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芒康縣

鎖定
芒康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昌都市的最東部,地處川、滇、藏三省區交匯處。位於東經98°00′-99°05′,北緯28°37′-30°20′之間。東與四川省巴塘縣,南與雲南省德欽縣毗鄰,西與左貢縣接壤,北與貢覺縣察雅縣相接。 [1] 
芒康藏語意為“善妙地域”,芒康縣總面積1.16萬平方公里 [21]  ,轄2鎮14鄉(含一個民族鄉)。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芒康縣常住人口為79001人。 [20] 
主要旅遊景點有茶馬古道、芒康滇金絲猴自然保護區、莽錯風景區和尼果寺等。
2020年,芒康縣地方生產總值完成28.77億元,同比增長11.54%。 [21] 
2019年12月9日,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研究,批准芒康縣退出貧困縣(區) [2]  。2020中國淨水百佳縣市。
中文名
芒康縣
外文名
Markam County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
地理位置
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區
面    積
11600 km²
下轄地區
2鎮14鄉
政府駐地
嘎託鎮
電話區號
0895
郵政編碼
854500
氣候條件
高原氣候
著名景點
茶馬古道
摩崖雕塑
機    場
昌都邦達機場
車牌代碼
藏B
地區生產總值
28.77 億元(2020年)
方    言
藏語
人    口
79001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芒康縣歷史沿革

芒康縣先秦時代

芒康縣地圖 芒康縣地圖
芒康縣境內雖未經考察研究早期人類活動的情況,但周圍地區、縣挖掘出的遺址、墓葬情況看,芒康境內很早就有人類的活動。1977年昌都卡若遺址的發現,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在瀾滄江沿線就有人類活動。
芒康縣相鄰的雲南德欽和四川巴塘1974年發掘的共32座石板墓的葬品和文物上看,都屬於戰國至秦漢之際的墓葬,説明戰國至秦漢時期,在瀾滄江、金沙江流域就有人類活動。從地理位置上分析,芒康周邊都有古代遺址墓葬,可以推斷,芒康境內自古就有人類活動,也就是戰國以前芒康土著居民金沙江瀾滄江沿線活動。

芒康縣歷代歸屬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芒康縣境內是土著居民和古代羌族部落的混雜區。
芒康縣 芒康縣
隋朝時,芒康境內屬於白狼國
唐朝時期,吐蕃三十三代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西藏(公元617年)以後,芒康境內被吐蕃佔領;此時期以後,由於弘揚佛法,創立寺廟和吐蕃流官管理,藏傳佛教隨着政治力量的深入而傳播於民間。吐蕃與芒康境內諸部落和土著居民融合為同一個民族——藏族,現芒康的藏族因此延續下來。這一時期芒康境內開通了“茶馬古道”,芒康隨之成為吐蕃東南部對外政治、經濟、文化等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元朝時,芒康屬於吐蕃等路宣尉使司都元府管轄,後為亦思馬甘樂萬户府地。
地勢 地勢
明洪武五年(1372年)至正德三年(1508年),芒康為招討磨爾勘(茫康)萬户刺宗(巴塘)管轄。正德四年(1509年),雲南麗江納西民族佔領芒康大部分地區,芒康成為納西民族的佔領區。明崇禎十五年(1639年),芒康成為蒙古和碩特固始汗的控制範圍。
順治五年(1648年)至康熙四年始(1665年)芒康境內又歸屬於西藏統治。康熙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1716—1720年),蒙古準噶爾部佔領芒康,爾後清廷自青海、四川、雲南派兵三路進攻西藏,平定了西藏的動亂,芒康境內歸屬於巴塘管轄。雍正四年(1726年),芒康為四川管轄。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發生了馬巴唐事件,開始“改土歸流”。隨後清廷勘定川、滇、藏界,芒康境內的東、南部建立界碑,此碑以東為四川管轄,以西隸屬西藏,芒康為台吉地。宣統三年(1911年)在芒康設立了江卡委員會。
中華民國於1911年,在芒康設立了江卡委員會。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設立寧靜縣和鹽井縣、屬川、滇、藏邊務大臣管轄。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芒康又歸屬西藏管轄。

芒康縣設立縣治

1950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同年10月上旬,十八軍一五七團、十四軍一二六團分別進抵寧靜、鹽井宗(縣)。
1950年10月12日,西藏第九代本德格·格松旺堆在芒康率部起義,人民解放軍解放寧靜、鹽井。
1951年初,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向寧靜、鹽井(宗)派出了軍事代表,建立代表處。
1956年10月,西藏工委把寧靜、鹽井代表處改為宗黨委會,正式建立了寧靜、鹽井縣。
1956年11月,芒康十八土司之首普巴本·次旺多吉指揮叛匪公然襲擊竹卡守橋部隊和包圍榮許軍需站的嚴重流血事件,公開發動了武裝叛亂。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上層反動集團撕毀“十七條”協議,發動了全面武裝叛亂,芒康境內部分寺院參加了叛亂。如鹽井崗達寺、拉貢寺參與叛亂,發生了崗達戰役。同年六、七月,大批地方部隊進入寧靜、鹽井地區。
1960年4月9日,國務院將寧靜縣、鹽井縣合併為寧靜縣,組建七區、三十六個鄉農牧協會。
1963年,芒康縣進行普選建政工作。1965年結束,把行政七區重新劃為十一個區、六十個鄉。
1965年7月20日,寧靜縣首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
1965年11月,寧靜縣改名為芒康縣。 [3] 
1968年5月4日,經西藏軍區黨委批准,成立了芒康縣革命委會。
1971年至1974年芒康縣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社改運動,實現了人民公社。
1982年初,芒康縣全縣範圍內開展了“生產承包制”進行包產到户。
1988年,芒康縣進行“撤區並鄉”,把全縣十一個區、六十個鄉,重新劃為二十四個鄉鎮,兩個保留區即鹽井區、竹巴龍區。
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設市,芒康縣屬昌都市管轄。 [4] 

芒康縣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芒康縣轄2個鎮、14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嘎託鎮如美鎮曲孜卡鄉木許鄉鹽井納西民族鄉朱巴龍鄉曲登鄉徐中鄉幫達鄉戈波鄉洛尼鄉措瓦鄉昂多鄉宗西鄉莽嶺鄉索多西鄉。共有60個行政村,359個村民小組。芒康縣人民政府駐嘎託鎮。 [1]  [5] 

芒康縣地理環境

芒康縣位置境域

芒康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東南部。地理座標為東經98°00′-99°05′,北緯28°37′-30°20′。東與四川巴塘縣金沙江相望,南與雲南省德欽縣毗鄰,西與左貢縣相連,北與貢覺、察雅兩縣交界。總面積1.16萬平方公里。 [21] 

芒康縣地形地貌

芒康縣平均海拔4317米,橫斷山脈由北向南縱貫縣境。寧靜山脈是境內主要山脈,呈南北走向。主要山峯有達拉涅峯、達馬壓山、卡孜西卡衝山、達拉涅峯、旺秋佔堆山等。 [1] 

芒康縣氣候條件

芒康縣屬高原温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區,夏季濕潤,冬季寒冷乾燥。年均氣温10℃,年均降水量350~450毫米,主要集中於6~9月,無霜期95天。自然災害有洪水、乾旱、霜凍、凍土、泥石流等。 [1] 

芒康縣水文

芒康縣主要河流有金沙江、瀾滄江及兩江支流70多條。金沙江和瀾滄江境內總流長1661公里,流域面積250平方公里。主要湖泊為莽錯 [1] 

芒康縣自然災害

芒康縣境內主要的自然災害有洪澇、暴雨、地震等。氣候原因導致芒康縣頻發泥石流、山體坍塌、山體滑坡等災害。 [27] 
2013年8月12日5時23分,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左貢縣、芒康縣交界(北緯30°00′,東經98°00′)發生6.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於兩縣交界的仁果鄉。 [28]  地震造成昌都地區28.15萬人不同程度受災,87名民眾受輕傷,48112間房屋垮塌或受損,其中992間房屋倒塌,8080間房屋嚴重損毀,地震造成多處山體滑坡,發生滾石,重災區80%以上的公路和部分橋樑垮塌,水利設施嚴重受損,交通、通訊中斷。 [29] 

芒康縣自然資源

芒康縣水資源

芒康縣境內水能資源豐富,金沙江、瀾滄江縱橫芒康縣全境,水資源總量可達43億立方米,天然水能總量可達960萬千瓦以上。 [22] 

芒康縣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4年,芒康縣境內礦產主要有金、銀、鉛、砂、錫、鋅、煤、鹽、石油、硫磺、石膏、石墨等。

芒康縣動物資源

截止到2014年,芒康縣境內野生動物主要有雕、鷲、鹿、獐、鷂子、黃猴、野豬、狐狸、猞猁、狗熊、金錢豹、蘇門羚、小熊貓、大青猴、滇金絲猴等。
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0種,包括雲豹、雪豹、斑尾榛雞、滇金絲猴等為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小熊貓、猞猁、藏馬雞等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23] 

芒康縣植物資源

截止到2014年,藥用植物主要有黨蔘、秦艽、大黃、柴胡、麻黃、貫眾、薄荷、木賊、靈芝、黃連、丹蔘、天南星、胡丹皮、千里光、報春花、大葉石帶、洋金花、前胡等。 [1] 
芒康縣的林木資源主要高山松、冷雲杉、白樺、高山櫟等十幾種。 [23] 

芒康縣自然保護區

  • 莽措湖自然保護區
莽措湖位於芒康縣莽嶺鄉境內,距縣城102千米,海拔4313米,湖水面積共計20多平方千米,莽措湖被雪峯圍繞,湖面上有堆卻島與堆窮島,黑鶴、白鶴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在莽措湖生活。 [24] 
  • 紅拉山滇金絲猴自然保護區
紅拉山位於芒康到西藏鹽井國道214途中,紅拉山距離縣城60千米,海拔4448米,海拔落差大,不同海拔生長着不同的植被,自然保護區內森林覆蓋面積達70%~80%。該保護區域內除滇金絲猴以外,還有很多珍稀的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和名貴的藥材。該自然保護區內除滇金絲猴以外,還長有許多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和名貴藥材。 [25]  2003年1月24日,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成立西藏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6] 

芒康縣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芒康縣總人口7315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嘎託鎮11310人,如美鎮4985人,曲登鄉2975人,徐中鄉5158人,曲孜卡鄉3045人,納西民族鄉4382人,朱巴龍鄉4350人,戈波鄉2788人,昂多鄉1716人,洛尼鄉3191人,措瓦鄉7766人,宗西鄉4499人,木許鄉2173人,莽嶺鄉2961人,索多西鄉5037人。
芒康縣居住的有藏族、漢族、納西族、白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其中藏族佔98%。 [1]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芒康縣常住人口為79001人。 [20] 

芒康縣經濟

芒康縣綜述

2012年上半年,芒康縣生產總值完成51154.45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3071.45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868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9403萬元,三產比為25.6:36.5:37.9。完成本級財政收入1067萬元,同比增長30.6%;總税收完成1458萬元,同比2011年同期增長67.2%;完成勞務輸出1910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3629萬元。 [6] 
2020年,芒康縣地方生產總值完成28.77億元,同比增長11.5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5億元,同比增長12.59%;財政收入完成14500.06萬元,同比增長6.1%;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63元,同比增長13.6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73元,同比增長10.43%。 [21] 

芒康縣第一產業

芒康縣屬半農半牧縣。2012年上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3071.45萬元。芒康縣農作物播種面積完成6875.87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686.37公頃);牲畜出欄數為82620頭(只、匹),牛奶產量3326噸;1055户安居工程建設工作進展順利,已完成投資1320萬元(含羣眾投勞及自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293元(其中現金收入1490元),同比2011年同期增長13.8% [6] 

芒康縣第二產業

2012年上半年,芒康縣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868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7214.3萬元(共有在建項目90個,其中新開工項目58個、復工32個)。 [6] 

芒康縣第三產業

2012年上半年,芒康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9403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9200萬元,同比2011年同期增長44.9% [6] 

芒康縣政治

芒康縣現任領導
部門
職務
姓名
縣委
書記
楊玉斌
人大常委會
主任
嘎永
人民政府
縣長
巴桑扎西
政協
主席
尼瑪次仁
紀委
書記
李友剛
備註:名單不全,參考資料: [30] 

芒康縣交通概況

國道318線、214線在芒康縣境內交匯,省道S501線貫穿南北,交通便利。芒康縣距離昌都邦達機場300餘公里。

芒康縣社會事業

芒康縣教育

1978年,創立鹽井中學,是西藏第一所在鄉村設立的中學。 [5] 
截至2014年,芒康縣有各級各類學校80所,其中初級中學2所、鄉完小24所、村完小2所、教學點52個;共有在校學生12670名,其中中學在校生3983名,適齡青少年入學率達到90.52%,小學在校生8566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04%。 [7] 

芒康縣文化

2014年,芒康縣對境內所建的“村村通”站(台)進行了維護;進行電影“2131”工程,流動電影放映車送電影下鄉80場(次),縣民間藝術團送戲下鄉50場(次);將曲孜卡三絃和鹽井製鹽技藝作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積極進行了申報;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組織縣民間藝術團到拉薩和內地演出。 [7] 

芒康縣宗教

芒康縣內羣眾多信仰藏傳佛教,僅鹽井一帶信奉天主教,並建有天主教堂。鹽井區傳統節日有聖誕節、那帕當節。

芒康縣醫療衞生

芒康縣農牧區合作醫療覆蓋率達98%。截至2014年10月底,芒康縣縣16個鄉鎮衞生院共為農牧民合作醫療報銷36585人(次),報銷經費172萬多元;芒康縣衞生局醫管辦從大病統籌資金、家庭賬户資金、醫療救助資金中合計報銷94207人(次),報銷總金額為752萬餘元。 [7] 

芒康縣社會保障

截至2014年9月底,芒康縣共徵繳養老保險59.5萬元、失業保險22萬元、醫療保險92萬元。加強了勞動就業工作,開展了公益性崗位和服務行業培訓,培訓失業人員150人,實現就業85人,開發職業指導120人,開發職業介紹180人。勞動監察共處理勞動糾紛10起,成功解決9起,涉及金額近80萬元,使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7] 

芒康縣人居環境

2022年,芒康縣建成全區文明城市,堅持推進“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污水處理等問題,充分發揮保潔員和環境監督員作用,村前屋後環境治理成效明顯,全年完成户廁改造1670户;農房抗震加固改造完成418户。深入推進樹立農牧民新風貌行動,按照“政府指導、一户一策”的原則,完成4258户人畜分離工程,卡均農牧民新風貌改造紮實推進。 [31] 

芒康縣生態環境保護

紅拉山滇金絲猴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保護滇金絲猴為主。 [18] 
1992年,紅拉山自然保護區內有滇金絲猴50只。 [18] 
芒康縣紅拉山自然保護區內的滇金絲猴 芒康縣紅拉山自然保護區內的滇金絲猴
2021年,紅拉山自然保護區內有滇金絲猴800多隻。 [18] 

芒康縣歷史文化

芒康縣文物古蹟

2014年,在芒康縣縣境內發現一處大型大日如來和八大菩薩摩崖浮雕造像,浮雕菩薩像羣被雕刻在巖壁上,巖壁高9米,寬7.5米。大日如來像居中,高4.95米,雙手禪定,端坐於蓮花座上。左右侍立8尊菩薩,各分上下兩層,右上為普賢、金剛手,下為地藏、觀世音;左上為彌勒、虛空藏,下為文殊、除蓋障,造型渾樸生動。經專家考察研究確認此為大型吐蕃摩崖浮雕菩薩像羣,反映出了早期藏族人民的石雕工藝高超,同時該造像羣也有着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33] 
2015年,孜許石刻於芒康縣嘎託鎮巴拉村被發現,孜許石刻是繼扎果敍石刻、囊巴郎則石雕羣后發現的又一處唐蕃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址。據專家研究得知該石刻佛像為大日如來佛與其隨從佛子。石刻線條粗獷但規劃整齊,歷史風貌保存較為完整,石刻風格具有藏漢兩種文化特色,對唐蕃歷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價值。 [34] 
2016年7月,芒康縣文物局與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學者聯合對芒康縣境內開展了文物普查與挖掘工作,同時對芒康縣縣境內發現的吐蕃石刻羣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通過對比藏東地區發現的同類題材石刻,專家發現在芒康縣縣境內發掘出的石刻題材多為大日如來或大日如來與八大菩薩,石刻的風格多為高浮雕或陰線刻,大日如來及菩薩的裝束多為高發髻、頭戴寶冠、身着三角翻領長袍,這一裝束為吐蕃的典型裝束,通過該裝束可判斷芒康縣境內發現的石刻所屬時期應為吐蕃贊普赤松德贊至赤德松贊期間。 [35] 
2013年,芒康縣納西鄉扎果西溝發現的7尊摩崖像被批准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芒康縣幫達鄉然堆村發現的朗巴朗增拉康造像,雖造像本體及底座保存相較完整,但頭身部分確實,現存造像各部分之間以榫卯結構相連,時代約當公元8世紀中後期至9世紀中葉,該造像於2007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35] 

芒康縣文化習俗

  • 特色節日
納帕節
“納帕”是一種祭天儀式,傳説在遠古時候,天地結合處首先出現了納西民族的祖先。所以納西族認為納西民族是最早出現在世界上的人類。
“納帕”也是一種東巴文化與藏文化的結合,是鹽井的納西民族特有的節日,也是鹽井納西村羣眾一年中的一個重要節日。
納西族羣眾按照傳統的風俗,全村每户家庭輪流舉行。“帕”在藏語裏意為豬,每年的主辦户要選一頭純黑色的公豬用來作為“納帕節”的祭品供全村人過節。但是,其他成員户也有義務提供豬糧,以保障豬長得膘肥體壯,這已經是多年傳承下來的習俗。
“納帕節”在每年的藏曆新年舉行,這也是納西村羣眾過年時的一種特色,就在“納帕節”的頭一天,傍晚舉行“貝增”儀式,騎上馬高喊着“窩增達”小跑過村子的大街小巷,完了所有成員都要聚集在主辦家中,準備“納帕節”的各項儀式。晚上,人們首先給節日準備好的豬喂青稞酒、藏白酒起到麻醉作用;納西老人開始要向祭祀品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平安;到第二天凌晨一二點人們就扛起豬往祭祀台趕去。首先屠夫將豬宰殺,等豬斷氣用火烤掉毛,這樣是為了方便去掉豬毛;其次“煨桑”,按照藏傳佛教需要用柏樹葉或松樹葉點火,從豬內臟中取出一點肝、肺、豬血等放入火中。祭天儀式開始,納西老人口唸東巴經文向天禱告,祈求保佑大地萬物和諧、安康、幸福。然後按照傳統,納西老東巴就能從豬的脾臟、肩胛骨的形狀和完好情況判斷來年的災難、收成、忌日等徵兆。
接下來,所有成員户多要聚集在主辦户慶祝節日,載歌載舞。這樣的節日一般要持續兩到三天才算結束,到來年又要輪到另一户主辦。通過這種方式,納西族羣眾傳承和發揚着本民族文化的瑰寶。 [8] 
婚姻節
在納西民族鄉的加達村有一個奇特的節日,那就是為敬重和取悦山神、祈禱幸福,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九至十一日全村舉行的假婚禮,俗稱“婚姻節”。
婚姻節期間,全村熱鬧非凡。第一天為籌備婚禮,由一位德高望重、口才橫溢的婚禮主持人於上午召開全村年輕人會議,評選出當年最勤勞、最美麗的幾對年輕人為這次假婚禮的新郎、新娘,並用抽籤的辦法確定出主辦“婚禮”的家庭。下午,“新郎”、“新娘”進行洗禮,送發請柬;其他年輕人為“新郎”、“新娘”準備明天的“婚禮”。
第二天一大早,全村男女老少身着節日盛裝,攜帶結婚禮物,前往操辦“婚禮”的家庭表示祝賀,並幫助操辦“婚禮”。伴郎、伴娘也分別到“新郎”、“新娘”家表示祝賀,並幫助梳妝打扮。
吃過中午飯,隆重的“婚禮”開始舉行。首先由主持人宣佈“婚禮”開始。接着,伴郎、伴娘們簇擁着身穿華麗服裝的“新郎”、“新娘”緩步走到畫有“扎西達吉”符號(即萬字符號:卍)的吉祥圖案上,傾聽主持人的“新婚祝詞”,藏語稱之為“當謝”。之後,男女雙方代表為“新郎”、“新娘”致祝詞。最後是男女雙方進行精彩的自由答辯,使人們在陣陣歡笑之中結束“婚禮”慶典。
吃過晚飯,全體村民在寬闊的壩子上圍着篝火跳弦子舞。直到第三天,加達村婚姻節才落下帷幕。 [9] 
  • 歌舞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稱,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被譽為“能説話就能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能翩翩起舞。民間舞蹈有“弦子”和“鍋莊”。芒康的弦子舞又是西藏民族文化花團錦簇中的奇葩,古樸、典雅、飄灑、悠揚而歡快。芒康弦子舞是藏民族文化中繼承和發展下來的一個寶貴文化遺產之一。 [10] 
芒康弦子舞
弦子舞,藏語稱之為“諧”,譯為“圓圈舞”。芒康弦子是昌都地區著名的民間舞蹈之一,其主要特點為:男性拉着牛角胡琴領舞,女性隨着琴聲的節奏揮動長袖,翩翩起舞。舞蹈的人圍成一圈,足踏節拍,激情高歌,邊唱邊舞。先是輕歌曼舞,其後逐漸加快節奏,最後推向快節奏的高潮便結束一曲弦子。跳舞時個人可隨時進入或退出舞圈。 [7] 
芒康弦子曲調短小精悍、柔和平穩、旋律優美,可用一種曲譜演唱多種不同題材的歌詞。其胡琴定音為五度弦,音域為8度,拉琴跳舞時不換把,對超域音取其“老配少”、“少配老”的辦法處理。
芒康弦子是昌都地區集詩、琴、歌、舞為一體的傳統民間綜合藝術。歌詞大多為歌唱家鄉、歌頌雪域風光、反映民族風情或借喻抒發人生哲理、傾訴男女愛情、表達歡樂吉祥的內容;寓意深刻,華麗含蓄,感情豐富,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芒康弦子一般在勞動之餘、節假日、婚嫁集會、夏收和秋收前打平夥、耍壩子等時候跳得最多。在家裏、在野外,每每圍着篝火跳通宵,甚至跳上兩天蘭夜也毫無倦意。在芒康,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無論是老人還是孩童,只要聽到胡琴聲,就會忘情地跑去結隊跳起歡樂的弦子舞。
芒康弦子於2006年被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1] 
三絃舞
芒康縣三絃舞 芒康縣三絃舞 [12]
三絃舞所處地域為“茶馬古道”進藏第一站,古樸、典雅的三絃舞是“茶馬古道”上的一顆名珠,深受當地羣眾喜愛,來往旅客對三絃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三絃舞成為藏東南地區和藏、川、滇交界處非常著名的舞蹈。
三絃舞起源於芒康縣曲孜卡鄉達許村境內,據考證距今己有四、五百年的悠久歷史,至今除該鄉境內廣為流傳外,在周邊地區也較為知名。三絃舞是以三絃琴為伴奏樂器,傳説琴頭是龍的頭,琴身是龍的脊樑,琴絃是龍的筋;而現今的三絃琴是以純木製成。三絃舞的表演是以男女聚集翩翩歌舞,歌詞動聽、節奏悠揚、時快時慢。音樂以淳樸明亮、唱腔奔放流暢為特點。不受人數、場地等限制,男女齊唱,邊唱邊跳,一般都地在悠揚緩和的樂曲當中開始,流暢歡快的中場表現,升騰熱烈中結束,均以避災祛禍、慶祝豐收、祝願吉祥為主要內容。
芒康縣達許村三絃舞歷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獨特,民族氣格強烈,高原特色濃郁,歌舞內容豐富,其歌舞傳統彌足珍貴。
但三絃舞有面臨失傳的局面,經過芒康縣民間藝術團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民間老藝人的精心整理、挖掘,使得這芒康縣獨有的藝術再展昔日風采。據説原舞蹈有13個節目,現流傳下來的只有7個,解放後,三絃舞在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之際,在昌都地區慶祝成立大會文藝表演中獲得觀眾好評。現今約有近200名藝人會跳流傳至今的7個舞蹈。 [13] 
2008年,芒康縣三絃舞被列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2] 

芒康縣特產美食

  • 家家面
鹽井“家家面”—獻給八思巴的貢品,公元1260年,元皇帝薛禪汗即位,封眾生依 八思巴為國師,並向八思巴奉獻了烏思藏十三萬户的貢品。 公元1265年,上師八思巴奉皇命返回西藏,朵甘思地區的僧羣為歡迎上師八思巴,特以鹽井“家家面”作為貢品之一供奉。為調和上師食慾,廚師以小碗麪敬奉,上師連吃數碗並大讚鮮美。從此,鹽井“家家面”以小碗“加、加”的方式流傳下來。
鹽井“家家面”,原以四川的面、雲南的肉與本地配料精調細作,如今更經多代人的不斷傳承,發展成為鹽井特色飲食文化的代表,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因“琵琶豬肉”的加入而使味道更為鮮美,在區內外享有盛名,被稱讚為“來鹽井,不吃家家面,遺憾終年”。 [32] 
  • 鹽井古鹽
昌都地區芒康縣鹽井鄉已有上千年的食鹽生產歷史,鹽井分為上鹽井村和下鹽井村,其中下鹽井村仍保留着原始的製鹽方式,瀾滄江邊滷水資源豐富,河邊分佈着三口大的鹽井以及若干小的滷水坑,村民們用特質的木桶從鹽井中取得滷水,倒入鹽田,讓陽光蒸曬,滷水曬乾後就得到白花花的鹽巴。鹽井是西藏製鹽規模最大,原始工藝保留最完整的地方。
除以上特產外,芒康特產還有蟲草,貝母,達美擁葡萄酒,鹽井天主教葡萄酒,納西鄉青稞蟲草酒,鹽井琵琶肉,鹽井加加面(又名加佳面、家家面),徐中大蒜,木許蜂蜜,曲孜卡漢源花椒,索多西辣椒,瀾滄江、金沙江干熱河谷的乾果,犛牛肉,羊肉及其奶製品琳琅滿目,遠銷各地。 [32] 
  • 藏白酒
藏白酒,藏語稱為“博讓”,這是相對於“阿讓”(白酒)而起的一種稱謂。過去白酒通稱為“阿讓”。當各種品牌的外地白酒進入藏地後,遂用“博讓”專稱藏白酒。藏白酒同酒精濃度低的青稞酒不同,它是採用雙蒸法——即二次蒸餾獲得的酒精度較高的飲料。青稞酒“羌”的濃度一般約為10度,藏白酒的酒精度可達30度左右。歷史上,藏白酒多是自釀自飲或饋贈親友,少量用於出售和交換,以藏東芒康一帶和後藏亞東一帶所產最為有名。 [32] 

芒康縣旅遊資源

主要旅遊景點以茶馬古道為主線,上鹽井境內有被當地人稱為文成公主的吐蕃時期摩崖雕塑,有古井田、天主教堂、雪山、大峽谷、曲孜卡温泉休閒中心芒康滇金絲猴自然保護區、莽錯風景區和尼果寺等。尼果寺為縣內主要寺廟。曲孜卡鄉境內有大小温泉近百眼,其流量大小和温度不同,最高温度可達70℃,每年春季吸引當地和雲南德欽人前來温泉沐浴。 [10] 
鹽井鹽田是世界上惟一完整保持最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距芒康縣城120公里,位於瀾滄江東西兩岸。鹽井鹽田歷史悠久,傳説唐朝以前這裏就開始製鹽至今,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鹽井目前產鹽的有兩個鄉,納西鄉和曲孜卡鄉。從事鹽業生產的有320多户,有2700多塊鹽田。
鹽井的鹽業目前仍保持着原始的生產方式。瀾滄江邊滷水資源豐富,分佈着數十口熱氣騰騰的天然鹽井。村民們用木桶從鹽井中取出滷水,背到江邊低平處,倒入鹽田,讓陽光蒸曬,曬乾後即得粗鹽,經進一步晾曬打理,即成食鹽。由於地質、土壤等的條件差異,鹽井生產的鹽以瀾滄江為界,有很大的差別,江東的納西、上鹽井鹽田出產白鹽,江西加達、曲孜卡生產的鹽為紅鹽。
在沿江兩岸近300米的狹長地帶,綿延分佈着從江邊排列到山上的數千塊鹽田,登高俯瞰,鹽井熱氣騰騰,鹽田銀光閃爍,二者與湛藍的瀾滄江水和漫山遍野的花草樹木相互映襯,美不勝收。這裏不僅可以觀賞到其製鹽的全過程,還可以看到獨特而原始的勤勞、樸實的鹽民,純樸的民俗。鹽田下面鍾乳晶鹽千姿百態,彷彿進入了水晶宮的世界,穿梭於密密的立柱之間,又是一種撲朔迷離感覺,帶給人無法想象的驚奇。
2003年1月24日,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成立西藏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至2018年5月,保護區滇金絲猴數量已由原來的500餘隻增加到目前的1500餘隻。 [14] 

芒康縣所獲榮譽

2020中國淨水百佳縣市。 [15]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16] 
2021年6月21日,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19] 

芒康縣考古發現

2011年8月,芒康縣考古重大發現。主尊大日如來佛像高240釐米,下為蓮花座高41釐米,再下為金剛寶座(束腰方座)高155釐米,通高436釐米。分列兩側的八大菩薩高約180釐米,座高60釐米,通高240釐米。頭戴桶狀高冠,身穿大翻領長袍,足穿靴,腰束帶,遊戲座式,頭冠上五葉花是後代補作。温玉成教授確認,該造像是中國最大的八大菩薩曼荼羅,是吐蕃時代藝術水平最高的代表作,也是藏區吐蕃時代唯一一組圓雕大日如來以八大菩薩石刻造像 [17] 
藏區的三組大日如來八大菩薩造像:青海玉樹的“文成公主廟”、昌都察雅縣的仁達寺丹瑪巖造像以及芒康縣的造像,都是根據中國密宗祖師不空(公元705——774年)所譯的《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譯於公元756年)造出的。它們的源頭之一是甘肅敦煌縣榆林窟第25窟東壁的“大日如來及八大菩薩壁畫”,時代為8世紀下葉。吐蕃佔領河西走廊以後,這類圖像開始向吐蕃本土傳播。這一圖像的特點,是大日如來佛作禪定手印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