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成功

(明末清初軍事將領)

鎖定
鄭成功(1624年8月28日—1662年6月23日) [1]  ,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2]  明平國公鄭芝龍長子。 [25]  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22] 
鄭成功早年甚為隆武帝所器重,授總統使、招討大將軍,賜姓朱,名成功,人稱“國姓爺”。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力阻其父降清不果,乃走南澳,起兵抗清。後永曆帝封為延平郡王,率部數創浙閩粵清兵,屢拒招降。曾兩次派兵與張名振合師北上入長江,並與李定國通聲息。永曆十三年(1659年),親與張煌言合師北入長江,破瓜洲,下鎮江,圍江寧,清廷震動。旋因連勝輕敵,戰敗撤回思明州。永曆十五年(1661年),率軍二萬人出廈門,經澎湖,直達台灣鹿耳門,圍赤嵌城,敗荷蘭援軍。次年,荷蘭總督揆一降,遂復台灣全島,以赤嵌城為東都,建立府縣,編制軍隊,屯田墾荒,獎勵移民。旋病卒。 [25] 
鄭成功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28]  並在台灣建立行政機構,屯田開墾,發展貿易,促進了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 [29]  為收復台灣、建設台灣作出了巨大貢獻。 [30]  鄭成功紀念館陳列其詩作及其手書、《鄭成功與王忠孝對奕圖》《海上見聞錄定本》、延平王户官楊英的《先王實錄》以及《稗海紀遊》等,其中《海上見聞錄定本》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 [31] 
概述圖參考資料: [25] 
別    名
福松
鄭大木
朱成功
鄭延平
Koxinga
明儼、大木
諡    號
武王
封    號
威遠侯、漳國公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明鄭)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日本肥前平户
出生日期
1624年8月28日
逝世日期
1662年6月23日
逝世地
南明東都承天府
主要成就
東南抗清
驅逐荷蘭殖民者
收復台灣
創建明鄭
主要作品
《延平王集》
最高官職
總統御營軍務、招討大將軍忠孝伯
本    名
鄭森
王    爵
延平王潮王
原    籍
福建南安
祖    籍
河南固始 [2] 

鄭成功人物生平

鄭成功出身背景

日本平户的鄭成功兒誕石 日本平户的鄭成功兒誕石
鄭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鎮,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户藩。《漳浦營裏鄭氏族譜》明確記載,鄭成功祖先於東晉永嘉年間,避地到閩。
《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收錄的鄭氏族譜中有一段文字,表明鄭氏入閩,“或於三山,於莆漳,於潮,是不一處”。其中到達漳州的這一支,在宋末時安居在龍溪,也就是現在的龍海洋西村,在元朝又從洋西播遷到鄱山,也就是現在的福建龍海顏厝鎮古縣。隨後,又從古縣播遷到南安晉江安平鄭氏第十三代先祖珏峯的墓誌銘由明朝三邊總督洪承疇撰寫,洪承疇在鄭成功墓誌銘闡述:“鄭之入閩也初居仙遊之楓亭,遷徙攀鱗故里,原有楓亭橋圾,今其名猶存焉始祖祖道公,數傳而至珏號果齋生諡號後崖生思誨”。墓誌銘還提到,因倭寇頻頻侵犯,被迫南遷晉江安平地區,也就是現如今的安海地區。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一個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團的頭目,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田川氏是日本人。當時日本當局很重視鄭芝龍,平户藩主松浦也送宅邸給他居住。1623年(天啓三年),鄭芝龍到日本做貿易時,與當地女子田川氏結為夫妻。1624年八月二十八日(天啓四年七月十五),鄭成功出生於日本肥前國平户島上的川內浦千里濱。 [3] 

鄭成功少年時期

少年鄭成功曾在安海星塔下讀書 少年鄭成功曾在安海星塔下讀書
鄭成功六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户,直到父親鄭芝龍受明廷招安任官之後,才被接回泉州府安平(原福建省晉江縣安平鎮,現安海鎮)居住讀書,該處現為安海成功小學校址。 [4] 
1638年(崇禎十一年),鄭成功考中秀才,又經考試成為南安縣二十位“廩膳生”之一。
1641年(崇禎十四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進士禮部侍郎董颺先侄女。
1644年(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被送往南京求學。鄭成功進入南京國子監深造,鄭芝龍為兒子聘請教師教他讀書。師從江浙名儒錢謙益。鄭成功兒時名福松,教師即給他起名,寓深沉整肅,叢眾茂盛之意。錢謙益為了勉勵鄭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表字 [5]  同年,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明朝滅亡;隨後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進駐北京城。明朝遺臣遂於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登基,翌年(1645年)改元“弘光”。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五月十五日,清朝豫親王多鐸率軍南下,破揚州,攻佔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人殉國,弘光帝被俘,遭到殺害,弘光政權滅亡。

鄭成功隆武時期

弘光政權覆滅後,由於清廷在江南採取殘酷野蠻的高壓政策,強行下達剃髮令,激起各地抗清鬥爭蜂起。當時鄭芝龍手握重兵,成為隆武帝依靠的主要軍事力量。鄭芝龍、鄭鴻逵兄弟於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七月改元“隆武”。不久,魯王朱以海亦在紹興稱“監國”,改年為“魯監國元年”。隆武、魯監國兩政權雖皆“矢志恢復”,卻彼此矛盾、衝突不斷,各行其是。
鄭成功 鄭成功
隆武政權成立後,鄭芝龍將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讚賞鄭成功的才華,他嘆息説:“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以女兒給人做妻子,在封建時代是最高的榮譽,為了表示對鄭成功的寵愛,隆武帝將當朝最尊崇的朱姓賜給鄭成功,並將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自是,朝廷內外都稱朱為國姓,普通百姓尊稱他為國姓爺。
1646年(清順治三年,隆武二年)起,鄭成功即開始領軍,多次奉命進出閩、贛與清軍作戰,頗受隆武帝器重。然而真正握有軍政大權的鄭芝龍,卻無意全力抗清,甚至在清軍南下福建的時候,命令仙霞關守將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將軍隊撤回福州(隆武政權所在地)。此舉導致清軍攻入閩北時幾乎沒有遭受抵抗。
清朝大學士洪承疇為泉州南安人,鄭芝龍同鄉,在其承諾給予三省王爵的利誘下,鄭芝龍不顧鄭成功、鄭鴻逵等人的反對,決意帶着其他幾位兒子北上向清朝投降。鄭成功勸阻父親不成,只好帶着部分士兵出走金門。鄭芝龍本以為降清之後不但得保家業,還能加官晉爵;不料清軍徵閩主帥博洛背約,不但將鄭芝龍與諸子一同挾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鄭家的故鄉閩南南安。鄭成功之母田川氏當時已從日本搬至南安定居,不幸碰上此次劫難,於戰亂中自縊身亡;鄭成功得知母親死後,更加堅定了抗清的決心。成功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
1646年(清順治三年,隆武二年)八月,清軍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汀州遭清軍俘虜,之後絕食不屈而亡。南明帝系旋由桂王朱由榔繼承,改元“永曆”。

鄭成功拒降抗清

  • 避走金門
隆武政權滅亡後,鄭成功避走金門,然後開始於沿海各地招兵買馬、收編鄭芝龍舊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數千兵力。1647年(清順治四年,永曆元年)一月,鄭成功在小金門(今日金門縣烈嶼鄉),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
鄭成功塑像 鄭成功塑像
1647年(清順治四年,永曆元年)七月,鄭成功會同鄭彩部隊攻打海澄,失敗;八月,鄭成功又與鄭鴻逵部合圍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將王進率援軍至,鄭軍不敵敗退。
1648年(清順治五年,永曆二年),南明浙江巡撫盧若騰等人來歸,鄭成功蓄積實力後再次出擊,攻克同安縣。五月,鄭軍圍攻泉州;七月,清朝靖南將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福建提督趙國祚等轉而攻擊同安,鄭軍不敵,守將、軍民死傷無數。不久,清朝援軍抵達泉州,鄭成功乃解泉州之圍,愴然退回海上。同年,清朝江西總兵金聲桓王得仁於江西起兵反清,清朝廣東提督李成棟亦投向永曆政權,使反清復明的聲勢一時大漲;只可惜各方反清勢力在彼此沒有默契、各自為政的情況下,大多淪為地方性的抗爭。不久後,清廷壓制了江西的金聲桓、王得仁勢力;廣東李成棟軍亦於次年(1649年)滅亡。
1649年(清順治六年,永曆三年),鄭成功改奉永曆年號為正朔;永曆帝即冊封其為“延平王”(郡王),從此亦有人稱成功為“鄭延平”。
  • 潮州之役
清軍入關之際,閩南地區呈現混亂的局面,除了明、清的官方部隊以外,到處都有土豪、山賊擁據城寨,相互爭並,並且就近向百姓課收錢糧,宛如軍閥;相較於這些地方勢力,鄭成功擁有較完善的軍備,但卻也因為軍隊太龐大,而領土太少,面臨籌集糧餉的重大問題。
1649年(清順治六年,永曆三年)十月,鄭成功決定揮兵南下,除打擊閩南清軍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為糧源。一個多月下來,從清軍手上攻取漳浦、雲霄等地,亦平定了達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鄭軍攻詔安不克,乃決定轉入粵東,經分水關至潮州一帶徵討不合作的零星勢力;至隔年五月之間,又第次收服了潮陽以及周邊許多山寨。潮州守將郝尚久雖已於1648年(清順治五年,永曆二年)隨李成棟反清,但曾襲擊施琅、鄭鴻逵等部,也曾拒絕鄭成功“聯軍”的要求,並在鄭軍攻打新墟寨時派兵與之為難,與鄭成功素有嫌隙。
1650年(清順治七年,永曆四年)六月,鄭成功軍隊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場“不清不明”為由,出兵擊之;郝部不敵,退守府城,揭陽普寧、惠來等縣盡入鄭軍之手。不久,清軍再次攻入廣東;郝尚久背腹受敵,負氣降清,引清軍入潮州城以抗鄭軍。鄭軍圍困潮州城三月不克、士氣低落,又面臨糧餉接濟問題,只得於八月解潮州圍退回閩南

鄭成功遭遇挫折

1650年(清順治七年,永曆四年),鄭成功族叔(一説族兄)鄭彩鄭聯的軍隊領有廈門。鄭成功退回閩南之後,為了拓展實力乃藉口鄭聯在廈門橫徵暴斂、使民不聊生;採取施琅的獻策,用計圖取廈門。同年中秋,鄭成功趁着鄭彩離開廈門的時機,前往廈門拜訪鄭聯,鄭聯大意並未設防,慘遭刺殺身亡。不久,鄭彩得知鄭聯的死訊,更加不敢與鄭成功作對,回到廈門便將兵權都交了出來;鄭成功自此接收了鄭彩、鄭聯大部分的部隊,並且實際取得廈門、金門作為根據地。1650年(清順治七年,永曆四年)農曆十一月,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率數萬鐵騎攻入廣州;鄭成功奉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鄭芝莞留守廈門。十二月,鄭成功抵廣東揭陽,與鄭鴻逵會師;兩人商討後,決定由鄭成功繼續率軍南下勤王,而鄭鴻逵則移師往廈門協防。同年,魯王朱以海在閣部曾櫻等人陪同下,來到廈門投靠鄭成功,被安置在金門。
鄭成功故里南安 鄭成功故里南安
1651年(清順治八年,永曆五年)正月,鄭成功抵南澳。二月二十五日,鄭軍艦隊於鹽州港附近遭遇風暴,鄭成功的主船險些解體、翻覆,幾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併丟失;據記載當時船上甚至連食物都無法準備,鄭成功本人也連餓兩餐。直到隔天下午風雨漸歇,鄭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邊與艦隊會合。此乃鄭成功本人於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兇險,事後鄭成功也重賞主副中軍船的兩位駕駛。農曆三月,鄭軍抵達廣東大星所(今廣東惠東)。另一方面,清福建巡撫張學聖得知鄭成功的主力軍隊已經前往廣東,廈門防務鬆散,似有可趁之機;乃命令馬得功王邦俊等趁虛攻擊廈門。馬得功挾持身在南安鄭芝豹,命其交出船艦渡載清軍往廈門,並且順利在海面上擊敗鄭軍。面對清軍來襲,負責廈門防務的鄭芝莞未戰先怯,只顧著將財物搬運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軍相當輕鬆就攻破廈門,並將鄭家的積蓄、裝備掠奪一空。由於事出突然,董夫人與鄭成功長子鄭經只來得及攜帶祖宗牌位避於海上逃過一劫。清軍僥倖偷襲得逞之後,卻沒打算留在廈門與鄭軍決戰,於是滿載戰利品即返回內陸。這時趕赴廈門支援的鄭鴻逵,正好於海面遭遇返航之馬得功部隊,將其圍困,卻被馬得功威脅將害其母、兄(鄭芝龍)性命,無奈之下只好放走馬得功。不久,鄭成功於廣東得知了廈門遭襲擊的訊息;原本他仍堅持繼續南下勤王,但終因上下將士思歸,哭聲遍聞,乃不得已班師回廈門。收復廈門後,鄭成功追究起責任,將怯戰以逃的叔父鄭芝莞斬首;而放走馬得功的鄭鴻逵則交出兵權、自請退隱東石鎮白沙,不再過問政事。同年農曆五月,鄭鴻逵麾下大將施琅因叛變事泄擅自處決鄭成功部將曾德,鄭成功以此為由欲誅施琅全家。施琅雖在友人幫助下逃脱,但父親、胞弟均被處死。從此,施琅與鄭成功結下大仇,決定再度降清。

鄭成功相持局面

1651年(清順治八年,永曆五年)下半年,鄭軍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市)等地戰鬥,獲得了磁灶戰役、錢山戰役和小盈嶺戰役的勝利,克復平和、漳浦、詔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張名振等人皆來投靠,使鄭軍的聲勢愈形高漲。
日本人所繪的“鄭成功夫婦畫像” 日本人所繪的“鄭成功夫婦畫像”
1652年(清順治九年,永曆六年)農曆正月,清海澄守將赫文興向鄭成功投降。二月,鄭軍攻長泰,清朝派遣陳錦率大軍前往救援;兩軍於江東橋展開大戰。鄭成功仗着對閩南地形較為熟識,在江東橋附近安排了許多伏兵,大敗陳錦,殲滅多數清軍,取得江東橋戰役的勝利。不久即攻下長泰。攻克長泰之後,鄭成功集結大軍進攻漳州府城,將之層層包圍。四月,清朝為解漳州之圍,於是募集百艘船艦進犯廈門,攻鄭成功所必救。鄭成功遂派陳輝、周瑞等率領百餘艘戰艦迎擊,於崇武大敗清軍,取得崇武戰役的勝利。鄭軍在海上大捷,因而對漳州城的施壓沒有稍減;然而漳州守軍亦相當頑強,使得圍城的勢態持續超過半年。幾個月下來,漳州城內的水糧已竭,士卒、百姓餓死者不計其數。據説當時,城中軍民互相爭奪食物,即使家中有食物者也不敢烹調,因為一旦被發現燃起炊煙的人家就會被搶,更傳説有人吃人肉的慘況發生,史載“城中人自相食,百姓十死其八,兵馬盡皆枵腹”。同年九月,清軍將領固山額真金礪率領了萬人大軍開抵福建,進入泉州府;鄭成功才下令解除漳州之圍以待敵軍。鄭成功將部隊佈置於漳州龍溪古縣,欲用擊敗陳錦的同樣方式,來伏擊金礪軍,但卻遭金礪固山識破,兩軍展開混戰,鄭軍提督黃山、禮武鎮陳俸、右先鋒鎮廖敬、親丁鎮郭廷、護衞右鎮洪承寵都在激戰中陣亡。鄭軍於交戰失利後,只能撤退以確保海澄、廈門的安全。清軍趁勝收復南靖、漳浦、平和、詔安四縣。 [6] 
1653年(清順治十年,永曆七年)農曆四月,金礪進犯海澄,與鄭成功展開激烈戰鬥。在清軍的猛烈炮火之下,鄭成功部隊損失慘重,許多部將戰死;鄭成功見軍隊士氣低落,親臨陣前喊話,也險遭炮擊。五月,鄭成功偵知清軍火藥錢糧不繼,於是誘敵決戰,趁清軍大舉渡河之際,以火攻大破金礪,取得海澄戰役的勝利,海澄得保安全。海澄戰役以後,金礪被清廷召回京師,雙方再度處於相持局面。

鄭成功力拒清廷

1653年(清順治十年,永曆七年)農曆五月,清軍兩度大敗後,順治帝敕封鄭成功為“海澄公”,鄭成功不接受。八月,雙方與泉州府安平報恩寺內議和,鄭軍得以休兵籌措糧餉,稍事整頓。十一月,順治帝再度敕封,並承諾給予一府(泉州府)之地安置兵將,鄭成功仍不接受。
鄭成功 鄭成功
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定西侯張名振見清軍已將軍力集中於福建,則江、浙等地防務勢必空虛;於是乃向鄭成功請師,率領百艘戰艦北上,圖取江南地區。張名振的北伐之師沿長江進攻,直達金山寺,威脅南京城;但因後援接濟不及,只得回師。二月,清廷再遣使與鄭成功,承諾給予興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鄭成功以“兵馬繁多,非數省不足安插”為由,再拒絕之。八月,清又遣使往議;鄭成功的親弟鄭渡、鄭蔭也在使節之中。鄭成功稱“清朝沒有誠意”,並謂“我一日未受詔,父一日在朝榮耀”,又一次拒絕清朝提出的條件,堅持抗清。
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南明西寧王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繫,希望從東、西合力進攻廣東,則明朝勢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長江北伐,攻贛、皖、蘇各省,則復興大業有望矣。鄭成功派林察、周瑞督軍西進,卻因故延誤了與李定國的約期;致使李定國孤軍奮戰,雖克復肇慶,卻於廣州城外大敗而回。李定國本來對與鄭成功會師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鄭連姻來鞏固盟誼;但卻因鄭成功屢愆軍期而誤了大事,李定國對此相當失望。同年清朝漳州協守劉國軒向鄭成功投降,引鄭軍進入漳州府城;漳州總鎮張世耀見大勢已去,與以下官員盡皆向鄭軍投降。十二月,鄭軍分兵進擊,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諸縣,軍隊進入興化地方。
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永曆九年),因為永曆帝和鄭成功勢力相隔遙遠,特准鄭成功設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審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時允許他委任官職,武官可達一品,文職可達六部主事。鄭成功每次拜封官員,都請寧靖王朱術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觀禮,以示尊重體制。鄭成功同時將廈門(當時稱中左所)改名為“思明州”,並建造演武亭,以便親自督察官兵操練。九月,清朝定遠大將軍、鄭親王世子濟度率三萬大軍入閩,會同駐閩清軍,準備進攻廈門。鄭成功鞏固金門、廈門的防禦。與此同時,還派遣部將率領舟師兩路進擊,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廣東,令清軍腹背受敵、難以兼顧頭尾。北上鄭軍連戰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鄭軍雖一度攻取揭陽,卻遭到清援軍擊潰,死傷慘重。
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永曆十年)四月,濟度調集各路水師進攻廈門,於圍頭海域遭鄭軍痛擊,清軍大敗而歸。鄭軍取得泉州戰役的勝利。十二月,鄭成功部隊又在閩東北取得護國嶺戰役的勝利。

鄭成功北伐南京

鄭成功北伐 鄭成功北伐
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十七萬與浙東張煌言會師,大舉北伐。大軍進入長江之前,於羊山海域遭遇颶風,損失非常慘重,只得暫且退回廈門。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北伐,會同張煌言部隊順利進入長江,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鎮江、瓜洲,接連取得定海關戰役、瓜州戰役、鎮江戰役的勝利,包圍南京,開始了江寧白土山之役。張煌言部亦收復蕪湖一帶十數府縣,一時江南震動。後因鄭成功中清軍緩兵之計,意外遭到清軍突襲,致使鄭軍大敗,損兵折將,包括甘輝萬禮、林勝、陳魁、張英等大將皆死於是役。鄭成功兵敗後,試圖攻取崇明縣,做為再次進攻長江的陣地,卻久攻不克,只好全軍退回廈門。南京之戰可説是鄭成功生涯當中最輝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卻是先盛後衰,以大敗收場,使鄭成功的反清大業受到致命挫折。
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永曆十四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四萬餘人,取得廈門戰役的勝利,聲威復振。

鄭成功驅荷收台

自從1647年(清順治四年,永曆元年)一月在小金門起兵抗清後,鄭軍轉戰浙、等行省東南沿海,多次幫助明朝宗室與民眾渡海定居台灣及東南亞各地。此外,鄭成功讓華商領取鄭府令牌和“國姓爺”旗號,以幫助保護華人在海外經商時的安全;當時確有很多海外華商採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經商。然而,統領數萬人的大軍抗清,卻始終無法取得較大的根據地,鄭成功被迫必須通過海外貿易籌備糧餉。北伐南京失敗後,鄭成功所部元氣大傷,並且面臨軍糧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大軍的後勤給養問題,鄭成功決定聽從何斌之建議收復由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的台灣島
熱蘭遮城復原模型 熱蘭遮城復原模型
1661年4月(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農曆三月),鄭成功留下兒子鄭經防守廈門、金門,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台灣海峽,向台灣進軍。荷蘭於台島西南建有兩大防禦要塞,一為位於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的熱蘭遮城,二為位於台江內陸赤崁地方(今台南市中西區)的普羅民遮城。二十四日,鄭軍進入澎湖海面,狂風暴雨,突然襲來。在極端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鄭成功傳令大軍連夜破浪前進。四月初一,鄭軍利用海水漲潮的機會由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並於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區開元寺附近)登陸,意圖先求取防禦薄弱的普羅民遮城。隨後鄭軍在台江海域與荷蘭軍艦展開海戰,擊沉荷軍艦赫克特號,取得台江內海控制權,並同時在北線尾地區擊敗荷蘭陸軍,以優勢兵力包圍普羅民遮城。不久,於四月初五即迫使普羅民遮城守軍出降。在取得普羅民遮城做為據點之後,鄭軍隨即由海、陸兩面圍困熱蘭遮城。由於考慮到兩萬大軍的糧餉調度不易,鄭成功並沒有做持久戰的打算,一開始即對熱蘭遮城施壓,試圖脅迫荷蘭軍隊投降。遭荷蘭大員長官揆一拒絕其投降要求之後,鄭成功一度下令強攻熱蘭遮城。由於強攻不下,加之大軍糧食短缺,使得鄭成功被迫改變策略,派出大部分的軍隊至南北各地屯田、徵收錢糧,以解大軍乏糧的燃眉之急,對熱蘭遮城改採長期包圍的戰略。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五月初五,鄭成功改赤崁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敵軍守將描難丁戰敗投降。於是成功留部將楊朝棟守赤嵌樓,親自率軍乘勝進攻赤嵌城。然而揆一仍然企圖據險頑抗,成功命令大軍把赤嵌城嚴密包圍起來,發炮向城裏進攻。赤嵌城被圍困了七個多月,敵軍官兵死傷一千六百多人,最後荷軍水源被鄭軍切斷,揆一隻好扯起白旗,宣告投降。七月中旬,停泊於外海的荷蘭援軍遭遇強風侵襲,被迫離開大員海岸。八月中旬,荷、鄭兩軍於台江內海展開激烈海戰,鄭軍大獲全勝,擊沉一艘荷蘭軍艦,並奪取船隻數艘,自此荷軍喪失主動出擊的能力。荷蘭大員長官揆一投降條約上籤了字。在十二月二十日向鄭成功屈服,揆一率領殘敵五百人狼狽退出台灣。
鄭成功收復台灣 鄭成功收復台灣

鄭成功憤而去世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順治帝崩,皇三子康熙帝繼位;鄭氏降將黃梧向當權者鰲拜建議“平賊五策”,內容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二十里,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鄭成功之父鄭芝龍被斬於寧古塔流徙處(一説斬於北京菜市口;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
鄭成功台南銅像 鄭成功台南銅像
鄭成功接連聽聞噩耗,加上在台將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鄭經又在澎湖與四弟的乳母私通,使得鄭成功內外交逼,於1662年(清康熙元年,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6月23日)急病而亡,年僅39歲。 [27]  死前大喊:“我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抓破臉面而死。
然而根據夏琳《閩海紀要》和江日升《台灣外志》的記載,鄭成功病情一開始並不嚴重,還能看書、觀台、飲酒,有人認為可能是被下毒害死。
李光地《榕村語錄續集》提到:“馬信薦一醫生以為中暑,投以涼劑,是晚而殂”(據江日升《台灣外志》的記載,其死期距成功去世也不過5天)。夏琳《閩海紀要》中記載鄭成功臨終前都督洪秉誠調藥以進,被成功投之於地,然後成功“頓足撫膺,大呼而殂”。林時對《荷鍤叢談》中説成功“驟發顛狂”,“咬盡手指死”。
據《台灣縣誌》記載:“當國姓公卧病的當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黃風大作,初三更風雨交加,台江及安平外海波浪衝天,繼而雷震電閃,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國姓爺歸天。”
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自金門發動軍事政變,自稱延平王,打敗了控制枱灣的鄭成功之弟鄭世襲,在台灣即位。改東都明京為東寧;他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曆帝正朔,成為了南明抗清的最後根據地。1680年(康熙十九年),鄭經及陳永華先後死去,權臣馮錫範擁鄭經幼子鄭克塽繼位;後施琅領清軍攻克澎湖,鄭克塽乃於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降清。總計鄭氏政權統治台灣只有23年的時間而已;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4月,台灣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清政府設台灣府,轄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

鄭成功為政舉措

鄭成功政治

  • 建立明鄭
鄭成功驅逐荷蘭,收復台灣後,實行了以下措施:
1、政治措施。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首先是建立政權,廢除荷蘭侵略者的一切殖民體制和機構,他以赤嵌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府為承天府,縣為天興縣、萬年縣。天興縣管北路,萬年縣管南路。也在島上設立了一個安撫司,專門管理這個地區的事務。從此台灣建立起與祖國大陸相同的府縣制度。
2、民族政策。鄭成功率部進入台灣後,嚴以治軍,下令不許騷擾高山民族,不許侵佔高山民族的耕地。還大力提倡教育,在高山族居住區設鄉塾,送子女入學者可減免賦税和徭役。
  • 開發寶島
首先是積極推行屯墾制度,寓兵於農,以解決缺糧問題。鄭成功在台灣大力推行屯田,這寓兵於農。幾年以後軍隊不但可以自給自足,而且還有餘糧上繳給政府。其次是鼓勵大陸沿海居民到台灣從事開墾。幫助高山族提高生產技術。
在鄭成功父子的經營和台灣各族人民的努力下,台灣逐漸擺脱了落後狀態,趕上祖國大陸其他富庶地區,成為祖國一座美麗富饒的島嶼。

鄭成功軍事

  • 東南抗清
1646年(清順治三年,隆武二年)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
1646年(清順治三年,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明唐王朱聿鍵)移駐延平府。三月,鄭成功在延平向隆武帝“條陳”:“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後人稱之為“延平條陳”),被隆武帝嘆為奇策,封鄭成功為“忠孝伯”,賜尚方劍,掛“招討大將軍”印。在延平設軍事指揮部、水師訓練基地,巡守南平閩浙贛邊關。八月下旬,鄭成功辭別隆武帝,在延平閩江與清軍戰鬥,“交鋒不利,率師南下”。“遂密帶一旅遁金門”,以“招討大將軍”之名舉義旗於金、廈沿海一帶。
1653年(清順治十年,永曆七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又封他為“延平郡王”。 [23]  後人亦稱鄭成功為鄭延平。
  • 收復台灣
1624年(天啓四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1661年(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領大軍從金門、廈門出發,渡海收復台灣。
鄭成功收復台灣形勢 鄭成功收復台灣形勢 [26]

鄭成功經濟

商業是社會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鄭成功利用台灣四面環海,對外貿易方便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海外貿易。在廈門時,他就經常派遣商船到東南亞各國進行貿易,到了台灣後,清朝實行“海禁”,不許大陸商船下海,鄭成功更獨佔了海上貿易,他繼續和日本暹羅越南菲律賓柬埔寨等國家通商,把台灣的土特產,如鹿皮鹿脯樟腦硫磺、蔗糖等外銷國外,換回所需要的刀劍、盔甲和生活日用品。海外貿易的發展活躍了商品經濟,也增加了鄭成功的財政收入。這些貿易措施推動了台灣經濟的發展,以至在鄭成功之後的二十多年裏,台灣經濟與大陸逐漸同步發展。

鄭成功外交

  • 欲取菲律賓
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西班牙殖民統治菲律賓。1603年(萬曆三十一年)和1639年(崇禎十二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殺在菲律賓的華僑華商,死亡人數達五萬餘眾。
在得知菲律賓華僑的處境後,1657年(清順治十四年,永曆十一年),鄭成功曾經致函給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位華僑甲必丹,要求他停止與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進行貿易往來。鄭成功曾多次對菲律賓華僑表示關切,並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懲罰西班牙人。
1662年(康熙元年),鄭成功攻下台灣後,四月遣使天主教意大利籍神父李科羅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馬尼拉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屠殺。
鄭成功聞訊大怒,決定揮師征討,為華僑報仇。他一面撫卹安置從菲律賓逃到台灣的華僑,一方面組織籌備軍隊,派人暗中與在菲律賓的華僑聯絡,以便到時可裏應外合,但尚未出兵,他得知兒子鄭經在廈門跟奶媽陳氏通姦,鄭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將鄭泰殺鄭經,鄭泰因不忍而抗命。鄭成功盛怒之下,又患瘧疾,不久病逝。
後來,鄭經也於1670年(康熙九年)和1671年(康熙十年)兩次準備派艦隊征討馬尼拉,但因為三藩之亂鄭經率軍西渡福建支援耿精忠而沒出兵菲律賓。

鄭成功歷史評價

鄭成功明朝評價

王觀光:“是兒英雄,非若所及也!” [7] 
朱聿鍵:"素聞鄭家有匹千里駒,果然名不虛傳。"
鄭鴻逵:“此吾家千里駒也!” [8] 
錢謙益:“聲調清越,不染俗氛。少年得此,誠天才也。” [7] 
瞿式耜:“瞻矚極高,他日必為偉器。” [9] 
張煌言:“竊聞舉大事者,先在人和;立大業者,尤在地利。……即如殿下東都之役(即攻台之戰),豈誠謂外島足以創業開基?不過欲安插文武將吏家室,使之無內顧之憂,庶得專意恢復。但自古未聞以輜重眷屬,置之外夷,而後經營中原者。……故當興師之始,兵情將意,先多畏疑。”
盧若騰:“金陵城,秦、漢以來幾戰爭;戰勝攻取有難易,未聞不假十萬兵。閩南義旅今最勁,連年破虜無堅營。貔貅三萬絕鯨海,直沂大江不留行:瓜步、丹徒鏖戰下,江南列郡並震驚;龍盤虎踞古都會,佇看開門夾道迎。一朝胡騎如雲合,百戰雄師塗地傾!……”

鄭成功清朝評價

愛新覺羅·玄燁:1662年(清康熙元年,永曆十六年)七月,鄭成功病逝於台灣。康熙題撰輓聯一副,聯雲: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0]  。鄭氏歸降後,康熙皇帝下詔:“朱成功系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黃宗羲:鄭氏不出台灣,徒經營自為立國之計,張司馬作詩誚之;即有賢鄭氏者,亦不過躋之田橫、徐市之間。某以為不然!自緬甸蒙塵以後,中原之統絕矣;而鄭氏以一旅存故國衣冠於海島,稱其正朔。在昔有之:周厲王失國,宣王未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上不繫於厲王、下不繫於宣王,後之君子未嘗謂周之統絕也。以此為例,鄭氏不可謂徒然。
吳延華,清枱灣邑令,其聯寫道:“鍾河嶽之靈,為勝朝綿正朔;遵海濱而處,知中國有聖人。” [11] 
王凱泰,清福建巡撫,其聯寫道:“忠節感蒼穹,大海忽將孤島現;經綸關運會,全山留與後人開。”又一聯寫道:“孤臣秉孤忠,浩氣磅礴留千古;正人扶正氣,莫教成敗論英雄。” [11] 
周懋琦,清台灣府知府,其聯寫道:“獨奉聖朝朔;來開盤古荒。” [11] 
張其光:“生為遺臣,歿為正神,獨有千古;今受大名,昔受賜姓,諒哉完人。” [11] 
沈葆楨:“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刱格完人。”(1875年作)
劉銘傳:“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創基業在山窮水盡;復父書,詞嚴義正,千秋大節,享俎豆於舜日堯天。”(1889年時作楹聯) [12] 
丘逢甲:“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舊河山,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驅外夷出境,開闢千秋新事業,願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 [11] 
陳謨:“縱絕島別開生面,移山填海,三百年社稷系以存亡,仿箕子、比田橫,志士苦心,特向膠癢留氣節;是勝代第一完人,起敞扶衰,十七載勳猷明月日月,填滇海,連浙水,英雄無命,長懸肝膽照波濤。” [11] 
蔡東藩:有孫可望之跋扈,適形李定國之忠,有鄭芝龍之卑鄙,益見鄭成功之義,一則扈蹕滇中,一則興師海外,雖其後齎志以終,卒鮮成效,然忠義固有足多者。 [13] 

鄭成功西方評價

湯錦台:國姓爺不是一個粗魯的海寇。他從來沒有為個人的利益打仗。他在中國大陸和台灣治下的土地收容了所有效忠明室的人。他一生以收復明朝江山為職志。他也不是殘暴之人,至少不像同一時代的歐洲人那樣黷武好戰。鄭成功並不反對基督教義本身,如果因為士兵服從主帥的命令而把傳教士給殺了,那是因為他們是荷蘭人,而不是因為他們是傳教士。當我們把國姓爺對待荷蘭人的行為與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對待中國人的行為對比之後,我們只會更加站在國姓爺的一邊。
禮密臣:“國姓爺可能是東方現代歷史中最傑出的人物。在活躍於中國海面的各路英豪當中,沒有一個人可以比得上這位英勇幹練、成就輝煌大業的年輕將帥。他的能力表現在登高一呼而各方景從,不願做順民的,受到欺壓的,都投到了他的旗下。雖然他執法如山,而且許多人是年齡長他兩三倍的長輩,但卻都能俯首聽命,唯令是從,這就是他的威勢所在。”

鄭成功日本評價

日本平户鄭成功廟內鄭成功塑像 日本平户鄭成功廟內鄭成功塑像 [14]
台灣日據時期,在台灣的公學校曾教學童唱“鄭成功之歌”。台南的延平郡王祠被改為日式的“開山神社”,並整修為神社樣式,但其福州式建築格局大致保留。戰後國民政府再改為延平郡王祠,並將原福州式建築全部拆除,改建為中國北方式宮殿式建築並於入口牌樓加設國民黨徽,以示為中國正統政權。
日本存在小中華思想且深受水户學影響,而水户學基於明朝遺臣朱舜水影響,使得日本史更重視大義名分論而發展為尊皇論。
大日本史》即是其扼要之精神依歸。無論幕末維新思想,亦或今日曆代天皇系譜,無一不受《大日本史》思想之沾染。在此思想體系下,對於明朝遺臣鄭成功一生從事反清復明的功過,日人四方赤良評為:忠義空傳國姓爺,終看韃靼奪中華。

鄭成功個人作品

鄭成功軼事典故

  • 高山族獻金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鄭成功率軍到台灣之初,就非常注意團結高山族同胞。當高山族同胞迎接他們時,鄭成功即設宴款待,並贈送禮物給他們。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他又親自率領文武官員多次拜訪高山族各部落。 [17] 
當時,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有一天,鄭成功帶領將士去拜訪高山族一個部落時,從歡迎的人羣中走出4人,他們各自端着一個盤子,裏面分別放着金、銀、野草和泥土,獻給鄭成功。鄭成功看了看面前4個盤子裏的物品,略有所思後,笑着對高山族同胞説,他到台灣來是為了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國土,而不是為了要金銀的。説完後,他收下了野草和泥土,將盛有金、銀的盤子都退還給高山族。這個消息很快傳遍全島,使高山族同胞很受感動。所以在收復台灣的多次戰鬥中,高山族同胞都積極大力支持鄭軍的驅荷鬥爭。 [17] 

鄭成功曾獲封號

鄭成功雕塑 鄭成功雕塑
鄭成功稱獲得如下封號:
  • 宗人府宗正協理宗人府
  • 提督禁旅、儀同駙馬都尉
  • 御營御武副中軍勳戚、總統御營軍務,招討大將軍忠孝伯 —受封於1647年(隆武二年)三月
  • 威遠侯 —受封於1648年(清順治四年,永曆二年)十月
  • 漳國公 —受封於1649年(清順治五年,永曆三年)七月
  • 延平王 —明昭宗於1654年(清順治十年,永曆八年)八月敕封鄭成功為延平王,鄭成功謙辭不受。1655年四月(清順治十一年,永曆九年)昭宗再次下詔並齎延平王冊印至廈門,鄭成功乃不再推辭受封為延平王。
  • 潮王(辭未就) —1657年(清順治十三年,永曆十一年)十一月敕封為潮王,鄭成功謙以無功辭不敢受。
  • 潮武王(追諡) —1681年(康熙二十年)四月鄭克塽追諡其祖父為潮武王。

鄭成功人際關係

鄭成功祖輩

  • 高祖父:鄭榮(樂齋)
  • 曾祖父:鄭瑢(西庭,另一説鄭王容)
  • 祖父:鄭士表(另一説鄭紹祖),字毓程,號象廷,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人。

鄭成功父母

  • 父親
鄭芝龍(1604年4月16日—1661年11月24日),又名“一官”,號飛黃。為明末時期東南沿海武裝海商集團之領導人,因從事海上貿易而致富,並組織強大的武力做為後盾,為後來明鄭抗清實力的奠基人。
  • 母親
田川氏(1602年10月3日—1647年1月5日),是日本肥前國平户島上的川內浦人,她生於田川家,亦作“翁氏”。1646年鄭芝龍降清後,她以劍切腹自殺身亡,時年45歲。

鄭成功妻妾

  • 正室:董酉姑(1623年10月17日—1681年7月30日),福建惠安進士禮部侍郎董颺先侄女;
  • 側室莊、林、史、蔡、曾、蔡等諸位不知名的夫人。

鄭成功兄弟

  • 田川七左衞門,鄭芝龍將他過繼給妻子孃家。實際上是次子,所以又稱為“田川次郎左衞門”,姓“鄭”及“福住”
  • 鄭渡(《清史稿》作“鄭世忠”),鄭芝龍次子
  • 鄭恩(《清史稿》作“鄭世恩”),鄭芝龍三子,字恩慶
  • 鄭蔭(《清史稿》作“鄭世蔭”),鄭芝龍四子
  • 鄭襲(《清史稿》作“鄭世襲”),鄭芝龍五子,號葵庵;康熙年間投誠清朝,欽命榮祿大夫頭等兼管內閣大臣
  • 鄭世默(見於《清史稿》),鄭芝龍六子,後與父親一同就戮

鄭成功兒子

長子:鄭經(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生母董友姑。繼承父親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之官爵;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紀錄中被稱為“台灣國王”
  • 次子:鄭聰,字哲順,號怡堂;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授三品之職
  • 三子:鄭明,字哲熙,號熙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授四品之職
  • 四子:鄭睿,字哲聖,號聖之;早卒
  • 五子:鄭智,字哲錫,號錫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授四品之職
  • 六子:鄭寬,字哲碩,號碩之;不知所終
  • 七子:鄭裕,字哲益,號益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授四品之職
  • 八子:鄭温,字哲念,號念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授四品之職
  • 九子:鄭柔,字哲能,號能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授四品之職
  • 十子:鄭發,字哲奮,號奮之;早卒

鄭成功孫子

  • 鄭克臧,鄭經長子,娶陳永華之女為妻;原為鄭氏王位繼承人,但遭到馮錫範等人殺害,得年僅十六
  • 鄭克塽,鄭經次子,幼名秦舍,字實弘,號晦堂,娶馮錫範之女為妻;繼承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官爵,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降清,受封海澄公
  • 鄭克壆,鄭經子;字實庵,號晦堂,鄭克塽降清後,康熙帝授其四品官職。將鄭成功、及鄭經骨骸由台灣遷葬福建泉州府故鄉。

鄭成功後人

  • 台灣魚類學家鄭守讓(原名鄭明能)為鄭成功九代裔孫,是鄭成功第六子鄭寬的後代。
  • 詩人鄭愁予(原名鄭文韜)則為鄭成功十一代裔孫。

鄭成功後世紀念

鄭成功墓地

參見:鄭成功墓
鄭成功死後原葬台南近郊洲仔尾(今屬永康區);鄭克塽降清遷居北京後,上疏表示“念台灣遠隔溟海,祭掃維艱”,請遷內地。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五月,鄭成功父子遷葬福建省南安市康店村覆船山,附葬於七世祖鄭樂齋墳墓內。也有説法稱,為免台灣人起抗清之心,鄭氏諸祖在台諸墳悉遭朝廷下令遷葬中國大陸。
鄭成功墓 鄭成功墓
民間傳説鄭克塽為了使鄭成功安眠地下,不再受干擾,護送鄭成功靈柩從北京到固始鄭家饗堂安葬。另一方面,為了遮人耳目,又派其弟鄭克舉到福建南安刻了一塊《鄭氏附葬祖父墓誌》,聲稱鄭成功附葬在“鄭氏樂齋公塋”祖墳裏。但此説並無具體證據支持。

鄭成功廟宇

台灣台南鄭氏家廟 台灣台南鄭氏家廟
開元殿—嘉義溪口
成功廟─雲林大埤豐田村
武英殿─嘉義溪口潭肚寮
三老爺宮—台南市北區裕民街
沙東宮—南投縣竹山鎮
台中市大甲區鐵砧山國姓廟
台北市外雙溪鄭成功廟
台北市北投區關渡延平郡王三將軍廟(關渡宮左殿延平郡王鄭成功廟)
台北市士林區圓山國姓爺廟

鄭成功命名

當前台灣有些學校、街道、地名、軍艦等以鄭成功的人名或稱號命名,大陸的河南省固始縣也有一條街道以鄭成功的名字命名,玆紀念;例如:
鄭成功雕像 鄭成功雕像 [18]
  • 地名:舊台北市延平區,南投縣國姓鄉,南投縣延平裏,台東縣延平鄉;
  • 街道:台中市成功路,台北市延平南北路,台南市中西區開山路,固始縣成功大道
  • 學校:成功大學(原台灣省立工學院),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原台灣州立二中、台灣省立成功中 學 ),台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原私立延平學院),台南市立成功國小,南投縣延平國小,福建晉江安海成功小學;
  • 軍艦:成功級巡防艦,包括FFG-1101成功艦;
  • 其他:台南市國姓橋,台南延平市場。

鄭成功紀念館

日本平户市鄭成功紀念館 [19] 
泉州鄭成功紀念館
鄭成功紀念館 鄭成功紀念館

鄭成功活動

清末民初之際,民族主義在革命者與民間大行其道,鄭成功在許多刊物與傳記當中,被塑造為“抵抗外來統治的民族英雄”。同時也開始有許多學者將鄭成功列為“天地會”的創建者,試圖將排滿革命與鄭氏抗清拉上關係,藉此大力宣傳。
南安發現的木雕鄭成功神像 南安發現的木雕鄭成功神像 [15]
1930年代,中國在遭受日本侵略的背景下,關於鄭成功的刊物又開始流行,具有日本血統的鄭成功在這些刊物當中也成為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象徵人物。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由國民政府派遣來台宣撫的國防部長白崇禧,途經台南時,即前往延平郡王祠向鄭成功行禮,並立一石坊於祠前表彰鄭成功的“忠肝義膽”,藉此宣揚忠於領袖、國家的精神。
1950年,中國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後不久,蔣介石亦親題“振興中華”匾額懸掛於延平郡王祠正殿入口。在台灣,有許多學校、街道、鄉鎮的命名皆來自對鄭成功的紀念。包括原日據時期台灣州立二中改名為“台灣省立成功中學”(今台北市立成功高中)、原台灣省立工學院改為國立成功大學、台灣南投縣國姓鄉、台中縣成功嶺、延平路、開山路、台南市東寧路等。
19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課本中,稱讚鄭成功“驅逐了外國侵略者在台灣的勢力……受到我國人民的崇敬”。在歷史課本中寫着:“鄭成功在台灣建立政權,團結當地的漢族人民與高山族人民,共同發展生產事業”。
文化大革命時期,許多歷史人物都被重新審視、評價,鄭成功也不例外。由於鄭氏效忠的明朝被視為“反動”的封建王朝,雖然一度被奉為民族英雄,鄭成功卻也難逃被媒體與學者忽視的命運。在文革期間,幾乎很少有人敢評論、研究鄭成功與台灣。文革結束後,鄭成功再次以“擊敗西方殖民者”、“收復台灣迴歸祖國”的“民族英雄”之姿,回到教科書當中。2005年3月,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的江澤民,特別送給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領導人一系列瓷雕,主題是“鄭成功收復台灣”。
2022年3月27日,鄭成功收復台灣360週年座談會在台北舉行,台灣多個團體、近代史專家學者共同研討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時代和歷史意義。 [24] 

鄭成功藝術形象

鄭成功文學形象

  • 日本戲劇
日本的文學家、戲劇家從江户時期開始,就創作了一系列作品,讚頌鄭成功。近現代的作家們也創作了一系列文學作品:在日本出版界開創了一門“國姓爺文學”,受到日本人的青睞。日本作家近松門左衞門曾寫了一部名為《國性爺合戰》的淨琉璃劇風靡一時(原作者改“姓”為“性”)。日本連續出版很多取材於鄭成功的文學作品,形成一個系列。直到二戰以後,日本出版界仍對鄭成功情有獨鍾。不僅上田微古館的《鄭成功的盔甲》一書仍是日本男女老幼津津樂道的通俗演義,中山光義的《國姓爺合戰》(1952年)一文還被收入青少年世界名著文庫。此外,飯澤匡的《國姓爺》(1956年)也被收入日本國民文學全集。 [20] 
  • 傳統戲曲
《攜保生大帝赴台》

鄭成功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
演員
1987年
香港TVB電視劇《鄭成功》
呂良偉飾演鄭成功
1993-1994
台灣華視單元電視劇《國姓爺傳奇
趙樹海飾演鄭成功
2000年
中國大陸電視劇《民族英雄鄭成功
陳庭威飾演鄭成功
2001年
中國大陸電影《英雄鄭成功
趙文卓飾演鄭成功
2002年
中國央視電視劇《大英雄鄭成功
何家勁飾演鄭成功
2007年
台灣公共電視記錄片《打拼——台灣人民的歷史》
張翰飾演鄭成功
2014年
中國大陸動畫片《鄭成功》

鄭成功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傳十一》 [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