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葷粥

(漢語詞彙)

鎖定
葷粥(xūn yù),是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 [1]  、《史記·匈奴列傳》 [2]  中記載的上古部族,晉灼等人稱葷粥是匈奴在上古的稱呼,韋昭認為葷粥是匈奴的別稱。 [2] 
中文名
葷粥
外文名
an ancient northern nationality of China
拼    音
xūn yù
釋    義
上古部族名
出    處
史記·匈奴列傳

葷粥史籍出處

葷粥五帝本紀

《史記·黃帝本紀》記載:“(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1] 
對於此處的葷粥,《史記集解》注引匈奴傳説:“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史記索隱》注:“匈奴別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燻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漢曰匈奴。”《史記正義》注音稱:“葷音薰。粥音育。” [1] 

葷粥匈奴列傳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2]  司馬遷並未明確指出葷粥與匈奴之間的關係,從而引發後世注家的討論。
司馬貞引述了多個不同的有關“匈奴”的原始稱謂,在《史記索隱》有這樣的記述:
張晏曰:“淳維以殷時奔北邊。”又樂產括地譜雲:“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其言夏後苗裔,或當然也。故應劭風俗通》雲:“殷時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服虔雲:“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韋昭雲:“漢曰匈奴,葷粥其別名。”則淳維是其始祖,蓋與獯粥是一也。
史記集解》則引晉灼語:
晉灼雲:“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 [2] 

葷粥匈奴傳上

《漢書·匈奴傳上》的傳首與《史記·匈奴列傳》大體相同,作:“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史記·匈奴列傳》中的“葷粥”被“薰粥”取代。顏師古對山戎、獫允、薰粥三詞作注稱:“皆匈奴別號。獫音險,粥音戈弋反。” [3] 

葷粥相關討論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及《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葷粥早在唐虞以上、黃帝的時代即已存在,是華夏族以外的遊牧部族。而《史記·匈奴列傳》又稱:“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夏后氏即大禹;由此,匈奴被納入到華夏族的體系之中。司馬遷並未記載葷粥是匈奴的族源或別稱,而是將華夏族大禹的苗裔視為匈奴之先祖;後世圍繞夏后氏、葷粥等,產生了關於匈奴族源的爭論。
從讀音方面考察,一説,“獯粥”、“葷粥”、“獫狁”等,每一個名稱的首字都與“匈”字發音接近;上述諸詞的第二字讀音亦彼此接近,但與“奴”相去較遠:由此懷疑上述諸詞為匈奴在上古的別稱,首音“匈”被保存下來。一説,匈奴在夏朝時稱葷粥,商朝時稱鬼方周朝時稱獫狁、獯鬻,戰國後才稱匈奴。《史記·匈奴列傳》中還有關於“渾庾”的記載:“(冒頓單于)後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國。”有猜測此處的“渾庾”或為上古時期的“葷粥”。 [2] 
民族學方面考察,戰國、秦漢時期的匈奴並非單一民族,而是由不同來源的人羣組成的政治體,不排除其祖先同時包含華夏族人羣、上古北方遊牧部族人羣、印歐語人羣等的可能。不能簡單把葷粥等同於匈奴,但也不排除葷粥可能是後世匈奴的來源之一。
此外,《史記索隱》在《匈奴列傳》中記載了夏之子獯粥的故事。其故事大致是:夏為商國湯所推翻,末代夏王桀被放逐到南巢,在三年後死在那裏。桀的兒子獯粥和桀的妃子們有染,帶着與他相好的幾個妃子逃往遙遠的北方,在那裏建立了自己的部落。 [2]  此段故事中包含了對匈奴等北方民族 所常見的“收繼婚”的起源的猜測。獯粥與葷粥同音,由此似將夏后氏説與葷粥説統一起來,但獯粥的年代與《史記》記載的葷粥的年代不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