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荊襄九郡

鎖定
一般認為,東漢時期荊州原下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荊襄九郡是原有荊州七郡加上先後新置的章陵郡南鄉郡的合稱。 [1]  也有人認為是荊襄九郡是“原有的荊州七郡加上從南陽郡和南郡兩郡各分出一部分縣設置的襄陽郡和章陵郡” [2]  。實際上,“荊襄九郡”是元明時期雜劇、小説等文學作品中臆造出的歷史地理概念,不見於正史。漢末三國時期,荊州從未下轄過九郡,史籍上只有“荊州八郡”的稱謂。
中文名
荊襄九郡
歷史沿革
東漢三國
包    括
南陽郡南郡江夏郡
性    質
文學作品臆造的虛構地理概念
所屬地區
荊州

荊襄九郡荊襄九郡源流

“荊襄九郡”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地理概念,尤其是在愛好三國時事的大眾歷史認知中廣為流行。但是,該概念並不是時人語,而是後人在藝術創作中追敍當時形勢而創造的一個詞彙。因明代羅貫中撰寫《三國演義》時,採納了這一觀點而名聲大噪,直接影響到人們對三國荊州地理的歷史認知。
“荊襄九郡”最早出現在元代雜劇劇本中。元代人稱“小漢卿”的雜劇家高文秀擅長寫“水滸戲”和“三國戲”,其傳世劇作中有一劇名《襄陽會》,其中部分片段如“我如今要差一人持着我的書呈直至荊州牧,劉表是吾之宗親,鎮守荊襄九郡” [3]  出現了“荊襄九郡”的説法。除此之外,高文秀所撰《襄陽會》劇本中不止一處使用了“荊襄九郡”及類似的提法。這些使用“荊襄九郡”的故事片段大致可定位於劉表主政荊州時期,“荊襄九郡”實則劉表主政的荊州的代稱。
在高文秀雜劇之後出現的小説和其它通俗作品也相繼使用了“荊襄九郡”這種提法。譬如現存最早版本明代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它在元話本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作的同時,繼承了這種用法:
雖有三處之患,(傅)巽有一策可使荊襄九郡之名安如泰山……可將荊襄九郡人馬獻於曹公,則曹公必重待於主公也…… [4] 
明代中後期出現的其它一些文集和通俗作品,如孟稱舜酹江集》和佚名人所作《韜略世法存》,在涉及三國時事時也使用了“荊襄九郡”:
到來日會眾將,聚三軍,拜賢士統領荊襄九郡兵馬大元帥…… [5] 
關公羽,字雲長,河東人,漢前將軍,假節鉞,都督荊襄九郡事,壯繆漢壽亭侯。 [6] 
到了清代,小説《小五義》已不僅僅限於三國時事,而是以宋朝史事進行的小説創作,並且也使用了“荊襄九郡”的提法。
由此看來,到明代中後期,荊襄九郡這一説法便已多有流傳,逐漸為人們所接受,作為一個看似合理的歷史地理概念繼續使用。但需明確,這一概念只是後人的“以今代古”,即以虛構的歷史地理觀念去敍述三國時期的荊州地理,純屬杜撰。一般只在通俗話本、小説等歷史演繹的載體出現,從未在正史中出現過。如果真正要追溯三國時行政區劃設置,我們也可以輕易地發現,“荊襄九郡”這一稱謂是難以成立的。

荊襄九郡荊州八郡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作為南方核心的荊州屬郡,也因戰況發生了較大變動,北三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析置出多個新郡。據《後漢書》記載,蒯越向劉表獻計曰:“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李賢引《漢官儀》注曰“荊州管長沙、零陵、桂陽、南陽、江夏、武陵、南郡、章陵等是也”。 [7] 
在東漢的較長時間段內,荊州只有七郡,直至東漢末年,才逐漸分立出多個新郡。至少在初平元年(190年)之時,荊州屬郡變為8個,多章陵郡,故時人語“荊州八郡”。再至建安十三年(208年),荊州屬郡上升為12個,此後又陸續遞增數個新郡 [8] 

荊襄九郡變故

三國時期荊州主人經歷了以下8個階段的變化:
1、最先是劉表,基本佔據九郡,臨終前夕,坐擁江東的孫權擊敗江夏太守黃祖,丟失江夏部分土地。
2、劉表死後,荊州歸屬劉表的兒子,劉琮
3、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佔據北方三郡和江夏北部。劉琮以荊州南部四郡投降曹操,從而荊州八郡歸曹操,劉琦(和劉備在一起)佔有江夏重鎮夏口孫權佔據江夏郡江南大部。
4、赤壁之戰後,曹操北撤,但仍佔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長江北的江夏一部分,孫權則在原有江夏南部的基礎上,發動南郡之戰周瑜等將奪取了南郡,且使劉備進佔武陵、零陵桂陽、長沙四郡,自此荊州大部歸劉備所有。
5、南郡之戰後,劉備由周瑜分得南郡南岸地,但隨自身勢力擴大於是劉備向東吳“求都督荊州”,但受到周瑜等人反對。後由於周瑜病逝,西進蜀地計劃擱置,為避免戰線過長。孫權在魯肅的建議下,將南郡治所江陵讓出,即‘借荊州’的由來。劉備因此佔據了荊州南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長沙郡五郡和江夏郡的夏口一城,曹操佔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江夏郡一部分,孫權佔據江夏郡江南部分。
6、公元215年,孫權見劉備已取得蜀地,便索要荊州,劉備言取涼州後再歸還荊州。孫權便派呂蒙諸將取下長沙、零陵及桂陽三郡。此時曹操發兵漢中,劉備為避免兩線作戰便與孫權就荊州南部歸屬,進行和談,達成中分荊州的協議。雙方以湘水為界,江夏郡、桂陽郡、長沙郡歸孫權,南郡、零陵郡、武陵郡歸劉備。而北方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江夏郡一部分仍然歸屬曹操。
7、公元219年冬,呂蒙偷襲荊州,俘殺關羽,奪得荊州南郡、武陵郡、零陵郡三郡。自此孫權擁有荊州南郡、零陵郡、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五郡以及江夏郡南部,而曹操擁有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及江夏郡一部分,劉備則完全退出荊州。
8、三國末期,司馬炎建立晉朝,至公元280年,滅亡吳國之戰,荊州歸晉。

荊襄九郡總結

荊州是三國時期的軍事戰略要地曹操赤壁之戰後,因失荊州而使統一中國的霸業不能實現;劉備得荊州而立,最終入主西蜀而與曹魏東吳三分天下,但由於荊州的歸屬問題,導致孫吳偷襲荊州,吳蜀聯盟破裂,形成長期與魏對峙的局面,終被曹魏所滅;吳國藉由背盟,得到荊州南部全境,達成‘全據長江’的戰略目的,使東吳成為最晚滅亡的國度,也奠定了未來幾百年的南北朝乃至中國歷史上南北之爭的基礎。
中國歷史上,荊州這片富庶土地,因其獨特地戰略意義和軍備資源,上演着一次又一次的成王敗寇。
參考資料
  • 1.    黃昊:《蜀漢荊州集團與益州集團》,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1。
  • 2.    黃鸝.:《蜀漢政權荊襄人才研究》,湖北大學碩士論文,2012。
  • 3.    高文秀:《襄陽會》,明脈望館鈔校本。
  • 4.    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之八,明嘉靖元年刻本。
  • 5.    孟稱舜:《酹江集》,明崇禎刻古今名劇合選本。
  • 6.    佚名:《韜略世法存·新編八十六朝名將》卷一,明崇禎刻本。
  • 7.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2420
  • 8.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