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行朝錄

鎖定
《行朝錄》是一部南明史書,由黃宗羲編撰。這本書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如荊駝逸史本、國粹叢書本、紹興先正遺書本、海鹽朱氏舊藏抄本、黎洲遺書本等等,現存此書是後人纂輯而成,所以各本卷數多有不同,如《沙氏亂滇》出自馮再來《滇考》。《江右紀變》為陸世儀所撰,後人不審,匯為一編。紹興先正遺書本分為十二卷,再卷一篇,第十二卷為《江右紀變》,作為附載,並註明“太倉陸世儀道感述”,比較符合此書的面貌。此書在清世被列為禁書,至清末民國初才得以刊刻流傳。
書    名
行朝錄
作    者
黃宗羲
年    代
南朝
性    質
史書
內    容
南明系統的歷史
卷    數
12卷
發行時間
清末民國初

行朝錄作者簡介

黃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沖,號梨洲,世稱南雷先生梨洲先生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明偉鄉黃竹浦(今黃埠鎮)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黃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明末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師」。黃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啓蒙之父」之譽。

行朝錄書籍內容

《行朝錄》一書記載的是南明有系統的歷史。
卷一《隆武紀年》
記述唐王朱聿鍵在南都失陷後,率部進駐福建,行為監國,後登帝位,改之隆武,茲摘錄如下:思文皇帝,又稱昭宗襄皇帝,諱聿鍵小字長奉。太祖高皇帝九世孫也。父義,封於河南南陽府,以唐藩世子追封裕王。母毛氏。帝生三歲,祖端王惑於嬖妾,囚世子承奉所,帝亦從之。稍長讀書,即能識大義,雖處患難而志之不挫。年二十八,尚未靖名,世子為其弟毒死。端王諱之,將傳國於次子,分守道陳奇瑜,入韋謂之曰:世子薨逝,不明,若又不立其子,事必發覺。王懼,始為帝清名,主為世孫王薨。
鄭芝龍擅權,只知擴張個人勢力,不圖恢復大計。黃道周率義師迎擊清兵,被執殉節。次年八月,隆武帝在汀州被俘,死於福州。黃宗羲感嘆説:“帝英才大略……論者徒見不能出關,遂言其好作聰明,自為張大,無帝王之度,此以成敗而論也;認為鄭芝龍滿足於佔據福建一隅之地,“既無鞠躬盡瘁之忠,難責以席捲天下之志。”黃道周蘇觀生有儒者氣象,“而束縛其手中,使人不能一展其所長,這是隆武朝迅速敗亡的重要原因。
卷二《紹武之主》
記述唐王朱聿釒粵在隆武帝失敗後,漂海至廣州稱帝,建號紹武,蘇觀生獨掌軍國事。
永曆帝勸阻聿釒粵立國無效,派兵討伐,紹武帝陳際泰抵禦。唐兵反敗為勝,桂兵覆沒。紹武主國僅一月,李成棟率清軍破廣州,紹武帝被俘自縊。黃宗羲對唐桂之爭表示遺憾,讚揚紹武帝從容遇難“亡國而不失其正”,“寧可以地之廣狹,祚之修短而忽這乎?”
卷三、四《魯王監國》
記魯王朱以海於弘光元年駐台州,南都失守,潞王降清,浙江義兵烽起,紛紛歸附魯王,請王監國。魯王移駐紹興,部署卿貳庶官,列兵江上,畫地戍守但眾多義兵無統一節制,糧餉又極匱乏,長期漂泊海上,難以有所作為。監國二年(清順治四年)攻取閩、浙沿海郡縣,佔地擴大,軍聲大振,不久即得而復失。八年自去監國號。
黃宗羲嘆道:“落日狂濤,君臣相對,知礁窮島,衣冠聚談,是故金鰲桔火,零丁飄絮,末罄其形容也。有天下者,以茲亡國之慘,圖之殿壁,可以得師矣”。
卷五《永曆紀年》
記朱由榔在隆武帝死後,先稱監國,後即皇帝位,改明年(清順治四年)為永曆八年,清軍取肇慶,帝奔平東,後去桂林,移駐金州,任命瞿式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留守桂林。劉承胤擅權,劫帝至武岡,跋扈不可制。清兵克寶慶劉承胤降。永曆二年,李成棟叛清來歸。克復金州、永州衡州寶慶、常德等地。由於將領們的內訌,不久盡棄湖南新復州縣。
永曆四年,瞿式耜何騰蛟相繼戰死,帝奔潯州,移蹕南寧。六年至安隆,破桂林,孫可望執掌大權,漸生篡位之意,帝派人密敕李定國救援,孫可望、李定國屢次火併。永曆十一年,孫可望反,部下不從,可望於是投降清軍。永曆十三年,清兵入滇部,李定國遣兵扈帝入騰越,重創吳三桂追兵。帝入緬甸。永曆十五年,清兵進入緬甸,緬人將帝交給清兵,明年二月被押回雲南,永曆朝的實力遠遠超過隆武,魯王卻多次失去了復國的機會,黃宗羲悲憤地指出“惟帝當李成棟金聲桓之反正,向非高進庫梗之於贛州,則其勢必合,合則江左偏安之業成矣。建夫李定國衡州之捷,蹶名王,天下震動永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筆而問天也!”
卷六《章貢失事》
隆武二年萬六吉,構適麟、郭維泠等人在江西抗擊清兵,以身殉難的事蹟。黃宗羲認為這三人“皆永平賢者,扶危定傾殆非其所長也”。
卷七《舟山失事》
記黃斌卿盤踞舟山抗清,松江清帥吳兆勝起義失敗,陳子龍等人殉難,魯王飄泊海上諸事。
卷八《日本乞師》
記周崔芝、馮京等兩次結日本乞師求援之事。據全祖望所撰黃宗羲神道碑文,黃宗羲曾隨馮京等去日本,此卷未曾提及。
卷九《四明山寨》
記魯監國之年,浙江兵敗,黃宗羲率五百餘人入四明山,結寨固守,導訪魯王消息。因部下與山民衝突,山民焚寨,四明義軍星散。魯監國二年,王翊、王江復聚兵四明山,堅持鬥爭至六年,終於兵敗殉難。
卷十《沙氏亂滇》
隆武之年,雲南阿迷土司沙定洲譁變,佔據省城,追殺黔國公沐天波劉文秀李定國相繼攻之。盡滅沙氏。
卷十一《賜姓始末》
鄭成功在東南沿海抗清,後收復台灣,建立政權的經過。隆武元年,鄭成功入朝,賜朱姓,故題為“賜姓始末”。鄭成功經營台灣,自為立國之計,當時曾遭非難,黃宗羲為之辨護説:“鄭氏以一旅存故國衣冠於海島,稱其正朝,在昔有之。”
卷十二《江右紀變》
金聲桓傅鼎銓萬元吉三人在江西抗清殉難之事。

行朝錄書籍評價

黃宗羲見聞廣博,所論史實大多真實可信,但也有一些失實之處,尤其是《永曆紀事》一卷,因道路阻隔,大都得自傳聞,最多訛錯。如此書雲“丁亥(永曆元年)三月,以智棄妻子入山為僧方以智為僧,實在永曆四年。”等等。但暇不掩諭,此書仍不失為研究晚明歷史的重要資料。此書卷後的“史臣”案語,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總結了南明諸朝抗清失利的原因,尤其對南明各王朝為爭正統而互相攻伐,有些將領不圖復業大計而擁兵自重,誅殺異己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持論公允精當,案語熱情歌頌了堅持抗清的仁人志士的高尚之節,對他們的失敗表示惋惜,而對南明王朝的相繼覆滅表現出極大的悲憤,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亡國之痛和強烈的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