,所以他們兩人義無反顧地説:“我是武工隊員!”當問到劉訓詩的時候,秦光利等3人和羣眾都説他是打鐵的,敵人信以為真,釋放了劉訓詩,將秦光利、劉訓仁、吳式喬殘忍地殺害了。為了紀念李學玉等棋山五烈士,1950年棋山鄉曾被命名為“學玉鄉”。

前朱山村特產展台

朱山柿餅
前朱山村很早以前就有晾柿餅的傳統工藝。即將柿子用一種特殊的剝皮工具剝去皮,曬到一定程度,經過人工揉捏,加工成圓餅狀,並且中間凸出成丘嶺狀,然後集中一塊堆放蓋嚴。過20天左右時間,柿餅上長一層白霜,即可上市。朱山柿餅含糖量高,營養豐富,香甜可口,別具風味,是人們饋贈親友之佳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