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聲桓

鎖定
金聲桓(?—1649年),字虎臣(又作虎夫、虎符) [3-5]  ,遼東人(一説陝西榆林人),明末清楚武將。
金聲桓初為世襲軍户,先後隸黃龍左良玉等將領。左良玉死後,金聲桓隨其子左夢庚降清,任江西總兵,駐守南昌,攻拔吉安及贛州,逼殺楊廷麟,以功改提督江西軍務總兵官。永曆二年(1648年),金聲桓被封賞太薄,江西巡撫章於天、巡按董學成脅迫其錢財,金聲桓與部將王得仁在江西南昌反正歸明,並邀姜曰廣起義,擒殺江西巡撫章於天、巡按董學成等人,後力攻贛州,久攻不下。後聽説清軍圍攻南昌,從贛州撤兵返回南昌。金聲桓出兵與戰,無法衝破包圍。永曆三年(1649年),南昌城中糧盡,殺人而食,他下令打開東城門放百姓出逃覓食,清軍亦解一面之圍,容百姓逃離。金聲桓的部下見此情景,爭相出逃,眼見城將陷,金聲桓投帥府荷花池而死。 [1]  [6] 
全    名
金聲桓
虎臣(又作虎夫、虎符)
諡    號
忠毅(一説壯武)
封    號
豫國公→南昌王(一説榆林王、鄂王)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遼東(一説榆林)
逝世日期
1649年
逝世地
江西南昌
主要成就
反清歸明,擒殺江西巡撫章於天,渡江進佔九江
最高官職
江西提督(清朝);南、浙、江、閩四省總督(明朝) [2] 

金聲桓人物生平

金聲桓早年經歷

金聲桓本為定遼衞(遼陽)世職武將 [7]  ,早年投奔毛文龍,改名毛士桓(又作毛士垣),據説與孔有德有叔侄關係(可能是毛氏集團內部的義叔侄)。 [8]  在崇禎三年(1630年)十一月東江鎮將士在廣鹿島建新安寺時所立碑文後列的名單中,金聲桓的官銜為“原保江(誤,即“東江”)強兵右營遊擊將”。 [9]  可知他在毛文龍麾下屢立戰功,升任遊擊。後為東江總兵黃龍部下的都司。 [8]  崇禎五年(1632年)孔有德叛亂時,他拒絕加入叛軍,“堅意殺賊”。 [10]  翌年三月,他與尚可喜領兵千人,被黃龍派去協助周文鬱追擊孔有德、耿仲明。 [8]  耿仲明等乞降贖罪,周文鬱本已允許,但一名嫉妒他的人卻炮轟耿仲明等,他們只好投奔後金,有人認為此人就是金聲桓。 [11]  其後黃龍移鎮旅順,孔有德等於七月引導後金軍攻破旅順,黃龍殉國,金聲桓全家也被俘虜 [3]  ,但未被殺害。 [12]  後金聲桓繼續留在東江。崇禎十年(1637年),皮島陷落,沈志祥收集餘眾於石城島,金聲桓應在其中。不久沈志祥發動兵變,殺監軍黃孫茂等,逃回登州的沿海總兵陳洪範派陳有貞到島中指使金聲桓擒獲手刃黃孫茂的李逢春來獻。 [13]  崇禎十一年(1638年),沈志祥投清,金聲桓則回到關內,率領遼東騎兵,跟隨左良玉鎮壓農民起義。崇禎十三年(1640年)累遷正營兵參將,同年二月在瑪瑙山之戰中大破張獻忠,被督師楊嗣昌表功。 [14]  崇禎十六年(1643年),累遷徐州副總兵,同年九月鎮壓了蕭山碭山一帶的王道善、程繼孔等盜賊。 [15]  十二月,在湖廣巡撫何騰蛟的保奏下,加援剿總兵銜。 [16] 

金聲桓降清取贛

崇禎帝自縊、弘光政權建立後,金聲桓在兩淮間募兵數萬,請從史可法北征,於是他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七月被派去駐防揚州。 [3]  十月,改任援剿豫楚總兵官。 [17]  不久改隸左良玉,為其後隊。左良玉清君側時,將江西劃給金聲桓,企圖説服督師袁繼鹹落實其部署,但在九江見到袁繼鹹不久後即死去。順治元年(1645年)五月,左良玉之子左夢庚挾袁繼鹹,在東流縣向清英親王阿濟格投降,所部將士隨清軍北上,唯獨金聲桓請求留下,收取江西以自效,得到阿濟格同意。於是他與李自成舊部王體忠(王體中)合營駐紮九江,傳檄江西。詐言清軍二十餘萬即將攻江西,速降者即免屠城,他又遣牌招撫,一日之間,其牌多至十四、五次。南明江西巡撫曠昭聞風喪膽,棄城而逃。江西基本傳檄而定。六月十九日,金聲桓進駐南昌,與王體忠分城而居。 [7]  八月,剃髮令傳至江西,金聲桓率部剃髮,王體忠卻拒絕剃髮。金聲桓知道王體忠的兵力強於自己,便密交王體忠部下王得仁,並於八月三十一日將殺王體忠。王體忠部將士憤起反抗,與金聲桓兵巷戰,金聲桓指揮所部濫殺無辜,“炮箭所及,傷居民無數,又縱火焚民居數千餘家。王體忠部最後投降,金聲桓交與王得仁統領,他與王得仁名為兄弟,實如父子,“每行事如出一體”。兩人繼續鎮壓江西反清勢力,所到之處“村裏為墟”,或系人於竿首,亂箭射死;一次就屠殺三百人;又奴役萬人,大修帥府,窮奢極欲,“江西人莫不欲必其命”。十月,清廷授金聲桓為左都督、充鎮守江西總兵官。次年二月,以其“投誠有功”,又頒賜朝衣、嵌珠金頂涼朝帽及玉帶等物。 [18] 

金聲桓對清不滿

金聲桓以江西地處要衝,西可控制兩湖,南則直達閩越,佔領江西就等於為清廷取得大半個東南地區。因而認為“功未有高於己者”,覬覦王公封爵。順冶三年(1646年)五月,清廷授金聲桓江西提督總兵官,而王得仁只得了個參將。金、王二人編隊清廷不滿,“欲待四方有起者,因而自立”,故每與王得仁談到明亡就唏噓不已。清廷命孫之獬以兵部尚書銜招撫江西。孫之獬對金聲桓所置官吏多所更換。二人不睦。孫之獬又私授金聲桓副將劉一鵬為總兵官,金聲桓大怒,上書彈劾,説孫之獬到任以來,“作事乖張”,“於已安已定之地,日肆紛更;於未歸未順之處,罔效尺寸”,“狡計叵測,事關軍國安危大計”,又説:“諸將士一心為聲桓,即一心為我皇上,本來一體,欲挑之而生異心。聲桓即死矣,如封疆何?”因而向清廷要求“兵權不可牽制”。他還特意提到“即聲桓官,仍舊銜耳”,並表白自己“從未敢侈功妄舉,自犯不韙”。孫之獬遂被撤職。等章於天出任江西巡撫時,“遇諸將益倨,且勒賄無厭心”。一次,章於天設宴,文官皆上坐,金聲桓等諸將位於堂下。章於天與諸文官言談飲酒,漫待諸將,並戲謔金、王二人日:“汝欲反耶?”金、王對他懷恨在心。順治四年(1647年)七月,章於天向王得仁追索餉銀三十萬兩,王得仁怒捶桌案,聲如虎吼,重打差官三十棍,明言一棍即一萬兩追繳之銀。金聲桓唯恐過早暴露,儘量使自己不露反跡。巡按董學成覺出金、王有謀反之意,揚言將上奏朝廷,而暗中則派人勒索重賄,並與章於天合力誅求,累至鉅萬。王得仁益怒,密制旗幟、火器、鞍甲,待機而反。一日,諸官會同看戲,戲子都穿着明朝裝束,金聲桓脱口而出:“畢竟衣冠文物好看!”章於天疏劾金聲桓確有反狀。金聲桓知之,急令騎兵追回此疏。他自知事泄,遂與王得仁密謀,決心叛清。 [18] 
在此期間,南明隆武政權的兵部尚書萬元吉因與金聲桓有舊,曾在贛州派人勸其反清復明。金聲桓白天當眾杖之,深夜殷勤厚待,放之回贛。順治三年(1646年)八月,隆武帝為清軍所殺。原隆武朝的一些官吏紛紛逃來南昌。他們雖知金聲桓有反清之意,但又看到金聲桓濫殺復明之士,因此,將隆武帝所賜之空白劄印隱匿以待。後來,他們通過金、王身邊之人暗中散佈隆武帝尚在,方知金聲桓遲遲不舉復明旗號的真意,乃隆武帝未予封銜。於是,他們向金聲桓示以劄印,並説隆武帝屢有手詔,如其以江西歸明,即授公侯。金聲桓喜不自勝,派人出迎隆武帝。次年秋,又有人將兩方篆有鎮江侯、維新伯的玉印面呈之,謊稱此乃隆武帝所賜。金聲桓深信不疑,復明之心遂決。 [18] 

金聲桓起兵反清

順治五年(1648年)正月,章於天忽率數十騎赴瑞州。王得仁恐其有詐,説:“此非獨索賄也!其將徑往贛州,合鎮兵圍我乎?”金聲桓也感到事機緊迫,遂宣稱:“生為明人,死為明鬼,敢有他志!”二十六日夜,金、王號令全軍,枕戈待命,關閉城門,包圍巡按官署。翌日晨,絞殺董學成,捕誅諸官吏,追捕章於天,傳令諸營,皆剪辮易服。湖南的何騰蛟聽説其舉義,派人封金聲桓為豫國公,總督南、浙、江、閩,便宜行事,王得仁為建武侯,明臣姜曰廣封大學士。金聲桓出榜安民,改年號為隆武四年。直到這時,他們才聽説隆武帝已死,聽説南明永曆帝在廣東肇慶即位,遂改年號為永曆二年,密疏廣東。但金聲桓對永曆帝改授其為昌國公很不以為然,上疏力爭“吾以豫國舉義,人但知有豫國,而不知有昌國”,永曆帝遂還其豫國公之銜。 [5]  [18] 
金聲桓歸明,號稱二十萬眾,江南為之震動,江南江西河南總督馬國柱疏報金聲桓“攻陷郡邑,劫掠船艘,聲言將浮江東下,窺伺江南,請速發大兵,以圖撲滅”。同年二月,王得仁攻下九江。謀士胡澹建議,“若能乘破竹之勢,以清兵旗號服色,順流而下,揚言章撫院請救者,江南必開門納君,其將吏文武可立擒。遂更旗幟,播年號,祭告陵寢,騰檄山東,中原必聞風響應,大河南北,西及山陝,其誰得而為清有也?”金聲桓的幕僚認為此乃上策,理應採納。否則,如“待永曆六師,堂堂正正,而後北伐,清兵猝至,嬰城自守,則無策也”。但金聲桓卻認為“贛州為兩廣咽喉,兩廣不通,終無根本”。因此拒絕採納,而當清湖廣總督羅繡錦向他提出先取贛州時,他自然毫不懷疑。同年三月,金聲桓掉頭南下攻打贛州,守將高進庫堅守,相持達七十餘日。金聲桓墜入羅繡錦的緩兵之計。 [18] 

金聲桓城破自殺

正當金聲桓南攻贛州時,清廷已命譚泰為徵南大將軍,會同固山額真何洛會統領清軍,征討江西。譚泰分兵兩路,逼向南昌。同年四月二十八日,清軍攻下九江。五月初,金聲桓之兄金成功向清軍許以開城迎降。守將宋奎光殺之,南昌稍定。王得仁在贛州聽説後,提出再有三日,即能破贛。清兵知之,必解南昌之圍而至,“若攻城垂破而棄之,強敵在前,贛乘其後,此危道也”。金聲桓以家眷在南昌為念,拒從王得仁之議。他將警報秘而不宣,欲從容撤師而還。贛州兵見之,出城突襲,金軍大亂,死者數千,金聲桓狼狽逃歸南昌。六月初,王得仁又為清軍大敗。從此,金聲桓坐守孤城,毫無鬥志,盡撤城外之兵,只待援救之師。 [18] 
譚泰雖兵臨城下,但他也擔心城中兵勁,乃仿李克用李存孝法築長圍攻下,逼令城外百姓掘三道長壕,架三座橋樑。金聲桓受困城中,又被一名冒充僧人的清軍間諜所騙,以致到了年底,城中糧盡,人相食。百姓皆請命決戰,金聲桓以援兵將至,始終不許。時永曆帝確已命李成棟等統兵援救,但李成棟兵至梅關,再也不敢前進。譚泰遂解一面之圍,有意不殺城中出逃者,人心益亂。繼之,紅衣大炮運至清營。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1649年)正月十九日,譚泰命清軍炮轟南昌,城破。金聲桓自知走投無路,遂於其帥府之荷池投水自殺。譚泰命將其屍磔之示眾。是年三月,永曆帝贈其為南昌王,設壇祭之,賜諡忠毅 [5]  [18]  (一説追封榆林王,再晉鄂王,諡壯武 [6]  )。

金聲桓歷史評價

  • 徐世溥:聲桓為人陰狠,能鉗噤不泄。 [7] 
  • 黃宗羲:①初,聲桓之殺王體忠也,江右列郡義師所在屯守,海內之眾不便於剃髮者如鼎斯沸,聲桓不乘此時反正,而顧與德仁宣力效忠,誅鋤忠義,至三年之後,大勢略定,乃以小忿猝起圖功,又不能奮臂疾呼,作大江南北之氣,而退爭庾嶺,示弱天下,首鼠不出,坐困孤城,為淮南三叛之續,悲夫!②金、王以數十萬眾據有南昌,苟於此時自簡精卒,奪南康、九江,疾趨金陵,天下向背正未可知。乃計不出此,而以全師悉指贛州,城堅池深,猝不易拔,使清兵得從容赴救。至兵臨城下,又不能背城一戰,舉數十萬之眾,束甲弢戈,坐以待斃,是豈得為知兵者哉! [19] 
  • 温睿臨:金、王,庸妄人也,跡其始事,值亡國之隙,假新朝之威,傳檄而定,不折一矢,豈其智力哉?其後乘民之疑,擁強兵,拒名城使,用策士之謀,席捲以出,即未能震動中原,而長江上下必且響應,粵中中興之機,未必非一會也。乃困守孤城,坐待滅亡。嗚呼!江漢之間,民之殲於左、闖者眾矣,而其餘孽乃復假義名以荼苦之,非其分野之妖氛耶? [21] 
  • 柳亞子:金、王雖反覆無足稱道,行事未軌於正,但舉兵反正,適與李成棟以廣州反清復明同時,大局頗為震動。 [20] 

金聲桓人物爭議

金聲桓籍貫有二説。多數記載其為遼東人或遼陽人,唯獨王夫之《永曆實錄》卻稱其為陝西榆林人,並説他出身農民起義軍將領,號一斗粟。 [5]  但沒有其他史料佐證,可信度存疑。
參考資料
  • 1.    陝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陝西省志》第79卷: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543頁
  • 2.    《湖口縣誌·卷十七》:順治五年戊子,江西提督金聲桓叛,遣其黨王得仁攻陷九江。二月朔,據湖口。
  • 3.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卷七
  • 4.    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卷十一
  • 5.    王夫之:《永曆實錄》卷十一
  • 6.    錢海嶽.《南明史》:中華書局,2016年:第3347頁
  • 7.    徐世溥.《江變紀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6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550-551頁
  • 8.    周文鬱:《邊事小紀》卷三
  • 9.    羅繼祖.《楓窗三錄》:大連出版社,2000年:第505頁
  • 10.    畢自嚴:《度支奏議》新餉司卷三十一,《議覆接濟島糧並慎重機宜疏》
  • 11.    黃一農.《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17頁
  • 12.    楊陸榮:《三藩紀事本末》卷三
  • 13.    楊嗣昌:《楊文弱先生集》卷二十,《復登監反側之心未安疏》:臣愚勘破洪範有真着數,先期不必使人知有假着,數使人知之信之,而不知其非也。如此奏內差馬廷實與陳讓去,其中有真着數不可知,要金聲桓與沈永忠來此,乃假着數耳。明知志祥不放二人,假意去要,待要不來時,亦得藉口無策可施,延過今冬了事。監臣亦信實然乎?噫!使洪範要此兩人,授以密計,則何不令馬廷實、陳讓就彼授之?亦如前日之遣陳有貞密授聲桓縛李逢春父子,就中取事,豈不甚便?而要其來何為也?作此假計,延過今冬得矣。不令廷祥疑忌聲桓,擯之殺之乎?如此假着,乃真大錯。
  • 14.    楊嗣昌:《楊文弱先生集》卷四十,《察奏捷功疏》:正營兵參將金聲桓、都司李佑、張應元、劉世昌、金成功部斬三百九十六顆。……金聲桓總東方之騎,熊國徵佐入幕之籌,皆鎮標之表表。
  • 15.    談遷:《國榷》卷九十九:徐州副總兵金聲桓討蕭碭諸盜。平之。初。蕭縣盜王道善等陷縣城。焚徐州北關。桃源盜程繼孔合之。永城餘寇朱安世燕靑等相煽于徐宿歸永間。聲桓以九月丁巳會兵分討。程繼孔請降。以兵守之。是日。拔諸寨。斬二千八百餘級。
  • 16.    談遷:《國榷》卷九十九:……平賊將軍左良玉。臣所熟知。不可不借為犄角。徐州副總兵金聲桓。肝膽可用。其部下劉世昌夏國基金成功劉一鴻等。皆可與言。彼其人原自左營調至。令其偕行。庶可掉運。乞加金聲桓援剿總兵銜以示鼓勵。從之。
  • 17.    談遷:《國榷》卷一百三:改金聲桓援剿豫楚總兵官。
  • 18.    王政堯.《金聲桓》,王思治主編:《清代人物傳稿》上編卷三:中華書局,1986年:第363=367頁
  • 19.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2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88、189頁
  • 20.    柳亞子.《南明史料書目提要》,謝國楨主編:《增訂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74頁
  • 21.    温睿臨:《 南疆逸史》卷五十五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