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餅

鎖定
胡餅就是饢。漢代控制西域後,引進芝麻,胡桃,為餅類製作增添了新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也被稱為“胡餅”。
中文名
胡餅
外文名
Hu Bing
主要食材
麪粉,芝麻,洋葱,雞蛋,酥油,牛奶,清油,糖,鹽
別    名
燒餅,爐餅,饢
類    型
主食,麪食

胡餅歷史背景

饢在新疆的歷史悠久,古代稱為“胡餅”。饢以麪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酵的面,但不放鹼而放少許鹽。饢大都呈圓形,最大的饢叫“艾曼克”饢,中間薄,邊沿略厚,中央戳有許多花紋,直徑足有40-50釐米。這種饢大的要1-2公斤麪粉,被稱為饢中之王。最小的饢和一般的茶杯口那麼大,叫“託喀西”饢,厚約1釐米多,是做工最精細的一種小饢,還有一種直徑約10釐米,厚約5-6釐米,中間有一個洞的“格吉德”饢,這是所有饢中最厚的一種。

胡餅製作方法

除了麪粉外,芝麻、洋葱、雞蛋、清油、酥油、牛奶、糖、鹽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在做“託喀西”饢和其他饢時,不僅要放油、蛋、糖等原料,還要在表面上撒些“斯亞旦”(黑草籽,很像黑芝麻),這種饢不僅味道好,而且長時間保存不會變質。所以維吾爾族人出差,上遠路都帶這種饢,喝點茶水,吃些“託喀西”饢馬上可以充飢,這真是一種理想的方便餐。傳説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就是饢。

胡餅文獻記載

秦漢以前中國人大約主食湯餅或者蒸餅。《釋名》:餅,並也。溲麥面使合併也。崔實四民月令》:立秋日食煮餅及水溲餅。《漢書·百官表》在“少府“屬下有“湯官”,主餅餌。這些都是講的煮湯作餅,即湯餅,或煮餅。至於蒸餅,《晉書》記載,何曾尊豪,累世蒸餅上不作十字不食。《柳氏舊聞》載,唐玄宗食俎有羊臂臑,夫子割餘污漫刃,以餅潔之,玄宗看見了很不高興。這裏講的餅,都是蒸餅,很薄軟,所以能用來拭刀。

胡餅由來

最早一條記載“胡餅”的文字,是《太平御覽》八六。引《續漢書》:“靈帝好胡餅”。其次是《三輔決錄》:“趙歧避難至北海,於市中販胡餅”的記載。可見漢代已有“胡餅”。就算有人説《三輔決錄》出自後人之手,《晉書》也有王羲之獨坦腹東牀,齧胡餅,神色自若的記載。可知至遲晉代已傳入“胡餅”了。

胡餅多元名

“畢羅”的得名,《資暇錄》説,番邦有畢氏、羅氏,好食這種食品.所以叫“畢羅”。《唐語林》亦有類似記載。日本人桑原騭藏考證説,隋唐時來華的西人,説“安國”的西邊百餘里,有“畢國”,其人常到中土貿易,可能“畢羅”因其來自番國等地,因以為名,正如慧琳所謂,隨意制字,了無正體者。
楊升庵説:《集韻》:畢羅,修食也。唐人小説中,宰相有櫻筍廚,食之精者,有“櫻桃畢羅”。今天北方人稱呼為“波波”,南方人訛傳為“磨磨”。在此之前,北宋青箱雜記》,也記載説:餅一名畢羅,北方有所謂波波者,今俗書作畢羅即此。唐代長安有專售之畢羅店,一在東市,一在長頭裏,俱見《續酉陽雜俎》。唐代賣畢羅亦以斤計,只是中有蒜為餅,和宋代北方之餑餑。以甜者為多,似不同。這些記述可知,畢羅也是“胡食”,是由西域胡人傳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