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蓮花山

(甘肅省康樂、臨潭、卓尼、渭源交界山地)

鎖定
蓮花山,位於甘肅省中南部的康樂縣臨潭縣卓尼縣渭源縣4縣接壤地區,彙集的三角地帶總面積125.51平方公里。主峯海拔3578米,位於保護區南部接近臨潭縣羊沙鄉地區。
蓮花山是隴西名山,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勝地。也是道教勝地,被稱為“西崆峒”,是洮岷花兒的故鄉。還是黃河一級支流——洮河的重要水源涵養區之一,水源涵養作用明顯,也是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983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甘肅省蓮花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於2003年6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文名
蓮花山
別    名
白瑪山
西崆峒
所屬山系
秦嶺西支、西傾山北支太子山東段白石山
主    峯
玉皇閣,海拔3578米
地理位置
甘肅省臨潭縣中部
總面積
125.51平方公里

蓮花山名稱由來

蓮花山,又叫“白瑪山”,此2名稱皆與藏傳佛教紅教祖師蓮花生大師有關。據《安多政教史》,在藏傳佛教初弘期,蓮花生大師(亦稱白瑪噶拉尊)來到此山,降伏眾神魔後進行了奠基儀軌,當時因大師名稱蓮花生,又叫“白瑪山”,又因山形似蓮,遂稱此2名。 [1] 
明朝嘉靖年以前,蓮花山又叫西崆峒。據《康樂縣誌》、《臨潭縣誌》載,古中華之崆峒有五:中崆峒在蘇州,西崆峒在臨洮,北崆峒在平涼,東崆峒在臨汝,南崆峒在虔州
黃帝時,廣成子來往於五崆峒,羽化於蓮花山。蓮花山,即古之西崆峒也。其山高出雲表,萬山拱朝,以洮河水為纏繞,以白石山為羅城。左有金童峙,右有玉女峯。一嶺一壑,俱有奇觀,一崖一突,皆俱秀氣。煙霞籠於幽谷、嵐翠鋪於巒頭,龍泉吐珠而獻瑞,仙橋懸空而駕雲,天台王屋不過如是,瓊秀金華何多浪之,洵為神聖之福也。實是仙真之洞天,宜其廣成析居於此也,因地鄰土番,年遠日久不特仙蹟全泯,而崆峒之名亦埋沒淹滅,後世絕無有知之者。時人因其尖峯亂聳,似乎蓮瓣,中頂平圓似乎蓮蕊,肖其形而名之日蓮花山。國初,有蓬頭道人王姓者,不知何許人也,雲遊至此。行跡古怪,語言深奧,人莫能識。鹹以王蓬頭呼之,彼亦以王蓬頭應之,常獨步山頂,觀其景象,確知其為西崆峒。 [1-2] 

蓮花山位置境域

蓮花山的位置及保擴區範圍 蓮花山的位置及保擴區範圍
蓮花山,系西傾山餘支,地貌區劃在西秦嶺西端。處東經103°44'-103°487,北緯’34°56'-34°58'之間,位於甘肅省中南部的康樂縣臨潭縣卓尼縣渭源縣4縣接壤地區,康樂縣位於山西北麓,大部分面積屬於臨潭縣。主要行政區域為:康樂縣蓮麓鎮山聖廟、火燒面兩小村;渭源縣位於山東北麓,主要是峽城鄉;卓尼縣位於東南麓;其餘西部及南部為臨潭縣所轄,北片屬臨潭縣內八角鄉地面(西北隅有康樂縣),南西片屬羊沙鄉地帶,西北屬冶力關鎮土地。四縣彙集的三角地帶東西長4裏多,南北寬2裏餘,總面積125.51平方公里。 [3]  [1]  [4]  [5] 

蓮花山主要山峯

蓮花山主峯地區由九座山峯組成,有蓮花山八景之一“九峯競秀”之説。分別是玉皇閣(蓮花山主峯,海拔3578米)、北天門、金頂(即九頂峯)、白鶯峯(酷似白鶯立視,勢欲飛騰)、張仙峯、財神峯、文昌峯,魁星峯、王母峯(傳説每年農曆三月三日王母瑤池設宴,途經蓮花山,即在此休息觀覽,羣眾叫“王母觀景峯”)。 [1]  [4] 

蓮花山自然環境

蓮花山地質地貌

蓮花山位置及地貌環境 蓮花山位置及地貌環境
蓮花山為秦嶺西支、西傾山北支太子山東段白石山中下段的一條分支,全長2公里,主峯海拔3578米。白石山為臨潭縣第一高山,上段主峯海拔3926米、下段主峯海拔3888米,從卓尼縣康多鄉起向西南延伸,過冶力關北部至八角東南面的卓尼縣柏林鄉境,全長約28公里。 [6] 
蓮花山東麓渭源縣地貌景觀 蓮花山東麓渭源縣地貌景觀
蓮花山,巖性下部以綠灰色板岩為主,夾少量砂礫岩、礫岩和透鏡狀灰巖;上部為灰巖少量砂、板岩。本統石灰岩質量較好,可作冶金輔助原料和水泥原料。 [6] 
由於地勢抬高,切割深邃,山勢陡峻;顯示出中高山深谷地貌。 [5]  蓮花山以南、大石山至總寨鄉的東北,是甘南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帶。地勢西高東低,海拔在2800至3580米之間,山嶺近東西向排列,中東部被盆地及夷平灘地錯割分離,呈侵蝕構造的高原中型山地地貌,在蓮花、厚星、大石等山體地帶,山巒重迭,峯高谷深,洮河干流及冶木河、羊沙河等主要支流上,多數形成峽谷,切割高差達400米以上,峯峻谷狹,地勢險惡,崩塌、滑坡時常發生。主要峯脊及流水峽谷處岩石裸露,山麓、谷坡被黃土覆蓋,陽山多生長灌木雜草,陰山長有喬木森林,與山陵相間的盆地,海拔2800米左右,西北部多為天然牧場,東南部多闢為耕地,開墾指數較高。縱覽此區,呈現耕地、草場夾森林的鑲嵌分佈的自然景觀i此區的洮河支流稀疏而寬長,以樹狀向西伸展,多形成。V型溝谷,極少見到寬灘平地。
蓮花山北麓康樂縣內地貌 蓮花山北麓康樂縣內地貌
蓮花山以北的蒿坪至紮營坪,中間夾兩小片臨夏州的插花地。面積小,在地貌上屬於黃土高原的南緣帶。地勢三面稍高而北中部偏低,海拔2500至3000米,平均約2600米,以丘陵盆地為主,饅頭狀山頭少而孤立不連,常見面積較大的河溝灘地及高位夷平台地,居高俯視呈現平緩波狀起伏,割切地形很少,垣、梁、坡、溝多被黃土覆蓋,大片農田中間夾小片灌木林、喬木森林極少的構造,剝蝕與侵蝕構造相間的高原低緩山地丘陵地貌。此區的洮河支流密集,以網狀、梳狀向不同方向延伸,多形成“U”型谷或箱形谷。寬灘較多,只在山體V”型谷處斷續出現岩石露頭,低窪處出現淺湖、沼澤。 [6] 

蓮花山氣候

蓮花山地區地處西秦嶺西端,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位於內陸中緯地帶,寒冷、陰濕、四季不分明,降水東北多西南少,旱澇雹凍頻繁,具有長冬無夏,春秋相連、冬長冬冷而不寒、春季回暖慢、秋季降温快、7冬幹秋濕的高原氣候特色。 [7] 
蓮花山主峯地區,地處縣北石質山區,境內山大、溝深、坡陡、森林茂密,地形複雜,海拔高度在2100米-3578米之間,蓮花山主峯高為海拔3578米,坡度為20度-40度,年平均氣温.5.1℃-6"C,年降水量653.1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66%-69%,年平均蒸發量1266.8毫米,全年無霜凍期小於150天:總的氣候特點是,夏季多雨温濕,冬季乾燥寒冷。 [8] 

蓮花山土壤植被

蓮花山地區地處灰褐土森林土區。主要土壤是灰褐森林土,耕地也是由灰褐土經過墾殖演變而成的。
蓮花山區陰面森林茂密j為自然更新林和少量原始森林;陽面喬灌混生,草原面積所佔比例小,農田多分佈於羊沙河、冶木河和秋峪溝沿岸川穀地區及低山較平緩地區。本區的氣候條件因地勢起伏,相對高差大,垂直帶譜明顯。農作物種植區以冷温濕潤氣候為主。其中北部的八角、冶力關較濕潤,南部的羊沙較乾旱。該區是臨潭縣森林土壤集中地區,主要為灰褐土,草原土壤面積小。有少量的亞高山草甸土,黑鈣土和慄鈣土、灰褐土上發育的農田面積最大;小麥和蠶豆的種植比重較其它地區明顯增大,青稞、豌豆,的種植面積比重較其它地區明顯減少,洋芋和油菜基本持平。由於氣候適宜小麥、蠶豆生產,因此這兩種作物形成了該區的種植優勢。 [9]  [10] 

蓮花山水文

蓮花山地區,有羊沙河、冶木河、秋峪溝等洮河支流。北為冶木河從西向東流過,東為洮河自南向北流過,並在山地東北角匯合。羊沙河則從南麓流過,向東注入洮河。 [9] 
冶木河冶力關一段 冶木河冶力關一段
冶木河,發源於夏河縣的麥仁鄉境內,並有卓尼縣康多鄉諸支流匯入,在冶力關鄉小河口入境。由西向東流經冶力關鄉的鮮家橋、解家磨,邢家莊、洪家莊、關街至八角鄉的牙扎坎出境於康樂縣境入洮河。冶木河境內流域面積228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130萬立方米,全長約75公里。 [11] 
洮河蓮花山保護區與渭源縣交界一段 洮河蓮花山保護區與渭源縣交界一段
洮河,藏語稱為碌曲(從龍王宮殿流出的泉水意思),是黃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源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傾山東麓,於甘肅省永靖縣匯入黃河劉家峽水庫區。在蓮花山東麓形成九甸峽。全長673公里,流域面積25527平方公里,按溝門村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29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 [12] 
羊沙河,源於卓尼縣完冒鄉境內的扎尕梁,由西向東納角纏溝、恰蓋溝、白楊溝、大草灘溝、窯樺溝等河水,經卓尼縣完冒鄉、恰蓋鄉和臨潭縣羊沙鄉,從羊沙鄉舍科入洮河。流域面積59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640萬立方米。 [11] 

蓮花山自然資源

蓮花山森林資源

蓮花山良好的森林植被 蓮花山良好的森林植被
據1985年臨潭縣林業站資源調查資料表明,蓮花山林區土地總面積為188265畝,其中森林覆蓋面積5萬多畝,疏林地1萬多畝,灌木林地3萬多畝。其中臨潭境內為152677.5畝,佔該林區土地總面積的81%。蓮花山林區臨潭境內活立木總蓄積量為233025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積量為190602立方,米,佔81.8%。疏林地蓄積量為39051立方米,佔16.7%,散生木蓄積量為3372立方米,佔1.5%,枯立木蓄積量為558立方米。在林分面積中,樺木林佔比重最大,其次是冷杉林、雲杉林、楊樹林、櫟類林所佔比重不到1l成。從林分蓄積量來看,冷杉林略低於樺木林,而樺木林面積比冷杉林高1倍多,蓄積量只比冷杉高2%。 [8]  [1] 

蓮花山藥材資源

蓮花山分佈有藥用植物300餘種,有大黃、莒蒲、孩兒參、大銀花、羌活、鹿含草、細辛、野黨蔘等。草坡地帶分佈有柴胡、秦艽,防風、黃芪、赤芍,草烏、車前子、益母草。大小薊、黃苓、白頭翁、鐵棒槌等。蓮麓,景古兩鄉還有紅芪、盤葉、忍冬、穿龍、薯蕷等。木本藥用植物有刺五加、獼猴桃、三顆針等。 [13] 

蓮花山建設歷史

秦漢時,蓮花山為洮州羌人進行原始宗教活動場所,兩晉為侯和吐谷渾進行宗教活動的地點,所以,廣成子、彭祖修道於西崆峒即蓮花山的傳説才得以流傳。
南北朝時,藏漢傳佛教及道教在洮州蓮花山大量弘傳,洮州人民就在山上開鑿石徑、石洞,修建寺廟。
唐代,佛道教宗教文化已發展到鼎盛時期。中唐後,蓮花生教長在蓮花山傳揚佛法,並在靜房修持。
宋代唃廝囉部下木徵、果莊據守洮州,尊崇佛教的吐蕃首領與當地人民共建蓮花山。
至元末,這裏已成為洮州人民宗教文化中心地。至明、清,洮州寺院林立,僧眾遍佈,赴京上貢的國師、”西天佛子”、“喇嘛”絡繹於洮岷道中。
順治中,洮州善士閻福祥(臨潭劉旗村人)、張俊保、陳繼坤等與雲遊至蓮花山的王存修化募重修。嘉慶二年,據《重修洮州蓮花山記》載,有洮州釋子楊先雲,募化十方,又修建蓮花山。
至民國中期,蓮花寺廟毀於兵燹。民國26年,臨潭縣北鄉人修建了蓮花山大佛殿、山門等(由甘溝村張贊民、李潤娃及大革灘、西溝王春林、仙姑保等10餘人組織修成),後毀於1958年。1990年代後陸續重建廟宇。 [1] 

蓮花山名勝古蹟

蓮花山自然景觀

蓮花山主峯一帶 蓮花山主峯一帶
九峯競秀,蓮花山主峯海拔3578米,呈鱗形斷裂,矗立雲端。遠處望去,酷似一朵初綻的蓮花盛開在羣山起伏的碧波翠色之中。在山前觀望,峯巒層疊、煙雲飄渺、山形崢嶸崔嵬,掩映在煙雲中。至玉皇閣絕頂四望,羣山低藏雲海,極目四望,遠近好景盡收眼底,大有“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一”之感。周圍羣峯爭勢,萬山鎖抱,白雲飛流,輕紗飄遊,風雲雨晦,瞬息變幻,時而麗日放彩,碧空無際;時而云奔霧鎖,電閃雷鳴,上界景象,神變莫測。
冶木峽 冶木峽
石峽幽谷,係指冶木峽,長約10裏,山重水複,重巒疊嶂,石壁聳秀,古木參天,幽深清絕,是臨潭縣內遊覽勝地之一。這裏有俊秀的姊妹山、巨卧佛、五松石、古堡寨、連珠橋、老虎咀、一線天、惡泉飛瀑、松柏滴翠、青楓崖、五彩坡等自然景觀,鬼爺神工,更是騷人墨客吟詩作畫的殊勝之地。五松石在冶木峽清溪激流中,石上生五松,姿態各異,如龍蛇騰躍,頗具詩意。
惡泉 惡泉
一線天,在冶木峽中段,兩山似神斧劈開,仰望藍天如線,山石嶙峋,直插雲際。下視,溪流激湍,噴珠濺玉,暑氣頓消。涼風襲來,一洗身心煩熱,如飲醍醐,使人精神為之一振。神工鬼斧通一線,怪松老柏探雲中。幽壑唯聽溪水響,原來高樹亦吟風。惡泉飛瀑在冶木峽快出口之處的南山岩壁下,瀑口高約8尺,水流粗大如桶,似巨龍噴吐,飛珠瀉玉,匯入冶木河中。惡泉原名喜泉,相傳,早先這裏風調雨順,四季安寧,只因一巨蟒蛇被黑虎靈官戰敗後隱遁這裏,災禍便生。
冶木晨曦,冶木峽有將軍崖,遠望象一尊首西足東的巨型卧佛。凝且而視,其佛雙目微閉,仰面而卧,表情安詳,身體各部位輪廓非常清楚,特別是面部的眉毛、睫毛及鬍鬚都清晰可辨。這尊栩栩如生,呼之慾動的卧佛。據1994年新華社電訊稿稱:“卧佛長約5公里,是繼樂山大佛之後發現的第二尊巨型大佛,也是中國發現的三尊巨型卧佛中最大、最生動的一尊。1994年,《人民日報》海外版又專題作了介紹。巨佛身邊蒼松成’簇,翠柏接雲。
盤龍松 盤龍松
冶峽怪松,冶木峽除了山色秀美,幽壑峭拔外,蓊鬱蒼翠,千姿百態的樹木也是一大景觀。峽谷中低處雜木叢生,茂密濃郁,絕巖上松柏競相爭秀,藤葛纏繞,遮天蔽、日,翠色慾流。抬頭仰望,怪松橫生,如龍蛇蟠曲,枝幹斜出,蜿蜒騰躍,‘欲乘雲飛去。有的越澗過壁,互相交搭,似述衷情,有的蹲踞,有的端肅,有的伸張,有的前傾後仰j有的展臂攬月,有的濃密藏雲。似傘蓋如玉簪,松皮斑駁如老龍之鱗,松針似烈馬鬃毛奮揚,卓異奇特。
簾洞奇觀,主峯玉皇閣下約300多米處,有一山頂溶洞,名日“水簾洞”。洞坐南北向,深約13米,高寬各4米多,北門狹高,僅容一人側身而出。據傳,為當年廣成子修道處。洞頂有終年不竭的山隙水滴落,聚成清池。奇特的是盛暑炎夏之時,洞內池中結冰不消。洞前有一山峯似佛端坐,靜對洞門,似在參悟洞內玄機。 [1] 
溶洞。蓮花山有5座溶洞,分別是三佛洞、水簾洞、石蓮洞、神仙洞、打兒洞。一般洞室較淺,規模較小,結構簡單,具有不少優美的神話傳説,觀賞價值陡增。三佛洞可謂是蓮花山的奇觀,佛洞位於千仞峭壁上,是在天然溶洞的基礎上經人工雕鑿而成,洞內壁上有唐末鑿刻的28尊佛像,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位於海拔3500米的水簾洞,洞內岩石常年滴水不止,因山高天寒,洞內常年結冰,冰柱琳琅滿目,千姿百態,酷暑六月也不融化,古詩“蓮峯日罩霧,水洞常積冰”是其真實的寫照。 [14] 
海甸峽 海甸峽
神龜拜天石 神龜拜天石

蓮花山人文景觀

昔日,蓮花山上至玉皇閣,下到塘汛灘的大佛殿,古典建築約50餘處。既有佛教寺院,又有道教宮觀和儒家夫子殿,尊3教於山,依山起勢,按天宮規模修造,佈局合理,建築雄偉。由於隴右戰亂頻仍,常遭兵燹。
蓮花山上的宗教建築 蓮花山上的宗教建築
蓮花寶殿(側面) 蓮花寶殿(側面)
蓮花寶殿,由洮州釋子楊先雲(號洞熊)約集附近信眾,化募修造於乾隆年間,原建築於1943年毀於戰亂後,1985年重建時取蓮花九瓣之意修為九紮角,取名“蓮花寶殿”(趙樸初),融漢藏特色於一體。大殿依山而建,殿內共裝塑佛、菩薩聖像36尊,佛身鎦金,披戴瓔珞寶珠,莊重典雅、栩栩如生,刻有五獅登高、雙象供天、八仙慶壽、梅蘭竹菊、琴棋書畫、桃榴佛手、二龍戲珠、丹鳳朝陽、蝙蝠葡萄等富有神話寓意的人物彩畫和吉祥圖案周邊相伴,為大殿增添了濃郁的民俗色彩,每逢廟會,善男信女進山朝拜,香煙嫋嫋,更添幽韻。 [1]  [15] 
瞭望閣 瞭望閣
瞭望閣,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護林防火的需要於1992年修建,樓閣三層為八卦形結構,蔚為壯觀,二樓設置通迅中轉枱等設備為蓮花山及冶力關護林防火提供實時無線通訊保證,三樓安裝着高倍望遠鏡,覆蓋保護區全貌,每天由職工通過該點向保護區及時彙報林區護林防火動態。 [16] 
玉皇閣 玉皇閣
玉皇閣,是蓮花山主峯,海拔3578米。玉皇閣裏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相傳當時唐朝皇帝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便和太上老君攀親戚,因為太上老君原名叫李耳。這樣道教曾經一度成為國教,道教中的神仙玉皇大帝便流行開來。北宋時期,宋真宗加封玉皇為“太上開天執符歷真體道玉皇大帝”,從此有了“玉皇大帝”這個稱呼。每年農曆正月初九道教會在宮觀中舉辦道場,為玉皇大帝慶祝生日;而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五也要在宮觀中做道場,為玉皇接駕。 [17] 
娘娘殿 娘娘殿
娘娘殿,在捨身崖頂峯建,原為內外八卦亭式建築,1987年重建為內四方,外八卦亭台建築,內供三霄娘娘,為蓮花山香火最盛的殿宇。
羅漢坡,傳説自玉皇閣以下,有十八個挺拔尖削的山峯,活像十八羅漢,得名“十八羅漢峯”,後來人們就把途徑“十八羅漢峯”的坡形路段叫“羅漢坡”。
頭天門 頭天門
頭天門,於1989年重建,是蓮花山第一雄關,佔地36平方米,為一轉三間的四紮角建築,相傳為黑虎趙靈官殿,他坐騎黑虎,手持金鞭,圓眼雙睜,正視前方,威嚴屹立,我省著名書法家黎凡曾作楹聯:“手持金鞭巡世界,身騎黑虎鎮玄壇。”橫批“虎視眈眈”。
二天門 二天門
二天門,鵲橋沿溝向東北盤旋而上為二天門,為一轉三間門洞式小樓,內供“馬靈官”馬靈耀。
祖師殿 祖師殿
三師殿 三師殿
孔子殿 孔子殿
紫霄宮,原是一佛教、道教的古建築羣,後歷經歲月及人為毀壞,逐步恢復修葺祖師殿、伽蘭殿、娘娘殿、孔夫子殿、三師殿等。
北方真武祖師殿”,位於九頂峯,黃瓦耀日,彩畫奪目,翹角飛檐,掛月披星,殿前遺得清嘉慶二十二年(1811)獻願者的蓋頂鐵瓦7頁(朝蓮花山鑄字鐵瓦:鐵瓦長60釐米,寬約”釐米,鑄文日:。嘉靖二十三年河州南鄉陳文元獻瓦二十片”。存文化館。 [18]  )。21世紀初重建。
聖仙洞 聖仙洞
金頂,始建於崇禎十年(即公元1621年),重建於1988年,為一轉三間、四紮角,做工精巧、結構嚴緊、鐵瓦蓋頂、璃獸脊、四角凌空、真是“白巖頂嵌屋,凌空架樓閣,雲起高微露,儼然圖畫中。”殿內彩塑北方真武祖師混元九天萬法教主玄天金闕上帝蕩魔天尊,龜蛇二將,龐、劉、苟、畢四大靈官 [19] 
蓮花山碑林,位於蓮花山森林公園唐坊灘景區內,有近代名人留下的墨寶、碑刻、帳聯和贈辭118塊。其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佛協會會長趙樸初在蓮花山山門上方題寫了“蓮花山”三個大字,原省委副書記禹貴民撰寫了“隴上三十春,蓮山百遍行。與民共建業,造福後來人”的詩篇,載入著名書法家黎凡的石刻《蓮花山碑林序》中,中國書法協會主席沈鵬、河北省書協主席陶佛錫、原副總理楚圖南、沙特阿拉伯台灣大使館顧員祁尚勇、香港書法家譚舜階等72位中外名人墨客的手跡碑刻,又為蓮花山增添了無限墨香詩趣,提高了旅遊品位。 [20] 
蓮花仙子雕塑 蓮花仙子雕塑

蓮花山社會經濟

蓮花山林業管理

民國時期,冶力關的森林包括蓮花山林區,系甘溝鄉第五保管轄,均為當地富户大姓和蓮花山寺廟私有。國民黨甘肅省政府曾設置冶力關林場。其間,為修建省屬機關抽調l腐潭民工進行大量砍伐,林木遭到嚴重破壞。
1951年由甘肅省人民政府林業廳接管,名稱仍為冶力關林場,經營冶力關、八角、羊沙、蓮花山一帶的森林。
1956年成立冶力關森林經營所,址設康樂縣蓮麓鄉斜角灘。1960年更名為斜角灘森林經營林場。1963年又更名為蓮花山經營林場。管理面積18萬多畝,1965年9月歸併於臨夏州太子山林業總場。
1977年11月14日成立臨潭縣蓮花山林場,管轄冶力關、八角、羊沙境內洮河林業局管轄範圍外的天然林119670畝,林木蓄積233025立方米。有苗圃地32畝,場部建於臨潭縣八角鄉八度村。
1983年12月29日,將林場全部移交省屬“甘肅省蓮花山風景林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正縣級事業單位,隸屬於甘肅省林業廳領導,駐康樂縣蓮麓鄉足古川村)”。 [3]  [21-22] 
蓮花山保護區管理局 蓮花山保護區管理局
2003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1691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3.6%。屬自然生態系統類別森林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甘肅東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黃河一級支流——洮河重要的水源林、西北地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研究基地。 [23] 

蓮花山行政管轄

蓮花山山間農田及村莊 蓮花山山間農田及村莊
蓮花山地區,秦漢時為洮州羌人所居,三國為洮陽侯和屬地,晉為入居洮州的吐谷渾之地,咸和中,又屬前涼張駿侯和屯護軍領地,南北朝時屬洪和郡,北周於冶力關置水池縣,亦屬洪和郡轄地,隋為臨洮郡(即臨潭縣)轄屬,唐為洮州臨洮郡臨潭縣管轄,《洮州廳志·疆域》載:洮州北至景古城接狄道界140裏,唐時就設唐汛於蓮花山派兵把守。《岷州志·番族》載:洮州昝土司統轄北路及蓮花山族。五代、宋、金、元、明、清,蓮花山均為洮州屬地,民國時,為臨潭縣甘溝鄉第五保轄區。新中國建立後,蓮花山一直屬臨潭縣八角、冶力關、羊沙3鄉鎮轄地。
蓮花山主峯四周分佈着臨潭縣3鄉30多個村、社,生息着臨潭縣近千户3400多人口(1980年代)。主峯正北有八角鄉八度行政村的侯家墳水溝,韓家咀、上灘等5村和牙布山行政村的包兒溝、下包、磨溝、壑峴、紮營坪、喇嘛窯、磨背後、李家山莊等9村;南面分佈着羊沙鄉秋峪行政村的古柱、古那、秋峪、白土坡、岡尕山、浪古上莊、下莊、甘溝等8村;西北一帶是冶力關鎮東山行政村和關街行政村內的石廟、上下東山、坪子、丁子山、自家山莊、堡子、墳泉、峽裏等10個村。康樂縣在蓮峯東北麓有蓮麓鄉屬三聖廟村(康樂在邊界問題發生爭議後,將三聖廟大隊更名為蓮花山大隊)轄5個村子。 [1]  [24] 

蓮花山交通孔道

康樂縣進入蓮花山的公路(足古川段) 康樂縣進入蓮花山的公路(足古川段)
冶力關,是蓮花山上的主要關隘,處溝通中原和甘南地區的要道。清《洮州廳志》載,距新城北80裏,處蓮花山之鞍部,通往臨夏州康樂縣境南。 [25] 
穿越蓮花山的三產有:狄道——洮州——迭部:自狄道過洮河,經苟家灘、丁家灘、線家灘,從足古川越蓮花山,經甘溝與上路在下河村銜接。或至甘溝西行,越小嶺山在羊沙相接。 [26] 
臨蓮道有兩條。一為從蓮花山麓北行,經鳴鹿鄉老騍馬到蘇家集,越廣河境莊禾集、樺林溝、沿達浪河谷地,過南陽山達臨夏,因翻越五架山而稱”小五架”;另一條為自積石關經臨夏到和政縣牙塘關、吊灘進入康樂八松,經扎子河、枉子溝、十八架(石墩)、槐溝茶客路,南行達蓮花山麓,此線稱古道“十八架”。
狄道臨潭道有兩條。一為從臨洮經康樂虎關,三岔河,轉南順胭脂河谷翻朱家山沿倒流河谷南下,經足古川、山神廟越蓮花山、甘溝,達臨潭舊城,亦可沿蘇集河谷進扎子河,越白石山直達甘南。別一條從狄道南鄉渡洮河,經潘家集,進入康樂朱家山、河口,過陰古渡121,經峽城、九甸峽、新堡通岷縣中寨集,南行抵四川松潘。 [27] 

蓮花山花兒文化

蓮花山花兒會 蓮花山花兒會
蓮花山是洮岷花兒的故鄉。蓮花山花兒會,在明朝初已很興盛。韻流着蓮花山花兒和河州花兒兩種形式。歷代統治階級把花兒歌手視為傷風敗俗,備受歧視。被貶為野花兒,限於田間野外歌唱。“文化大革命”期間,花兒被冠以“四舊”之名,誣為淫詞濫調”而明令嚴禁,驅散歌手及遊人,取締花兒會。
1978年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民族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花兒會一般伴隨廟會。從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開始,到十月初一日結束,每年達74場。康樂境內的花兒會場,有蓮麓鄉蓮花山、戚家庵、景古鄉王家溝門、麻家峽,撒路坡、五户鄉二郎廟與臨洮縣交界的紫松山、五朝山等處。其規模為最者首推蓮花山花兒會。 [28] 

蓮花山相關傳説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蓮花山地區,是一個碧波萬頃的蓮花池。每到炎夏,蓮花盛開,香氣飄溢,景色迷人,仙女們常結伴在這裏沐浴。
一年,西王母設宴,邀羣仙來吃蟠桃,飲瓊漿玉液,三霄娘娘亦應邀西遊。當姊妹三人腳踏祥雲,來到蓮花池上空時,只見蓮花池一帶黑氣沖天,妖霧瀰漫,雷鳴電閃,陰森可怖。三霄娘娘便停住雲頭,用慧眼一看,只見一條巨大孽龍,正張牙舞爪,興妖作怪。
三霄娘娘見狀,大怒日:“此仙佛寶地,豈容妖孽作祟,殘害黎民!”便口誦真言,拔下金簪,化作神劍,劈向妖龍。霎時,金光如箭,霹靂閃閃,巨響震天,將孽龍斬成幾段。又將八寶金蓮撤下,頓時霧收日出,蓮花池平地升起一座巍峨俊秀的山峯,狀如蓮花,將孽龍鎮壓山底。從此,便有了這座名聞遐邇的蓮花山。之後,這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盈,居民安樂。
百姓感謝和想念為民除害的三霄娘娘,於是便在蓮花山修建起“三霄娘娘殿”和其他佛、道寺院及廟宇。就在修成典禮的這天,洮州的藏漢民麓主都爭論慶賀的儀式,有的要搭台唱戲,有的要念經拜佛。正在爭執不下時,只見天空紫氣縈繞,滿是祥光。祥雲中,有三位仙女,腳踏寶蓮,持蓮葉傘,搖荷葉扇,漫起了高亢嘹亮、舒展悠揚的歌來。慶賀的羣眾聽得如醉如痴,不覺也跟隨着唱起來。“花兒喲——兩蓮葉兒”。這時只見花搖樹擺,百鳥鳴囀,流雲徘徊,音流回蕩在羣峯中。唱着唱着,人們都被這迷人悦耳的歌聲陶醉了。這時,仙女們唱着歌兒便慢慢隱去了。從此,每逢六月盛會,羣眾便進山拜佛,朝山“漫花”,形成習俗。 [29] 

蓮花山民俗文化

許願是蓮花山地區羣眾在危難之中祈求神靈保佑而許諾的傳統迷信活動。求子許願,需夫婦倆同到蓮花山紫霄宮娘娘殿內祈禱,其他遇兇、染病卧牀不起、災荒、乃至家畜染病或死亡等,都可到蓮花寶殿去祈禱保佑並許願,如遇人畜難產等緊急情況,也可在自己家中,燒香點蠟,面朝蓮花山,口唸蓮花山佛爺、送子娘娘牛王爺馬王爺等稱謂,就祈求的內容和所要達到的目的禱告一番,並承諾實現願望後如何酬謝等等,一般認為心越誠、願越大,神靈保佑越靈驗。許願實現後,要按所許之願對神靈酬謝即還願,還願得自己親自到神靈跟前去,燒香點蠟叩首,説明來意,還要唱“花兒”,一次不倒還得第二次、第三次……直到還倒為止。若本人笨口拙舌不會祈禱、不會唱,要請能説會道、懂道場、會唱花兒的人或法師進行還願。 [30] 
廟會,是臨潭地區集市貿易的一種形式。全縣有“花兒”廟會多處,多系小型山會;一二日即散。最有名的有蓮花山花兒會,時間從農曆六月初一至初六,歷時6天。期間,臨潭、卓尼、岷縣、渭源、一康樂等縣的各族羣眾、商販雲集,帳篷、人流綿延數十里,朝佛拜神和賽花兒者數以萬計。同時進行物資交流,上會商品有糧食、藥材、山貨、畜產品、各類工業品以及應時小吃、熟食。 [31] 

蓮花山歷史事件

天啓間洮州善士捐募修造蓮花山。
民國25年(1936)9月30日,紅軍撤離臨潭,部分過羊化橋,沿洮河東走岷縣,部分出北門過蓮花山,東走渭源。
民國35年(1946),甘肅省政府以整修文化館為名,派遣軍隊盤踞臨潭蓮花山,亂砍濫伐,使蓮花山遭到嚴重破壞。
1950年,冶力關成立國營林場,蓮花山林區屬該場管理。
1956年肅省政府撤銷冶力關林場,成立了冶力關森林經營管理所,管理蓮花山等林區。1959年又恢復冶力關林場。
1977年11月14日,臨潭縣蓮花山林場成立。
1982年1月14日,臨潭縣人大、縣人民政府向省委、省人大、省政府提出鬈關於繼續管理我縣蓮花山林區的意見報告》。5月,省政府規定將蓮花山劃為風景林區,不改變行政區劃,成立管理所,省縣共同領導。
1983年9月,省政府決定成立。蓮花山風景林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行政區域仍屬臨潭縣地。
1985年7月18日至23日,傳統的蓮花山花兒會第一次對外開放,有美國、日本的文學研究專家旅遊觀光。 [32] 
1988年臨潭縣蓮花山“風景林自然保護區”破壞逐年嚴重,林線後移10華里多。 [33] 

蓮花山宗教文化

蓮花山自古以來就受到高僧名道和文人墨客的青睞。據清嘉慶年石碑《重修蓮花山記》記載,蓮花山昔名西崆峒,是黃帝時的廣成子修真地之一;而清嘉慶朝拉撲楞寺高僧所著的《安多政教史》中記載,蓮花山早在唐初就是“漢地弘揚”佛教的一座名山,文成公主進藏時曾在峯頂修建有具加持力的文殊殿,藏傳佛教的紅教祖師蓮花生大士也曾於唐代宗朝到蓮花山弘揚佛法並加持該山,清代高僧仁波切貢喬丹白堅贊後來朝蓮花山時認出了蓮花生大士住過的“烏堅靜房”等等,貢塘嘉貝樣曾寫詩盛讚蓮花山“山形如蓮花,神聖之大鼓,妙音響徹處,瑪哈支那地,昔日成就主,白瑪噶拉尊,以燃熾金剛,靈耀治印記,聖地之稀奇,語言難盡敍”。白瑪噶拉尊是蓮花生大士的藏語稱謂,這也是甘南藏族將蓮花山稱為“白瑪山”,意即蓮花生大士山的原因。可見,蓮花山自古以來,一直既是歷代文人墨客覽勝流連之所,也是道教傳説的洞天福地,還是明清時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著名聖地。也正因為如此,蓮花山從神話傳説到建築遺存,儒釋道三教兼有並存,成為漢、藏、回、東鄉、保安、撒拉等多民族共同敬重的神聖之地。 [34] 

蓮花山宗教傳播

蓮花山主峯地帶藏民在撒五色風馬紙 蓮花山主峯地帶藏民在撒五色風馬紙
秦漢時,蓮花山為洮州羌人進行原始宗教活動場所,西漢王朝遷徙災民於洮州,逐漸把漢民族的文化帶到此地,兩晉為侯和吐谷渾進行宗教活動的地點(吐谷渾信仰主要是佛教)。此後,此地長期處於漢藏交界,蓮花山上的宗教建築融合了漢藏三種信仰,成為儒釋道3教並存的宗教活動勝地,尤以佛教最突出。
南北朝時,藏漢傳佛教及道教在洮州蓮花山大量弘傳,廣成子、彭祖修道於西崆峒即蓮花山傳説也應始於此時。唐代,佛道教宗教文化已發展到鼎盛時期。中唐後,蓮花生教長在蓮花山傳揚佛法。寧瑪派創始人蓮花生大師,於公元8世紀以神通來到此處進行佛事活動,傳説降服了一切神鬼,漢藏羣眾有病前來朝禮,求神祛病者甚眾。
在藏傳佛教傳入的同時,明清以來,楊先雲等漢傳佛教僧人在蓮花山進行修持,佛學功底深厚,受到信徒崇敬。民國時期,蓮花山宗教活動呈衰敗景象。新中國成立後,經過1958年的“反封建迷信”鬥爭和“十年動亂”的浩劫,蓮花山宗教活動全部停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了宗教政策,隨着蓮花山花兒會的恢復,蓮花山也恢復了昔日佛教勝地繁榮昌盛景象,附近數縣漢傳佛門徒眾經常到這裏過法會,進行佛事活動。 [1]  [35]  [36] 

蓮花山旅遊開發

蓮花山賓館 蓮花山賓館
1983年被列為甘肅省自然保護區,併成立了蓮花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21世紀初,周圍羣眾集資和甘肅處林業廳投資共同復建20多處古建築。臨夏州、康樂縣在北麓建成配套較為齊全、擁有210張牀位的蓮花山賓館一座,並且鋪設了15公里的盤山公路。1991年臨潭縣政府批准設立了“冶力關自然風景保護區”。並把縣旅遊總公司也設在冶力關,公司有客房48間,牀位120張,另外,冶力關鎮其他單位或個體賓館共有牀位180張。劉家峽高壓電線的架通使得蓮花山地區的電力有了保障。 [4] 
位於康樂縣一側的景區大門 位於康樂縣一側的景區大門
景區山門 景區山門
1993年經省林業廳批准成立省級森林公園,位於甘肅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
1996年蓮花山森林公園被臨夏州委、州政府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3年6月經國辦發[2003]54號文批准晉升為甘肅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5年12月由國家林業局批准晉升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2006年10月25日,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51家示範保護區之一。
2013年8月蓮花山景區升格為4A級旅遊景區,
2008年被國家林業局列為全國首批“森林景觀與生態文化資源保護”項目實施單位;
2010年經國家林業局批准,獲得中國國家森林公園專用標誌使用授權;
2013年8月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批准甘肅蓮花山國家森林公園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同年8月榮獲“公航旅杯”甘肅2013年最受歡迎十大品牌景區榮譽稱號,成功入選為我省十佳旅遊景區,榮獲2013“絢麗甘肅”十佳旅遊景區稱號;
2015年10月在中國森林旅遊節暨生態休閒產業博覽會上首批被評選為全國37家“中國森林氧吧”之一,被省旅遊局確定為“旅遊定點”單位。 [37-38] 
參考資料
  • 1.    臨潭縣誌.臨潭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734-738 .
  • 2.    康樂縣誌.康樂縣地方誌編纂委員.三聯書店,1995:465 .
  • 3.    臨潭縣誌.臨潭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194 .
  • 4.    李亞兵.甘肅蓮花山地區旅遊資源特色及開發研究.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4.4:110-112.
  • 5.    康樂縣誌.康樂縣地方誌編纂委員.三聯書店,1995:37.
  • 6.    臨潭縣誌.臨潭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103-104.
  • 7.    臨潭縣誌.臨潭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109-110 .
  • 8.    臨潭縣誌.臨潭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208 .
  • 9.    臨潭縣誌.臨潭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179 .
  • 10.    臨潭縣誌.臨潭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124 .
  • 11.    臨潭縣誌.臨潭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107 .
  • 12.    主要支流  .黃河網[引用日期2019-03-20]
  • 13.    康樂縣誌.康樂縣地方誌編纂委員.三聯書店,1995:48.
  • 14.    蓮花山自然景觀  .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用日期2019-03-20]
  • 15.    蓮花山自然風光——蓮花寶殿  .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用日期2019-03-20]
  • 16.    蓮花山自然風光——瞭望閣  .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用日期2019-03-20]
  • 17.    蓮花山自然風光——玉皇閣  .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用日期2019-03-20]
  • 18.    康樂縣誌.康樂縣地方誌編纂委員.三聯書店,1995:313 .
  • 19.    蓮花山自然風光——金頂  .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用日期2019-03-20]
  • 20.    蓮花山人文景觀——蓮花山碑林  .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用日期2019-03-20]
  • 21.    康樂縣誌.康樂縣地方誌編纂委員.三聯書店,1995:71-72 .
  • 22.    臨潭縣誌.臨潭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203 .
  • 23.    甘肅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概況  .甘肅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用日期2019-07-06]
  • 24.    臨潭縣誌.臨潭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98.
  • 25.    臨潭縣誌.臨潭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524 .
  • 26.    臨潭縣誌.臨潭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268 .
  • 27.    康樂縣誌.康樂縣地方誌編纂委員.三聯書店,1995:117 .
  • 28.    康樂縣誌.康樂縣地方誌編纂委員.三聯書店,1995:305 .
  • 29.    臨潭縣誌.臨潭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843 .
  • 30.    蓮花山民間風俗——許願和還願  .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用日期2019-03-20]
  • 31.    臨潭縣誌.臨潭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442 .
  • 32.    康樂縣誌.康樂縣地方誌編纂委員.三聯書店,1995: 27.
  • 33.    臨潭縣誌.臨潭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14- .
  • 34.    蓮花山人文景觀——宗教文化  .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用日期2019-03-20]
  • 35.    臨潭縣誌.臨潭縣誌編纂委員會.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799 .
  • 36.    康樂縣誌.康樂縣地方誌編纂委員.三聯書店,1995:381 .
  • 37.    甘肅蓮花山國家森林公園  .甘肅臨夏旅遊網[引用日期2019-07-09]
  • 38.    保護區榮譽  .甘肅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用日期2019-03-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