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文秀

(大西政權將領、南明抗清名將)

鎖定
劉文秀(?-1658年), [10]  字撫南,陝西人,張獻忠養子,與孫可望、李定國、艾能奇同稱“四將軍”。 [11] 
劉文秀於清順治元年(1644年)八月,被張獻忠封為撫南將軍。大西大順二年(1645年)春,劉文秀率部東下重慶,被明軍曾英打敗,後退回成都。大順三年(1646年)八月,張獻忠犧牲,劉文秀率餘部南撒。後在重慶附近長江打敗南明部隊,斬明將曾英。後孫可望北返貴陽,留其鎮守雲南。永曆六年(1652年)初,劉文秀北上攻四川,同年七月,收復敍州(今四川宜賓市)和重慶,俘獲清軍兩名都統,把平西王吳三桂圍困在保寧(今四川閬中),收復大部分四川。 [11] 
永曆八年(1654年),劉文秀和李定國護衞永曆帝從貴州的安籠鋪(在今貴州關嶺縣西南)逃往雲南昆明。永曆九年(1655年),劉文秀奉命招孫可望釋怨會師。 [11]  永曆十一年(1657年),平定孫可望叛亂。次年,於雲南病死。 [10]  劉文秀鎮守雲南時,團結當地各族人民,“革故鼎新、養兵恤民、急圖善治。”使地方秩序安定下來,農業生產有所發展,為西南抗清建立起了根據地。 [11] 
全    名
劉文秀
撫南
諡    號
封    號
南康王、蜀王 [12-13]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陝西延安
逝世日期
1658年 [10] 
主要成就
擊殺白含貞、白廣生
主要作品
《天生城碑記》
最高官職
大招討 [14-15] 

劉文秀人物生平

劉文秀早年經歷

劉文秀早年追隨張獻忠,大西國國建立後,受封為撫南將軍,與孫可望李定國艾能奇合稱為四將軍。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四川巡撫馬乾收復重慶,西軍將領劉廷舉走,求救於張獻忠。獻忠命文秀攻重慶,水陸並進。明副將曾英參政劉麟長自遵義至,與部將於大海李佔春、張天相等夾擊,破大西兵數萬,文秀敗回降職。
隆武二年(1646年)西軍將領劉進忠投降了清朝。清軍以劉進忠為嚮導,進入川北。十一月二十六日,清軍輕裝疾進,出其不意,對大西軍發起突然襲擊。二十七日晨,清軍隔太陽溪與大西軍相遇。張獻忠命令環營抵抗,清軍先攻破第一營步兵。後部分兵猛進,艾能奇殺清軍參領格布庫。文秀陣斬正白旗參領西特庫、隊長烏巴什,古朗阿、巴揚阿。清軍初戰不利,劉進忠引導清軍放箭射死了張獻忠,西軍大亂,清軍趁機大敗之。與孫可望等率餘部數萬人潰逃至重慶 [1]  卻苦於沒有船,然而文秀擅長游泳,水行如平地,故此奪得對岸的船隻,明總兵曾英率部阻擊,西軍出其不意敗李佔春,曾英駕巨舟數十,繞圍孫可望江心,艾能奇放冷箭射殺曾英,明軍大潰,大西軍得以突圍突圍成功至貴州。
四將軍商議曰:明德入人心久矣,李闖入京稱帝而不終;今蜀事又不成,是天未厭明德也。我等何可踵敗轍!相與反正,扶明洗去賊名乎?乃築台而盟,複本姓;尊孫可望,受約束。聽説黔國公沙定洲所驅逐,於是詐稱沐天波之妻焦夫人的弟弟所請兵為黔國公復仇,破曲靖。至楚雄,敗楊畏知,釋放而禮待之。楊畏知説以禁淫掠、止屠戮,招沐天波歸,賓禮士大夫,聽朝廷命;孫可望皆許之。發兵擒沙定洲,略定雲南。楊畏知每當説起國難當頭,生靈塗炭就流涕,文秀於是漸漸的有所改變了。孫可望派楊畏知赴明昭宗處請封,帝賜文秀名若綺,濟國公,胡執恭假稱聖旨封為撫南王,文秀都沒有接受。

劉文秀出征四川

永曆四年(1650)九月,楊展遇害,四川的各地軍閥開始互相兼併,孫可望遂命文秀和王自奇出兵四川,王祥死於烏江中,明軍收復遵義等地,指揮盧名臣攻取重慶,而文秀自率兵渡金沙江,攻建昌,大破袁韜武大定,迫使兩人投降。奪取嘉定,祭奠楊展之墓,撫卹他的家人。與盧名臣會師涪州擊破於大海李佔春。留白文選嘉定,回師雲南。
永曆六年(1652年),清將吳三桂及都統李國翰進犯,攻陷成都、重慶、嘉定、敍州、白文選敗回貴州,夏天時,孫可望命劉文秀率王復臣賀九儀袁韜武大定、張先璧、張光萃祁三升以步騎五萬由烏撒雪山關瀘州等地展開全面反攻,出川南,七月攻敍州敗清將盧光祖、殺總兵南一魁,再攻重慶進圍成都,殺清朝知府周基昌,吳三桂引兵來戰,明軍陣斬都統白含貞、白廣生等,八月九日圍困吳三桂,清軍死戰突圍逃往綿州,此戰斬殺清軍萬人,迫使吳三桂敗走保寧。此時清朝在四川的地盤只有保寧一座孤城,於是商量準備棄城退往漢中,四川巡按郝浴堅持不肯,清軍遂守城。奏捷,文秀晉南康王。
十月二日,明軍開始攻城,最初的計劃是約白文選會師一同攻城,但文秀因屢勝輕敵,拒絕採納王復臣的正確意見,輕率攻城,結果被吳三桂窺出破綻。不久,吳三桂和李國翰聯兵出戰,一舉先擊破張先壁軍,潰兵衝亂了全軍陣腳,王復臣也被包圍犧牲,明軍大敗,清軍也不敢追,退回漢中修養。文秀收攏潰兵回成都,命曹勳、侯天錫守城,塔新策守重慶,總兵龍麟升為四川布政使,文秀回貴州,孫可望深為不滿,下旨曰:不納良謀,損大將,劉南康罪當死,念有復城功,罷職閒住。張先璧則被亂棍打死。
這一舉措已經表現了孫可望的私心自用,他將文秀部下的將領和兵力都分散開來,以防文秀的勢力過大影響他篡位。然而正確的做法本應抽調兵將補充劉文秀部,讓他繼續經營四川。文秀被撤職,他本人心灰意懶,連部分將領中也引起憤慨不平認為處分太過。 [2] 
文秀回昆明之後在雞足山學習禪道

劉文秀出征湖廣

永曆七年(1653年)當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的嫌隙已經比較深,定國帶領兵馬向廣東另行開闢戰場。孫可望直接指揮的軍隊駐於貴州和湖南西部的少數州縣,他一方面想在抗清戰場上取得輝煌戰果,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威望,另一方面他的政治野心日益膨脹,夢想取代明昭宗,需要坐鎮黔、滇,不願親自統兵東下。於是,孫可望決定起用文秀。
文秀清楚地意識到孫可望的驕橫跋扈已經嚴重地威脅到政局的穩定。自己本來立志抗清復明,卻不願意為孫可望打天下。遂“屢辭招討”。七月,不得已接收大招討大將軍之職。從容治裝者月餘,乃上道。
永曆八年(1654年)督諸軍東伐,沿常德嶽州、武昌恢復中原,至貴陽時四月矣”。“行營諸文武郊迎,文秀下車揖謝。既至,翊日大宴,可望祭旂纛,授爵授文秀。文秀言:‘某仗皇上洪福,國主威略,諸公侯將士智勇,庶幾一日克敵,恢復中原。某菲材,誠恐不勝。’諸人聽之皆悦。越數日,乃自於營中請宴文武諸人,優觴半,起謂諸人曰:‘皇上猶佛菩薩也,造金殿玉宇以安之,乃我輩大和尚事。’已啓言:‘營鎮諸將領徵,歷經戰已久,不患不威勇,當通以忠義謀略,如《百將傳》請書宜各頒付,聽禮延文儒講論。’又言:‘軍士皆當推心愛惜如子,諸營鎮不得虐使之,如鞭笞不合道者,我當參治。顯然,這是對孫可望的批評。他奉勸孫可望應該滿足於當好廟中主持、方丈的角色,不要忘乎所以,推倒殿上供奉的佛菩薩,自己爬上寶座,弄得不倫不類,信徒星散。同時針對諸將有勇有謀,卻只知“國主”不知皇帝,提出要加強忠貞教育。
文秀眼見孫可望作事乖張,內部既醖釀着一場重大的危機,自應以穩定政局為首務,“出師東伐”的計劃因此擱淺。五月初七日,文秀“以單騎出歷沅、靖諸營,遍觀諸險阻,勞恤軍吏,十日而畢。又訪求能知天文數術者,夏鴻臚言興隆山中有隱士李石説星數有驗,遣書往聘之。李石至,密言一日夜,贈之衣金而歸;復以夏鴻臚薦賢謝之金”。這意味着文秀擔心內變,一面加強同清朝接境地區的防務,一面針對孫可望周圍那些諂媚之徒編造的“天命在秦”的“輿論”加以驗證。六月,孫可望回到貴陽;七月初六日“大招討劉文秀擇日出師,由平越道,屯於天柱縣。在以後的半年裏,文秀毫無揮軍入楚之意,原因是擔心孫可望發動政變。
永曆九年(1655年春),文秀率領盧名臣馮雙禮等部馬、步兵丁六萬、象四十餘隻,踏上了東攻湖廣的征途。四月,劉文秀部集結於湖南辰州(府治在沅陵),計劃先攻佔常德,切斷洞庭湖西面湖北、湖南的通道,然後收復長沙衡陽嶽州,得手後再北攻武昌。
按照文秀的部署,明軍進攻常德採取水陸並進的方針。派盧明臣率領一支軍隊乘船由沅江前進,自己率軍由陸路進發。當時,正值漲水季節,盧明臣的軍隊乘坐一百多艘船隻順江而下,四月十七日即攻克桃源縣,活捉清朝知縣李瑢。文秀親自帶領的主力卻因為連日下雨,溪水猛漲,道路泥濘,行進非常困難,“馬步兵滯留數十日”,根本無法同盧明臣所統水路軍隊配合作戰。清朝五省經略洪承疇和寧南靖寇大將軍陳泰得到劉文秀大軍入湘的消息後,迅速作出對策,除了從衡州等地抽調軍隊回守省會長沙外,五月初十日,調遣荊州滿洲八旗兵趕赴常德,加強防禦力量。五月二十三日夜,盧明臣部進至常德城下,遭到優勢清軍伏擊,由於得不到陸路明軍的支援,激戰到次日,盧明臣中箭落水犧牲,水路明軍幾乎全軍覆沒。清軍乘勝加強了面對辰州的防務。劉文秀水、陸兩路夾攻的計劃既告失敗,盧明臣的陣亡又嚴重影響了士氣,他隨即放棄了攻取常德的計劃,帶領軍隊退回貴州。孫可望對劉文秀的舉措深表不滿,又一次解除他的兵權,讓他返回昆明閒住。 [3] 
文秀出師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出任大招討就很勉強,缺乏克敵致勝的信心,水師失利之後,他自己統率的主力並沒有同清方對陣即自行撤返。陳泰部清軍因道路被洪水淹沒受阻於湖北監利縣。不久病死。文秀在前鋒失利、主力完整的情況下本來還可以尋找戰機,他的不戰而返,説明無意於此。其次,在戰術上文秀沒有考慮到當時的天時、地利。水、陸並舉的方針固然正確,但是在夏汛到來之際應該率陸路兵馬提前行動,然後才出動水師,由於他安排不當,致使水師孤軍深入,陷於呼應不靈的絕境。
孫可望任命文秀為大招討,本意是讓他在1654年(永曆八年)率軍由湘出長江,同張名振等會師,奪取江南。當時屯齊部清軍北撤,陳泰部清軍尚未南下,正是一舉擊破清經略洪承疇拼湊的漢軍、進取江南的大好時機。由於孫可望的圖謀篡位,文秀只好按兵不動,導致東、西會師的計劃全盤擱淺。在幾經拖延之後,文秀才在1655年五月部署了進攻常德之役。這是明軍最後一次主動出擊的軍事行動。

劉文秀受封蜀王

永曆十年(1656年)三月,李定國護衞昭宗到達曲靖,文秀説服王尚禮等人迎接昭宗,而自以數騎往會定國,曰:‘我輩為貪官污吏所逼,因而造反,將朝廷社稷傾覆,實我等有負於國家,國家無負於我等。即今上是烈皇帝嫡派之弟,不若同心共保,倘得藉滇黔以恢復中原,那時封妻廕子,榮歸故里,也得個青史留芳。如只跟秦王胡亂作為,雖稱王稱公,到底不得歸正。但我輩今日以秦王為董卓,恐董卓之後又換一個曹操。’定國指天自誓,在歸化寺拜見昭宗,大哭,共同迎駕入昆明。
晉封蜀王,賜:{藩宣親臣}金章,昭宗為定國與文秀割衣訂下二姓之盟。兩人共同輔政。
十月,封祖先為親王,命文秀經營四川。派部將高承恩統兵五千由雲南進入四川雅州,以心腹將領徵虜左將軍祁三升任總理全川軍務,會同援剿後將軍狄三品、平虜營總兵楊威、懷遠營總兵賀天雲、監理重慶屯田總兵鄭守豹等統率兵馬進至嘉定府,文秀本人則率領大軍取道建昌(今四川西昌市)、黎州(在今四川漢源縣北)、雅州到達洪雅縣(屬嘉定府),在該縣境內的千秋坪建立了帥府,撰寫了《天生城碑記》,表示要以此為基礎,恢復四川。
文秀在千秋坪設立了文武官員,大建宮室,極力想把這裏構建成經營西南的大本營,為北攻保寧(閬中),東聯夔東十三家,與清軍爭奪湖北。但因為孫可望欲圖進犯雲南,文秀不得已回師,前後在千秋坪只駐守了五個月,經營四川的戰略未能實現。 [4] 
永曆十一年(1657年)九月,孫可望起兵叛明,並派白文選等人率兵攻打雲南,文秀被任命為右招討大將軍,與定國大敗孫可望於交水(曲靖之戰)。文秀與白文選追擊孫可望,昭宗下旨想招降回孫可望,文秀遂寫血書交付孫可望,但是沒有聽從,逃往長沙投降了清朝。 [5]  雖然未能擒獲孫可望,但文秀安撫地方和軍隊的工作做得相當出色。
十月間,文秀見貴州形勢已經穩定,而同清軍相持的明軍仍據守着四川大部和湖廣武岡一線,就上疏奏請昭宗移駐貴陽,這樣不僅可以體現進取精神,也便於就近指揮,振作士氣。昭宗也同意了這一建議,命禮部擇吉日起行。十一月,李定國在進討盤踞永昌的王自奇時,得知永曆帝同意劉文秀遷都貴陽的建議後,大為不滿,“駐兵永昌,上疏告病,請卸兵事”。昭宗拗不過李定國,“璽書慰勞,召回,遲延三月始赴闕”。
永曆十二年(1658)正月元旦,“李定國請盡撤川楚守邊各鎮將回雲南。遂罷幸黔之議”。這是李、劉之間裂痕的第一次明顯暴露。從當時形勢來説,文秀的建議基本上是正確的,李定國反對移蹕貴陽如果是考慮到昭宗秉性怯弱,距敵越遠越好,加上移蹕之時必然增加沿途各地百姓的負擔,主張留駐昆明自有可取之處。但是,他的上疏告病和要挾昭宗撤回川楚守邊諸將顯然是針對文秀的。因為他的親信部隊主要集中在雲南,而文秀安撫了貴州、四川、湖廣的軍隊,定國不免有所顧忌,耽心移蹕貴陽之後,文秀的地位將凌駕於自己之上。
三月,李定國又建議昭宗召回劉文秀,不能不説是很大的失策。清廷正利用南明內訌、孫可望來降的時機調兵遣將準備大舉進攻,李定國卻心存芥蒂,把劉文秀和處於一線的將領調回大後方昆明,嚴重地削弱了前方指揮部署。這説明李定國在平定孫可望叛亂以後,對抗清大局缺乏全面考慮,注意力過多地放在鞏固自己在永曆朝廷中的地位上面。
大臣金簡上疏進諫道:“內患雖除,外憂方棘,伺我者方雁行頓刃,待兩虎之一斃一傷以奮其勇;而我酣歌於漏舟,熟睡於積薪之上,能旦夕否乎?二王老於兵事者也,胡亦泄泄如是。”
這裏説的二王是指晉王李定國和蜀王劉文秀。劉文秀對局勢的危險有清醒的估計,他在追逐孫可望的過程中,注意收集孫可望部下兵將,多達三萬餘人,加以改編訓練,打算用於守衞同清軍接境地區。他的豁達大度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孫可望雖然叛變了,跟着投降清朝的不過幾百人,而且沒有一個重要將領。這説明原先尊奉“國主”的大批將士在關鍵時刻是識大體的,不應心存畛域,加以歧視和打擊。可是,李定國卻缺乏廣闊的胸懷,採取了一些歧視原屬孫可望部下將士的錯誤做法,比如“以收穫孫可望之兵名曰秦兵,滇省舊兵名日晉兵”,“由是孫可望之兵心懶矣”。李定國和永曆帝把他和主要將領召回昆明,使文秀的善後工作未能有效進行已是重大失誤,對文秀的亂加指責更使他心灰意懶。

劉文秀黯然逝世

被召回意味着被解除兵權,朝廷在晉、蜀二王之間已明顯地倚重李定國,一些目光短淺的舉措又讓文秀深為不滿。他內心非常苦悶,甚至私下對人説:“退狼進虎,晉王必敗國。”把李定國比作孫可望第二,失之偏激,但他對定國大權獨攬和處事不當表示反感大體上是正確的。這以後他日趨消極,“凡大朝日始上朝一走,常朝日俱不去”,“將一切兵馬事務悉交護衞陳建料理,亦不出府”。不久發病卧牀不起,昭宗和李定國都曾去探望,再三寬慰,派醫調治。但心病無藥醫,
永曆十二年(1658年)四月二十五日文秀病逝。臨終前,上遺表雲:“虜兵日逼,國勢日危,請入蜀以就十三家之兵。臣有窖金一十六萬,可以充餉。臣之妻子族屬皆當執鞭弭以從王事。然後出營陝、洛,庶幾轉敗為功。此臣區區之心,死而猶視者也。昭宗震悼輟朝,諡曰:忠,”葬於安寧曹溪寺右山。 [4] 

劉文秀主要影響

劉文秀在西軍突圍出川時,在擊敗曾英部時立大功。永曆四年到六年進取四川,一度獲得很大勝利,但終在保寧被吳三桂所敗。

劉文秀歷史評價

文秀儀度温雅,柔和謹慎。擅長安撫士兵,訓誡諸將不得虐待百姓,深得將士之心。
邵廷采:以材猛稱。 [6] 
徐鼒 :文秀起家草澤,乃心王室;恂恂退讓,有名將風。情勢既迫,猜嫌頓起,豈天必欲訖明命歟?何兩賢不相得也! [7] 

劉文秀人際關係

義父:張獻忠
子:劉震 [8]  任職都督,後隨李嗣興降清,封歸義侯。

劉文秀史料索引

徐鼒·《小腆紀年 [7] 
邵廷采·《西南紀事卷十》 [6] 
參考資料
  • 1.    《西南紀事卷十》:始從張獻忠為盜,以材猛稱。獻忠僭號成都,文秀為偽撫南將軍。獻忠大殺蜀人,文秀一路殺男九千九百六十餘萬,女八千八百餘萬。獻忠死,孫可望等奔至重慶,阻江不得渡,文秀素善泅水,行如履平地,可頃刻數十里,沒而往奪南岸船渡,遂殺曾英,已渡烏江,亦如之。進陷貴州,入雲南。時文秀與李定國、艾奇能俱有悔禍意,私約扶明室,而奇能遽死,兩人制於可望,不遂。
  • 2.    《西南紀事卷十》:時,奇能已死,定國、文秀深悦服,獨可望陰賊,外唯唯,內仿獻忠所為。亡何,可望稱國主,設六卿,用干支紀年。定國心非之,或齟齬。可望縛定國,棒之八十,抱其頸泣曰:吾以大義辱弟,幸同心力,無慮疑。定國頓首謝,請擒沙定洲報德。由是,憾可望。其年十月,及文秀進討佴革竜,斬定洲。己丑四月,桂王封可望為遼王,賜定國名如靖。可望拒命,定國因辭賜名。可望殺畏知,遂遷桂王於安龍。定國滋恨,然未敢入朝。壬辰四月,大清定南王孔有德逼貴州,可望承製命定國、文秀經略楚、蜀,以馮雙禮副定國,步騎八萬,出武岡、辰、沅,破大軍,有德退守桂林。定國乃分道自將出新寧,使雙禮出祁陽,合趨全州,復遣西勝營張勝、鐵騎右營郭有名率精兵由西延大埠疾走嚴關,扼桂林要道。令曰:敵至傳火,毋下關,須大軍會戰。雙禮師前軍都督高承恩、鐵騎前營王會、武安營陳國能、天威營高文貴、坐營靳經武合兵四萬先進,至譯湖,猝遇大兵萬餘,逆戰,斬驍將李四,乘勝遂薄全州。定國帥右軍都督王之邦、金吾營劉之講、左協營吳之聖、武英營廖魚、驃騎北營卜寧,合兵六萬,繼進。聞譯湖捷,傳令全州傅城者毋急攻,懼其奔逸,併力於桂林。全州已下,定國至,令急過無入。雙禮出城合進。有德遣數萬眾奔救全州,張勝已營嚴關,距大軍十里,日且暮,大軍引去,旦復至,勝傳炮大軍蓐食而前,戰於關下,象僨歸,定國斬御象者。諸軍奮進,象突陣,大軍退,天大雷雨,橫屍被野,追及大榕江,又告捷。有德急入桂林,大軍三日而至,守陴者皆潰,援梯畢登。是為七月四日。定國下令屯城上,有德奔入府,悵然無語。久之,曰:已矣!其妻曰:無慮吾不死。屬女僕以一子出曰:荀得脱,度為沙彌。遂與其妾共縊。有德舉火自刎,投火中。獲其子廷訓及陳邦傅、陳師禹。先是,有德使提督線國安略南寧,右翼總兵全節防柳州,左翼總兵馬雄守梧州,重鎮皆出桂林,守兵援全州,三戰皆盡。定國行疾,是以速克。胡一清、趙應選、馬寶、曹志建等,自南寧敗後,尚留粵西,屯聚山谷。聞定國至,相率來歸。民間亦多嘯聚以應。於是,定國進復柳州,斬守道金漢蕙,東下平樂,將攻梧州。雄告急廣東,國安節及文武道府州縣印官四十六人皆逃於梧。尚可喜遣副將強世爵,以舟師大炮奔救,定國猝至,大軍退,遂克梧州。雄等東走封川,尋走廣州。可喜遣副將蓋一鵬赴肇慶,迎護其眾,令世爵扼封川江,便宜戰守。
  • 3.    《西南紀事卷十》:順治四年丁亥八月,可望進逼永昌,黔國公沐天波遣子忠顯入營計事,文秀謂可望曰:沐世子來,猶沐國公也。請以國公禮禮世子。比還,以二十騎送之。忠顯方謁天波,有兩人歷階而上,忠顯愕然,告其父曰:此即撫南劉將軍及王將軍某也,遂挾天波還雲南。可望僭稱國主,文秀意不服,楊畏知每對軍中言先帝被難,生命遭毒,至於流涕,軍中感動。文秀與定國尤心繹其言,益改所為。己丑四月,可望使畏知入朝,始奉明朔。王賜文秀名若琦,爵為公,以可望不受平遼,亦不敢受。庚寅,可望始封秦王,遣文秀及王自奇取黎州、嘉定。定川西以文秀守之。辛卯,王遷安龍。大清兵陷四川,文秀先還雲南。夏四月,詔封文秀為南康王,帥張先壁、白文選等進恢四川。文秀善恤士卒,而蜀人飢渴王師,多響應。於是,文秀復敍州,文選復重慶,嘉定、成都皆下。大清平西王吳三桂,定西將軍墨勒根瑕退走保寧,南師乘勝追躡,惟恐失敵,討北將軍王復臣諫曰:師驕矣,彼方致死,以驕兵當死敵,能無失乎?諸將欲進至保寧,復臣又曰:毋圍城,圍城則師分而弱。不聽,先壁軍其西南。先壁號張黑神,軍容耀日,然未經大敵。三桂登城望之曰:獨是營可襲,出精騎犯其壘,果驚潰,轉戰而南,值復臣營,復臣營為潰軍所擾,又阻水,遂大崩。復臣被圍數重,曰:大丈夫不生擒名王,豈可為敵所辱,手斬數人,自刎。文秀徹圍而退。可望令文秀失謀損大將,當誅,以復城功,量罷職。諸將散守蜀隘,或調徵楚,文秀蕭然歸雲南,從者百餘人而已。然可望實忌文秀,用此奪其兵。由是,復棄兩川,議者恨焉。其年,李定國破大清兵於廣西、湖南,害孔有德及敬謹親王。可望尤忌之。將殺定國。定國走廣西,追之弗及。可望謀逆,王密詔定國入衞。事泄,可望盡殺朝臣與謀者。念文秀衝退,冀為已用。張其威望,與抗定國,起招討大都督。甲午四月,文秀人貴州,可望禡旗稱爵相侑,期以恢復中原。五月七日,文秀單騎出按沅靖諸營,周觀險隘,勞恤軍吏。十日,而畢。七月,擇吉出師,由平越道屯於天柱,進攻常德,不利,還鎮雲南,而定國亦連敗於新會、興業、橫州,南保南寧。可望自是殊無經略之志,以定國既敗,不足忌,謀逆益急,然頗疑文秀意趣,未敢即發。文秀深自引匿,行朝及西藩行營,無一字往來遺問,以故上下莫測。
  • 4.    《西南紀事卷十》:於是,車駕入會城,文秀進封蜀王,與定國同輔政。明年,討可望,戰於交水。可望還走貴州,文秀追及之,遂奔長沙。時,大慝既去,忠義同心,方議安集滇黔,經略川楚,而文秀遽病。丁酉夏四月二十四日,文秀薨。
  • 5.    《明末滇南紀略》卷八《蜀王旋滇》
  • 6.    《西南紀事卷十》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2-12]
  • 7.    小腆紀年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2-04]
  • 8.    《罪惟錄選輯》:晉王定國卒於徼外,定國子嗣興、文秀子震,鹹北歸。
  • 9.    《罪惟錄選輯》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2-12]
  • 10.    張文達編.中國軍事人物辭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08.第150頁
  • 11.    陝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陝西省志,第79卷,上,人物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03.第544-545頁
  • 12.    《小腆紀傳·卷第五》:論迎扈功,封定國為晉王、文秀為蜀王、文選為鞏國公、王尚禮為保國公、王自奇為夔國公、賀九儀為保康侯、張虎為醇化伯,餘進職有差;自尚禮以下皆可望心復、不為上用者,以其在雲南、且擁重兵,故並封焉。
  • 13.    《小腆紀傳·卷第五》:論恢復川、楚功,封李定國為西寧王、劉文秀為南康王、馮雙禮為興國侯。
  • 14.    《小腆紀傳·卷第五》:我大清順治十一年(甲午、一六五四)春正月壬辰朔,上在安龍,稱永曆八年。改雲南為雲興府、辰州為沅興府、沅州為黔興府。孫可望疏請以劉文秀為大招討,都督諸軍東伐;文秀辭,強起之。
  • 15.    《小腆紀傳·卷第六》:庚寅(二十四日),大招討蜀王劉文秀卒。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