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面羊

鎖定
傳統習俗,陵川民間流傳的一首童謠,童謠中説的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 每年陰曆六月初六, 姥姥、舅舅都要給外孫、外甥送“羊”,“羊”是一種麪食,用麪粉加工而成,也叫“面羊”。 當地許多人家每年都要製作“面羊”送給自己的外孫女。
每年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姥姥家都要選上等白麪或是白玉茭面,蒸上一份面羊,送給外孫吃。一份面羊15只,其中1只大羊,14只小羊,有站羊、卧羊,形態各異。
中文名
面羊
性    質
習俗
地    區
上黨地區及陵川民間
教育意義
學會感恩
用    料
上等白麪或是白玉茭面,水
工    藝

目錄

面羊習俗

姥姥給外孫送面羊的風俗,走遍全國上黨地區有此規矩。傳説這是因為炎帝神農氏在此嘗百草,識五穀。傳農耕時,先用羊嘗,羊食之無礙,炎帝方頒令播種。因此羊對人類貢獻很大,被列為圖騰,奉為神明,成為兒童成長的保護神。因此姥姥家為護育外孫健康成長,必蒸“面羊”代活羊送之。送面羊的規矩很講究,小兒做滿月時,姥姥(或孃舅)家除送帽子、鞋、衣服、銀器首飾、大小被子外,還得蒸一份“面羊”。這份“面羊”為5個,取小兒與羊為伍之意。大羊頭下戴面鎖一把,三枚古銅錢串紅線,套在大羊脖頸上,另捏拴羊石一塊,意在將羊與孩子統統拴住好養。當小兒長到15歲時,叫圓十五,也叫開鎖,姥姥家送的面羊必須是15只,就是文章開頭説的1只大羊,14只小羊,這次的“面羊”和以往的不同,大羊頭下無面鎖,也無拴羊石,意在孩子已長大,可讓他自由到社會上拼搏奮鬥,發展事業 [1] 

面羊傳説

至於“六月六姥姥送面羊”的風俗,也有一段佳話流傳於世。相傳很早以前,上黨壺關鵝屋山下住着一對勤勞夫妻,40多歲才生養了一個小男孩,夫妻倆對孩子嬌生慣養,誰知孩子長大後對父母養育之恩全然不記,成了一個忤逆之子。夫妻倆沒有辦法,只好去找孩子的姥姥和舅舅,商量如何管教。孩子的舅舅是個放羊的,聽説外甥忤逆不孝很生氣,決定把外甥接過來嚴加管教。外甥跟隨舅舅放羊,看到小羊羔都是跪着吃奶,隨口問舅舅是怎麼回事?舅舅告訴他:“大羊生小羊羔不容易呀!大羊懷了小羊,肚子再大再累,也得上山下坡吃草。生下小羊後,大羊用奶水一口一口把它養大。小羊羔跪下吃奶是為了報答大羊的養育之恩呀。”這叫“羊羔跪乳”。
又有一天,甥舅二人在山坡上放羊,太陽像火球一樣,小外甥看見許多飛鳥躲進樹林避暑,只有幾隻小烏鴉在烈日下覓食,便問舅舅:“這幾隻小烏鴉怎麼就不怕熱?”舅舅説:“小烏鴉也怕熱,可是老烏鴉老了,飛不動了,再熱的天它也得尋找食物餵養媽媽,不然老烏鴉就要餓死。這叫‘烏鴉反哺’,小烏鴉報恩哩。”小外甥聽了低着頭,紅着臉不吭聲。
舅舅看見小外甥低頭不語,而且還哭喪着臉,於是語重心長地説:“兒呀!烏鴉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恩,就連小牛犢也有‘舐母’之恩,禽獸都知道長大就要報恩,難道父母養大你,你就不知孝敬父母嗎?再要忤逆,你就連禽獸也不如了……”小外甥聽到這裏,痛哭流涕地跪在舅舅面前承認錯誤,後悔不該對父母不孝。舅舅説:“知錯認錯,改錯就好,從今以後要孝敬父母,再不做忤逆之人。”小外甥叩別舅舅、姥姥,決心回家做個孝順的兒子。舅舅怕他回家後變了卦,就送給他一隻小羊羔做伴,這天正是農曆六月初六。
在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部分地區也有”送羊“的規矩,一般來説,會有兩隻羊,還會配有其它面制動物,例如:面蛇,面青蛙,面兔子之類的。有姥姥或舅媽(這邊一般稱為晉)送過來。教育孩子要記得母親的養育之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