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饃

鎖定
花饃,也稱“面花” ,是中國民間麪塑品。聞喜花饃山西運城市聞喜縣的傳統名點,因花式各樣而命名。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曆史,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
花饃同樣以美味著名。 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於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在2012舉辦的“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上創造了四項世界紀錄
鄉間逢年節都要蒸制花饃。如春節蒸大饅、棗花 、元寶人 、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 ;清明節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 巧餑餑 ) , 形如石榴、桃、虎 獅 、魚 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孃家送“面魚”,象徵豐收 ;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花饃在民間依不同歲時和用途有各種形式。
中文名
花饃
外文名
Crispy noodles
別    名
面花
寓    意
所有花饃都象徽着吉祥如意。
製作原料
白麪為主
地    區
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

花饃製作方法

花饃的製作原料以白麪為主,另有豆子、棗、米類、胡椒等輔料;製作所需的工具為極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製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等。花饃除了可食用外,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製作花饃花飾時,有時用米類、豆類等粘貼而成,有時用食用色素上色而成。
花飾內涵豐富,色彩鮮豔,造型千姿百態、粗獷生動、誇張變體,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歷史人物、民間傳説,均可變成栩栩如生的藝術造型,表達對祖先的祭祀、長輩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是百姓寄託心願的一種方式。
逢年過節,老人過壽,小孩滿月、過歲,婚喪嫁娶或獻奠祖先,在農村有製作花饃(也叫面花)作為贈送禮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鄉俗。

花饃花饃特點

花饃 花饃
做面花,也是“比巧巧”形式之一,表現了淳樸善良的農家婦女們的心靈手巧和藝術想象力。每年清明節時,來到炎黃子孫的敬祖聖地,軒轅黃帝陵,憑弔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時,我們便可欣賞到各地羣眾精心製作的千姿百態的面花藝術,做得講究、豐富,寄託了黃帝后裔的悠悠古情。

花饃花饃寓意

花饃 花饃
花饃的花飾以神態自然的花鳥蟲魚蝴蝶、蔬菜雜果、猴獻桃等萬物生靈為主,表達對祖先的祭祀、老輩的祝福、新婚夫婦的恭賀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嚮往。五月端午或嬰孩滿月時,由舅家送外甥一個特製的大型圓圈面花,羣眾叫“曲蓮”,上面捏塑着魚、龍、蓮花之類,魚指五穀豐登,吉慶有餘;龍指時運亨通,青雲直上;蓮指幸福花開,喜氣迎門。
所有花饃的內容都象徵着吉祥如意,寄寓着人們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它也反映與表現着特定的民族心理與性格。另外,很多民間藝人在長期的“花饃”習俗活動中,不斷發明創造,逐漸把“糧畫”藝術從圍倉、花饃中分離開來,充分利用糧食顆粒的形狀、大小和顏色,把一粒粒糧食在木板、瓷器、紙片等上面拼粘成各種書法字體吉祥圖案等,表達勞動人民對美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祝福。

花饃節慶活動

花饃 花饃
2016年3月10日是農曆二月初二,陝西大荔縣羌白鎮阿壽村舉行一年一度的賽花饃活動。來自村莊各個小組的村民們敲鑼打鼓,抬着花饃傳承人和村裏巧手婦女們精心製作的幾十件花饃,送到當地藥王廟由所有村民共同進行評比。花饃俗稱面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陝西關中地區每到過年過節、婚喪嫁娶、祭奠祖先、老人過壽、小孩滿月等場合都會製作花饃 [1]  。3月9日,大荔縣羌白鎮阿壽村在“二月二”的日子,村莊的南社、北社、西社、東社“四個社”的村民敲鑼打鼓、花苫鼓開道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饃”傳承人和村子能工巧匠們做的50多件花饃抬上,浩浩蕩蕩從村子街道走過,最後送到藥王廟進行評比。
如今,花饃在這裏已成為羣眾發展經濟的一種產業,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效益。在68歲的聶秀芳家裏,她給來人看了操作間,説她平時開的蒸饃店,凡是哪家紅白喜事,需要花饃她就馬上加工,一年下來收入還可以。
近年來,大荔縣羌白鎮把花饃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傳承和發揚光大,從過去傳統的花饃作品延伸發展到到現代的諸如綿羊吃草、孫猴子等,並把花饃做成一種產業,在阿壽村就有10多家從事花饃生意。被評為“中國花饃之鄉”的阿壽村花饃,也讓花饃作為藝術品走向了市場,為社會各界羣眾的婚喪嫁娶、老人過壽等等時令節日提供了產地。

花饃代表人物

花饃 花饃
71歲的花饃傳承人張月香老人,她做花饃已有40年的時間。90年代後期她和村上的幾個巧婦們創作的《藥王廟》面花,氣勢恢宏,古樸趣拙。是其按藥王廟建築形狀,逐件生捏熟蒸,後組裝成一體,對廟門的戲樓、廟門樓、廟門兩側鐵旗杆牌樓石獅、前後殿、萬人傘的宏大作品在省、市、縣大賽中多次奪魁,被稱為“中國一絕”。
如今,在村上這些老人的帶動下,中年和年輕的婦女們也慢慢學會了做花饃,後繼有人,在賽花饃的現場,阿壽村的南社、北社、西社、東社“四個社”的婦女巧手做出有關紀念藥王孫思邈的面花,藥王洞、戲樓、牌樓、獅子、守門虎龍柱、等多種花饃,受到羣眾的嘖嘖稱讚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