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金籃村

鎖定
黃金籃村隸屬濟南市鋼城區 [1]  裏辛街道,位於萊城東南22公里處。東與孫家嶺相接,西鄰雙口峪村,南與雙龍峪村隔河相望,北與辛莊鎮天井峪村毗鄰。全村有耕地2151畝,山場1700畝,450户,1367口人。
中文名
黃金籃村
全村有耕地
2151畝
山    場
1700畝
口    人
1367

黃金籃村史記

據廟碑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李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因四周系黃土嶺,呈籃狀,曾名黃家籃,清初改稱黃金籃。
據《萊蕪市志》載:1939年- 1941年萊蕪劃為三縣,黃金籃村隸屬新甫縣;1948年屬萊蕪縣顏莊區(七區);1951年由顏莊區鄭王莊鄉管轄;1958年隸屬顏莊人民公社,後改稱顏莊辦事處;1985年10月建立裏辛鄉後,屬裏辛鄉管轄;1995年10月13日撤鄉改鎮後歸裏辛鎮管轄。2012年11月撤鎮改街道辦事處。屬裏辛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説, 黃金籃村由黃金籃村和黃金籃南村兩個自然村組成。1978年閻王鼻子(太平社)的趙、池兩姓六户遷到本村。1985年孫家嶺村的竇姓一家又遷來。現有劉、李、曹、趙、池、竇六姓,劉、李二姓居多。各姓之間不分眾寡、貧富,團結友善,和睦相處。

黃金籃村發展

黃金籃村解放前是遠近聞名的“討飯村”,由於嚴重缺水,貧脊的山嶺薄地十種九不收。大多數村民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不得不扶老攜幼,逃荒要飯。新中國成立後,黃金籃村拉開了向貧窮挑戰的序幕。1951年,村政權成立,1952年成立了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5年按“地四勞六”分糧。1957年成立高級社後,實行“按勞分配”。村民們在兩大山峪中建河壩攔沙蓄水,但由於農業生產技術落後,土壤條件差,糧食產量一直不高,人們的温飽仍得不到保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村民被分為6個生產隊,所產糧食按“人七勞三”進行分配,特困户特殊照顧。這樣一來,大部分户初步解決了衣食問題,但仍比較貧寒。1972年,黃金籃村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在“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口號的指引下,整平土地,移河造地。到1980年,全村的土地,已深翻整平近千畝,移河造地近百畝。村南北兩條季節河,平常河水乾涸,雨季河水氾濫成災。為了解決水資源問題,村民陸續在這兩條河上修起了8座連環小水庫。在下河、南溝打機井4眼,農田灌溉基本有了保障。人們開始大面積種植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
灌溉水源解決了,田間生產路又成了大困難。1973年,村青年突擊隊在梨子溝建起了一座拱形大橋,命名為“青年橋”,方便了生產。地好了,路平了,水有了,糧食生產大幅度提高,人們的生活有了保障,家家都有了餘糧。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勤勞、樸實的黃金籃人,走出家門,尋求致富門路。有的幹起了建築業,有的當了小煤窯的挖煤工。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村在外幹臨時工的就有100多人,他們憑着自己的辛勤勞動,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早在集體所有制時,黃金籃村人就建起了磨坊一處,油房一座,編織廠一處,彈簧廠一處。黨的富民政策實行後,豆腐坊、油條坊、煎餅坊、磨坊、油坊、電焊、紅爐等副業相繼辦了起來。為了鼓勵養殖業的發展,村兩委專門在北嶺劃出了一片荒嶺地作為養雞場。現已有5户村民入場經營。
1984年,全村把山楂樹、蘋果樹計75畝,承包給了12個農户。1996年到2001年先後兩次把退耕植桑的50畝桑田,承包給了10個農户養蠶。1999年村產業結構調整時,把20畝耕地承包給10多個農户種姜。這些手工業、養殖業、經濟林、經濟田成了黃金籃村的經濟支柱,推動了全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今,全村共有大小機動車100多輛,電話100多部。住房由原來的草房變成了磚房,繼而翻建為前後出廈的華麗住宅。2002年,村民劉珠席第一個蓋起了二層小洋樓。村民生活開始由温飽向小康大步邁進。

黃金籃村傳説故事

相傳驢山子是一座寶山,很久以前,山上居着一頭金驢子,卧着一列金火車。一位南方會看風水的老婆婆路過此地,發現了山上的這兩件寶貝,本想把它們據為己有,沒想到一伸手,火車起身一聲長鳴,向着西北一直跑到博山一家後花園裏去了。現在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花崗石線,從驢山子頂峯通過寄母山林場一直伸向西北,據説這就是火車跑的那條路。而火車的這一聲長鳴,把“金驢子”嚇得帶着繮繩,順着山樑真奔正南去了,這裏也有一條花崗石線,傳説這是它在跑時繮繩拖出的一條溝,後來慢慢長出了這條石線。這位老婆婆失望地大哭了一場,不知不覺在山上睡着了,一覺醒來變成了一摞石頭,遠望去形似一位老媽媽的頭,後來人們把這摞石頭取名為“老媽媽石”。“驢山子”此名正是這一傳説的由來。

黃金籃村人文自然

村中有棵古槐,虯勁蒼鬱,粗可二圍,相傳有300多年的歷史。古槐西側有座關公廟,歷經若干年的風雨浸蝕,失去原貌。2000年村民自動捐資重新進行了修復,原貌再現。
黃金籃村一半屬丘嶺地帶,地貌東陡西緩,適宜種花生、地瓜、穀子、豇豆、綠豆等。村南北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
黃金籃村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村中有條小河,自東向西蜿蜒流向潘田河,是汶河的源頭之一。村東1公里處有三座大山連為一體,東南、西北走向。相傳以前這裏是一座整體的大山,由於地殼的變更,出現了兩條大溝,一條名為大峪溝,一條名為狹峪溝,把這座大山分成了石山子、驢山子和北山子三座山。解放以前這裏是一片荒山。自1956年初級社到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村民經過三年的艱苦奮鬥,綠化了這片荒山。山上植有刺槐、松、柏等樹,連片的樹林把整個山頭覆蓋的嚴嚴實實。夏天槐花盛開,遠望去猶如一望無際的雪原。樹木多了,各種禽類、獸類也就多了起來,如今山上有黃鼬、獾、貓頭鷹、黃鸝、翠鳥等。另外,還有黃柏、柴胡、遠志、丹蔘等諸多名貴草藥。
黃金籃村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髮展,早在1943年由李榮生辦起了村裏第一所私立小學,直到1950年與雙龍峪村、石頭灣村合班並校,師生一起遷到雙龍峪小學。1958年,學校搬迂到村西頭的八間西屋裏教學,學校分為四個教學班。直到1984年才在村東建了5間前出廈的辦公室,13間教室,達到了5個教學班、兩個育紅班的辦學規模。1999年8月與雙龍峪小學合班並校,取名為“雙龍峪聯小”,3-5年級到雙龍峪,1-2年級仍留在本村。自1977年恢復高考,村裏考出了大、中專學生28人。2002年劉波考入上海交通大學。

黃金籃村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李越篤 生於1927年,1948年12月參軍。1950年10月參加志願軍,1952年在朝鮮光榮犧牲。
劉豐順 生於1927年,1948年12月參軍,1950年10月參加志願軍,十五軍戰士,1952年7月在朝鮮道平康的一次戰役中光榮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58年-1959年 劉貞明
1959年-1963年 劉仁明
1964年-1967年 劉德茂
1968年-1970年 劉洪祥
1971年-1980年 劉俊明
1981年-1986年 劉永儉
1987年-1992年 劉祥篤
1993年-1997年 李雲篤
1998年-2001年 劉永儉
2002年 劉英明
三、歷任村主任
1950年-l 954年 劉元呈
1954年-1957年 劉德茂
1957年-1981年 空缺
1981年1月-1982年1月苗方愛
1982年1月-1986年12月李祥勇
1992年1月-1998年12月劉珠祥
1998年12月-2001年12月劉風軍
2001年12月- 劉英明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李榮言 北京市運輸公司黨委成員
劉分明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主任
劉永華 曾任北京市管委會主任
李玉篤 泰安市地區檢察院副檢察長兼辦公室主任
劉子玉 湖北省襄陽專署公安處副處長
李毅篤 臨沂地區地質二隊隊長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李誠實 中學高級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