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朝

(傳統農曆二月的別稱)

鎖定
花朝是傳統農曆二月的別稱,此月有花朝節,也叫花神節,俗稱百花生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一般於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舉行。
花朝節在漢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因地而異的現象,可能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
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中文名
花朝
別    名
花朝節
節日時間
農曆二月十二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節日起源
民俗
節日活動
賞花
節日飲食
花糕、花餅

花朝歷史沿革

中國是花的國度。中國民間的歲時八節中,就有一個花朝節,也叫花神節,俗稱百花生日。
它的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至於“花神”,名女夷,本是神話中主宰春夏萬物生長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訓》雲:“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長百穀禽獸草木。”高誘注:“女夷,主春夏長養之神也。”後世附會為南嶽夫人魏華存弟子,她善於種花養花,被後人尊為“花神”,並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一説名花姑,是魏夫人弟子,《花木錄》:魏夫人弟子,善種花,號花姑。”花姑在種花上有所建樹,被以種花為業的花農奉為花神。五代杜光庭墉城集仙錄》説花姑名叫黃令微臨川女道士。 [1] 
花朝節亦稱“百花生日”。晉代在農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後,始漸改為二月十二日。
晉人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一書:“浙間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遊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農曆二月十五。
梁元帝有花朝詩云:“花朝月夜動春心,誰忍相思不相見”;張正見花朝詩云:“詰曉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詩人方幹詩云:“花朝連郭霧,雪夜隔湖鏡”。對於花朝節的歌詠,在古代詩人們的筆下是很多的。
南宋淳熙年間,舊街(今位於武漢市新洲區)有座慶福寺(俗稱大廟)建成,在農曆二月十五日這天舉行佛像開光慶典。四方信眾雲集大廟拜佛祈福,甚是熱鬧。後來,每年的二月十五日花朝節,羣眾都習慣地到此集聚,舉行祈福法會和開展娛樂活動,許多小商小販也趕來湊熱鬧,逐步演繹成俗,形成一年一度的廟會。 [2] 
武漢市新洲舊街花朝節 武漢市新洲舊街花朝節 [2]
花朝風俗,各地不一。東北是要為花神設置神位,用素饌祭之。開封是舉行民間的“撲蝶會”,優勝者可獲大獎,《誠齋詩話》載:“二月十二日曰花朝,為撲蝶會”。
花朝節在全國盛行,據傳始於武則天執政時期(公元690-705年)。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羣臣。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活動。傳説此日為百花之神生日。宮廷民間皆剪綵條為幡,繫於花樹之上,名叫“賞紅”,表示對花神的祝賀。此日如天朗氣清,則預兆一年作物的成熟。一船士民,於花朝日俱各至郊外看花遊春,這是中國人民最富詩意的傳統節日之一,與八月十五的中秋,分別稱為“花朝”與“月夕”。
宋吳自枚《夢梁錄.二月望》:“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都人皆往錢塘門玉壺、古柳林、楊府、雲洞,錢湖門外慶樂、小湖等園......玩賞奇花異木。最是包家山桃開渾如錦障,極為可愛。此日帥守、縣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賜酒食,勸以農桑,告渝勤劬,奉行虔恪。天慶觀遞年設老君誕會,燃萬盞華燈,供聖修齋,為民祈福。士庶拈香瞻仰,往來無數。崇新門外長明寺及諸教院僧尼,建佛涅盤勝會,羅列幡幢,種種香花異果供養,掛名賢書畫,設珍異玩具,莊嚴道場,觀乾紛集,竟日不絕。”
顧祿《清嘉錄.二月.百花生日》:“《誠齋詩話》:‘南京亦以二月十二日為花朝。’《宣府志》:‘花朝節,城中婦女剪綵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昆新合志》雲:‘二月十二日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賞紅。’”又:“虎丘花神廟,擊牲獻樂,以祝仙誕,謂之花朝。蔡雲《吳歈》雲:‘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鏽,尚勞點綴賀花神。’”
明末清初文學家、紹興籍人張岱(1597—1679)在《陶庵夢憶》中所記載:“西湖 香市,始於花朝(農曆二月十二,即所謂‘百花生日’)。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中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理的。

花朝花朝的節物風俗

花朝祝神廟會

傳説花神專管植物的春長夏養,所以,祀奉她的就不僅僅限於花農了,還包括耕種莊稼果蔬的農人。長江三角洲一帶多有花神廟,舊時吳越花農家還常供奉着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許多地方,不少農人都要聚集於花神廟內設供,以祝神禧,東北一帶還講究用素饌來供奉。有的地方還要演戲娛神,通常是由十二伶優分扮每年十二越的各月花神故事。由朱熹的詩,也可以看出人們對花神的感情。人們紛至沓來,就此形成廟會。這天夜裏,要提舉各種形狀的“花神燈”,在花神廟附近巡遊,以延伸娛神活動。

花朝遊春撲蝶

古時,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賞花之餘,飲酒作樂,互相唱和,高吟竟日。縱觀二三月間的傳統佳節會發現,這一時期會有一系列遊春的節日——春節拉開了迎春的序幕,花朝節前後構成遊春的高潮。撰有名劇《桃花扇》的孔尚任,也曾寫有竹枝詞形容花朝踏青歸來的盛況:“千里仙鄉變醉鄉,參差城闕掩斜陽。雕鞍繡轡爭門入,帶得紅塵撲鼻香。”
宋時開封一帶的花朝曾流行“撲蝶會”,是當時民間頗有趣味的遊藝活動。

花朝種花挑菜

這一天,各地還有栽花種樹的習俗,有點今天植樹節的味道了;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菜正是鮮嫩的時候。“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花朝曬種祈豐

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醖釀之際,家家攤曬各類種子,據説要湊其“百樣種子”,以祈豐收。預卜的方法很簡單:是日忌雨,晴則帶來百物豐熟的吉兆。

花朝製作花糕

唐代的節日文化與飲食文化都十分發達。據傳武則天嗜花,每到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羣臣。這種糕有着花瓣的馥郁和穀物的芬芳,很快就上行下效,宮廷坊上一時分外流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