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梅

(中藥)

鎖定
烏梅,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梅(學名:Prunus mume Siebold & Zucc. [4]  )的乾燥近成熟果實。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以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具有斂肺,澀腸,生津,安蛔之功效。常用於肺虛久咳,久瀉久痢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
拉丁學名
Prunus mume Siebold & Zucc.
別    名
梅實
黑梅
燻梅
桔梅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薔薇科
杏屬
中文學名
烏梅

烏梅生長環境

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但以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江蘇北部和河南南部也有少數品種,某些品種已在華北引種成功。日本朝鮮也有。

烏梅入藥部位

乾燥近成熟果實。

烏梅性味

味酸、澀,性平

烏梅歸經

歸肝、脾、肺、大腸經。

烏梅功效

斂肺,澀腸,生津,安蛔。

烏梅主治

用於肺虛久咳,久瀉久痢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

烏梅相關配伍

1、治久咳不已:烏梅肉(微炒)、御米殼(去筋膜,蜜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睡時蜜湯調下。(《本草綱目》)
2、治小兒頭瘡,積年不瘥:烏梅肉,燒灰細研,以生油調塗之。(《聖惠方》)
3、治傷寒蛔厥久痢: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出汗),桂枝(去皮)六兩,人蔘六兩,黃柏六兩。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傷寒論烏梅丸
4、治咽喉腫痛:烏梅30g,雙花60g,雄黃12g。為末,蜜丸,每丸3g。每次含化1丸,徐徐嚥下,每日3次。(《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烏梅用法用量

6~12g。

烏梅禁忌

不宜多食久食。

烏梅炮製

炮製
炮製
概述
採集加工
夏季果實近成熟時採收,低温烘乾後悶至色變黑。
炮製方法
烏梅肉:取淨烏梅,水潤使軟或蒸軟,去核
烏梅炭:取淨烏梅,照炒炭法(不加輔料的炒法稱為清炒法。包括炒黃、炒焦和炒炭三種操作工藝。)炒至皮肉鼓起。本品形如烏梅,皮肉鼓起,表面焦黑色。味酸略有苦味。

烏梅生理特性

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4-8釐米,寬2.5-5釐米,先端尾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葉邊常具小鋭鋸齒,灰綠色,幼嫩時兩面被短柔毛,成長時逐漸脱落,或僅下面脈腋間具短柔毛;葉柄長1-2釐米,幼時具毛,老時脱落,常有腺體。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釐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梗短,長約1-3毫米,常無毛;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萼筒寬鐘形,無毛或有時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圓鈍;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雄蕊短或稍長於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長於雄蕊。果實近球形,直徑2-3釐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頂端圓形而有小突尖頭,基部漸狹成楔形,兩側微扁,腹稜稍鈍,腹面和背稜上均有明顯縱溝,表面具蜂窩狀孔穴。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在華北果期延至7-8月)。

烏梅鑑別

鑑別
鑑別
細節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呈類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5~3cm,表面烏黑色或棕黑色,皺縮不平,基部有圓形果梗痕。果核堅硬,橢圓形,棕黃色,表面有凹點;種子扁卵形,淡黃色。氣微,味極酸。
藥性鑑別
烏梅:長於生津止渴,斂肺止咳。
烏梅炭:長於收斂止血,常用於便血、尿血崩漏下血等。

烏梅相關論述

本草經疏》:梅實,即今之烏梅也,最酸。《經》曰:熱傷氣,邪客於胸中,則氣上逆而煩滿,心為之不安。烏梅味酸,能斂浮熱,能吸氣歸元,故主下氣,除熱煩滿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腸虛脱也;好唾口乾者,虛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斂虛火,化津液,固腸脱,所以主之也。其主肢體痛,偏枯不仁者,蓋因濕氣浸於經絡,則筋脈弛縱,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養筋,肝得所養,則骨正筋柔,機關通利而前證除矣。
[1-3] 
參考資料
  • 1.    高學敏 .《中藥學》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5月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0年版
  • 3.    王國強 .《全國中草藥彙編》 :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4.    梅 Prunus mume|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