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膽囊息肉

鎖定
膽囊息肉,也稱膽囊息肉樣病變(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是指起始於膽囊壁、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的病變。該病變的病因複雜且各異,可能與膽固醇代謝不良、慢性炎症等因素有關。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膽囊息肉在健康人羣中的發生率為1%~10%,男性稍多於女性。病理學角度上,可以將膽囊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兩大類,其中大部分為良性病變。
膽囊息肉大多數沒有症狀,有時患者會出現上腹部偶爾疼痛、噁心、嘔吐等症狀。當膽囊息肉產生急性膽囊炎膽管炎膽源性胰腺炎時,可能會出現全身炎症反應的不適症狀,需要及時就醫。
對於無臨牀症狀、無惡變危險因素的患者,醫生通常會建議患者進行追蹤觀察。如果膽囊息肉出現腫大,醫生會考慮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後,膽囊息肉通常可以完全切除,患者可達到完全治癒。但是如果手術切除的息肉確診為惡性,通常按照膽囊癌進行處理。
中醫病名
膽囊息肉
外文名
gallbladder polyps
別    名
膽囊息肉樣病變
就診科室
肝膽外科、普通外科、消化內科
多發羣體
50歲及以上者,男性稍多於女性
常見病因
膽固醇代謝不良,慢性炎症
常見症狀
大多數患者無症狀,有些會出現上腹部偶爾疼痛、噁心、嘔吐等

膽囊息肉病因

由於膽囊息肉是很多膽囊疾病的統稱,故病因各異。

膽囊息肉發病原因

膽囊息肉或許與如下因素相關:
  • 膽固醇代謝不良
膽固醇異常可能導致膽囊膽固醇息肉的發生。
  • 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可能會導致炎性息肉。刺激可以使膽囊黏膜增生,突出而形成炎性息肉。
有一種黃色肉芽腫性炎症,有學者認為可能是膽囊上皮增生和肌層肥厚的特殊結構(R-A竇)被濃縮的膽汁與黏液所堵塞,逐漸膨脹甚至破裂,R-A竇內的膽汁和黏液進入臨近組織引起炎症反應,同時膽汁又降解為不溶性的膽固醇和脂質,使組織細胞彙集增多,從而形成黃色肉芽腫。

膽囊息肉誘發因素

研究提示,年齡雖然不會直接導致膽囊息肉的發生,但與發病也存在一定關聯,50歲及以上者發病率相對較高。

膽囊息肉症狀

大多數患者沒有症狀,有些患者會出現一些不典型的症狀,如上腹部偶爾疼痛、噁心、嘔吐等。
  • 膽絞痛
主要表現為右上腹不適、右上腹或隱痛,甚至表現為右肩部放射痛,後背放射痛等,以進油膩食物後加重,用解痙藥可以緩解症狀。
醫生查體時可發現右上腹或上腹部的輕度壓痛,常無反跳痛,亦無腹膜炎的表現。
  • 慢性膽囊炎的表現
除膽絞痛外,還可以出現噁心、嘔吐、厭油膩、腹部脹滿、腹瀉、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狀。
  • 急性膽囊炎的表現
有時患者會病情加劇,出現全身乏力、不適、發熱等全身炎症反應,還可以出現梗阻性黃疸的臨牀表現,尿黃或尿色加深,全身皮膚、鞏膜黃染等。
同時,患者可能出現消化道症狀,如惡性、嘔吐、腹脹、食慾不振、厭油膩、肩部或背部放射痛等;局部表現上腹或右上腹的疼痛,腹脹。
醫生查體時可發現上腹侷限性腹膜炎,如壓痛、反跳痛和肌緊張,並出現特有的Murphy徵陽性,即手拇指頂住右肋緣和腹直肌外緣的交角下方、患者主動呼吸,如果炎症增大的膽囊壁觸及手指,就會出現保護性的呼吸暫停。
  • 特殊表現
一些特殊類型的膽囊息肉,如黃色肉芽腫性息肉,當炎症侵犯膽囊周圍組織(包括胃、十二指腸橫結腸膽管等),可能會形成各種形式的粘連、內瘻、腸梗阻或消化道出血等表現。
膽囊異位胰腺可以表現為血、尿澱粉酶增高等膽源性胰腺炎的臨牀表現。
膽囊異位肝臟可以出現右上腹痛、膽道出血、組織炎症、脂肪變性、膽汁淤積甚至肝硬化等。
膽囊異位胃腸黏膜可有分泌功能,可以產生炎症和潰瘍等。

膽囊息肉就醫

當患者無臨牀症狀,無惡變危險因素,醫生會建議患者追蹤觀察。如果息肉不再增長,保持穩定,定期超聲檢查即可。

膽囊息肉就診科室

肝膽外科、普通外科、消化內科。

膽囊息肉相關檢查

醫生大多建議患者接受超聲檢查。該檢查無創、方便易行、廉價、對膽囊息肉的診斷為首選檢查,尤其對膽固醇沉積症、膽囊腺肌症等,都有獨特的影像顯示,是常規體檢、隨訪的必備設備。
當懷疑有膽囊腺瘤或膽囊腺肌症,甚至膽囊癌時,醫生會安排強化CT幫助瞭解腫瘤的確切大小、血供情況、周圍淋巴結的情況、腫瘤組織與膽囊壁、周圍肝組織之間的關係,以幫助診斷和進行鑑別診斷。
有時醫生也會安排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CP)瞭解膽囊膽囊管和肝內外膽管有否變異、有否其他膽道疾病等,以幫助和進行鑑別診斷。

膽囊息肉鑑別診斷

  • 膽囊結石
膽囊息肉最需與膽囊結石相鑑別,有時膽囊息肉可以和膽囊結石並存,且臨牀表現相仿,無法從臨牀表現上進行鑑別。
需要靠超聲檢查進行鑑別診斷,最主要的特殊鑑別點是:膽囊結石多表現為強回聲、後方有聲影、且隨體位移動,而膽囊息肉多表現為低迴聲、無聲影,且不隨體位移動。
  • 慢性膽囊炎
慢性膽囊炎從臨牀表現上易於和膽囊息肉混淆,主要靠超聲檢查或CT檢查進行診斷和鑑別診斷。
慢性膽囊炎的超聲檢查影像學特徵是膽囊壁增厚,且為瀰漫性增厚,黏膜像完整,無中斷。也有膽囊壁侷限性增厚的情況,但黏膜像一定是完整的,無中斷。
  • 膽囊癌
膽囊癌早期也無明顯的臨牀表現,等到腫瘤長大,堵塞膽囊頸部或膽囊管,或侵犯膽總管或周圍組織如肝臟、胃、十二指腸或結腸時,則出現相應的臨牀症狀和體徵,如急性膽囊炎、急性膽管炎、梗阻性黃疸、消化道梗阻等。
從超聲檢查看,膽囊癌的主要影像特徵是:腫塊較大、基底較寬、與膽囊壁界限不清、黏膜中斷、甚至侵犯膽囊壁、有血流信號等。
  • 其他
當發生膽囊內膽汁淤積時,膽囊過度充盈,排空障礙,超聲影像特點為,與膽囊壁無關的不定型有回聲物,無聲影,改變體位移動緩慢,有懸浮或漂移感等。
還有一些少見的膽囊變異,如膽囊摺疊等,需與膽囊息肉相鑑別。

膽囊息肉治療

膽囊息肉以外科治療為主,但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醫生會根據超聲檢查結果,結合患者病情進行綜合評估,做出治療決策,決定是否進行手術切除。

膽囊息肉急性期治療

如果膽囊息肉出現了急性膽囊炎膽管炎膽源性胰腺炎,需按照不同的疾病急診治療原則進行。

膽囊息肉一般治療

主要是針對膽固醇性息肉進行的飲食指導,如:
  • 少吃油性食物,包括動物油食用植物油、乾果、堅果等;
  • 加強鍛鍊,增加脂肪組織的消耗,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 減肥,減少組織的脂肪量等;
  • 如果有血脂過高的合併症,需要內科降血脂治療。

膽囊息肉藥物治療

主要是針對膽固醇性息肉的藥物治療。膽固醇沉積症的藥物治療效果不確定,可以服用膽汁酸鹽1~3個月,觀察膽固醇沉積症是否變化或消失,如果有效則繼續服用。如果無效,建議停藥。

膽囊息肉手術治療

由於膽囊息肉幾乎無明顯的臨牀表現,故其檢出主要靠超聲檢查,定期(3~6個月)、連續的隨訪至關重要。對以下情況均應行膽囊切除術以防癌變:
  • 膽囊息肉直徑>1cm;
  • 息肉基底寬廣;
  • 單發息肉;
  • 息肉合併結石;
  • 年齡>50歲;
  • 患者擔心癌變的想法強烈,要求手術者。
但以上六點不是鑑別息肉良惡性的診斷標準,只是以惡性病變的概率大小在臨牀上判斷的指標,如息肉直徑<5mm,多發,年齡<30歲,惡變的概率<5%;而息肉基底寬、單發、合併膽囊結石或年齡>50歲,惡變的概率約為15%。
病變特徵
處理方式
直徑<7mm,單發或多發
病情穩定,則可3~6個月超聲檢查一次,如果息肉無明顯變化,繼續觀察。
影像學檢查提示息肉體積突然變大
如果短期內息肉突然增大,且有腹痛、噁心等不適的情況,需要儘快到醫院就診,接受手術治療。
懷疑惡變或直徑超過10mm
如果無微創手術條件,需要行開腹膽囊切除術,術中根據冰凍報告病理結果,決定是否再行進一步的手術治療。
懷疑惡變或直徑不超過10mm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術中根據冰凍報告病理結果,決定是否再行進一步的手術治療。

膽囊息肉中醫治療

有學者認為,對於無手術指徵的膽囊息肉,進行中藥治療可以有效緩解息肉的生產速度。有學者對息肉的中醫中藥治療通過深入研究,提出兩個成熟的方案供選擇。
第一個方案是烏僵薏四湯:由柴胡法夏三稜各9克,枳殼烏梅殭蠶、白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白芍、連翹各15克,甘草6克成方。
第二個方案是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決明子15克,煎湯代茶飲或飲用綠茶。

膽囊息肉預後

膽囊息肉通常不會有症狀,也不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當手術切除後,息肉可以完全切除,通常患者完全治癒。
如果手術切除的息肉確診為惡性,通常按照膽囊癌處理,不在該病討論範圍。
併發症
關於膽囊息肉的併發症,根據息肉本身的性質決定。而膽囊息肉手術併發症,多是膽囊切除術後相應的併發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Oddi括約肌障礙相關性膽源性腹痛
有報告稱:膽囊切除術後患者有持續性或發作性上腹痛發生率為23.8%~37%,其診斷標準為疼痛位於腹上區和(或)右季肋區,並符合以下所有條件:
  • 疼痛逐漸加重至穩定水平,持續30min或更長時間;
  • 發作間歇期不等(不是每天發作);
  • 疼痛影響患者日常活動或迫使患者急診就醫;
  • 與排便相關性不明顯(<20%);
  • 改變體位或抑酸治療後疼痛無明顯減輕(<20%)。
支持標準是:
  • 伴噁心和嘔吐;
  • 疼痛放射至背部和(或)右肩胛下區;
  • 夜間劇烈腹痛(排除膽總管殘餘結石、殘餘膽囊結石、胰腺炎及其他腹腔器質性疾病,膽源性腹痛主要因膽管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造成的)。
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的診斷必須包括以下所有條件:
  • 符合膽源性疼痛的診斷標準;
  • 肝臟轉氨酶升高或膽總管擴張,但非同時存在;
  • 無膽管結石或其他結構異常。
支持標準有:
  • 澱粉酶或脂肪酶正常;
  • 括約肌壓力測定(SOM)異常;
  • 肝膽核素顯像異常。
治療常用藥物包括鈣通道拮抗劑、胃腸動力調節藥物、硝酸酯類藥物、抗抑鬱藥及中藥等。保守治療無效可考慮Oddi括約肌切開成形術。
  • 消化功能紊亂相關性腹脹、腹瀉
可能與膽囊切除術後膽汁流人腸道的節律與流量變化及膽汁酸吸收不良相關。處理上,應使用促進膽汁分泌的藥物,並消除腹脹和補充胰酶。
至於殘餘小膽囊和殘餘膽囊結石、膽總管殘餘結石等問題,屬解剖異常、手術操作困難,或膽囊結石術後的一些特殊問題,不在此詳細介紹。
參考來源: [1-9] 
參考資料
  • 1.    人衞第九版《外科學》(2018年).
  • 2.    趙玉沛,等.外科學第三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5.
  • 3.    張培松,等.膽囊息肉臨牀診治的新進展.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J]. 2017:122-125.
  • 4.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學組.膽囊切除術後常見併發症的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18版).中華消化外科雜誌[J].2018:325-330.
  • 5.    R Stephen McCain, Anna Diamond, Claire Jones,et al. Current practices and future prospec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gallbladder polyps: A topical review.World J Gastroenterol [J].2018 (26): 2844-2852.
  • 6.    Rebecca Wiles,et al. Management and follow-up of gallbladder polyps.Eur Radiol[J].2016.
  • 7.    Serdar Gökay Terzioğlu,et al.Predictive factors of neoplastic gallbladder polyps: Outcomes of 278 patients.Turk J Gastroenterol[J] 2017; 28: 202-6.
  • 8.    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膽道外科學組. 膽囊切除術後常見併發症的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2018版). 中華消化外科雜誌,2018;17(4):325-328.
  • 9.    Cotton PB,Elta GH,Carter CR,et al.Roman Ⅳ.Gallbladder and Sphincter of Oddi 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16,150(6):14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