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説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鎖定
《説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農民詩人”臧克家(zāng kè jiā)的作品,最早刊登在1980年2月12日的《人民日報》 [1]  ,入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時經作者同意更名為《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 [2-3]  ,2017年春季改版之後恢復原題目 [4]  。課文由衞東朗讀 [5] 
這篇文章記敍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蹟,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讚揚了他的革命精神。
作品名稱
説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4] 
作品別名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 [3] 
作    者
臧克家
創作年代
1980年 [1] 
作品出處
人民日報 [1] 
文學體裁
傳記類作品
入選教材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2017版 [4] 
篇    數
第2課 [7] 
朗讀人
衞東 [5] 
ISRC
CN-M01-18-00086 [6] 
體    裁
散文 回憶錄

説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原文

説和做
——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人家説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説。”
“人家説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説。”
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捨。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遠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髮凌亂,他是無暇及此。聞先生的書桌,零亂不堪,眾物騰怨,聞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聲“秩序不在我的範圍以內。”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動不響,無聲無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羣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他並沒有先“説”,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績。
“做”了,他自己也沒有“説”。他又由唐詩轉到楚辭。十年艱辛,一部“校補”赫然而出。別人在讚美,在驚歎,而聞一多先生個人呢,也沒有“説”。他又向“古典新義”邁進了。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做了再説,做了不説,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
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
這個方面,情況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青年運動的領導人,聞一多先生“説”了。起先,小聲説,只有昆明的青年聽得到;後來,聲音越來越大,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
他在給我的信上説:“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顆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
他“説”了,跟着的是“做”。這不再是“做了再説”或“做了也不一定説”了。他“説”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這是人格的寫照,而且是以生命作為代價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給了我一封信,最後一行説:“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張,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請傳觀。”
這是為爭取民主,反對獨裁,他起稿的一張政治傳單!
李公樸同志被害之後,警報迭起,形勢緊張,明知凶多吉少,而聞先生大無畏地在羣眾大會上,大罵特務,慷慨淋漓,並指着這羣敗類説:“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
他“説”了。説得真痛快,動人心,鼓壯志,氣衝斗牛,聲震天地!
他“説”了:“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他“做”了,在情況緊急的生死關頭,他走到遊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鬚飄飄。他終於以寶貴的生命,實證了他的“言”和“行”。
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 [1-4]  [8] 

説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解讀

紅燭頌——紀念聞一多烈士 紅燭頌——紀念聞一多烈士
1.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敍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讚揚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高度讚揚聞一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具有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是聞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這在這篇文章中充分表現出來了。文章的後半部分,着力寫聞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然而,聞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學者、詩人。因此,這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前期怎樣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數十年如一日,終於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着力表現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
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於學術,後期投身於民主運動,這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終如一的。
2.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徵。精選的典型事例,精緻嚴謹的結構,精練的詩一般的語言,精當的抒情性議論,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
(1)結構嚴謹。作者用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説,做了不説”,表現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後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説”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現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使銜接緊密,過渡自然。
(2)選材精當。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稿政治傳單、羣眾大會演説、參加遊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聞先生一生經歷複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鬥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
(3)精於剪裁。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比如,聞先生的研究唐詩,作者並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於救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髮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羣蟻排衙”,則表現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這樣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從詳略上説,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強調“做”了“也沒有説”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與前面又有不同。聞先生的“最後一次演講”及其被害經過,是人們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對事實經過作過多的記述,而只是反覆強調“凶多吉少”的緊急形勢,擷取“演講”中最“慷慨淋漓”的“你們站出來”這一句話,描繪“昂首挺胸,長鬚飄飄”的從容姿態,從而突出了聞一多先生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所有這些,都説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於感情和音樂美
(1)生動形象。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敍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一句,本來是敍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鑽探”,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並且句式也變成“向……鑽探”,敍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讚了。此外,如“吃盡”“消化盡”“炯炯目光……遠射……”,“赫然而出”“向……邁進了”“起先,小聲説”“向……呼喊”“警報迭起”,等等,都是明顯的例子,敍述語言和議論語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動,富於感染力。
(2)精練含蓄。比如一個“説”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一多自述中的“説”,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幹什麼或告白自己幹了什麼的意思;與第5段“他並沒有‘説’,但他‘做’了”中的“説”和第6段中的“説”,則有吹噓、自詡的意思,這裏的“沒有‘説’”,主要是讚揚聞一多先生的實幹精神和謙虛美德;“作為革命家”,聞一多的“説”,是對於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個“説”字,竟然表達這麼多的意思!這種結合一定語言環境靈活地賦予同一個詞以不同含義的表現手法,是耐人尋味的。
(3)富於感情。這篇文章的敍述、描寫抒情化,令人無法分清哪些是記敍,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捨”,説它是記敍未嘗不可,但洋溢着讚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長鬚飄飄”,顯然是描寫,但頌揚、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飯,幾乎忘了吃”,本來是極平常的一句讚語,但緊接着跟上一句“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形成了對比,意藴就豐富多了。同樣,“夜間睡得很少”,“惜寸陰”,這種句子原也並不怎麼精妙,但跟着一個情猶未盡的“分陰”,給人的感覺就不一般了。由於作者帶着強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語句變得不平常了。
(4)富於音樂美。①作者善於使用成語或仿成語結構,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潛心貫注,心會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報迭起,形勢緊張”,等等。這些詞語的結構整齊,有節奏感。②作者慣於使用對句的形式,如一開頭的“人家説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説”就是對句,又如“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動人心,鼓壯志,氣衝斗牛,聲震天地”,還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些成對的句子,有些具有對比的性質,有些則是並列的性質,有的是更為整齊的對偶句。這些句子讀起來,琅琅上口,鏗鏘有力,富於音樂美。
4.夾敍夾議的寫法。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是夾敍夾議。作者實際上是以議論來結構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敍述的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後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後的多次照應,有行文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的結構嚴謹,而且形成了一種旋律,一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7-8] 

説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關於作者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著名詩人,[1]山東濰坊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筆名少全、何嘉。國立山東大學[2](今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2]知名校友,是聞一多的學生、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曾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屆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八屆委員,第七、八屆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第三屆理事、顧問,第四屆顧問,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委員,第六、七屆榮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
曾任《詩刊》主編,第一部詩集是《烙印》,主要諷刺詩集《寶貝兒》,文藝論文集在文藝學習的道路上》。
臧克家 臧克家

説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學建議

一、這是一篇寫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語言精警。不妨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本文,以領悟文意,受到薰陶,並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教師可以用範讀,或者放錄音、錄像等,激發學生的感情,調動學生誦讀本文的積極性。
二、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敍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前後文的過渡和照應,都值得學生學習。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關於聞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不妨引導學生從圖書館或從網上自主查閲,並加以整理後,在班上交流,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
四、課文中有些文言詞不好理解,建議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自主解決,教師不必越俎代庖。
五、讓學生查找一下聞一多先生的最後一篇演講,這樣可以讓學生更能體會到聞一多先生言行的魅力。
六、前後有什麼變化,又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7-8] 
參考資料